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异常肌反应(AMR)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4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88例面肌痉挛患者,均行MVD治疗,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AMR波指导手术。结果 术前所有患者均监测到AMR波,压迫面神经的血管减压后76例(86.4%)AMR波消失,12例(13.7%)AMR波未消失。术后随访结果6个月,AMR波消失的76例患者中,75例面肌痉挛消失,1例痉挛程度较术前明显缓解;AMR波未消失的12例患者,8例面肌痉挛消失,3例较术前明显缓解,1例无效。结论 面肌痉挛患者MVD术中监测AMR波有助于鉴别责任血管、评价手术减压效果、判断手术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异常肌反应监测价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异常肌反应(AMR)监测在鉴别责任血管、评估减压效果以及判断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24例面肌痉挛患者接受了术中AMR监测的研究,麻醉诱导后不使用肌松剂。采取刺激面神经颧支,记录同侧颏肌电反应的方法,分析AMR监测结果与术后疗效的关系。结果术中所有患者均记录到特征性的AMR波形。面神经根减压后AMR消失20例,AMR未消失4例。AMR消失的20例患者术后1周17例患者面肌痉挛消失,随访结果20例患者面肌痉挛消失。术中AMR未消失的4例患者术后1周1例患者面肌痉挛消失,随访结果2例患者面肌痉挛消失。经统计学分析AMR消失组的疗效明显好于AMR未消失组。结论术中AMR监测有助于鉴别责任血管,评估即刻减压效果,有助于判断手术的预后,能够显著提高面肌痉挛患者手术的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手术与传统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75例面肌痉挛病例资料,其中显微镜组96例,内镜组79例。结果显微镜组术后症状完全消失83例(86.45%),明显缓解4例(4.16%),无效9例(9.37%),复发6例(6.45%);并发症发生率为21.8%。内镜组术后症状完全消失76例(96.2%),明显缓解2例(2.53%),无效1例,无复发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7%。两组对比有效率及复发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尸〈0.05),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辅助手术治疗面肌痉挛比传统显微手术方式具有更高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异常肌反应(AMR)在面肌痉挛(HFS)微血管减压(MVD)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24例面肌痉挛MVD术治疗患者在术前及术后进行AMR监测;并分析术后AMR是否消失与手术效果的关系.结果 MVD术后,本组患者中有92例患者的AMR消失,30例患者AMR持续存在.AMR消失组患者的术后即刻治愈率(87.0%...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荟萃分析对异常肌反应(AMR)监测在面肌痉挛(HFS)微血管减压手术(MVD)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科接受治疗的33例典型面肌痉挛患者临床资料,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中关于AMR监测与面肌痉挛MVD术后疗效关系的临床研究,采用Rev Man5.3荟萃分析软件进行分析,采用优势比(OR)对术中AMR变化程度与术后疗效的关系进行评价。结果AMR消失组,显著变化组,未消失组的手术有效率分别为96.6%,50%,5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荟萃分析显示AMR消失组的术后治愈率是AMR未消失组的2.94倍[OR=2.94,95%CI为(2.03~4.27)]。结论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进行AMR监测可有效提高手术治愈率,应将AMR作为面肌痉挛MVD术中常规电生理监测项目。  相似文献   

6.
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AICA)及小脑上动脉(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SCA)是营养小脑及脑干的三支重要血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远端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特征及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破裂PICA远端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1例,Ⅱ级5例,Ⅲ级4例,Ⅳ级1例。全部以单纯弹簧圈行血管内治疗。结果单纯闭塞动脉瘤7例,同时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4例。所有病人随访1~4年,术后2年复发1例,再次行血管内治疗;术后1年载瘤动脉再通1例,但仍未见动脉瘤复发;余9例动脉瘤均栓塞完全。术后1年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0分2例,1分8例,2分1例。结论对于PICA远端动脉瘤,以单纯弹簧圈闭塞动脉瘤或者同时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均可行、且安全,能有效预防短、中期再出血,但需定期DSA随访以防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中异常肌反应在原发性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价值及评估患者预后疗效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1月至4月收治的41例患者进行术中异常肌电反应监测(AMR),根据术中AMR波有无消失对术中减压效果进行评判,并随访1个月,将术中AMR波消失组与未消失组治愈率进行对比。结果41例患者中手术结束时AMR波未消失11例,术后1个月随访,5例停止抽搐,6例面部仍间断抽搐,其中2例未见明显减轻,治愈率为45.5%;AMR波消失30例,术后1个月随访,26例停止抽搐,4例仍间断抽搐,但较术前明显减轻,治愈率为86.7%。AMR波消失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未消失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行异常肌反应监测能够评估患者预后,提高近期治愈率,降低术后延迟治愈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的远期疗效,并分析影响其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73例经MVD治疗的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疗效、复发率及相关并发症:并通过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MVD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经MVD治疗后痊愈359例(75.9%),缓解86例(18.2%),无效28例(5.9%),总有效率达94.1%。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面神经受压程度和术中异常肌反应(AMR)检测消失情况对病人的远期疗效有显著影响(P〈0.01)。随访期间复发11例,行再次手术5例。面瘫、耳鸣和脑脊液漏等术后并发症均在随访期间恢复,部分听力下降病人无改善。结论MVD治疗面肌痉挛安全、有效。在明确解除责任血管压迫的前提下,术中面神经可见有压迹和术中AMR消失的病人,MVD的远期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中异常肌反应(AMR)监测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4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进行研究, 患者术中均行AMR监测并依据监测结果分为AMR完全消失组、AMR显著变化组及AMR无明显变化组。随访观察3组患者术后1周及1年时痉挛症状的缓解情况, 并回顾性分析AMR监测评估术后疗效的特异性、敏感性以及AMR变化与术后疗效间的关系。结果术中AMR监测评估微血管减压术后1周疗效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89.7%和66.7%, 术后1年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86.7%和50.0%。46例AMR完全消失组、8例显著变化组及10例无明显变化组患者间术后1周临床缓解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年临床缓解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6例AMR完全消失组患者中, 垫入Teflon棉片前AMR完全消失患者与垫入Teflon棉片后AMR完全消失患者间术后1周及1年临床缓解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AMR监测在评估微血管减压术后患者的痉挛症状缓解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57例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常规行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检查排除继发性病因并初步确定造成面肌痉挛的责任血管。术中确认责任血管,以Teflon棉分隔。同时术中实时行面肌诱发肌电图监测,观察MD-OC反应。结果本组术中均能见到血管压迫面神经出脑干区,且均为动脉压迫,其中小脑前下动脉(AICA)31例(54.4%),小脑后下动脉(PICA)14例(24.6%),椎动脉(VA)3例(5.3%),复合型压迫9例(15.8%)。至手术结束时有49例MD-OC反应消失,经随访42例临床痊愈,6例症状减轻,1例复发;另有8例手术结束时MD-OC反应仍未消失,经随访3例临床痊愈,5例无效或复发。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严重面肌痉挛的首选治疗方式,完善的术前评估和熟练的手术技巧可以提高疗效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术中面肌诱发肌电图监测有助于判断手术预后并显著提高减压手术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科接受治疗的241例典型面肌痉挛患者临床资料并检索数据库中关于AMR监测与面肌痉挛MVD手术疗效关系的临床研究文章,采用RevMan 5.1荟萃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对AMR变化程度与术后疗效关系采用优势比(Odds ratio,OR)进行评价.结果 A组(AMR完全消失或波幅下降超过80%),B组的手术有效率分别为96.2%,82.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荟萃分析显示AMR消失组的术后治愈率是AMR未消失组的3.53倍[OR=3.53,95%置信区间95%CI(2.28,5.48)].结论 面肌痉李微血管减压术中行AMR监测可有效指导手术,提高手术治愈率,应将AMR作为MVD术中常规监测项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 2011年2月~2014年11月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57例。结果 术后症状立即消失46例,明显缓解8例,部分缓解3例;总有效率为95%(54/57)。术后随访6~24个月,症状完全消失55例,减轻2例;无复发。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效果确切,熟练的显微外科操作技术及正确辨别责任血管是确保手术效果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 对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45例面肌痉挛的临床资料、术中责任血管、术后疗效、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中发现责任血管为椎动脉4例,小脑后下动脉13例,小脑前下动脉25例,未发现责任血管1例。术后34例(75.6%)症状即刻消失,11例(24.4%)仍有不同程度面肌痉挛症状。术后出现面瘫3例,听力下降2例,脑脊液耳漏1例。随访1~4年,症状消失41例(91.1%),仍有面肌痉挛症状3例(6.7%),症状消失后复发1例(2.2%)。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式,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及熟练的手术技巧是提高疗效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神经内镜与显微镜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2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神经内镜组(简称内镜组,n=38)和显微镜组(n=54)。根据术后面肌痉挛症状缓解情况评估手术疗效。定期随访面肌痉挛症状缓解情况、有无复发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疗效、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92例患者中,术中发现单支动脉压迫者88例,其中小脑前下动脉压迫73例,小脑后下动脉压迫13例,椎动脉压迫2例;小脑前下动脉合并小脑后下动脉压迫2例,小脑前下动脉合并小脑绒球压迫2例。术后症状完全缓解87例(94.6%),明显缓解5例(5.4%)。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3例、听力丧失1例、听力减退4例、轻度面瘫2例。92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30.0(18.8)个月。至末次随访,90例患者症状完全缓解,2例显微镜组患者症状复发。内镜组与显微镜组的年龄、性别、病程、责任血管和组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比较,术后疗效、术后并发症、随访时间、末次随访时疗效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初步观察发现,神经内镜与显微镜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好,且未观察到两种术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桥小脑角区颅神经压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2011-03—2014-10采用颅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的43例桥小脑角区颅神经压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左侧三叉神经痛2例,右侧三叉神经痛1例,面肌痉挛40例。结果术后症状完全消失35例(81.40%)(左侧三叉神经痛1例,面肌痉挛34例),症状明显减轻5例(11.63%)(右侧三叉神经痛1例,面肌痉挛4例),无明显缓解3例(6.98%)(左侧三叉神经痛1例,面肌痉挛2例),有效治愈率93.02%;1例左侧三叉神经痛术后出现面部麻木及嘴角疱疹,面肌痉挛术后听力下降或轻度面瘫2例,无死亡病例,给予临床治疗后可自行痊愈;术后复发2例(面肌痉挛)。结论微血管减压术(MVD)是治疗桥小脑角区颅神经压迫综合征的有效安全方法,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策略及术后并发症。方法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34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行MRI或MRA检查,排除继发性因素并确定责任血管与面神经关系;分析术中经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症状立即消失26例(76.5%,26/34),8例好转;术后并发症:9例耳鸣或听力下降,2例脑脊液耳漏,1例脑脊液鼻漏,1例颅内感染,2例面瘫。未见无效病例。随访6个月~3年,31例治愈,1例术后约1年复发;3例听力下降。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效果确切,有针对性的手术策略和细致的手术操作能显著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3年12月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MVD治疗85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6例术后面肌痉挛症状即消失,8例术后第3~7天面肌痉挛症状完全缓解,9例出院1月后电话随访面肌痉挛症状完全消失,2例出院后3月电话随访仍诉面肌痉挛,但肌肉紧张度较术前有所减轻。发生手术并发症共18例。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MVD手术治疗面肌痉挛效果明确,但需警惕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异常肌反应(AMR)在面肌痉挛(HFS)微血管减压术(MVD)后持续存在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7年2月MVD治疗的168例HFS的临床资料。术中进行电生理监测记录AMR波,其中162例监测到AMR波,术后130例AMR波形消失(AMR波消失组),32例波形未消失(AMR波未消失组)。结果 AMR波消失组术后即刻治愈率(90.8%,118/130)明显高于AMR波未消失组(46.9%,15/32;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3.8% vs. 3.8%;P>0.05)。AMR波消失组12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71个月,平均41.2个月;AMR波未消失32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70个月,平均43.6个月。AMR波消失组随访治愈率(94.5%)与AMR波未消失组(93.8%)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FS病人MVD中,AMR监测对判断面神经减压是否充分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术后AMR波形持续存在并不意味着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神经内镜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30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神经内镜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观察2组复发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临床效果,并作对比分析。结果术后随访1a,观察组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98.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神经内镜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病情,降低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