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总结1.5T术中磁共振成像联合神经导航技术用于脑胶质瘤外科手术的初步经验。方法回顾49例脑深层或功能区胶质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高场强术中磁共振成像联合神经导航技术对其手术策略、肿瘤切除程度、神经功能保留情况及对神经功能转归的影响。结果每例患者均于术中行磁共振成像扫描1~3次,平均(1.57±0.68)次。首次术中磁共振成像肿瘤全切除者17例、不同程度肿瘤残留者32例,显著影响手术策略构成比约为65.31%(32/49)。残留者中9例术中磁共振成像或神经电生理监测提示肿瘤边缘毗邻脑功能区或重要解剖结构,未行全切除;余23例重新注册经导航指引最终实现影像学全切除。初次手术肿瘤全切除率为34.69%(17/49),术中磁共振成像联合神经导航辅助下实现全切除率46.94%(23/49);最终影像学全切除率提高至81.63%(40/49)。术后6个月随访,19例神经功能改善,30例神经功能恢复或接近术前水平;无一例肿瘤进展。结论高场强磁共振成像联合神经导航技术用于脑胶质瘤外科手术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保护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神经导航系统辅助显微手术切除隐匿型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Brain LAB公司的Vector Vision神经导航系统辅助显微手术切除隐匿型脑动静脉畸形并清除血肿12例,并对神经导航用于隐匿型脑动静脉畸形显微手术的优缺点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本组病例中,术后近期复查MRI证实病灶全切除率为100%,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无其他重要神经功能受损表现.无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结论神经导航系统辅助显微手术切除隐匿型脑动静脉畸形具有定位准确、动态示踪、微侵袭、安全可靠等特点,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提高病灶的切除率及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治疗手段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以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同时减少对脑功能的损伤为目的。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术中CT、MRI、多模态神经导航等越来越多的技术应用到胶质瘤的手术当中,这些技术的应用,对于胶质瘤的精准治疗提供极大的帮助。本文对多模态神经导航在胶质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模态神经导航影像融合技术辅助神经内镜在垂体腺瘤经鼻蝶入路手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垂体腺瘤病例资料,均采用多模态神经导航影像融合技术辅助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治疗。病人术前均行薄层头颅MRI增强、头部CTA检查,利用MRI、CTA图像、三维CT制定导航计划,引导手术。结果术后肿瘤全切除80例(78.43%),次全切除22例(21.57%)。术后视力视野改善率83.33%(50/60),激素治愈率46.15%(36/78)。术后发生脑脊液鼻漏6例(5.88%),一过性尿崩26例(25.49%),电解质紊乱81例(79.41%),颅内感染2例(1.96%),鞍区血肿4例(3.9%),经对症处理后病人均康复并出院。结论多模态神经导航影像融合辅助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安全、有效,有助于术者精确定位,方便手术操作,术野显露清晰,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多模态融合技术在窦镰旁脑膜瘤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应用神经导航多模态融合技术辅助显微手术治疗的窦镰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窦旁脑膜瘤,全切16例,次全切除4例;15例镰旁脑膜瘤均全切。术后随防3个月,均未遗留严重神经功能缺损,无患者死亡。结论应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能使窦镰旁脑膜瘤定位准确可靠,清晰地显示周围重要结构,可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减少术中的盲目性,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模态导航影像融合技术在内镜经蝶垂体腺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垂体腺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导航辅助下内镜经蝶入路手术。术前行鞍区薄层CT扫描、颅脑MRA融合40例,行鞍区薄层CT扫描、头部CTA融合7例。结果均通过导航准确定位病变,肿瘤全切除38例,次全切除9例。术后脑脊液漏3例,感染1例,一过性尿崩症10例;无手术死亡和术后出血病例。随访3~24个月,多数病人术前症状不同程度好转;全切除病例中复发3例,行γ-刀治疗;次全切除病例中复发1例,予以再次手术。结论神经导航影像融合技术可以提供病变及周边组织结构三维图像,结合神经内镜良好照明和视野,可增加肿瘤全切率,减小垂体功能损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多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导航手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7,自引:14,他引:13  
目的 探讨多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导航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1年10月至2002年8月,48例神经导航手术采用了多影像融合技术,病灶涉及部位包括:大脑半球功能区32例,颅底12例,其他4例。其中,CT MRI-T1W影像融合9例;MRI-T1W FLAIR影像融合5例;MRI=T1W MRI-BOLD影像融合14例;MRI-T1W DTI影像融合13例;MRI-T1W fMRI-BOLD DTI影像融合5例;MRI-T1W FLAIR fMRI-BOLD DTI融合2例。结果 病灶全切38例(79.2%),次全切除5例(10.4%),大部或部分切除2例,活检l例。术后1个月随访优良率(Karnofsky预后评分,KPS=90~100)72.9%,死亡1例(2、l%),2例(4.2%)发生严重手术致残(KPS=40)。结论 多影像融合技术应用于神经导航可以提供更多的影像信息,实现个体化、最优化的术前计划和术中应变。在精确定位肿瘤的同时,还可以界定其与不同性质的解剖、功能结构间毗邻关系,符合最小创伤功能神经外科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颅底肿瘤和胶质瘤是颅内常见原发肿瘤,治疗均以手术为主。颅底肿瘤涉及复杂的解剖结构,肿瘤与神经、血管的结构关系错综复杂,因此,手术难度和风险极大。胶质瘤切除程度与病人术后生活质量和生存期有直接联系,手术应尽可能切除肿瘤,同时也要尽量保留功能区神经功能,是神经外科手术的一大难题。多模态神经导航以准确、快速、方便的优势,成为神经外科手术的一大利器。本文综述多模态神经导航在经鼻颅底肿瘤手术和胶质瘤切除术的应用,并总结国内外神经外科手术应用多模态神经导航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脑动静脉畸形的外科治疗,经过约半世纪的努力才达到如现在这样积极手术摘除的程度。此点有和脑动脉瘤的外科治疗相一致的情况,但脑动脉瘤手术已趋规格化,以夹闭法为主要手术方式,而脑动静脉畸形手术尚有许多问题未得到解决,对手术适应证还有不同的观点。尽管手术技术的提高,麻醉的进展、神经放射学的进步,特别是手术显  相似文献   

10.
正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原发性颅内肿瘤的50%~60%~([1])。目前,胶质瘤治疗主要采用手术联合放化疗,以及分子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研究显示,胶质瘤切除得越彻底,术后中位生存期越长~([2])。传统的脑胶质瘤手术常依据术前CT、MRI设计方案,术中依据局部脑组织的隆起或凹陷等形态异常、与周围脑组织对比的颜色异常和触摸瘤周质地的变化等来确定病变的位置和范围。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辅助下的术中磁共振技术在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86例涉及脑功能区的胶质瘤患者,分为术中磁共振功能神经导航组(A组,简称核磁组)103例和功能神经导航组(B组,简称导航组)83例,选取手术全切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核磁组病例手术全切率达90.3%,导航组为55.4%;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核磁组为5.8%,导航组为15.7%;术后随访3~40个月,患者1年生存率核磁组为90.2%,导航组为83.3%。结论术中磁共振技术和功能神经导航技术均为提高胶质瘤全切率的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辅助下手术治疗听神经瘤,以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和神经功能的保留率,初步实现听神经瘤的“精准”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8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辅助下手术治疗的听神经瘤患者,共30例。患者术前均采用循环相位稳态采集快速成像(FIESTA—C)和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重建面神经,术中显微镜下验证所重建面神经位置的准确性。将重建的面神经、内听道水成像、颞骨薄层CT扫描重建并进行多模态融合,判断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CT导航下确定内听道后壁的准确位置及需要磨除的范围,术中持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30例患者中,面神经重建成功率为100.0%,与实际位置符合率为93.3%(28/30)。17例进行导航,导航注册误差为0.30~0.92mm,平均(0.47±0.15)mm。39例中,肿瘤全切除28例(93.3%),次全切除2例(6.7%);面神经解剖保留28例(93.3%),功能保留26例(86.7%)。术前均为不可用听力,术后无听力保留及改善。围手术期无死亡患者,无脑脊液漏、术区血肿及后组脑神经损伤症状。结论采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听神经瘤可以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和面神经功能的保留率,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正1病例资料女,31岁,因检查发现右侧额叶占位半年入院。入院体格检查未见阳性体征。头颅MRI显示右侧额上回肥大、皮髓质层次破坏,累及中央前回;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无明显强化;病灶大小约为7.5 mm×5.5 mm(图1A)。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显示大脑皮质脊髓束未见纤维束中断、破坏、移位。磁共振血氧依赖性饱和成像显示邻近肿瘤内侧的中央旁小叶有皮层运动功能激活表现。术前行多模态神经影像融合,显示肿瘤主体位于运动前区,累及中央前回,部分激活的运动皮层位于肿瘤后方,肿瘤被锥体束包绕,未见肿瘤浸润锥体束及明显的锥体束推移(图1B)。3D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3D Slicer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颅底脑膜瘤或巨大脑膜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应用3D Slicer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辅助手术治疗的12例颅底脑膜瘤或巨大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术前完善头颅CT、MRI、TOF-MRA、DTI序列检查,将得到的DICOM格式的影像学数据,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处理,对肿瘤、相邻颅骨、重要动脉、颅神经、静脉、静脉窦、锥体束进行多模态融合和三维重建,明确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通过3D虚拟可视化图像,模拟手术入路,精准术前规划,辅助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12例中,肿瘤全切除10例(83.33%,10/12),次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无术区血肿及颅神经损伤。术后出现对侧肢体肌力下降或原有偏瘫症状加重2例,经治疗后肌力恢复正常。12例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增大。结论 对于颅底脑膜瘤或巨大脑膜瘤的手术治疗,3D Slicer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可以帮助制定详尽的术前规划,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一站式复合手术在治疗脑动静脉畸形中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7年11月采取复合手术治疗的24例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资料,术前Spetzler-Martin分级Ⅲ级8 例,Ⅳ级14例,V级2例。14例术中先做治疗性供血动脉栓塞再进行手术切除,另10例直接行手术切除;全部病人均在切除病灶后行术中造影以评估切除程度。结果 24例畸形血管团全切除。20例术后恢复良好,4例术前昏迷病人术后意识障碍改善。没有死亡病人,未发生与介入相关的并发症。24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16例行DSA、8例CTA检查;除1例存在部分病灶残留外,其余23例均无病灶残留或复发;日常生活能力分级Ⅰ级16例,Ⅱ级2例,Ⅲ级2例,Ⅳ级4例。结论 复合手术为脑动静脉畸形提供了一个新的外科治疗方案;该技术可简化多次介入以及显微手术的治疗过程,并且能够实时地对切除情况进行精准地评估,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7.
<正>1病例资料53岁男性,因脑出血术后1年突发意识不清伴四肢抽搐发作1 d于2019年12月入院。2018年12月因左侧基底节区出血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术后能自行下地行走。1 d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出现意识不清,伴四肢抽搐发作,每次持续2~3 min,共发作3次。当地医院头颅CT示左侧颞叶多发血肿(图1A),较大者约1.3 cm×0.6 cm;CTA未见明显血管畸形(图1B)。入院体格检查:神志嗜睡,运动性失语,左侧额颞顶部可见弧形手术疤痕切口,颅骨缺如,骨窗凹陷,右侧肢体肌力3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图像融合技术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15年4月诊断明确为AVM的6例患者,术前均行MRI与3D-DSA检查,并行MRI与3DDSA影像融合。根据MRI与3D-DSA融合图像进一步制定手术方案行显微直视手术切除。结果所有患者MRI与3D-DSA融合图像不仅可清楚的显示AVM与周围神经结构之间的空间关系,同时对部分合并微小动脉瘤或小血管畸形的患者可清晰的显示病变在血肿或脑组织之间的位置。所有患者行显微直视手术切除术后均恢复良好,复查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畸形血管团残留。术后6例患者均行MRI随访,AVM均无复发,同时未有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及再出血。结论 MRI与3D-DSA融合图像可为显微外科手术切除AVM提供更多重要信息,有效的辅助AVM手术的术前规划。  相似文献   

19.
随着医学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步,为了综合解剖结构影像(CT、MRI、B超等)和功能影像(功能磁共振成像、扩散张量成像、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等)的优势,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应运而生,并且有了较大发展,使神经外科的理念有了极大转变。近年来,以影像融合为基础的功能神经导航和术中磁共振成像等技术更是给神经外科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使神经外科尤其是脑实质内病变的手术方式取得显著进步。利用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技术可以标记并在术中保护重要脑功能结构,以最大化地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有效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对改善重要脑功能区的手术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在儿童脑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经影像学(增强MRI、CTA、MRA或DSA)确诊的19例脑动静脉畸形患儿接受开颅手术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复合手术)治疗,并于术中实时DSA确认畸形团切除范围,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结果19例患儿Spetzler-Martin分级Ⅰ级2例、Ⅱ级5例、Ⅲ级7例、Ⅳ级5例;致密度分型为致密型4例、中间型4例、弥散型11例。平均手术时间(307.21±115.64)min,术中出血量150(100,260)ml。术中实时DSA显示3例畸形团残留,继续手术切除,影像学治愈率达100%(19/19)。术后并发症包括命名性失语(1例)、肢体偏瘫(1例)、肺部感染(1例)和癫发作(1例)。平均住院时间(15.74±5.04)d,随访时间32(20,40)个月。预后良好率为84.21%(16/19),无再出血或复发病例。结论与单一手术治疗相比,复合手术治疗儿童脑动静脉畸形具有安全、有效且治愈率高等优点,尤其适用于Spetzler-Martin分级较高、位于功能区、结构复杂或弥散型脑动静脉畸形,既往接受过外科治疗的患儿亦为适应证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