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徐子奇 《中国卒中杂志》2007,15(10):1123-1127
中国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高发地区,多种危险因素与之有关。前后循环颅内动脉
狭窄/闭塞在危险因素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同时后循环动脉的解剖结构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且
具有较多的解剖变异性。本综述回顾了基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Mori分型、LMA分型,并对复杂后循
环颅内段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进行了临床定义。由于复杂后循环颅内段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药物治
疗效果往往不佳,卒中复发率高,同时血管内治疗又较困难,因此,本文从解剖结构、危险因素、卒中
病理生理特点、侧支循环、影像学评估及临床治疗进展多个方面对复杂后循环病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 也逐年提高。改善和恢复缺血区的血流灌注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键,而良好的侧支循环情况 在此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如何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以构建良好的侧支循环,系统的影像学评 估是关键。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评估侧支循环的金标准, 能够清晰地显示出侧支血管的分布和所代偿的供血区域,若碍于其有创性,可考虑选择无创技术:经 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测量侧支循环血管的血流流速、确定血流的方向等,计算机 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从任何角度动态观察颅内的血管和磁共 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显示成像范围内的全部主要的血管及其分支,但各种技术 均存在局限性,掌握各评估技术的优缺点对于做出合理的联合选择非常重要,本文对此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3.
儿童缺血型烟雾病的临床和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要】
目的 分析儿童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特点,探讨脑梗死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27例儿童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大脑半球分为无脑梗死半球32侧和脑梗死半球22侧,将患者性别、年龄、造影特点(包括54侧半球
的Suzuki分期、大脑后动脉分期,眼动脉、颞浅动脉、脑膜动脉、枕动脉、上颌动脉和后循环向前循
环代偿)与脑梗死的发生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显示性别和年龄与脑梗死的发生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性别χ2=2.095,
P =0.148;年龄χ2=4.286,P =0.453)。根据半球计算:皮质脑梗死17侧(17/22),额叶梗死14侧
(14/22),皮质下脑梗死9侧(9/22)。无梗死侧半球和梗死侧半球Suzuki分期以及大脑后动脉分期
的差异具有显著性(Suzuki分期Z=-3.054,P =0.002;大脑后动脉分期Z=-4.557,P <0.001)。眼动脉、
颞浅动脉、脑膜动脉、枕动脉、上颌动脉和后循环向前循环代偿与脑梗死的发生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结论 本研究显示儿童缺血型烟雾病皮质脑梗死较皮质下脑梗死常见。在皮质脑梗死中,额叶脑
梗死最常见。脑梗死的发生与Suzuki分期和大脑后动脉受累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单侧烟雾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0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7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单侧烟雾病患者,对患者的发病情况、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结果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78例患者中男52例,女26例,成人52例,儿童26例,其中2例患儿合并家族性烟雾病。首发症状中24例患者表现为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8例,头痛17例,9例表现为脑出血(8例为成人),其他表现共10例。46例患者为右侧病变,32例患者为左侧病变。73例患者接受手术,69例患者接受随访。术后6例出现TIA,2例出现新发脑梗死,9例脑出血患者未再发生脑出血。32例患者接受血管造影复查,29例显示颅内外已建立良好的侧支循环。2例患者术后对侧血管出现狭窄或闭塞,按复查血管病变是否存在对侧进展,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其中进展比例在本组为6.3%(2/32)。在进展组儿童及伴有家族史所占比例均为100%,与非进展组这两项比较P值分别为0.043和0.002,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 具有家族史的儿童患者可能是对侧进展的预测因素;手术后能建立明确的侧支循环,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DCVT)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2013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者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确诊
的12例DCVT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
结果 12例DCVT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24.5(19.75,33.5)岁。临床表现:头痛11例[11/12
(92%)];不同程度意识障碍5例[5/12(42%)],其中1例为昏迷;抽搐发作5例[5/12(42%)];其
他局灶体征(单侧肢体无力)2例[2/12(17%)]。影像表现:累及直窦和大脑大静脉最多见,分别为
11例[11/12(92%)]及8例[8/12(67%)],累及大脑内静脉3例[3/12(25%)],基底静脉1例[1/12
(8%)],所有患者均合并其他静脉窦受累。8例患者行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
和(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其中丘脑病灶4例[4/8(50%)],基
底节区病灶2例[2/8(25%)],额或顶叶病灶3例[3/8(38%)],其中病灶内合并出血者2例[2/8
(25%)]。治疗预后:12例患者中除1例因感染性休克死亡,未能接受抗凝治疗外,其余11例均给予抗
凝治疗,最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复查影像学病灶明显好转或消失。
结论 意识障碍及双侧丘脑病变是DCVT的常见临床及影像表现,需注意识别;大脑大静脉及直窦为
常见受累深静脉(窦),且常并存其他静脉窦受累;DCVT虽急性期症状凶险,如及早诊断及治疗,预后
可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6.
多模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包括CT平扫(non-contrast CT,NCCT)、 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可以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后侧支 循环进行全面评估,评估脑灌注状态,了解脑侧支循环建立或开放情况,判断临床预后,在急性缺血 性卒中的诊疗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多模式CT在缺血性卒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使患 者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连续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
闭塞患者,根据血管闭塞病因分为动脉夹层组和非动脉夹层组。血管再通效率指标为穿刺-血管再通
时间和影像学上血管成功再通(mTICI≥2b级),主要的疗效评价指标为90 d良好预后(mRS评分≤2
分),主要安全评价指标为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
结果 共纳入56例,平均年龄58.5±9.7岁,男性42例(75.0%),12例为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
44例为非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两组患者90 d良好预后率(83.3% vs 61.4%,P =0.189)、24 h症
状性颅内出血率(25.0% vs 31.8%,P =0.738)、血管成功再通率(91.7% vs 93.2%,P>0.99)均无统计
学差异,动脉夹层组穿刺-血管再通时间长于非动脉夹层组(124.5 min vs 83 mi n,P =0.008)。
结论 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李睿    陈慧军    苑纯   《中国卒中杂志》2014,9(2):129-134
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发部位,其脱落会导致下游血管的阻塞并引发卒中。由于优
秀的软组织对比度和较高的空间分辨率,磁共振影像可以提供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直接证据。本文
将从临床应用需求的角度出发介绍磁共振颈动脉斑块成像和图像处理的关键技术,希望有助于从事
斑块的临床和研究的人员了解目前的成像方法和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9.
脑侧支循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区存活时间至关重要,侧支循环状态与病情进展、血管内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临床预后均密切相关,有必要了解脑侧支循环类型、特点、影像学评价方法及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时相CTA联合CTP全脑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8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经ASPECTS侧支评估法实施侧支循环分级,将得分0~3分患者纳入侧支循环不良组,将得分4~5分者纳入侧支循环良好组; 通过NIHSS评分判定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分析侧支循环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侧支循环良好组患者的梗死核心区rMTT、rCBV、rTTP均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P<0.05); 2组患者梗死核心区rCBF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侧支循环良好组、侧支循环不良组患者的缺血半暗带rMTT、rCBV、rTTP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侧支循环良好组患者的缺血半暗带rCBF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P<0.05); 侧支循环良好组、侧支循环不良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侧支循环良好组患者入院2周后、随访3个月后的NIHSS评分均低于侧支循环不良组(P<0.05)。结论 多时相CTA联合CTP全脑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影像学诊断中能评估侧支循环水平,而建立良好的侧支循环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脑侧支循环的建立对于缺血性卒中的预后至关重要,便捷有效的脑侧支循环评估方法对 于临床预测卒中患者预后、血管再通治疗效益与风险评价尤为重要。TCD因其可实时检测脑血流动力 学指标、无创伤、可重复、操作便捷、廉价等优点在脑侧支循环评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 检索文献就TCD对脑一、二级侧支循环和脑血管反应性的检测方法、意义及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 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研究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 塞患者侧支循环状态,评估其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2014年6 月-2015年9月经DSA诊断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70%)或闭塞患者137例,根据是否出现与责任血管 相关的脑缺血症状和(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分为症状性狭窄组98例和无症状性狭窄组39例,收 集所有患者DSA检查结果,记录患者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将患者侧支循环状态按以下情况进行分类: ①侧支循环开放数量:分为未出现侧支和出现侧支组;根据侧支出现数量多少,分为出现侧支数<2 和出现侧支数≥2两组。②各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前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ACoA), 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A),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OA),软脑膜吻合支 (leptomeningeal anastomoses,LMA)。③组合侧支开放情况:组合侧支按两种分类,一种根据Willis环开 放情况,一种根据是否出现二级侧支循环,分析组合侧支循环状态与两组间的关系。 结果 共137例患者,年龄范围34~82岁,平均(59.7±10.5)岁,其中男性97例(70.8%),所有患者 出现侧支循环者94例(68.6%),出现功能完整Willis环、ACoA、PCoA、OA、LMA的概率分别为14.6%、 58.5%、46.8%、43.6%、48.9%。无症状组39例,33例(84.6%)侧支循环开放;症状组98例,61例 (62.2%)侧支循环开放,无症状组侧支开放率显著高于症状组[84.6% vs 62.2%,P =0.011,优势比 (odds ratio,OR)=3.336],无症状组侧支数量≥2的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症状组(64.1% vs 38.3%, P =0.007,OR =2.820),无症状组功能完整Willis环者显著高于症状组(36.4% vs 13.1%,P =0.009, OR =3.786)。 结论 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时,侧支循环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密切相关,无症状的患者有更丰 富的侧支循环代偿途径及更完整Willis环,Willis环在侧支循环代偿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卒中是我国中老年人主要的致死、致残原因,而侧支循环对缺血性卒中的代偿作用至关重要。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侧支循环评估的准确性得到大幅提高,许多大型临床试验也开始结合侧支循环的评估制定治疗策略。另外,改善侧支循环具有巨大的潜在治疗价值。本文主要围绕侧支循环在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侧支循环的影响。 方法 将100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 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100 ml,静滴,2次/日,14 d为1个疗程。治疗后观察两组临床 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并通过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血流动力学,判断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 结果 治疗组侧支循环的建立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14 d治疗组的NHISS评分显著低 于对照组(P <0.05)。 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疗效显著,可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评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CT灌注最大密度重建图(CT perfusion_source images maximum intensity map,CTP_simap)在卒中易损患者CT灌注成像假阳性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模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在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MRI的SWI序列显示的不对称突出静脉征(asymmetrical prominent veins sign,APVS)可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新近研究显示,APVS的存在与脑侧支循环的建立存在联 系。基于此,本文重点介绍了APVS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影像表现特点及其与侧支循环关系的研究现 状,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帮助。  相似文献   

18.
多时相CTA(multiphase CTA,mCTA)作为一项新型颅内血管影像检查技术,可通过追踪造 影剂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化动态观察动脉峰值期、静脉峰值期及静脉晚期3个不同时相颅内血管显 影情况。其特征性影像--“斑点征”可显示不同时相血管管壁的通透性,评估血栓长度及血栓渗 透性,并评估颅内侧支循环状态、病变区血管通透性及静脉溶栓效果。本文就mCTA在侧支循环评估、 血管通透性检测及血栓渗透性、血栓长度的识别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