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炮姜与姜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圣  熊慕兰 《中成药》1992,14(12):22-23
对干姜的不同炮制品炮姜和姜炭的水溶性浸出率和挥发油含量的比较实验及初步药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炮姜与姜炭均有明显不同,提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临床上都不能将炮姜与姜炭视为一物。  相似文献   

2.
炮姜和姜炭     
炮姜和姜炭为功效不同的2个干姜炮制品种,过去药典及教科书上常将其混淆,应修正。查1977年版《中国药典》[1]“炮姜,取干姜分开大小或切块,照烫法用沙子炒至鼓起,筛去沙子,再炒至表面微黑色,内部棕黄色”,功能“化瘀止血,用于虚寒吐血、便血,产后瘀血腹疼”。没有姜炭的炮制方法和功能主治的记述。而这里的炮姜用的是炒炭法的手法及标准,功能主治也以止血为主,显然是指的姜炭,所以使人产生了炮姜即姜炭的想法。《中药炮制学》[2....  相似文献   

3.
近来发现有的药房把炮姜、姜炭当作干姜的同一炮制品不加区别来应用,为确保用药安全有效,兹将二者的炮制沿革、炮制方法、功效区别如下: 干姜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中品,汉《金匮要略方论》首先提出“炮”的炮制方法,综合古代干姜的炮制方法,主要有炮、炒、煨、烧、煮、煅等,有不加辅料的,也有加辅料的,辅料有浆水、盐、甘草、巴豆、硇砂、纸等。干姜的不同炮制品其功效各异,古人对其已有明确的认识,如明代《本草正》中有:“若下元虚冷而为腹痛泻痢,专宜温补者,当以干姜炒黄用之;若产后虚热火盛而吐血痢血者,炒  相似文献   

4.
干姜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 ,临床应用以干姜、炮姜或姜炭入药。近年来 ,临床存在干姜、炮姜、姜炭代用或混用的情况 ,这种混用 ,势必影响临床疗效 ,也有违中医辨证用药的基本理论。有鉴于此 ,笔者将三者的不同炮制工艺和作用浅议于下。1 炮制工艺1 .1 干姜 取原药材 ,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筛去碎屑。1 .2 炮姜 先将净砂置炒制容器内 ,用武火加热 ,炒至灵活状态 ,再加入姜片或块 ,不断翻动 ,炒至鼓起 ,表面棕褐色 ,取出、筛去砂、晾凉。1 .3 姜炭 先将净砂置炒制容器内 ,用武火加热 ,使细砂至 2 5 0℃以…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加工法干姜片炮制所得炮姜、姜炭中的挥发油成分,探求干姜不同加工方法对进一步炮制炮姜、姜炭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GC-MS法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 2种不同加工法制得的干姜片进一步炮制的炮姜、姜炭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8个成分,其中鲜切法干姜片制炮姜中有19种,传统法干姜片制炮姜中有17种;鲜切法干姜片制姜炭中有15种,传统法干姜片制姜炭中有18种。莰烯等成分传统法比鲜切法所得各炮制品中相对含量高;α-姜烯等成分则相对含量低。结论干姜片加工方法不同对进一步炮制炮姜、姜炭挥发油化学成分数量与质量均有一定影响,而炮制方法比加工方法对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更明显。本研究为不同加工法干姜片进一步制得的炮姜、姜炭的质量评价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7.
笔者有幸参加一次省际检查评审活动,途经长江南北近10家医院的中药房,发现各地炮姜商品标准都不一样。有的地区是取干姜块照砂烫法烫至全体鼓起,表面棕褐色;有的地区是取干姜块照炒炭法炒至表面黑色,内部棕褐色;还有的地区是取干姜块照炒炭法炒至完全炭化,内外均...  相似文献   

8.
姜的不同炮制品的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姜的不同炮制品的醚提液进行了气相-质谱-计算机检测。从生姜、干姜、炮姜、姜炭中各检出25、22、23、23个组分。并对它们各组分的含量进行了比较。各组分的含量都发生了变化,有些成分产生了质的变化,其中炮姜、姜炭中的挥发性成分均系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姜的生品,炮制品的性味、功效和临床应用范围及药理作用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姜为常用药食两用中药,药用姜主要分为干姜、生姜与炮姜。该文通过梳理历代本草著作,对干姜、生姜和炮姜分化的历史沿革与变迁进行考证。结果表明,历史上干姜、生姜与炮姜在产地、加工方法等方面随着朝代的变迁而逐渐出现分化。干姜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汉末《名医别录》首次将生姜与干姜分别收录。干姜与生姜在产地上有所区分;汉末至明朝《本草纲目》出版之前,干姜为生姜经过水淹、去皮、晒干等环节加工而成;明朝《本草纲目》发行之后,大多数本草学家支持李时珍的观点,认为"干姜以母姜造之"。汉朝出现了炮姜。清朝《得配本草》将炮姜单独作为一味药列出,指出炮姜为"干姜水净炙黄者"。姜的道地产区随着朝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但是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现代药用姜的主要道地产区是四川犍为,与历代本草记载一致。从明朝开始,诸多本草学家认为肉厚饱满、色泽白净、质地坚实的干姜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1.
12.
作者对姜的生品 ,炮制品的性味、功效和临床应用范围及药理作用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干姜炮制品的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干姜炮制品进行质量研究.方法:通过对市售炮姜、姜炭产品的分析,了解产品的质量;参照饮片炮制规范,对4个主产地干姜各制备10个批次的炮姜、姜炭样品;通过对其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6-姜辣素含量测定,研究其工艺和质量的关系.结果:10批中试炮姜的总灰分6.3%~7.0%、酸不溶性灰分0.3%~0.7%、水溶性浸出物22.11%~41.61%、6-姜辣素在1.05~5.34 mg·g~(-1);10批市售品的6-姜辣素在1.01~4.81 mg·g~(-1).10批中试姜炭的总灰分5.0%~6.0%、酸不溶性灰分0.4%~0.6%、水溶性浸出物20.94%~44.92%;6-姜辣素含量在0.43~3.81 mg·g~(-1);10批市售品的6-姜辣素含量在0.44~3.07 mg·g~(-1).同批次间炮姜、姜炭间各项质量指标差异不明显;6-姜辣素的含量与产地的关系更为密切.结论:通过对炮姜和姜炭质量情况的分析,为姜饮片的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不同炮制程度炮姜中7个成分(姜酮、6-姜酚、8-姜酚、6-姜烯酚、10-姜酚、8-姜烯酚、10-姜烯酚)的含量测定方法,同时分析其与颜色的相关性。方法:利用HPLC和色彩色差计测量数据,通过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炮姜炮制过程中,随着炮制程度的加深,样品粉末的色度值L*、b*值降低,a*值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姜酚类成分含量降低,姜酮和姜烯酚类成分含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主成分分析根据炮姜中7个成分含量对不同炮制程度的炮姜进行区分,并得出7.5 min为最佳炮制终点。结论:该结果为炮姜饮片质量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测指标,为炮姜炮制工艺优化和质量评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姜 ,药食兼用 ,入药分为生姜、干姜两种。生姜多由患者自备 ,干姜为药房常用中药。目前市场上常见有形质迥异的两种干姜饮片 :一种外形肥大 ,质坚体重 ,色泽明亮 ,折断面黄白色 ,粉性大 ,辛辣味浓 ;另一种外形瘦小 ,质松体轻 ,色泽土暗 ,折断面土褐色 ,粉性小 ,纤维性强 ,辛辣味淡。二者优劣十分明显 ,但临床均作干姜配方 ,实有正名辨伪之必要。调查表明 :劣质干姜主要由菜姜 (食用鲜姜 )切片晒干而得。质优者系四川药姜炕干而得 ,药姜和菜姜在植物学上虽系同种— Zingiberofficinale Rosc .,但在产地、栽培方法、采收季节等方面存在明显差…  相似文献   

16.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属于药食两用品,作为中药首次收载于《神农本草经》,而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最早记载了生姜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干姜、炮姜分别是生姜经干燥加工和砂烫后的炮制品,三者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但在药物属性和作用特点上却有所不同。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医家对三者的性效和应用的记载并不完全一致,该文从古籍本草考证、现代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方面对生姜、干姜、炮姜(三姜)进行了总结,以系统地综述三姜的性效源流及现代研究进展,明确其临床应用范畴,为三姜性效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亦为中医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个性化参考。  相似文献   

17.
梁瑞红 《陕西中医》2011,32(3):351-351,355
目的:本文探讨姜的采收炮制及临床混用代用对疗效的影响。方法:从姜的采收炮制及临床应用的差异作以论述。结果:由于炮制方法不同导致姜的药性发生变化,使其临床疗效显著不同。结论:正确的采收炮制方法及临床应用会使姜发挥应有的疗效,不能混用代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雷公炮炙论》一书炮炙矿物的有关情况。方法:系统分析该书所载矿物药。结果:阐明了该书对矿物药原材料真的优劣的鉴别、炮炙辅料的选择炮制方法及炮制过程。结论:《雷公炮灸论》对矿物药的认识和应用并不比其它类中药晚。  相似文献   

19.
用姜汁炮制药物是传统炮制方法的一部份。1995年版药典一部收载姜制的药物计有七种,包括竹茹、厚朴、黄连、草果仁、半夏、南星、白附子,说明对姜制药物的方法是给予肯定的。我们学习整理研究提高这种制药的方法同样是有意义的。1 关于姜制法的起源 考查历代中医药文献,最早记载用姜汁制药的医药著作是南北朝时期南齐时的《刘涓子鬼遗方》对半夏的炮制:“汤洗七遍,生姜浸一宿,熬过”。简言之,即是多次漂洗处理后,用姜汁浸炒。与其他各种炮制法比较,相对而言是形成的时间较晚,已是公元500年左右的时候。  相似文献   

20.
《雷公炮炙论》药用辅料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