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术前3DCT重建图像分析翼突外侧板在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穿刺卵圆孔(FO)时的遮挡情况,指导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的手术治疗。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6年3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外科接受射频热凝治疗的共31例原发三叉神经痛病例,术前常规行颅底3DCT重建,于颅底穿刺视角观察翼突外侧板及其与FO的关系。于轴位CT图像测量并计算FO的解剖面积(AFO),于穿刺角度3DCT重建图像计算FO的被遮挡面积(CFO),根据结果计算出FO的实际可用穿刺面积(APFO),并与手术穿刺次数进行比较。结果本组病例中有9例的翼突外侧板遮挡FO,其中8例的APFO15.0mm2,较其AFO明显降低,且手术穿刺次数明显增加。结论翼突外侧板的遮挡影响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手术的难度,每例患者术前应行3DCT重建,并分析翼突外侧板的遮挡情况。  相似文献   

2.
正翼突外侧板(LPP)和卵圆孔(FO)均位于颅底前部。从颅底外面看,翼突外侧板根部后外方排列着卵圆孔和棘孔。从颅底内面看,卵圆孔位于颅中窝,是三叉神经下颌神经进入颅腔的通道。卵圆孔是经颜面穿刺三叉神经痛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RFT)手术穿刺的必经之路[1,2]。在以前的工作中,我们发现:LPP与FO的解剖关系,尤其是LPP  相似文献   

3.
<正>颅底卵圆孔(FO)位于中颅窝底前部蝶鞍两侧,是三叉神经阻滞手术穿刺的必经之路。我们以往在应用立体定向经颜面穿刺三叉神经痛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RFT)的手术过程中,发现有些FO的大小及特殊解剖形态会对RFT手术的穿刺成功率造成显著的影响~([1,2])。我们应用三维(3D)CT重建方法观察了178例成人在立体定向RFT手术穿刺位的FO形态,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在我院行  相似文献   

4.
正经颜面穿刺三叉神经痛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手术,是治疗原发三叉神经痛的一个重要的办法[1-3]。RFT手术的主要过程是经卵圆孔(Foramen Ovale,FO)穿刺达到三叉神经痛半月神经节。立体定向手术是神经外科的一种精确定位的手术方式[4,5]。我们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对两例经3DCT三维重建显示纵径极小的卵圆孔患者进行了RFT手术,报告如  相似文献   

5.
<正>经颜面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RFT)手术,是三叉神经痛微创手术的一个重要的方法。颅底卵圆孔(FO)是RFT手术经颜面穿刺的靶点。我们以往在应用立体定向RFT手术过程中,发现卵圆孔周围的下颌骨与牙床间距的大小,对RFT手术的穿刺成功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1,2]。我们应用三维(Three-Dimensional,3D)CT重建方法观察了30例经立体定向RFT手术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卵圆孔周围下颌骨与牙床间距的大小及其对RFT手术的影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CT 三维成像引导定位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 三维成像引导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毁损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 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30 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按H惫rtel 前入路法穿刺.当穿刺针触及颅底骨质或穿刺深度达6 ~7 cm 时,行颅中窝底CT 薄层扫描和三维成像重建,根据穿刺针和卵圆孔在三维影像位置空间关系,调整穿刺针方向以进入卵圆孔,再次行CT 扫描和三维成像重建,确定穿刺针已进入卵圆孔并测量穿刺针进入的深度,根据三叉神经痛的分布情况,调整进入的深度,在射频电生理确认位置正确后,行三叉神经半月节的选择性热凝.结果 所有患者均穿刺成功,一般1 ~2 次调整即可进入卵圆孔到达解剖深度,结合电生理定位可精确做到选择性的毁损,近期有效率约96.7%,其中仅1 例在手术未出现明显效果,但使用原剂量的卡马西平能够缓解疼痛外,其余均成功缓解疼痛,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CT 三维成像引导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毁损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可做到安全、准确和有效.可准确地把握穿刺针进入卵圆孔的深度,以此可作为解剖定位.三维CT 引导卵圆孔定位,提高了卵圆孔穿刺的成功率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卵圆孔解剖结构对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意义。方法:选择20例(40侧)离体头颅标本,行眉弓上水平位切开,观察卵圆孔形态并测量解剖结构。以标本口角旁开2~3 cm为穿刺点,测量经卵圆孔穿刺半月节时,穿刺针与头颅冠状面、矢状面、水平面的角度,并观察穿刺针进针深度范围内与海绵窦内组织关系。结果:40侧标本中,卵圆孔多呈卵圆形,其中2例呈长条形。平均长径6.6±1.3 mm,横径3.8±1.0 mm。卵圆孔外缘至正中矢状线平均距离26.1±7.0 mm,卵圆孔前缘至颅底前缘平均距离76.9±10.3 mm。头颅标本自口角旁2~3 cm穿刺至卵圆孔段平均深度77.6±10.2 mm,卵圆孔至三叉神经半月节段长度14.3±4.5 mm。穿刺针与矢状面成角30.1°±10.0°,与冠状面成角37.9°±15.8°,与水平面成角63.4°±13.6°。结论:卵圆孔解剖复杂且个体差异较大,穿刺过程中穿刺针保持一定的深度及角度有助于准确经卵圆孔到三叉神经节,进而保证临床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包括开颅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PRT),甘油注射和球囊压迫等。Hartel前入路法进行颅底穿刺常伴随一定的并发症,且多次穿刺不容易成功,加上卵圆孔位置、形态和大小多变,导致穿刺失败,并且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薄层CT引导下经皮穿刺圆孔及卵圆孔双针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Ⅱ、Ⅲ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三叉神经第Ⅱ+Ⅲ支痛患者24例,CT薄层扫描(0.75 mm)引导下一根穿刺针精确抵达圆孔外口处,另一穿刺针则进入卵圆孔内35 mm,三维CT重建和电生理测试确认穿刺靶点,静脉全麻下行温控射频热凝治疗。结果:穿刺针均准确位于圆孔外口和卵圆孔孔内35 mm,三维CT重建和电生理测试确认穿刺靶点,静脉全麻下行温控射频热凝治疗。结果:穿刺针均准确位于圆孔外口和卵圆孔孔内35 mm,治疗后疼痛即刻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疗效:优良23例(95.8%)、良好1例(4.2%)、无效0例;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5 mm,治疗后疼痛即刻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疗效:优良23例(95.8%)、良好1例(4.2%)、无效0例;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2年,1例术后12个月第Ⅲ支复发,1例术后16个月第Ⅱ支复发。结论:薄层CT引导下经皮穿刺圆孔及卵圆孔双针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Ⅱ+Ⅲ支),定位精确、疗效可靠、安全简易,为治疗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探索出一条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神经导航及电生理监测技术半月节温控射频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间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收治的85例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患者,应用神经导航系统进行头像重建,了解颅骨的基本形态,明确卵圆孔位置与角度和周边重要解剖结构并设置靶点及穿刺路径,联合电生理监测技术明确痛觉区域所在的三叉神经分支,行经皮半月节温控射频治疗,记录穿刺情况,并且记录穿刺及射频热凝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利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口述疼痛缓解率(0%~100%)在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段(术后当天、术后一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对患者进行评估、比较分析,同时评估患者术后的面部麻木程度,评估此手术对TN治疗的临床特点及疗效。结果:85例患者在神经导航联合电生理监测下均顺利完成卵圆孔的穿刺,成功率为100%,根据术前诊断选择对应的三叉神经分支进行精确定位后行温控射频治疗,无一例患者发生穿刺相关不良事件如周围血管、神经损伤等。结论:神经导航联合电生理监测半月节射频治疗技术可极大提高卵圆孔的穿刺成功率,明确三叉神经的不同分支并进行精确定位,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疗效并降低手术并发症,表明此项技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在神经导航系统的引导下,通过卵圆孔定位穿刺,在半月神经节行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6例纳入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CT技术对其颅脑进行薄层扫描,通过工作站给予颅底重建,分析测定卵圆孔并选其为靶点,采用导航棒辅助,对其进行定位穿刺,行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结果:本组26例患者穿刺均一次性即成功,术中平均阻抗500Ω,其运动刺激平均值0.88 V,感觉刺激平均值0.53 V。本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为(9.3±0.5)分,术后为(1.5±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BNI评分,术后"疗效显著"19例,"有效"5例,"无效"2例。结论: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过程中,借助神经导航对卵圆孔进行定位穿刺,有助于提高卵圆孔穿刺准确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C形臂后前位 正侧位影象结合皮区刺激电位引导穿刺行半月神经节射频治疗的临床优缺点。方法:按入院顺序选择2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C形臂后前位 正侧位影象指导下前外侧入路穿刺卵圆孔,记录低频电刺激下三叉神经三个分支支配区的皮肤电位,依电位强弱决定穿刺针深度和方向再行射频热凝毁损。随机选择前期15例盲穿半月神经节射频毁损患者和15例单纯C形臂定位半月神经节射频毁损患者为对照,比较穿刺过程顺利程度和近、中期疗效。结果:C形臂结合皮区刺激电位引导穿刺行半月神经节射频治疗穿刺次数少,但总治疗操作时间延长,患者的近中期疗效显著优于其它对照组。结论:C形臂结合皮区刺激电位引导穿刺行半月神经节射频治疗显著提高了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3.
乙咪酯麻醉用于三叉神经痛射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叉神经痛患者在局麻下穿刺卵圆孔进行射频温控热凝治疗(简称射频治疗)过程中,常有剧烈疼痛,严重者甚至发生虚脱。为减轻患者痛苦,我院曾用硫贲妥纳静脉麻醉,但术中血压下降、呼吸抑制、舌后坠等并发症时有发生。自1990年12月~1996年1月,我院在6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行经皮射频治疗中应用乙咪酯静脉麻醉,结果如下。病人60例,男24例,女36例;年龄48~69岁。麻醉前禁食6h,术前30min肌往阿托品外5mg;取患侧口角外2.5cm,口角下1cm处局麻后进针,穿刺针指向同侧瞳孔垂线与耳屏前3cm水平线交点,达颅底卵圆孔处。穿刺成功后,静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底内面多层CT三维重建图像效果及颅底各孔的正常值。方法:随机抽取2003-06/2004-04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颅脑多层螺旋CT检查正常的成人200例,男100例,年龄21~85岁,平均54岁,女100例,年龄18~78岁,平均52岁。使用电子计算机三维重建程序立体地显示颅底内面的圆孔、卵圆孔、棘孔和破裂孔,并运用计算机的测量功能测出重建图像的颅底各孔径的内径均值,观察其形态及分析男女性别差异。结果:圆孔、卵圆孔、棘孔和破裂孔的最大径的平均值,男性左侧分别是4.57,8.27,2.66和8.98mm,右侧分别是4.56,8.38,2.68和8.92mm;女性左侧分别为4.35,7.82,2.11和8.21mm,右侧分别为4.32,7.76,2.08和8.35mm。男性卵圆孔、棘孔、破裂孔大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各孔显示率圆孔为86%、卵圆孔为100%,棘孔为99%,破裂孔为99%。圆孔80%为椭圆形,卵圆孔66%为卵圆形,棘孔77%为椭圆形,破裂孔82%为三角形。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能够清晰地显示颅底的立体结构,显示颅底主要孔径,测出的各孔径大小与解剖标本所测出的正常值比较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巨大气管支气管症也称Mounier-Kühn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疾病,笔者在6年来进行的肺癌低剂量筛查过程中,发现4例该病患者,结合文献并应用多层CT低剂量扫描并后处理技术,评价巨大气管支气管症,以提高对该病影像学改变的认识。方法 4例巨大气管支气管症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7~97岁。采用GELightSpeedVCT扫描机,准直器宽度0.625mm×64层。扫描覆盖整个胸腔,行深吸气末屏气扫描,参数120kV,40mA,记录X线的有效剂量。后处理包括双侧主支气管轴位重建、多平面重建、最小密度投影、容积再现三维重建,仿真支气管镜。测量气管、双侧主支气管的矢状径、冠状径及横截面积。①双侧主支气管轴位重建:以轴位薄层重建图像为基础,以气管隆嵴平面气管正中为原点行三维立体旋转,分别以左、右主支气管主干为长轴,垂直于长轴做主支气管的轴位重建,层厚0.7mm,间距0.7mm,得到主支气管的轴位薄层图象。②气管、主支气管的径线和面积测量:测量气管径线的窗位选取气道内气体与气道周围软组织CT值的平均值,即气道内气体和纵隔软组织CT值和的1/2,窗宽覆盖气道内气体与气道周围软组织的CT值是选取窗位-480HU,窗宽1040HU 确定气管边界,测量胸内气管最大管腔的矢状径和冠状径。③所测径线位置的确定:通过容积再现三维重建图像观察胸内气管最大管腔平面所在的位置,确定其在轴位薄层重建图像上的相应位置。④横截面积的测量:由CT机内预装的计算机自动跟踪程序进行测量。结果 4 例中,气管横径30.1~42.4 mm,横截面积445.1~1241.0mm2;右主支气管横径为14.5~28.4mm,横截面积209.6~396.9mm2;左主支气管横径为14.3~22.3mm,横截面积125.8~324.4mm2;多发气管憩室2例。低剂量扫描的有效剂量0.59~0.70mSv,平均0.68mSv,与常规胸部CT比较,降低了93.3%。结论 多层CT低剂量扫描并后处理技术能够准确诊断巨大气管支气管症,并大大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一期手术矫正先天性睑裂综合征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为今后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09年5月至2012年1月,采用内眦和外眦成形术联合上睑下垂矫正术,治疗先天性睑裂狭小综合征患者20例.术后随访6~24个月,观察睑裂横径,睑裂纵径,内眦间距,上睑动度等参数变化.结果 患者一次性接受内眦和外眦成形术联合上睑下垂矫正术,术后患者内眦赘皮消失,睑裂横径由术前的(18.1±1.1)mm增加到(29.3±1.2)mm,睑裂纵径由术前的(3.2±0.9)mm增加到(8.1±1.2)mm,内眦间距由术前的(39.0±1.3)mm减少到(32.4±1.4)mm,上睑动度由术前的(2.1±0.9)mm增加到(6.5±1.1)mm,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睑线自然且美观.术后随访6~24个月,无睑外翻、睑内翻及暴露性角膜炎等并发症发生,效果良好.结论 同期实施内眦和外眦成形术联合上睑下垂矫正术治疗先天性睑裂狭小综合征,能够达到良好疗效,并且缩短了手术周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底内面多层CT三维重建图像效果及颅底各孔的正常值。方法:随机抽取2003-06/2004-04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颅脑多层螺旋CT检查正常的成人200例,男100例,年龄21~85岁,平均54岁,女100例,年龄18~78岁,平均52岁。使用电子计算机三维重建程序立体地显示颅底内面的圆孔、卵圆孔、棘孔和破裂孔,并运用计算机的测量功能测出重建图像的颅底各孔径的内径均值,观察其形态及分析男女性别差异。结果:圆孔、卵圆孔、棘孔和破裂孔的最大径的平均值,男性左侧分别是4、57,8、27,2.66和8.98mm,右侧分别是4、56,8、38,2、68和8.92mm;女性左侧分别为4.35,7.82,2、11和8.21mm,右侧分别为4、32,7.76,2、08和8.35mm。男性卵圆孔、棘孔、破裂孔大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各孔显示率圆孔为86%、卵圆孔为100%,棘孔为99%,破裂孔为99%。圆孔80%为椭圆形,卵圆孔66%为卵圆形,棘孔77%为椭圆形,破裂孔82%为三角形。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能够清晰地显示颅底的立体结构,显示颅底主要孔径,测出的各孔径大小与解剖标本所测出的正常值比较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超声血流向量图(VFM)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及术后短期内收缩期左室腔内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变化.方法 25例AMI患者于PCI术前、术后3d、术后1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连续三个心动周期的标准心尖三腔观的彩色血流图.应用VFM分析软件测量收缩期左心室内涡流横径、纵径,横向、纵向相对位置及其最大向量速度等指标,比较上述各组参数之间的变化.结果 AMI患者PCI术后3d与术前比较,各涡流参数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 >0.05);PCI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收缩期涡流横径增大(P<0.05),纵径减小(P<0.05),横向位置多靠近前间隔侧(P<0.05),涡流最大向量速度增加(P<0.05).结论 AMI患者PCI术后1个月左室内血流动力学发生明显变化,VFM为评价AMI患者PCI术后短期心腔内流体动力学变化提供了一个理想工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射频热凝靶点联合臭氧溶盘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髓核回缩效应的疗效。方法 LDH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热溶组和单热组各50例,单热组给予射频热凝靶点治疗,热溶组在单热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臭氧溶盘术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髓核最大前后径、横径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ODI)评分及治疗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热溶组术前髓核最大前后径[(0.64±0.06)cm]、横径[(1.34±0.15)cm]、VAS评分[(6.06±1.89)分]、ODI评分[(57.92±10.08)分]与单热组[(0.65±0.06)cm、(1.32±0.14)cm、(5.94±1.83)分、(58.43±10.13)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溶组术后髓核最大前后径[(0.40±0.04)cm]、横径[(1.01±0.10)cm]、VAS评分[(1.09±0.31)分]、ODI评分[(24.17±5.50)分]明显低于单热组[(0.47±0.05)cm、(1.10±0.12)cm、(2.64±0.68)分、(35.11±6.54)分](P0.05),且2组均低于术前(P0.05);热溶组治疗优良率(94%)明显高于单热组(82%)(P0.05),并发症发生率(10%)与单热组(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热凝靶点联合臭氧溶盘术可有效改善LDH患者的髓核回缩效应、疼痛、功能,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疗效,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CT、MRI测量原发性肝癌肿瘤最大径的准确性。方法:选择9例行肝移植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将术前CT、MRI检查所测肿瘤最大径分别与术后解剖标本所测最大径进行对比,进行配对t检验及直线相关分析,以差值≤5 mm为标准计算符合率,评估CT、MRI测量肿瘤大小的准确性。结果:CT、MRI所测肿瘤最大径与术后解剖标本肿瘤最大径比较差值的x分别为-7.0 mm、-6.0 mm,s分别为7.0、2.8;对肿瘤直径总的符合率分别为22%(2/9)、44%(4/9)。结论:MRI较CT测量原发性肝癌肿瘤最大径更准确,更接近实际肿瘤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