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牙周膜干细胞是一类起源于牙组织的成体干细胞,具有良好的成骨分化能力,有望在骨组织工程中得到应用。
  目的:观察成骨诱导液对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及细胞早期凋亡的影响。
  方法:从原代牙周膜组织中分离得到牙周膜干细胞,以1×104/cm2浓度铺板后开始诱导。利用1,10,100 nmol/L地塞米松、β-磷酸甘油钠、维生素C为成骨诱导剂,以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茜素红矿化结节染色、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对细胞成骨情况进行鉴定,采用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与结论:地塞米松可有效诱导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可显著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促进茜素红矿化结节形成,提高成骨相关基因骨粘连蛋白及Ⅰ型胶原表达。根据碱性磷酸酶活性和矿化结节实验结果,地塞米松的成骨诱导具有浓度梯度效应,其中100 nmol/L 地塞米松具有最佳成骨诱导能力。细胞凋亡结果提示,地塞米松诱导的成骨分化具有一定促凋亡作用,可诱导牙周膜细胞的早期凋亡。  相似文献   

2.
背景:矿化结节是成骨细胞分化成熟的标志,以往观察方法多采用茜素红等特殊染色法。目的:比较茜素红染色-光镜、四环素荧光标记-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3种形态学观察成骨细胞矿化结节的方法,分析各自的特点及在骨病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大鼠成骨细胞株UMR-106正常培养、每天换液,连续培养14 d,分别采用茜素红染色-光镜、四环素荧光标记-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矿化结节的形态结构,并利用扫描电镜结合能谱仪原位定量分析钙元素;此外,在培养中加入可抑制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肿瘤坏死因子α作为对照实验。结果与结论:3种观察方法均可观察到正常成骨细胞矿化结节的形态结构。对于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成骨细胞产生矿化结节的情况,经茜素红染色-光镜观察法,未见明显的矿化结节;而四环素荧光染色-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法,可见清晰、稀少的矿化结节;扫描电镜观察法明显可见较少而细小的矿化结节,提示后二种方法灵敏度较高。此外,扫描电镜可将观察成骨细胞分泌钙质、形成矿化结节的亚细胞结构,与能谱元素分析结合,可实现矿化结节的定位与定量,在骨病研究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正种植体周围炎是口腔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炎症,指发生在正常行使功能的骨性结合种植体周围组织的炎症,其临床最初表现为牙周症状,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肿胀、探诊出血,多导致种植体周围支持骨吸收形成种植体牙周袋[1],Pjetursson等报告,种植体周围炎5年后的发病率为8.6%[2]。如果未得到及时治疗,可引起种植体持续骨吸收,导致骨结合丧失,种植修复体松动、脱落,种植失败。临床上,种植体周围炎的感染因  相似文献   

4.
背景:研究证实尼古丁会影响成骨细胞、破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红细胞的活性。 目的:检测尼古丁对表面喷砂或酸蚀处理种植体植入后骨结合及骨保护素、骨形成蛋白2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每天2次背部皮下注射2 mg/kg尼古丁,对照组对应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周后在两组大鼠胫骨近干骺端分别植入表面喷砂或酸蚀处理的钛种植体,实验组继续皮下注射尼古丁,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种植后第2,4周对种植体及其周围骨组织行CT、X射线、荧光定量PCR及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骨结合程度及骨保护素和骨形成蛋白2表达明显下降(P 〈0.05)。在尼古丁作用下,表面喷砂处理种植体组骨保护素和骨形成蛋白2表达、表面酸蚀处理种植体组骨保护素表达均随时间变化明显下调(P 〈0.05),并且表面酸蚀处理种植体组植入2周时骨形成蛋白2表达高于表面喷砂处理种植体组(P 〈0.05);X射线与CT结果提示,尼古丁干预对表面酸蚀处理种植体周围新生骨形成量和新生骨矿化程度的影响明显小于表面喷砂处理种植体。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两种种植体周围成骨细胞的数量与活性随时间变化均降低,但表面酸蚀处理种植体组效果好于表面喷砂处理种植体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骨移植牙种植体同期植入后种植体骨整合情况及种植体周围膜形成的情况。方法:采用恒河猴为实验动物,进行自体髂骨移植,同期植入种植体,切取标本后进行Ⅰ型胶原mRNA的原位杂交。结果:Ⅰ型胶原mRNA在术后8,16周均有表达。结论:Ⅰ型胶原mRNA在种植体发生整合的过程中均有表达,其功能可能与骨基质、细胞外基质的分泌及种植体周围膜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共培养条件下电磁场干预对大鼠成骨细胞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成骨定向分化的影响,并探讨电磁场促进成骨分化的相关机制。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BMSCs及成骨细胞,将第三代成骨细胞与BMSCs通过transwell培养小室建立共培养系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共培养细胞分为共培养组及共培养暴磁组,另随机选择单细胞培养的BMSCs及成骨细胞纳入单细胞培养组。共培养暴磁组细胞每日给予电磁场刺激4 h。于实验进行14 d后随机提取各组细胞总RNA,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细胞Runx2、Sp7、碱性磷酸酶、I型胶原、骨形态形成蛋白-2及骨钙素基因表达情况,并选用茜素红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矿化钙结节形成情况。 结果单细胞培养模式下BMSCs及成骨细胞其各项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均较低,而共培养模式下BMSCs及成骨细胞其各项成骨相关基因表达均呈现不同程度增强,并且以共培养暴磁组成骨细胞上述指标增强幅度较显著。通过茜素红染色发现,与单纯共培养组比较,共培养暴磁组细胞矿化钙结节数量明显增多。 结论低频电磁场干预可显著促进共培养条件下BMSCs及成骨细胞成骨定向分化,其可能机制为电磁场刺激能促进骨形态形成蛋白-2表达,使其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介导细胞间信号转导,从而诱导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及成骨细胞进一步成熟分化。  相似文献   

7.
背景:流式细胞仪分离法和免疫磁珠分离法对细胞活性影响较大,密度梯度离心法虽然能够获得纯度高的单核细胞,但由于多次离心可造成细胞的大量流失且对细胞活性有一定的影响使其应用值得商榷。目的: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成骨诱导分化及鉴定。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特征。在成骨诱导剂作用下,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试剂盒行碱性磷酸酶染色,I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VonKossa法及茜素红进行矿化结节染色以及电镜下检测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后的形态结构。结果与结论:经诱导后细胞出现与成骨细胞相似的形态学特征,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I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Von-Kossa法及茜素红矿化结节染色阳性。表明经成骨诱导剂诱导后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纯化培养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增殖。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骨移植牙种植体同期植入后种植体骨整合情况及种植体周围膜形成的情况。方法:采用恒河猴为实验动物,进行自体髂骨移植,同期植入种植体,切取标本后进行Ⅰ型胶原mRNA的原位杂交。结果:Ⅰ型胶原mRNA在术后8,16周均有表达。结论:Ⅰ型胶原mRNA在种植体发生整合的过程中均有表达,其功能可能与骨基质、细胞外基质的分泌及种植体周围膜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自行设计管状骨髓腔内骨整合式纯钛螺旋状种植体组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种植体-骨组织界面的骨整合情况,为临床指缺损患者种植体式手指赝复体修复提供材料及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08/12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实验室完成。采用国产纯钛制做螺旋形柱状种植体,根据成人正常掌骨和近节指骨及其髓腔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借鉴Bmnemark螺旋型种植体,自行开发研制纯钛种植体。选择新西兰大白兔10只,在麻醉显效后,胫骨髓腔内种植纯钛螺旋状种植体10枚,分别于术后2,4,8,12,16周各处死2只动物取材,X线摄片观察骨结合形成情况。结果:所有实验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种植体无脱落。制备出掌指骨髓腔内骨整合式纯钛螺旋型种植体组件及配件。①X线观察结果:术后2周时,种植体与骨组织间可见到较明显透光间隙,种植体-骨界面未见骨小梁及新骨形成,术后4~6周,种植体与骨组织间透光间隙减小,可见种植体周围骨密度增高,种植体螺纹间新骨形成明显,术后8周,种植体与骨组织间已无明显透光间隙,均被高密度区替代,种植体周围骨密度增高,种植体螺纹间新骨形成明显,形成更完善的骨界面,界面骨成熟,术后12周与8周相比,变化不大。②大体及光镜观察结果:术后2周时,种植体与骨组织间为软组织界面,未见新骨生成;术后4~6周,种植体周围大量新生骨样组织形成;种植体周围及螺纹间新骨形成明显,形成骨性界面;术后12周与8周相比,骨性界面进一步形成。结论:该掌指骨髓腔内骨整合式纯钛螺旋状种植体组件,术后8周可以与周围骨组织形成完全骨结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对种植体周围骨愈合的早期影响,观察BMP促进种植体周围骨整合的作用。方法采用兔子24只,按种植体周围局部注射药物的不同随机分成2组,每组12只,0.9%NaCl对照组、BMP-2组。分别在3、7、10天处死动物,取出植入体及其周围组织,制作切片,常规HE染色,对组织学表现进行观察。结果 HE染色显示:0.9%NaCl对照组:3天时有多个多核异物巨细胞甚至形成异物肉芽肿、均质粉染的组织坏死,肌组织中间大量的炎细胞浸润。7天和10天炎症反应明显减轻,但仍存在,未见钙盐沉积,有少量胶原纤维形成。BMP-2实验组:3天时钙盐沉积较轻、炎症反应较重、大量炎细胞和纤维母细胞浸润,肌组织之间炎症反应也较重,7天、10天时钙盐沉积依然存在,炎症反应存在但减轻,肌组织间隙炎细胞浸润减少。结论种植术后种植体周围加入BMP-2可减小种植体周围的早期炎症反应,可以加速种植体周围骨的形成过程,提高种植体周围骨结合率,缩短种植体周围骨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1.
背景:阿伦膦酸钠作为第3代二膦酸盐,具有很强的抑制骨吸收的能力。目的:研究阿伦膦酸钠对非负荷期种植体周围骨结合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成年Beagle犬6只,随机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选取每犬的双侧下颌第二、四前磨牙共计24牙位,于实验第1,29,43,50天分别行即刻种植手术。实验组于种植体周围局部注射阿伦膦酸钠,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每周2次。结果与结论:于实验第57天进行X射线显示种植体骨结合情况良好,实验组2周时即可见到种植体周围骨小梁的形成,明显早于对照组。提示阿伦膦酸钠可促进种植体周围骨组织中骨小梁的早期形成,从而影响种植体周围骨改建,提高非负荷期种植体周围骨结合。  相似文献   

12.
背景:此前课题组的研究表明富血小板血浆和洗涤血小板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均可促进人牙髓细胞的增殖。目的:进一步观察不同浓度富血小板血浆和洗涤血小板对人牙髓细胞矿化的作用效果。方法:实验使用健康志愿者正畸拔除牙齿内牙髓培养的4~6代牙髓细胞。将由该志愿者采集的静脉血制备富血小板血浆和洗涤血小板作用于牙髓细胞,使用碱性磷酸酶及蛋白定量试剂盒测定矿化诱导7d后牙髓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并通过茜素红染色观测牙髓细胞经矿化诱导10d及20d后的矿化结节形成情况。结果与结论:10%~30%的洗涤血小板与富血小板血浆均明显提高了牙髓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其中,以20%浓度尤为明显;10%~30%的洗涤血小板与富血小板血浆均明显促进了矿化诱导后10d的牙髓细胞矿化结节形成,其中,10%浓度在矿化诱导后20d促进牙髓细胞形成的矿化结节最大。但相同浓度的洗涤血小板与富血小板血浆之间在作用效果上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背景骨质疏松症是人类老年时生活质量下降和寿命缩短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其发生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功能失偶联有关,因而在细胞水平上观察药物对成骨细胞功能的调整作用是评价骨质疏松症防治药物药效的方法之一.目的了解4,5,6-三羟基异黄酮(Genistein)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作用.设计以大鼠成骨细胞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单盲研究.单位一所市级医院的检验科.材料本实验于2001-02/2001-12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核医学科同位素室完成.选择10只出生24h的SD大鼠,(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证编号为SCXK11-00-0008),实验室级别为SPF级.方法取小鼠头盖骨成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应用四氮唑盐(MTT)法、对硝基苯磷酸盐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及茜素红染色方法观察Genistein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增殖、碱性磷酸酶表达、基质钙含量及矿化结节形成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形态观察、增值率测定、碱性磷酸酶染色、细胞基质钙含量测定、茜素红染色显示矿化结节数.结果Genistein刺激成骨细胞的增殖,提高了碱性磷酸酶活性,细胞基质钙含量及矿化结节形成的数量增大.结论Genistein具有刺激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增殖、分化成熟及促进矿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近年来已有对微弧氧化,电化学沉积技术制备涂层在材料性能方面的相关报道,但对这种材料植入体内的性能研究较少见。目的:观察纯钛种植体经微弧氧化/电化学沉积处理后的骨结合和新骨形成情况。方法:通过微弧氧化,电化学沉积方法在纯钛上制各含钙磷元素的涂层,然后将该种植体和纯钛种植体分别植入羊两侧胫骨种植窝内,于动物处死前15,5d分别进行注射四环素进行四环素标记。术后4,12周分别进行×射线、扫描电镜及激光共聚焦观察。结果与结论:两侧X射线表现相似,种植体周围均无明显阴影,骨小梁排列和骨质密度与宿主骨基本一致。术后4周时,在电镜下可观察到两组种植体和骨组织之间均有间隙,部分见骨性结合;术后12周时,微弧氧化,电化学沉积种植体组可形成新骨,并且新骨与种植体和原来骨组织结合紧密,涂层与钛基体没有明显间隙,纯钛种植体组也可见新骨生成,但可看到明显裂隙。激光共聚焦观察显示,微弧氧化,电化学沉积种植体组双标记带间距离及骨矿化沉积率均高于纯钛种植体组(P〈0.05)。表明微弧氧化,电化学沉积处理可增强纯钛种植体的骨结合能力及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15.
背景:传统两段式种植体修复后种植体颈部牙槽骨的吸收一直被认为是种植术后的正常反应。目的:评价下颌后牙区两段式种植体应用平台转移设计后周围骨丧失情况。方法:50例患者共植入88颗种植体,实验组植入40颗Ankylos种植体,采用平台转移设计;对照组植入48颗3i种植体,采用传统对接设计。所有种植体均为潜入式植入,肩台均平齐牙槽嵴顶水平,3个月后完成最终修复。结果与结论:所有种植体均完成骨结合。与种植体植入时相比,功能负重12个月后,实验组种植体周围骨丧失高度为(0.31±0.39)mm,对照组种植体周围骨丧失高度为(0.94±0.43)mm,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随访期内,种植体无松动、脱落,牙龈组织健康,成功率为100%。结果显示种植体功能负重12个月后,平台转移设计可以减少种植体颈部骨吸收,保持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正种植体周围炎是发生在正常行使功能的骨性结合种植体周围组织的炎症,能使支持骨丧失形成种植体周袋,从而导致种植失败。它是目前种植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之一~([1-3])。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与口腔微生物密切相关。有报道称,天然牙列牙周致病菌越多,从牙周区域到种植体区域的交叉感染率也越高~([4]);种植体周围炎与牙周炎龈下菌斑的菌群类似;而且天然牙和种植体周围龈沟中的微生物变化也十分相似~([5-6])。防控口腔微生物对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影  相似文献   

17.
背景:传统两段式种植体修复后种植体颈部牙槽骨的吸收一直被认为是种植术后的正常反应.目的:评价下颌后牙区两段式种植体应用平台转移设计后周围骨丧失情况.方法:50例患者共植入88颗种植体,实验组植入40颗Ankylos种植体,采用平台转移设计;对照组植入48颗3i种植体,采用传统对接设计.所有种植体均为潜入式植入,肩台均平齐牙槽嵴顶水平,3个月后完成最终修复.结果与结论:所有种植体均完成骨结合.与种植体植入时相比,功能负重12个月后,实验组种植体周围骨丧失高度为(0.31± 0.39) mm,对照组种植体周围骨丧失高度为(0.94±0.43) mm,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随访期内,种植体无松动、脱落,牙龈组织健康,成功率为100%.结果显示种植体功能负重12个月后,平台转移设计可以减少种植体颈部骨吸收,保持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周志强  韩岩  卢丙仑  郭树忠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5):124-126,i0006
目的:自行设计管状骨髓腔内骨整合式纯钛螺旋状种植体组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种植体-骨组织界面的骨整合情况,为临床指缺损患者种植体式手指赝复体修复提供材料及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08/12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实验室完成。采用国产纯钛制做螺旋形柱状种植体,根据成人正常掌骨和近节指骨及其髓腔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借鉴Bmnemark螺旋型种植体,自行开发研制纯钛种植体。选择新西兰大白兔10只,在麻醉显效后,胫骨髓腔内种植纯钛螺旋状种植体10枚,分别于术后2,4,8,12,16周各处死2只动物取材,X线摄片观察骨结合形成情况。结果:所有实验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种植体无脱落。制备出掌指骨髓腔内骨整合式纯钛螺旋型种植体组件及配件。①X线观察结果:术后2周时,种植体与骨组织间可见到较明显透光间隙,种植体一骨界面未见骨小梁及新骨形成,术后4-6周,种植体与骨组织间透光间隙减小,可见种植体周围骨密度增高,种植体螺纹间新骨形成明显,术后8周,种植体与骨组织间已无明显透光间隙,均被高密度区替代,种植体周围骨密度增高,种植体螺纹间新骨形成明显,形成更完善的骨界面,界面骨成熟,术后12周与8周相比,变化不大。②大体及光镜观察结果:术后2周时,种植体与骨组织间为软组织界面,未见新骨生成;术后4—6周,种植体周围大量新生骨样组织形成;种植体周围及螺纹间新骨形成明显,形成骨性界面;术后12周与8周相比,骨性界面进一步形成。结论:该掌指骨髓腔内骨整合式纯钛螺旋状种植体组件,术后8周可以与周围骨组织形成完全骨结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及不同载体在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beagle犬8只,拔除双侧下颌前磨牙和第1磨牙。3个月后,植入种植体,并在颊侧形成骨缺损,分别置入两种不同浓度rhBMP-2的珊瑚羟基磷灰石人造骨(CHA)或可吸收胶原海绵(ACS)。种植体植入后2、4、8、12周,各处死2只实验犬,获取含种植体骨标本,作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测量。结果:随时间延长,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内新生骨高度、新骨面积和骨-种植体结合率均不断增加。CHA空白和ACS空白组形成的新骨高度、新骨面积和骨-种植体结合率均较低。而4个rhBMP-2组所形成的新骨高度、新骨面积和骨-种植体结合率均较空白组明显增加。空白组与rhBMP-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个rhBMP-2组之间以及两个空白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hBMP-2能促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内的骨组织再生并与种植体表面较好地结合。ACS和CHA都能作为rhBMP-2的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20.
背景:LIM矿化蛋白1(LIM Mineralization protein,LMP-1)是一种细胞内非分泌蛋白,可以通过招募众多的成骨因子共同参与成骨细胞的分化.LMP-1在成骨上游水平发挥的强大作用提示了其在骨骼重建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目的:观察重组腺病毒Ad-LMP-1感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效果,及对其分化的影响.方法:大鼠骨髓间充质于细胞分离培养,传代后,检测特异性标记物CD44的表达情况,矿化液诱导细胞成骨分化后用茜素红染色鉴定.感染重组腺病毒Ad-LMP-1后通过观察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计算转染效率,RT-PCR及Western blot验证感染效果.观察感染Ad-LMP-1 2,7,14 d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变化和对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结果与结论:传代细胞形态一致,排列紧密.矿化液诱导后,细胞形态明显改变.茜素红染色结果表明,诱导后出现钙化结节.观察绿色荧光蛋白信号表明重组病毒Ad-LMP-1感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效率在85%左右.感染重组腺病毒Ad-LMP-1后第7天出现了细胞形态改变,14 d出现类钙化结节,但不伴有细胞增殖活力改变.结果提示重组腺病毒Ad-LMP-1可以有效地感染原代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