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研究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Meta分析对5项关于阿立哌唑与其他抗精神病药物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文献进行再分析。结果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五方面,阿立哌唑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效应依次为1.64、1.51、1.40、1.08、1.02,95%可信区间(CI)依次为(1.39,1.89)、(1.26,1.75)、(0.81,1.99)、(0.85,1.31)、(0.79,1.25);阿立哌唑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效应依次为1.06、0.99、1.04、0.56、0.86,95%可信区间(CI)依次为(0.83,1.29)、(0.77,1.22)、(0.45,1.64)、(O.34,0.78)、(0.28,1.44)。结论阿立哌唑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药物。  相似文献   

2.
这篇关于卒中的预防和治疗的文章是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第8版)抗血栓治疗和溶栓治疗中的一部分。1级推荐是证据充分的,并且表示做(或不做)带来的益处高于风险、负担和成本。2级推荐是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作出不同的选择。这篇文章中关键的推荐如下: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若在有明确症状发作的5h内开始治疗,建议静脉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级别1A);对于发病5-4.5h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建议临床医生不要静脉使用tPA(级别2A);对于发病大于4.5h的患者,反对静脉使用tPA(级别1A)。对于没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建议早期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级别1A)。对于活动受限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推荐预防性应用小剂量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级别1A)。对于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如:动脉粥样硬化性,腔隙性或隐源性)的长期卒中预防,推荐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级别1A),包括阿司匹林(推荐剂量,50-100mg/d);合用阿司匹林与缓释型双嘧达莫莫(25mg/200mg,每日2次)或氯吡格雷(75mg,每日1次)。在这些患者中,推荐合用阿司匹林与缓释型双嘧达莫(25mg/200mg,每日2次)优于阿司匹林(级别1A);而且建议氯吡格雷优于阿司匹林(级别2B);并且推荐:避免长期合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级别1B)。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推荐使用氯吡格雷(级别1B)。对于最近有卒中或TIA的心房颤动患者,推荐长期口服抗凝剂(目标INR2.5;范围2.0-5.0)(级别1A)。对于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推荐在急性期使用普通肝素(级别1B)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优于不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自发性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avernous sinus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CSDAVF)的 临床特点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0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经DSA 检查确诊为自发性CSDAVF并行介入栓塞治疗的连续住院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经静脉入路或动脉入 路进行动静脉瘘栓塞术,根据情况采用单纯Onyx胶或联合弹簧圈进行栓塞,术后即刻及1年复查 DSA,比较经静脉入路和经动脉入路患者的栓塞程度,根据术后1年随访资料比较两组的1年临床预 后情况。 结果 共纳入25例患者,年龄21~72岁。6例(24.0%)患者采用单纯Onyx胶栓塞,19例(76.0%)患者 采用Onyx胶联合弹簧圈治疗。经静脉入路组17例,经动脉入路组8例。术后即刻DSA显示经静脉入路 组12例(70.6%)完全栓塞,4例(23.5%)次全栓塞,1例(5.9%)部分栓塞;经动脉入路组7例(87.5%) 完全栓塞,1例(12.5%)部分栓塞。1年随访DSA显示,经静脉入路组12例(70.6%)完全栓塞,4例 (23.5%)次全栓塞,1例(5.9%)部分栓塞,经动脉入路组5例(62.5%)完全栓塞,2例(25.0%)次全 栓塞,1例(12.5%)部分栓塞,两组术后即刻和1年栓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经静脉入路组 11例(64.7%)临床治愈,5例(29.4%)好转,1例(5.9%)无效;经动脉入路组6例(75.0%)治愈,2例 (25.0%)好转,两组1年临床预后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于CSDAVF患者,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经静脉入路和经动脉入路术后即刻和1年的栓塞率、 1年临床预后相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透明细胞型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明确诊断的10例颅内透明细胞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35.43岁,病程2个月。7年。肿瘤分别位于脑桥小脑角区(5例)、顶叶(1例)、鞍结节(1例)、颈静脉孔区(1例)、小脑幕(1例)和侧脑室(1例)。首发症状与病变部位相关,主要表现为头痛(4例)、步态不稳(2例)、耳鸣或听力减退(2例)或视力下降和饮水呛咳(各1例)。结果CT平扫病灶主要呈高密度(6例)、等密度(1例)和等或高混杂密度(1例)。T1WI主要呈等信号(4例)、低或等混杂信号(4例)和高信号(2例);T:WI呈高或等混杂信号(7例)、低信号(1例)、等信号(1例)和高信号(1例);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强化(2例)或明显强化(8例)。病灶周围可伴水肿(7例)、硬脑膜尾征(5例)、囊性变(7例)、钙化(3例)、骨膜增厚(1例)或骨质破坏(5例)。7例肿瘤病灶经手术全切除、3例获次全切除;术后随访11~120个月,5例复发,平均复发时间为55.62个月。结论颅内透明细胞型脑膜瘤临床少见,好发于青年患者,无明显性别差异,脑桥小脑角区为好发部位。影像学表现为病灶明显强化、肿瘤灶周围组织水肿、囊性变及骨质破坏。患者预后与手术全切除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银杏内酯B(GinkgolideB,BN52021)对静息状态下的下丘脑脑片室旁核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应用细胞外记录单位放电技术。结果(1)在27个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放电单位给予银杏内酯B(0.1,1,10μmol/L)2分钟,有26个放电单位(96.30%)放电频率明显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2)预先用0.2mmol/L的L—glutamate(L-Glu)灌流下丘脑脑片,8个放电单位放电频率明显增加,表现为癫痫样放电,在此基础上灌流银杏内酯B(1μmol/L)2分钟,其癫痫样放电全部被抑制;(3)预先用L型钙通道开放剂BayK8644灌流8个下丘脑脑片,8个放电单位(100%)全部放电增加,在此基础上灌流银杏内酯B(1μmol/L)2分钟,8个放电单位(100%1放电频率明显减低(4)在8个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放电单位上,银杏内酯B(1μmol/L)的抑制效应可被广泛钾通道阻断剂(tetraethylammonium,TEA)1mmol/L完全阻断。结论银杏内酯B(GinkgolideB,BN520211可抑制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自发放电,并可抑制由L—glutamate诱发的神经元放电。提示银杏内酯B对心血管中枢神经元通过降低其活动而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银杏内酯B抑制L型钙通道有关,而且可能与延迟整流型钾通道(delayed rectifier potassium channel,KDR)有关。  相似文献   

6.
心脑血管病的发病与高血压、脂代谢紊乱、肥胖等因素有关。因此,对这类患者血脂及载脂蛋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170例患者的总胆固醇(冗)、甘油三酯(仙、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及载脂蛋白以AIUB)进行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68例)对比,以探讨两者间的关系,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1.1.1病例组共170例。均为我院心血管内科及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依据Who诊断标准确诊为高血压者对人;依据临床表现,心电图,放谢性同位素心肌显像扫描,冠…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脂蛋白(a)【v(a)」已被证实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国内对脑卒中患者v(a)的检测已有报道,本文通过对108例脑卒中病人v(a)的检测,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因抱病例组1朋例,选自我科lop年1至12月份住院病人,均符合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Cf证实,所有病例均恢复期(发病3周以上),排除急性时相反应。年龄41岁一82岁,平均年龄to.5岁,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ICVI))组84例,男对人,女25人;出血性脑血管病(HCVD)24例,男16人,女8人。对照组40人,为同期健康体检者,男对人,…  相似文献   

8.
超早期微创伤治疗脑室出血4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超早期微创伤对脑室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48例病人都在局麻下进行。采用:(1)脑脊液体外引流术;(2)生理盐水脑室灌洗术;(3)尿激酶注射引流术;(4)腰穿,其中(1) (3)24例;(2) (3)16例;(1) (4)8例。结果 所有病例经3个月的随访,用日常生活能力(ADL)评价预后;ADLⅠ级21例;Ⅱ-Ⅴ级分别为10,10,7例,结论 超早期微创伤治疗脑室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提高对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的认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颅内生殖细胞肿瘤(germ cell tumors,GCTs)少见,发病率因地区而有所差别,西方国家文献报告占颅内肿瘤0.3%~0.5%,而日本发病率较高(2.1%~9.4%)。北京天坛医院统计(2004)占1.9%。根据WHO的病理分类(2000),GCTs是一组来源于胚生殖细胞的肿瘤。它分成六个亚型:(1)生殖细胞瘤(germinoma);(2)畸胎瘤(teratoma)包括成熟性(mature)、未成熟性(immature)和畸胎瘤恶性变(teratoma with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6(C1q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lated protein 6,C1QTNF6) 对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reperfusion,MCAO/R)后血脑屏障及内皮细胞闭合蛋白(occludin)和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s 1,ZO-1)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卒中高危人群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方法 2018年5-6月由孝感市中心医院按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孝感市城乡各1个社区居民
进行筛查,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筛选卒中高危人群纳入研究。
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将卒中高危人群分为非斑块组和斑块组(颈动脉)。分别采用单因素和多
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并根据年龄(60岁)、BM(I 24 kg/m2)、是
否有高血压对研究人群进行分层分析,研究不同特征的卒中高危人群中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斑块
的关系。
结果 最终纳入卒中高危人群629例,男性338例(53.74%),平均54.85±8.97岁,糖化血红蛋白平
均浓度为4.70%±1.02%。其中斑块组患者215例(34.18%),非斑块组患者414例(65.82%)。与非斑
块组患者相比,斑块组患者男性、卒中、TIA、高血压、超重患者比例更高,年龄更大,BMI、血压、空
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C水平更高(均P<0.01)。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糖化血红蛋白是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每升高1%,OR 1.16,95%CI 1.01~1.31,P =0.018)。分层分析显
示,年龄≥60岁(OR 1.48,95%CI 1.09~2.01,P =0.016)、BMI≥24 kg/m2(OR 1.97,95%CI 1.07~3.64,
P =0.030)、高血压人群(OR 1.31,95%CI 1.06~1.62,P =0.013)中糖化血红蛋白均是颈动脉斑块发生
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卒中高危人群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年龄≥6 0岁、
BMI≥24 kg/m2和高血压人群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社区40岁以上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为卒中高危人群的干预措施提供依 据。 方法 研究方法为横断面研究,采用知情自愿的原则,从辖区内抽取40岁以上的常住人口,用问卷筛 选出1729例卒中高危人群,对所有高危人群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 动脉内膜中层及斑块形态)。 结果 问卷筛查出高危人群1729例,其中男性453例(26.2%),女性1276例(73.8%),平均年龄 为(58.8±9.6)岁。颈动脉超声显示异常的833例(48.2%),其中颈动脉内膜中层单纯增厚、颈动脉粥 样硬化斑块分别为98例和735例,分别占总高危人群的5.7%和42.5%,分别占超声异常高危人群的 25.1%和88.2%。按照年龄分层,40~50岁、50~60岁、60~70岁和70岁及以上组左侧颈动脉内膜中层 增厚(χ2=15.5,P =0.001)和右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χ2=26.7,P<0.001)发生率差异具有显著性; 不同年龄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比率差异也具有显著性(χ2=48.6,P<0.001)。 结论 卒中高危人群中,颈动脉超声异常发生率较高,颈动脉内膜增厚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均 有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优化溶栓流程对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院内延误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秦皇岛市第一医院2015年7月-2017年6月行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资料。按照流程优化时间前后,分为优化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入院到溶栓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溶栓后7 d NIHSS评分和溶栓后3个月mRS评分。结果共纳入57例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1.7±5.4岁,男性44例(77.2%)。其中对照组24例,优化组3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优化组DNT缩短(68.7±19.1 vs 88.8±23.1 min,P=0.001),DNT≤60 min的患者比例更高(42.4%vs 12.5%,P=0.015);溶栓治疗后3个月mRS评分更低[0(0~0.5)vs 0.5(0~2),P=0.017],良好预后(mRS评分≤1分)患者比例更高(87.9%vs 62.5%,P=0.024)。结论优化溶栓流程可以缩短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DNT,提高DNT≤60 min达标率,改善患者3个月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rel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及 超敏C反应蛋白(hi 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3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243例,另外选择同期 体检的无脑梗死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2组研究对象均检测血清Lp-PLA2、hs-CRP水平。依据颈部动 脉超声检查结果将脑梗死患者进一步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 结果 ①脑梗死患者的血清Lp-PLA2([ 180.04±35.02)ng/mL vs(152.13±39.67)ng/mL,P=0.014]、 hs-CRP[(10.02±0.47)mg/L vs(2.64±0.33)mg/L,P =0.017]水平高于对照组。②稳定斑块组 ([ 162.96±11.34)ng/mL,P=0.013]和易损斑块组([ 197.79±32.56)ng/mL,P=0.004]Lp-PLA2水平高 于无斑块组([ 143.67±12.35)ng/mL];易损斑块组Lp-PLA2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007),差异均 有统计学意义。③易损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12.86±1.67)mg/L]高于稳定斑块组[(10.82±0.53) mg/L,P=0.029]及无斑块组([ 9.54±0.47)mg/L,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脑梗死患者中,血清Lp-PLA2与hs-CRP可能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其不稳定性 有关。  相似文献   

15.
吴昊  纪勇 《中国卒中杂志》2018,13(11):1134-1138
目的 探讨青年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多维认知功能特点,为选择全面的、系统的评估工具提供参考根据。 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连续入组2013年8月~2014年4月第二炮兵总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 发病14 d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44例,选取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匹配的无缺血性卒中者44例为对照组。 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ntreal Congnitive Assessment,MoCA)、多维心理评估系统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组和对照组进行认知 评估。 结果 急性缺血性卒中组与对照组在下列测验中差异无显著性:选择反应时测验(27.16±5.02 vs 28.34±5.66;P =0.347)、瑞文推理测验(12.13±5.81 vs 14.91±7.03;P =0.643)、数字序列推理 测验(8.68±5.23 vs 11.43±4.76;P =0.287)、词语记忆能力测验(50.98±19.97 vs 56.78±15.89; P =0.316)、言语工作记忆测验(正向)(6.88±1.91 vs 7.23±1.62;P =0.178)、言语工作记忆(反向) (4.31±1.76 vs 5.23±2.13;P =0.922)、语义流畅性测验(11.37±2.65 vs 13.27±1.65;P =0.142); 急性缺血性卒中组在简单计算测验(28.95±15.86 vs 41.26±9.32;P =0.007)、数量大小比较测 验(65.75±19.22 vs 79.43±8.62;P =0.008)、空间工作记忆测验(69.63±28.97 vs 83.16±7.23; P =0.004)、图片记忆测验(58.39±18.13 vs 68.64±9.13;P =0.009)、词语辨析测验(20.16±8.22 vs 29.43±5.27;P =0.008)、颜色判断Stroop测验(执行功能)(65.37±22.79 vs 70.83±4.16; P =0.000)上显著低于对照组。 结论 多维认知功能测查表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仅存在局部认知功能受损,能够更详细地反映 患者的认知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与Hcy浓度的 关系。 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河池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连续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多 普勒超声检测患者cIMT,根据cIMT是否≥1 mm分为cIMT增厚组和cIMT无增厚组;测定患者血浆Hcy浓度。 采用多因素分析判断血浆Hcy水平与cIMT的关系。 结果 共入组急性脑梗死患者226例,cIMT无增厚组34例,cIMT增厚组192例。cIMT增厚组血浆Hcy水 平中位数为13.0 μmol/L,cIMT无增厚组为11.2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此外,cI MT增 厚组的年龄([ 69.1±9.7)岁 vs(58.2±1.2)岁,P<0.001)]、脉压差([ 64.0±17.4)mm Hg vs(53.6±13.6) mm Hg,P <0.001)]大于cIMT非增厚组;hs-CRP高于cIMT非增厚组[3.78(1.5~10.6)mg/L vs 1.5(0.9~4.2) mg/L,P =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回归模型中调整了年龄、脉压差、hs-CRP水平,结果显示Hcy是 cI MT的独立影响因素,血浆Hcy每升高10 μmol/L,cI MT增加0.037 mm(95%CI 0.007~0.068,P =0.002)。 结论 血浆Hcy水平升高是急性脑梗死患者cIMT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 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与相关血液生化标志物的关系。 方法 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及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 卒中患者,根据多导睡眠图检测结果分为缺血性卒中伴OSAHS组和单纯缺血性卒中组,对比两组间一 般资料、hs-CRP、D-二聚体(D-di mer,D-D)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 的差异。根据OSAHS严重程度,分为轻度OSAHS组,中度OSAHS组,重度OSAHS组,并比较3组患者hs-CRP、 D-D及FDP的差异。 结果 共纳入98例患者,其中缺血性卒中伴OSAHS组59例,单纯缺血性卒中组39例;缺血性卒 中伴OSAHS组中轻度OSAHS 19例,中度OSAHS 16例,重度OSAHS 24例。缺血性卒中伴OSAHS组的 BM(I 26.33±4.16 kg/m2 vs 23.93±3.83 kg/m2,P =0.048)、hs-CRP(11.95±3.11 mg/L vs 6.13±1.69 mg/L,P <0.001)、D -D [0.78(0.38~1.21)m g/L vs 0.25(0.14~0.30)m g/L,P<0.001]、FDP (3.36±1.39 μg/mL vs 2.30±0.88 μg/mL,P =0.005)均高于单纯缺血性卒中组。轻度OSAHS组 (7.92±2.15 mg/L,P<0.001)和中度OSAHS组(11.47±2.54 mg/L,P=0.005)hs-CRP水平均低于重度 OSAHS组(15.31±3.16 mg/L),轻度OSAHS组hs-CRP水平低于中度OSAHS组(P=0.012)。轻度OSAHS 组D-D水平低于重度OSAHS组[0.42(0.23~0.98)mg/L vs 0.98(0.93~1.85)mg/L,P=0.023],轻度 OSAHS组FDP水平低于重度OSAHS组(2.74±0.93 μg/mL vs 4.19±1.55 μg/mL,P =0.012)。 结论 与不伴OSAHS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相比,伴有OSAHS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hs-CRP、 D-D、FDP水平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与老年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及功能预后的关系。 方法 纳入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连续就诊于北京怀柔医院的老年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 患者。根据入院头颅CT,采用改良Van Swieten量表进行脑白质疏松分级。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分析脑白质疏松与溶栓后24 h sICH和3个月不良功能预后(mRS>2分)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125例患者,平均年龄73.2±8.4岁,男性84例(67.2%),有脑白质疏松82例(65.6%)。 有脑白质疏松、无脑白质疏松患者溶栓后24 h sICH发生率分别为12.2%(10/82)、4.7%(2/43), P =0.298;3个月不良功能预后比例分别为70.7%(58/82)、34.9%(15/43),P <0.001。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白质疏松与老年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24 h sICH不相关(OR 0.320, 95%CI 0.056~1.846,P =0.203);与3个月不良功能预后独立相关(OR 4.392,95%CI 1.514~12.744, P =0.006)。 结论 脑白质疏松症与老年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sICH不相关,但与静脉溶栓治疗后3个月不良 功能预后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在真实世界中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标签Ⅳ期临床试验。研究共纳入2771例发病72 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卒 中患者,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2次,每次25 mg(100 mL),疗程14 d。主要安全性 终点为(90±7)d的全因死亡,主要有效性终点为(90±7)d的mRS评分,次要有效性终点为(7±2)d、 (14±2)d的NIHSS评分。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012年3月-2014年12月全国74家中心的2771例患者(全分析集),其中男性 1890例(68.21%),女性881例(31.79%)。2672例受试者(符合方案集)完成90 d随访,脱落率3.39%, 剔除率0.18%。全分析集(2771例)中,安全性终点分析:90 d全因死亡率为1.08%,研究者判定与研究 药物有关及无法判定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28%。有效性终点分析:治疗前、治疗第90天的mRS评分 0~1分的比例分别为23.29%和63.80%,治疗前后差值均数为(1.36±1.32)分,前后差值具有统计学 意义,P <0.0001。 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