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白质疏松(1eukoaraiosis,LA)是由加拿大神经病学专家Hachinski等在1987年提出的一个影像学诊断术语,用以描述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区脑白质的斑片状或斑点状改变^[1]。CT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低密度灶,MRI表现为边界不清的T1WI为等、低信号,T2WI高信号。近年来研究表明,LA与中、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2.
CT及MRI对脑白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螺旋CT及磁共振(MRI)对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的诊断价值及其CT、MRI表现。方法收集本院2007年1-12月神经科诊治的患者120例,分别进行颅脑CT及MRI检查,对其CT、MRI图像进行对照分析研究。结果病灶主要位于大脑皮质下脑白质区域、半卵圆中心、侧脑室周围或/和深部脑白质。CT表现为两侧基本对称的密度减低改变,而MRI则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的斑点状及点片状异常信号影,SE序列呈T1WI,为等或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改变,T2flair(水抑制序列)呈略高或高信号改变。LA常伴有多灶性脑梗死、脑萎缩等脑血管病变。LA也可见于正常老年人。结论LA有比较特征性的CT及MRI表现。螺旋CT对LA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有其经济性、易操作性。但在有条件时,采用MRI检查更容易显示病灶。T2flair显示脑白质疏松特别敏感,MRI可作为诊断LA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脑白质疏松症是一种弥漫性脑缺血所致的神经传导纤维脱髓鞘疾病,可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CT表现为脑室旁或皮质下区(半卵圆中心)弥漫性低密度带,在MRI T2加权像上为弥漫性高信号。本文对脑白质疏松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特点及其发病机制作如下综述。1987年加拿大学者Hachinski应用脑白质疏松(LA)一词来描述皮质下脑白质的异常CT表现,  相似文献   

4.
唐勇  曹娟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9S):154-155
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是多种不同病因引起的一组影像学所描述的临床综合征,最早是由加拿大神经学家Hachinski于1987年提出的一个影像学诊断术语,用于描述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区脑白质的弥漫性斑点状或斑片状改变,CT表现为低密度影,MRI T1加权像呈等或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此种影像学改变可见于多种疾病,如Alzheimer disease(AD)、脑外伤、脑炎、CO中毒、糖尿病等患者,且在正常老年人中也占有一定比例。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对LA的研究逐渐增多,现结合文献对该病的发生率、病理基础及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和临床意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首先是作为一个影像学诊断术语于1987年由Hachinsk等~([1])提出,表现脑室周围以及半卵圆中心区呈脑白质弥漫性斑点状或连续斑片状改变。随着CT和MRI对脑白质疏松检出率增加,该病受到广泛关注。LA的主要病理表现有胶质细胞增生、血管周围间腔增大,少胶质细胞、髓鞘和轴突的丢失。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病变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症的CT、MRI征象及临床特征.方法对80例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白质疏松症CT 表现为两侧基本对称的密度减低改变,而MRI则表现为不规则、边缘模糊的斑片状及斑点状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改变,T2 Flair高信号改变.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脑白质疏松症最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越严重的患者脑白质疏松症越严重.结论脑白质疏松症有比较特征性的CT 及MRI表现,认知功能障碍与脑白质疏松症程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7.
1987年,Hachinski应用脑白质疏松症(LA)一词来描述皮质下脑白质的异常CT表现,表现为边界不清的双侧斑片或弥漫性密度减低区,仅限于脑室周围或扩展至半卵圆中心。而在MRI T2加强像和液体衰减翻转恢复系列上,表现为脑室周围的高信号环或皮质下多发性的点状或斑片状,部分融合或融合性区域。在一些文献上,这种与脑梗死不同的影像学改变也称作白质高信号或白质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儿童型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患儿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患儿的头颅CT和MRI表现。结果:CT表现为局限于脑白质的低密度蝶形病灶;MRI表现为主要位于枕、顶、颞叶和胼胝体底部的两侧对称的脑白质异常信号,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结论:CT、MRI均可发现儿童型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影像学特征;MRI多维成像和高敏感性的信号变化更能明确病变的部位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白质疏松 (leuloaraisis,LA )是 Hachinskli等于1987年提出的一个影像学术语。用来描述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区白质的斑点状或片状改变。MRI T1加权显示等信号或低信号。T2 加权呈高信号 ,增强后无增强效应 [1]。近年来发现 LA主要见于 Binswanger病、Alzheimer病、多发性脑梗塞及少数正常老年人。且发现 LA与认知功能减退有关。现将我院 MRI发现的 35例脑白质疏松患者进行了临床对比分析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5例病人系 1998年 9月至 1999年 9月间行 MRI检查发现的以白质疏松为特征的门诊和住院病人。其中男 17…  相似文献   

10.
脑白质疏松的病理与影像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脑白质疏松确切的病理变化及其与影像学(CT/MRI)的关系。方法:将10年来我科收治的63例影像学表现为脑白质疏松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总结,其中10例死后进行了病理检查。结果:脑室周围深部白质,半卵圆中心,放射冠部位的病理学表现为:(1)髓鞘结构紊乱,体积变小,数量减少;(2)轴索变性,萎缩和脱失,(3)白质内明显的小血管硬化和胶质细胞增生;(4)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灶。结论:病理证实的脱髓鞘改变,CT显示的脑室周围低密度性改变,MRI的T2加权像显示的双侧弥漫性高信号三者部位一致。  相似文献   

11.
白质损害在1987年由加拿大神经病学家 Haehniski用"白质疏松"来定义.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是一个影像学诊断术语,用于描述头颅CT扫描时发现的脑室周围白质异常低密度或磁共振(MRI)检查时T2加权图像上见到的双侧性、弥漫性大脑白质高信号即白质高信号灶[1].  相似文献   

12.
脑白质疏松(LA)是影像学诊断术语,用于描述脑白质内斑点状或斑片状改变。随着社会老龄化和CT、MRI等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脑白质疏松的检出率大大提高,本文就其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何建明 《微创医学》2005,24(5):821-822
随着CT和MRI在脑部疾病检查中的广泛运用,发现了大量双侧大脑半球对称性白质异常,这种异常改变称为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LA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伴有痴呆和脑血管病,甚至在无临床症状的老年人中也可发现[1].LA与年龄、高血压及其他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关,在健康者也能出现.现就影像学、发病机理、LA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白质损害在1987年由加拿大神经病学家Hachniski用“白质疏松”来定义。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是一个影像学诊断术语,用于描述头颅CT扫描时发现的脑室周围白质异常低密度或磁共振(MRI)检查时T2加权图像上见到的双侧性、弥漫性大脑自质高信号即白质高信号灶。  相似文献   

15.
白质损害在1987年由加拿大神经病学家Hachniski用“白质疏松”来定义。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是一个影像学诊断术语,用于描述头颅CT扫描时发现的脑室周围白质异常低密度或磁共振(MRI)检查时T2加权图像上见到的双侧性、弥漫性大脑自质高信号即白质高信号灶。  相似文献   

16.
脑白质疏松症与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建明 《医学文选》2005,24(5):821-822
随着CT和MRI在脑部疾病检查中的广泛运用,发现了大量双侧大脑半球对称性白质异常,这种异常改变称为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LA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伴有痴呆和脑血管病,甚至在无临床症状的老年人中也可发现。LA与年龄、高血压及其他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关,在健康者也能出现。现就影像学、发病机理、LA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藏高原地区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的发病机理及CT表现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42例脑白质疏松症的CT和临床资料。结果青藏高原脑白质疏松症的CT表现为双侧较对称的侧脑室周围和/或半卵圆中心区域的密度减低,与平原地区脑白质疏松症的CT表现无显著差异;但高原地区合并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平原地区。结论脑白质疏松症有比较特征象的CT表现,CT可作为诊断LA的首选方法。本病病理表现为双侧脑室周围脑白质脱髓鞘,脑白质的供血特点、年龄的增长及高血压为LA脱髓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8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8例患者头颅CT及MRI检查发现脑白质弥漫性水肿,累及双侧顶枕叶及小脑白质和额叶,皮质亦见受累.病灶在CT上表现为等-低密度,常规MRI T1WI为等-低信号,T2WI高信号,扩散成像检查可显示血管源性水肿,DWI低信号和ADC图高信号的典型改变.磁显葡胺增强扫描病灶不强化.治疗后,其中3例复查头颅MRI或CT均提示病灶完全消失.结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头颅CT和MRI检查为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MRI检查是诊断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9.
《陕西医学杂志》2017,(6):737-739
目的:探讨后颅窝血管母细胞瘤的CT、MRI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5例手术治疗的后颅窝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症状、CT、MRI以及病理特点。结果:囊结节型CT多为低密度影,瘤结节为高密度影;MRI中囊液多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瘤结节多表现为等T1、等或长T2信号,增强均匀。实质型肿瘤CT呈高密度影或混杂密度影,呈TIW等信号,T2W等或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结论:后颅窝血管母细胞瘤具有自身独特的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特点可与其他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20.
慢性酒精中毒与脑白质疏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军 《医学综述》1999,5(4):163-163
<正>白质疏松(LA)是通过影像学检查(CT或MRI)呈现白质变化而确诊。CT显示白质或半卵圆区弥散性或斑片状低密度改变。临床主要表现智能障碍,其发生率老年人为9%~19%;在脑卒中患者中占30%~44%;在Alzhimer病患者中可高达30%~60%。LA的发生与年龄、性别、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因素有关。慢性酒精中毒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如Wernicke- korsakoff综合征,酒精中毒性小脑变性和酒精中毒性周围病等已多见诸报道。但它所致LA报道不多。本文从以下几方面综述慢性酒精中毒与脑白质疏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