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门脉性消化道大出血的导管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导管治疗非门脉性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 运用Seldinger技术对38例非门脉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进行选择性动脉造影,经导管灌注垂体后叶素和超选择动脉栓塞术;对常规造影无病变发现的患者进行药物诱导后造影;对有血管病变的部分患者进行外科术前介入定位。结果 本组31例造影发现异常,占76.3%;7例常规造影表现正常,但经药物诱导后3例发现病变;经导管超选择栓塞13例,占36.2%;对3例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外科术前定位;20例进行了外科手术,手术后的诊断与介入诊断的符合率为95%。结论 非门脉性消化道大出血的导管治疗是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方法,能达到诊断和治疗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食管鳞状上皮癌( ESCC)细胞中,DNA损伤修复酶人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 hOGG1)的高表达,对该细胞H2O2氧化剂和化疗药物顺铂(DDP)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构建重组腺病毒pAd-CMV5-DEST-hOGG1,并转染食管鳞癌细胞,建立高表达hOGG1的食管鳞癌细胞( EC9706-hOGG1)模型。H2O2和顺铂分别作用于转染重组腺病毒的EC9706细胞、转染空腺病毒EC9706细胞(EC9706-LACZ)以及未转染病毒EC9706( EC9706)细胞。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和锥虫蓝染色法比较3种细胞的存活率,用8-羟基鸟嘌呤(8-oxoG)免疫组织化学比较3种细胞的氧化损伤程度,用TUNEL法和流式细胞仪(FCM)检测法比较3种细胞的凋亡。结果 高表达hOGG1的食管鳞癌细胞较两对照组细胞有更高的存活率、更低的8-oxoG氧化损伤程度和凋亡指数。用1000μmol/L H2O2作用1.5h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EC9706-hOGG1细胞较EC9706-LACZ及EC9706细胞凋亡减少。凋亡率为EC9706-hOGG1:5.50%,EC9706-LACZ:12.54%,EC9706:13.48%。用10 mg/L DDP作用1.5h后,发现EC9706-hOGG1细胞较EC9706-LACZ及EC9706细胞凋亡减少。凋亡率分别为EC9706-hOGGl:3.95%,EC9706-LACZ:11.59%,EC9706:11.48%。结论 食管鳞癌细胞中hOGG1蛋白高表达,可能会导致食管鳞癌细胞对氧化剂H2O2和化疗药物顺铂耐受。  相似文献   

3.
细胞外基质蛋白-1(ECM-1)是一种分泌性糖蛋白.近来研究发现,该蛋白可能与消化道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有一定关系.本文就ECM-1的基本结构、功能以及与消化道肿瘤可能机制方面的有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消化道出血是外科临床的常见疾病。文献报告,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多为消化性溃疡、门脉高压症、胆道病变、胃癌及胃粘膜病变等。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致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远不止这些,很多少见原因的出血往往造成临床诊断的困惑,甚至术中都很难发现。为给临床提供参考资料,本刊选择对临床有参考价值的30篇不同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的病案报告文稿,综合分类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膀胱炎(EC)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EC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就EC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进行讨论。结果:患儿经皮质激素联合抗组胺药治愈并随访3个月,尿频、尿痛、血尿消失,影像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EC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依据膀胱镜检及活检。结合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药物诊断性治疗可为EC提供一种诊断方法。治疗常用皮质激素联合抗组胺类药物,必要时可考虑手术。  相似文献   

6.
<正>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其结肠肌间神经节细胞先天性缺如,病变肠段失去正常蠕动及排便反射的功能,其中长段型约占10%~40%,无神经节细胞段可达到降结肠及横结肠。而部分普通型患儿因就诊时间晚,近端结肠代偿性扩张肥厚严重,且肌间神经节细胞也继发变性。巨结肠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ECT诊断与治疗小儿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34例患儿术前均行ECT检查,其中阳性32例,2例显示阴性且保守治疗(止血、输血等)效果欠佳,术前行胃镜、肠镜检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及结肠病变,34例患儿均行腹腔镜探查。结果:经腹腔镜探查,28例为美克尔憩室,4例为肠重复畸形,1例为B细胞型淋巴瘤浸润回肠,1例探查阴性。ECT检查阳性32例,其中1例为消化道肿瘤,1例经腹腔镜探查结果阴性,经保守治疗未再出现便血;2例ECT检查阴性,行腹腔镜探查发现美克尔憩室。腹腔镜探查阳性的患者均同时行手术治疗,术后均恢复顺利,未见出血。结论:腹腔镜联合ECT诊治小儿消化道出血是安全、可行的,可提高小儿消化道出血的诊断率,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正>应激性黏膜病变(stress related mucosal disease,SRMD)又称应激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急性糜烂性胃炎和急性出血性胃炎等,是指机体在严重创伤、复杂手术、危重疾病等严重应激状态下发生的急性消化道黏膜糜烂、溃疡、出血等病变,严重者可导致消化道穿孔使病人全身情况进一步恶化。一般认为,原发病越重,SRMD的发生率越高[1-2],且程度越重。目前,国内尚缺少SRMD的流行病学研究数据。据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合并下消化道出血结肠血管扩张症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9月至2001年3月住院诊治的6例结肠血管扩张症合并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年龄>60岁;4例为急性大出血,2例为间歇性显性出血;5例纤维结肠镜均无阳性发现,3例行99mTc-细胞显像均见异常放射性聚集,5例行选择性内脏血管造影均显示病变结肠肠壁血管“静脉相”迂曲,扩张;4例急性大出血者作病变结肠肠段切除,痊愈出院。结论:(1)凡老年人无诱因出现下消化道出血者应想到结肠血管扩张症的可能性;(2)99mTc-红细胞显像是消化道出血定位诊断的筛选方法,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是结肠血管扩张症定性诊断的首选;(3)手术切除病变肠段是其可靠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是指初始内镜检查(包括胃镜和结肠镜)阴性而不明来源的消化道出血,占整个消化道出血的3%~5%.病变部位常位于小肠,反复胃镜和结肠镜检查常无阳性发现.  相似文献   

11.
p53和bcl-2在腺性膀胱炎及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腺性膀胱炎是膀胱癌前病变,有资料提示腺性膀胱炎与膀胱肿瘤有一定关系。人们还发现在许多良性增生病变、癌前病变及恶性肿瘤中存在着细胞凋亡的异常,这种现象提示细胞凋亡与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分化、转移等生物学性质有密切关系。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p53和bcl-2蛋白在腺性膀胱炎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发病率1∶2000~5000.以男性多见,平均男女之比为4∶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便秘、腹胀、呕吐和胎便排出延迟.病变肠管神经节细胞缺如,本病是有家族性发生倾向的遗传性疾病.遗传学特点是一种多基因疾病伴有不完全性外显率,易变的表现度和明显的男性性偏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YH-16)对血管内皮细胞(EC)的作用。方法:传代培养ECV304,将不同浓度的YH-16作用于生长旺盛的EC,以MTT法筛选有效浓度。以有效浓度的YH-16作用于EC,在不同时相点光镜下观察EC形态,MTT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VEGF的表达量。结果:YH-16作用后,光镜下可见EC发生弥散性坏死。MTT检测显示吸光度降低,流式细胞术示G2期细胞比例增多,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示VEGF表达量明显降低。结论:YH-16可明显抑制EC的生长增殖,可能通过抑制EC分泌VEGF,从而抑制EC增殖、迁移及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肝移植术后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病因与治疗经验.结果 16例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时间在肝移植术后2 d~4.5年.经检查发现患者的出血原因主要为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4例,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3例,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3例,十二指肠球部多发性溃疡出血2例,十二指肠降段黏膜下小动脉出血、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后出血、胆道出血及不明原因出血各1例.有2例经止血治疗无效而死亡,1例在肝移植围手术期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急性心肌梗死,2例死于晚期肿瘤,其他患者经过积极止血治疗后好转,并长期存活.结论 肝移植术后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主要为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性胃黏膜病变、门脉高压性胃病及消化性溃疡等.采用及时的止血治疗,必要时行剖腹探查手术止血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双层血管细胞种植提高人工血管内皮细胞粘附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L  Yu H  Dai N  Tao SF  Gong WH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2):143-145
目的 采用血管内皮细胞 (EC)和平滑肌细胞 (SMC)双层种植方法 ,提高人工血管腔面EC的保存率。 方法 聚四氟乙烯 (PTFE)人工血管经纤维连结蛋白预衬处理 ,管腔面先后种植SMC和EC ,将受试的人工血管接入脉冲式体外灌注装置灌注 1h ,计算比较灌注前后受试标本SMC和EC密度。 结果 灌注 1h后 ,单纯EC种植组 61%细胞脱落 ,单纯SMC种植组 3 6%细胞脱落 ,而双层细胞种植组仅有 2 7%EC脱落 ,双层细胞种植组细胞保存率明显高于单纯EC种植组 (P <0 0 1)。低流速预灌注未能改善EC的保存率。 结论 在EC和人工血管壁之间种植SMC可提高EC的保存率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发病率1:2000~5000。以男性多见,平均男女之比为4: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便秘、腹胀、呕吐和胎便排出延迟。病变肠管神经节细胞缺如,本病是有家族性发生倾向的遗传性疾病。遗传学特点是一种多基因疾病伴有不完全性外显率,易变的表现度和明显的男性性偏向。  相似文献   

17.
正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可累及全消化道,从口腔至肛门,呈节段性或跳跃性分布。研究发现~([1]),15%~45%的CD患者会发生肛瘘或肛周脓肿等直肠肛周病变。2016版欧洲克罗恩病和结肠炎组织(European Crohn’s and Colitis Organisation,ECCO)  相似文献   

18.
原发于消化道外脏器病变所引起的消化道大出血称为间接消化道大出血。发病率虽不高,但术前确诊及治疗均较困难。其病因有肝源性、胆源性、胰源性、心源性、血管性及全身性等。 一、肝源性 1.门静脉高压症:是常见的间接消化道出血原因之一,尤以肝性门静脉高压多见,其诊断及治疗本文不再赘述。肝前性及肝后性门静脉高压症较少见,确诊有赖于血管造影,包括选择性动脉造影、脾髓穿刺造影、腔静脉造影及Doppler超声检查。一旦确诊,血止后应以手术疗法为主。肝前性门脉高压的术式以单纯脾切除为主,若门静脉也栓塞则可考虑脾肾或肠腔分流术。肝后性门静脉高压症即Budd—chairi综合症,主要症状为腹水,少数有上消化道出血,处理按病变部位而定,通常有  相似文献   

19.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wspolgposis,FAP)原名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或家族性结肠腺瘤病。因后来发现消化道其他部位也可有息肉,有些病例同时伴有肠外病变,故逐渐易为现名。目前已公认为癌前病变,因此一旦作出本病诊断,应及时手术治疗。但采用何种手术方式,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就其手术方式的选择问题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血管内皮细胞和移植排斥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排斥反应是影响移植物存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血管内皮细胞是血液与组织间的重要屏障,是器官移植后供、受者细胞间最早接触的场所,是最早被免疫系统识别,且具备独特的生物学功能,在移植排斥反应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对血管内皮细胞在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做一综述。一、血管内皮细胞的一般特性血管内皮细胞(EC)为衬贴于心血管内腔面的单层扁平细胞。心脏和大多数血管的EC为连续内皮,毛细血管的EC则因功能不同而形态多样。EC在血液和组织液间有广泛的联系和物质交换,不仅具有选择性通透性、抗血栓性、血管紧张调节、毛细血管形成、产生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