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RL)、胆碱脂酶、白蛋白(Alb)和维生素D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长期死亡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广东省罗定市人民医院COPD患者120例,并对其开展为期24个月的随访,统计患者长期死亡率。根据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长期死亡组(17例)和存活组(89例)。比较2个组CRP、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NRL、胆碱脂酶、Alb和25-羟基维生素D[25(OH)D](维生素D)水平。采用Logistic分析评价COPD患者各血液指标与长期死亡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血液指标对COPD患者长期死亡率的预测价值。结果长期死亡组CRP、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及NRL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胆碱酯酶、25(OH)D、Alb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CRP、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NRL、胆碱脂酶、25(OH)D和Alb均可作为预测COPD患者长期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23、0.99、1.45、2.75、1.30、1.08、0.59(P<0.05)。CRP、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NRL、胆碱脂酶、25(OH)D和Alb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RL的曲线下面积(AUC)显著大于其他血液指标(P<0.05)。结论 CRP、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NRL、胆碱脂酶、Alb和25(OH)D对COPD患者长期死亡率预测均有积极意义,其中NRL的预测价值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外周血细胞参数对早期识别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首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MDS患者86例和非恶性克隆性贫血患者72例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数据,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外周血细胞参数,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制作出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并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分别计算并比较联合多个及单个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和灵敏度、特异度、阳阴性似然比及诊断正确率以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与非恶性克隆性贫血组患者相比,MDS组患者的白细胞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E#)、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容(PCT%)明显减低,而淋巴细胞百分比(LY%)、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B%)、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明显升高。将上述指标制作成ROC曲线,AUC大于0.5的有AUCLY%=0.718(P=0.040),AUCPDW=0.674(P=0.044),AUCB%=0.650(P=0.044)。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联合LY%、PDW、B%这3个指标所得的AUCPRE-4为0.777(P=0.037),明显高于单个指标的AUC。取ROC曲线上的一点,当敏感度77.91%,特异度61.11%时,对应的临界值为0.47时,阳性似然比为2.00,阴性似然比为0.36,正确分类的案例比为54.40%。结论:外周血细胞参数中PDW、B%、LY%对早期识别MDS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高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高血糖、炎性标志物及二者并存与患者住院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基于电子病历记录系统(electrical medical record,EMR)回顾性连续采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人口学信息、入院空腹血糖、炎性标志物等数据,根据临床结局进行分组,比较组间人口学特征和临床指标,筛选潜在影响临床结局的变量;并以影响临床结局的变量为分组变量,以临床结局为结局变量,绘制ROC曲线并计算和比较各变量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以住院时间为时间变量,对研究对象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共92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住院期间死亡人数为377例;校正人口学特征、既往病史和血液检测指标后,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和CRP水平升高是患者住院死亡的相关因素(P0.05),而血糖和其他炎性标志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结果提示CRP曲线下面积大于其他变量(P=0.04),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为60.16%,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为73.06%;生存分析结果提示CRP升高组和高血糖和白细胞升高患者死亡风险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性标志物水平升高是高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烟曲霉特异性IgE(slgE),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联合检测对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BPA)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4月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就诊且经临床诊断为ABPA患者26例作为ABPA组,支气管炎患者22例作为支气管炎组,另选取体检健康者30例作为健康人对照组。采用荧光酶联技术测定3组受试者血清中烟曲霉slgE和总IgE含量,仪器法测定外周血细胞中嗜酸性粒细胞数,并比较3组受试者血清烟曲霉slgE、总IgE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采用ROC曲线评估各项指标对ABPA诊断的效能;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肺曲霉菌病患者血清烟曲霉slgE、嗜酸性粒细胞与总IgE的相关性。结果 ABPA组患者血清烟曲霉slgE、嗜酸性粒细胞与总IgE水平分别为2.96(0.21,8.34)kU /L,0.10( 0.05,0.15)x10/L,206.00(31.55,377.00)kU/L;支气管组分别为0.015(0.01,0.08)kU,/L,0.075(0.01,0.20)×10°/L、25.60(16.17,106.25)kU/L,健康人对照组分别为0.013(0.01,0.06)kU,/L,0.064( 0.01,0.17)×10''/L,15.30(11.21,26.16) kU/L。ABPA 组患者血清烟曲霉slgE和总IgE水平显著高于支气管炎组(Z分别为-2.416,-3.237,P均<0.05)和健康人对照组(Z分别为-2.642、-3.832,P均<0.05),支气管炎组患者血清总IgE水平高于健康人对照组(Z=-1.981,P均<0.05);3组受试者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BPA 组患者血清总IgE与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呈正相关( r=0.676,P<0.05 );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烟曲霉slgE、嗜酸性粒细胞与总IgE诊断ABPA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3,0.523,0.829,总-IgE的AUC"最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6%和81.4% ,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可将AUC"提高至0.840;血清烟曲霉slgE,总IgE和嗜酸性粒细胞联合检测诊断ABPA的 AUCR、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单一指标检测。结论ABPA患者血清烟曲霉slgE与总IgE水平升高,三项指标联合诊断ABPA的效能较高,可作为评估ABPA感染和诊疗的血液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定量化分析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实验室指标对死亡风险的早期预警价值。方法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综合评价该模型和实验室指标对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死亡风险的早期预警能力及其最佳界值。结果综合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肌红蛋白和肌酐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Y)早期预测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死亡风险的AUC为0.847(95%置信区间:0.783~0.911),诊断价值优于单一指标。结论综合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肌红蛋白和肌酐4项指标建立的Y模型诊断价值优于单一指标,对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死亡风险具有较好的早期预警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的评判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急诊科的200例COPD相关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至少2年的生存随访,随访终点为全因死亡,按照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记录各组入院24 h的一般临床资料,血常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s count,NEU)及淋巴细胞计数(ly mphoc y te count,LYM)并计算两者间比值(NLR)]、肌酐、尿素氮、胆红素、WHO肺动脉高压功能分级、肺动脉收缩压等;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NLR预测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并以Kaplan-Meier法绘制观察指标不同水平下的生存曲线,进行生存分析。COX回归分析各指标提示预后的价值。结果:死亡组患者NLR,CRP,WHO肺动脉高压功能分级、肺动脉收缩压、尿素氮、肌酐、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生存组,淋巴细胞计数低于生存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ROC曲线分析,NL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0(P0.01),高于肌酐(AUC=0.716)、中性粒细胞计数(AUC=0.655)、肺动脉收缩压(AUC=0.652)及CRP(AUC=0.643)。当NLR截断值为4.7时,其灵敏度为74.2%,特异度为72.0%。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NLR值水平较高组预后明显差于水平较低组(P0.01)。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NLR是提示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P0.05)。结论:NLR水平与COPD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临床预后呈明显相关;NLR水平越高则提示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评价C反应蛋白(CRP)对儿童外科感染的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根据临床转归结果分组,对276名该院儿童外科患者分别逐日记录其住院期间的CRP、白细胞(WBC)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比例(N%)进行ROC分析。结果各组患者感染比例由小到大依次为:未手术、Ⅰ类切口、Ⅱ类切口、Ⅲ类切口(P0.01)。各组感染患者住院时间均长于无感染患者(P0.01)。各组患者CRP、WBC拐点出现时间均在感染确诊前(P0.01),中性粒细胞比例(N%)拐点时间与感染确诊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中感染组术后CRP的拐点值大于未感染组(P0.01)。经ROC分析,术后CRP峰值达到32.7mg/dL以上的患儿存在较大的术后感染风险(P0.01,预测敏感性为88.4%,特异性为94.4%)。并将ROC分析结果应用ACCESS数据库编程的方式,建立儿童术后感染的早期预测模型。结论术后CRP拐点值作为独立预测感染发生概率的指标较WBC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CRP拐点出现时间早于后述两指标,使预测结果对于患者的及时救治有更积极的意义。数据编程的应用为模型的使用及大样本量数据的搜集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ECOPD)住院患者90 d病死率的相关性和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6月连续入住我院呼吸内科的AECOPD患者19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90 d内是否死亡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PLR、NLR与其他可疑因素的组间差异,单因素分析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考察患者90 d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LR和NLR预测患者90 d病死率的准确度和敏感度。结果 18例(9.3%)患者在出院后90 d内死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计数、COPD综合分级、PaCO2、NLR和PLR与90 d内死亡具有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只有PLR是出院后90 d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LR预测90 d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95,敏感度为63.0%,特异度为74.0%;NLR预测90 d内死亡的AUC为0.7...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半乳糖凝集素3(Gal-3)在COPD不同炎症分型患者诱导痰中的表达,揭示Gal-3参与COPD气道慢性炎症及炎症细胞调节中的作用。方法随机招募80例COPD稳定期患者作为试验组和26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统计所有受试者一般资料、临床信息、病史以及肺功能和痰诱导检查结果,并通过诱导痰计数炎症细胞,对COPD患者炎症亚型分类。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受试者痰上清液中炎症介质,包括Gal-3、SAA、CRP、IL-6的表达水平。结果 COPD患者组年龄和吸烟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BMI、性别以及Gal-3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COPD患者亚型分类中,嗜酸性粒细胞型和非嗜酸性粒细胞型COPD两者在年龄、性别、BMI、吸烟史、肺功能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嗜酸性粒细胞型COPD中的Gal-3水平较非嗜酸性粒细胞性COPD明显升高,但痰中IL-6、CRP和SAA表达水平却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痰中Gal-3表达水平与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计数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Gal-3在COP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抗炎作用,在嗜酸性粒细胞型COPD患者中Gal-3表达升高,促进巨噬细胞清除气道中的病原体和凋亡细胞,从而减轻气道炎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检测联合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对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ACO)的诊断效能。方法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依诊断标准连续纳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37例,ACO患者67例和非ACO(NACO)患者70例。采用一氧化氮电量法测定患者FeNO,计数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比较2组患者的FeNO水平和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2个指标对ACO的诊断效能。结果 ACO组有效完成FeNO检测67例和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52例,而NACO组分别为70例和47例。ACO组FeNO和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分别为36.50(21.25)ppb和4.25%(13.12%),明显高于NACO组的21.00(10.00)ppb和0.50%(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089,P0.05;Z=-5.979,P0.05)。ACO组患者FeNO和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水平分布与NACO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ROC曲线分析,FeNO、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诊断ACO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7和0.847,最佳临界值为25.50ppb和2.30%。联合检测FeNO和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以任一指标大于临界值为ACO诊断标准,诊断灵敏度为0.942,特异度为0.638。结论 FeNO和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是用于ACO诊断的良好指标,两者联合检测可以明显提高诊断灵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RF)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昌市第三医院呼吸科确诊COPD患者117例,其中46例合并RF。采用电阻抗法检测血液分析参数,包括白细胞数(WBC)、中性粒细胞数(NEUT)、淋巴细胞数(LYMPH)、嗜酸性粒细胞数(EOS)、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分布宽度(RDW)。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各指标与COPD患者合并RF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对COPD合并RF的诊断价值。结果 (1)COPD合并RF组RDW、NLR水平[(15.22±2.22),6.16(3.49,11.58)]显著高于COPD组[(13.69±1.20),3.75(2.29,7.80)]和健康对照组[(12.53±0.71),1.77(1.50±2.25)],P<0.01。(2)经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RDW和NLR是COPD合并RF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2.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嗜酸性粒细胞(EOS)、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预测价值.方法 将安徽省芜湖市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AECOPD患者197例设为研究组,再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动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稳定期COPD患者(稳定期组,n=90)临床资料,同时选取同期门诊正常体检者(对照组,n=100)和急性发作期(急性发作期,n=80) COPD患者为对照。检测患者FeNO、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及肺功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稳定期组和急性发作期组患者FeNO、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及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第1秒呼出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C反应蛋白(CRP)、及D-二聚体和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显著升高(P0.05);稳定期组和急性发作期组FeNO、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FEV1%、FEV1/FVC无显著差异(P0.05),而CRP、D-二聚体、IL-2、IL-6有显著差异(P0.05);稳定期COPD患者FeNO与血嗜酸性粒细胞呈正相关(r=0.432,P0.05),与FEV1/FVC呈负相关(r=-0.289,P0.05)。结论稳定期COPD患者FeNO与血嗜酸性粒细胞呈正相关,而与FEV1/FVC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支气管哮喘常表现为不同的炎症表型,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是不同炎性致病机制下的特定产物,它可以反映当前哮喘炎症浸润程度。通过分析嗜酸性粒细胞型、中性粒细胞型、白三烯型跟其他类型炎症表型哮喘相关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的水平,可以鉴别不同的哮喘表型,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哮喘患者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和特点,预测哮喘恶化,进一步指导哮喘治疗和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反应的决定因素。方法:采用常规理化和免疫荧光法,对40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前后痰液中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进行计数;测定痰液中白细胞介素8(IL-8)、嗜酸性阳离子蛋白(ECP)水平。结果:痰液IL-8、ECP含量及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效果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3、0.58、0.66。结论: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IL-8及ECP增多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可从糖皮质激素治疗中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周血平均中性粒细胞体积(MNV)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菌血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SAP患者48例。采集患者入院第1天的外周血标本,检测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NEUT#)、MNV、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并进行血培养,根据血培养结果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项指标诊断SAP合并菌血症的效能。结果感染组与非感染组CRP和MN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组之间WBC、NEUT#、PC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NV诊断SAP合并菌血症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75,敏感性为84.6%,特异性为66.7%,最佳临界值为160.5;CRP的AUC为0.708,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48.1%,最佳临界值为162.5 mg/L。结论 MNV或可作为SAP合并菌血症的早期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CELL-DYN 3700血液分析仪白细胞分类结果进行分析,建立本室最佳报警参考阈值。方法将238例患者静脉血标本以EDTA-K2抗凝,分别用仪器和显微镜进行白细胞分类,以SPSS 10.5统计软件的ROC曲线对5种分类参数不同阈值进行分析,选择曲线下面积(AUC)最大者为本实验室报警阈值,并与仪器设置阈值进行比较。结果经ROC曲线分析,仪器设置各参数阈值分别为中性粒细胞(N)<50%或>75%、淋巴细胞(L)<20%或>40%、单核细胞(M)>12%、嗜酸性粒细胞(E)>5%、嗜碱性粒细胞(B)>2%诊断试验整体准确性中等(AUC=0.792);当N>80%或N<20%、L>50%或L<10%、M>10%、E>5%、B>1.5%时AUC最大(AUC=0.926),诊断试验整体准确性优秀。最佳报警阈值对显微镜分类正常或异常标本判别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0.91、0.90和0.91,明显优于仪器设置阈值。结论实验室应建立自己的报警阈值,以提高显微镜协同工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不同水平与炎症表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呼吸内科接诊的北京市通州区153例稳定期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完善FeNO水平检测、肺功能测定、血清炎症反应标志物检测和诱导痰检测。分析FeNO水平与COPD临床特征、炎症表型的关系。结果:随着FeNO水平升高,COPD患者肺功能降低、呼吸困难症状加重、炎症反应指标升高(P0.05)。不同FeNO水平COPD炎症表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嗜酸性粒细胞性COPD患者Fe NO水平高于非嗜酸性粒细胞性COPD患者[(35.61±7.18)ppbvs23.47±3.02)ppb,P0.05]。FeNO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炎性因子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肺功能呈负相关(P0.05)。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性COPD患者FeNO水平偏高,FeNO是反应COPD气道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多项外周血感染学指标对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诊断价值,建立实验室外周血联合诊断模型,研究SBP患者更好的实验室外周血辅助诊断方案。方法收集73例肝硬化伴腹腔积液患者全血及血浆标本,合并SBP患者设为SBP组(23例),其他患者设为非SBP组(50例)。检测2组患者全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血浆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IL)-6。分析不同外周血感染学指标单独及联合应用时对SBP的诊断价值,并采用Logistic回归建立外周血联合诊断模型并分析其效果。结果与非SBP组患者比较,SBP组患者全血WBC、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血浆CRP、PCT、IL-6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外周血不同指标对SBP的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AUC)较大者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通过Logistic回归筛选变量,建立了3种SBP实验室外周血辅助诊断模型。ROC曲线显示,第1种诊断模型(全血WBC、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血浆CRP、血浆PCT、血浆IL-6联合检测)AUC最大,第2种诊断模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全血WBC、中性粒细胞、血浆IL-6联合检测)敏感度更高,第3种诊断模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血浆IL-6联合检测)总体评价更有优势。3种诊断模型的AUC、敏感度均大于各指标单独检测结果,但特异度未优于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的检测结果。结论多项外周血检测指标中,中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对SBP的诊断价值较大。多项外周血指标联合诊断模型可提高诊断的敏感度,但特异度未优于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的检测结果。临床应用中需结合临床需求和经济因素综合分析,选择更适合的实验室诊断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不同分型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变态反应临床差异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间在上海市宝山区大场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宝山分院接受治疗的150例CRS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皮肤点刺试验的结果及外周血内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所占比率,分析其与CRS起病联系情况。结果 150例患者手术后病理诊断显示45例为中性粒细胞型,105例为嗜酸性粒细胞型;不同分型的两组患者在临床症状、年龄、性别和病程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型患者外周血内嗜酸性的粒细胞所占比率高于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RSs NP)、慢性鼻-鼻窦炎伴息肉(CRSw NP)分型和免疫病理的分型在两种不同浸润型患者内分布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S患者病理组织内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与其外周血内嗜酸性粒细胞所占比率有关,局部嗜酸性粒细胞和外周血内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呈现为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