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入院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外伤性脑出血(t ICH)血肿扩大及病人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2019年7月至2021年8月前瞻性收集t ICH病人共115例。根据入院血常规计算NLR。伤后3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血肿扩大定义为二次CT扫描与基线CT扫描相比体积增加33%或>5 ml。结果 115例中,13例(11.30%)发生血肿扩大。伤后3个月,41例(35.65%)预后不良,74例(64.35%)预后良好。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肿扩大以及入院NLR水平增高为t ICH病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入院NLR水平增高是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入院NLR水平评估血肿扩大的AUC为0.896(95%CI 0.821~0.971;P<0.001),入院NLR水平评估t ICH病人伤后3个月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709(95%CI 0.615~0.802;P<0.05)。结论 t ICH血肿扩大影响病人预后,神经炎症参与t ICH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影像特征预测创伤性脑内血肿(t ICH)早期扩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122例tICH的临床资料。初次CT检查在伤后6 h内,48 h内复查CT。结果 CT复查显示,60例出现血肿扩大,发生率为49.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血肿体积、多发血肿和多血肿模糊征是t ICH早期扩大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tICH早期扩大发生率较高,CT影像显示多血肿模糊征可作为tICH扩大风险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正>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是目前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负担之一[1]。本文从ICH早期血肿扩大与预后的相关性、早期血肿扩大的影像学、实验室及临床的影响因素等阐述ICH早期血肿扩大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为ICH诊治提供新思路。1早期血肿扩大和ICH预后的相关性ICH病人早期血肿扩大发生率在38%~73%。早期血肿扩大定义为从首次CT扫描开始计算,24 h内血肿体积量增大>33%或绝对增多>12.5 ml[2,3]。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降压对血肿扩大的影响。方法 2008-03-2010-05我院急诊入院高血压ICH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早期强化降压组和指南标准降压组,早期强化降压组给予呋塞米、硝普钠强化降压,指南标准降压组按照指南降压治疗。观察治疗24h后2组血肿体积的变化情况。结果早期强化降压组发病1~24h平均收缩压控制为148mm Hg,24h内血肿体积扩大5例(8.3%);标准血压组平均收缩压控制为172mmHg,24h内血肿体积扩大11例(18.3%),早期强化降压组血仲体积扩大发生率明显小于标准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ICH患者早期强化降压可减少血肿扩大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研究急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患者继发性脑水肿的相关因素及对ICH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收集发病24 h内的ICH住院患者51例。患者到院时收集临床基线信息、完成实验室检查和常规头颅平扫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以评价基线脑水肿情况。发病(12±2)d行常规头颅平扫CT及CT血管成像一站式检查,以完成高峰期水肿情况及脑血管系统评价。分别在就诊、出院和发病后90 d进行神经功能评价。 结果 在51例入组患者中,基底节区出血36例,丘脑出血7例,脑叶出血8例。本研究发现初始水肿体积(V初始水肿)与初始血肿体积(V初始血肿)正相关(r=0.799,P<0.001);初始水肿指数(EI初始)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负相关(r=-2.456,P=0.014)。高峰期水肿体积(V高峰水肿)与V初始水肿(r=0.720,P<0.001)、V初始血肿(r=0.779,P<0.001)和高峰期血肿体积(V高峰血肿)(r=0.788,P<0.001)呈正相关;高峰期水肿指数(EI高峰)与EI初始正相关(r=0.357,P=0.010)。本组患者中V初始水肿与就诊ICH功能预后量表(Functional Outcome after ICH,FUNC)评分(r=-0.355,P=0.011)、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r=-0.419,P=0.002)、原始脑出血量表(the Original ICH Scale,oICH)评分(r=0.364,P=0.009)、出院(r=0.520,P<0.001)及发病后90 d(r=0.481,P<0.001)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以及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r=0.526,P<0.001)相关;V高峰水肿与就诊时NIHSS评分(r=0.455,P=0.001)、FUNC评分(r=-0.327,P=0.019)、GCS评分(r=-0.436,P=0.001)、出院(r=0.564,P<0.001)及发病后90 d(r=0.590,P<0.001)mRS评分以及出院时NIHSS评分(r=0.541,P<0.001)相关。 结论 ICH患者存在继发性脑水肿,初始水肿严重程度与初始血肿体积、既往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等因素相关,高峰期水肿严重程度与初始水肿、血肿体积,高峰血肿体积以及初始水肿指数等因素相关。ICH患者急性期疾病严重程度和90 d预后与初始和高峰期脑水肿体积相关。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强化降压对血肿扩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ICH)患者早期强化降压治疗对血肿扩大的影响.方法 选择入院时血压>180/110 mmHg的ICH患者256例,随机分为强化降压组(A组,128例)及指南标准降压组(B组,128例),分别给予强化降压及指南标准降压治疗;观察24 h后两组血肿体积的变化和入院时及21 d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情况.结果 A组治疗前及24 h后血肿平均体积为(20.5±2.76)ml和(23.3±2.32)ml,血肿扩大11例(8.59%);B组血肿平均体积为(20.2±2.87)ml和(26.5±2.48)ml,血肿扩大29例(22.66%),两组血肿扩大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入院时及治疗21 d时NIH-SS评分分别为(26.5±7.42)分及(16.5±9.26)分;B组分别为(25.8±7.93)分及(19.7±10.40)分;两组发病21 d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ICH早期强化降压治疗对控制血肿扩大有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选取自2013年12月至2018年12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外科收治的670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根据72 h内复查CT的情况分为血肿扩大组(77例)和血肿稳定组(593例),记录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出院后随访3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预后。 结果670例患者中发生血肿扩大77例,发生率11.49%(77/670),其中预后不良45例,预后良好32例,血肿稳定组593例,其中预后不良261例,预后良好332例,2组患者预后不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血肿扩大组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首次CT血肿体积、血肿形态、高血压病、卒中病史与血肿稳定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卒中病史、血肿形态是自发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 结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出现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卒中病史、不规则血肿形态,血肿扩大可增加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渗透性表面面积指数(permeability-surface area product index,PSI)预测幕上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敏感程度。 方法 连续入组2007年9月~2012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性幕上脑出血患者40例(发病6 h内),比较入院时及发病24 h时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的血肿体积,根据血肿体积增加是否大于33%者分为血肿扩大组和未扩大组。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的点征和灌注CT的渗透性表面面积及PSI,比较PSI预测血肿扩大的灵敏度及特异度。 结果 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为45%,血肿扩大组水肿组织PSI为(2.60 0.51)高于未扩大组(2.27 0.34)(P=0.040);水肿组织PSI诊断血肿扩大的灵敏度为88.89%,特异度为68.18%。 结论 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后PSI增加,PSI预测幕上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敏感性高。  相似文献   

9.
党慧  钟镝  李国忠 《中国卒中杂志》2018,13(11):1217-1222
自发性脑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患者数量约占卒中患者的15%,是治愈率最低 的卒中亚型。ICH患者可出现早期血肿扩大(hematoma expansion,HE),多预示临床不良预后。本文从 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学特点方面汇总预测早期HE发生及预后的最新进展, 以期为预防HE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d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在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共连续入选发病3h之内的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3例。患者入院时收集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在基线(发病3h之内),24±3h,72±3h进行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获取影像学资料,并在上述时间点及发病90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改良的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结果 对73例发病3h之内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研究发现:发病3h之内乳酸脱氢酶(P=0.026)、纤维蛋白原(P=0.012)、血沉(P=0.001)、肌酐(P=0.036)、基线水平GCS(P=0.001)和NIHSS评分(P=0.002)、住院期间发生感染(P=0.001)、手术(P=0.014)、血肿大小(P<0.01)、绝对水肿大小(P<0.01)、发病24h血肿扩大(P=0.002)、出血破入脑室系统(P=0.001)、影像学具有占位效应(P=0.003)与患者90d mRS临床结局具有相关性。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感染、手术、所观测时间点血肿体积、绝对水肿体积、发病24h血肿扩大、出血破入脑室系统、影像学具有占位效应、基线的乳酸脱氢酶、纤维蛋白原、血沉、肌酐、基线水平GCS和NIHSS评分与患者90d临床结局具有相关性,控制这些因素有可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 emorrhage,ICH)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1年预后及其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于SWI的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osterior circulation 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pc-ASPECTS)对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临床3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来自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未接受静脉或动脉溶栓及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后循环AI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数据。采用mRS评分评估发病后3个月预后,mRS评分0~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3~6分定义为预后不良。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良好临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来评估基于SWI的pc-ASPECTS评分对后循环AIS患者3个月预后的预测诊断价值。结果研究共收录63例后循环AIS患者,预后良好组42例(66.7%),预后不良组21例(33.3%)。单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基线NIHSS评分(P0.001)、pc-ASPECTS评分(P0.001)在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pc-ASPECTS≥6分是后循环AIS患者3个月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OR 2.03,95%CI 1.04~3.95,P=0.039);ROC曲线分析显示,基于SWI的pcASPECTS曲线下面积为0.80(95%CI 0.69~0.91)。结论在后循环AIS患者中,基于SWI影像的pc-ASPECTS评分可独立预测患者的3个月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总负荷评分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静脉溶栓后1年预后的关系。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接受rt-PA静脉溶 栓治疗的AIS患者,根据MRI评估CSVD负荷并计算CSVD总负荷评分。使用mRS量表评估患者发病1年的 神经功能预后,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SVD的总负荷与1年的神经功能预后之间的关系,利 用ROC曲线分析CSVD总负荷评分对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及最佳界值。 结果 最终入组135例静脉溶栓的AIS患者,平均年龄为61.56±12.64岁,CVSD总负荷评分0分者17例 (12.59%),1分者44例(32.59%),2分者38例(28.15%),3分者30例(22.22%),4分者6例(4.44%)。 多因素分析发现溶栓前NIHSS评分(OR 1.615,95%CI 1.209~2.157,P =0.001)、CSVD总负荷评分(OR 1.570,95%CI 1.095~4.094,P =0.026)为AIS静脉溶栓患者1年功能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CSVD总负 荷预测静脉溶栓后1年不良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为0.735(95%CI 0.641~0.828),最佳界值为2.5分;溶栓前NIHSS评分的AUC为0.773(95%CI 0.684~0.862),最佳界 值为6.5分。 结论 CSVD总负荷评分及溶栓前NIHSS评分为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1年功能预后不良的可靠预测指 标,有助于临床评估静脉溶栓患者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与HDL-C比值(monocyte-to-HDL cholesterol ratio,MHR)与急性缺血性卒中 (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静脉溶栓短期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1日-2017年12月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急诊接受静脉 溶栓治疗的AIS患者。患者预后通过90 d mRS来评估,良好预后定义为mRS评分≤2分。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MHR及其他基线资料与90 d预后的关系,应用ROC曲线评价MHR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 共纳入281例患者,平均年龄59.54±12.49岁,男性183例(65.1%),良好预后223例(79.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 1.03,95%CI 1.01~1.06,P =0.013)、溶栓前NI HSS评分高(OR 1.31,95%CI 1.17~1.44,P<0.001)和高MHR(OR 2.39,95%CI 1.10~5.25,P =0.028)是AIS静脉溶栓患 者90 d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亚组分析显示,高MHR(OR 5.15,95%CI 1.28~20.77,P =0.021)是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AIS静脉溶栓90 d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MHR预测预后不良 的最佳界值为0.48,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41%和58.33%。 结论 MHR是AIS尤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静脉溶栓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脑出血后住院期间不同时期痫性发作患者临床特点,评价不同时间段卒中后痫性发作 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组人群选自中国卒中登记中既往无癫痫病史的2382例的自发性幕 上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住院期间脑出血后伴发痫性发作的时间将患者分为无痫性发作组,脑出血 发病同时(发病24 h内)出现的痫性发作(seizures at onset,SAO)组与发病后住院期间出现的痫性发作 (seizures during hospitalization,SDH)组。收集入组患者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入院时GCS评分和出血 部位等临床特点及1年后是否死亡的随访信息,对不同时间段发生卒中后痫性发作与1年死亡率的关系 进行分析。 结果 入组患者中无痫性发作患者共2271例,SAO组61例,SDH组50例。SAO组(55.7%)及SDH组 (44%)患者入院时低GCS评分(3~8分)患者比例高于无痫性发作患者组(21.1%),SAO及SDH组患者 出血部位多数集中在单纯脑叶或脑叶合并深部白质,而无痫性发作组患者出血部位多位于底节区或丘 脑的深部位置,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 <0.0001)。无痫性发作患者组1年死亡率最低(25.1%),SDH组 死亡率最高(56.0%),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 <0.0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与无痫性发作患者 相比,SDH是患者一年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 2.145,95%CI 1.084~4.245,P=0.029)。 结论 与脑出血后无痫性发作患者相比,发病后住院期间出现的痫性发作是影响患者1年死亡的独 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发病4.5 h内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联合
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与直接取栓治疗的疗效差异。
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7月-2019年5月全国18家分中心发病4.5 h
内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根据实际治疗方式,分为桥接治疗组(IVT+EVT)和直接取栓组
(direct endovascular treatment,D-EVT)。主要结局为发病90 d的神经功能预后,良好预后定义为mRS评
分0~2分,采用多因素Logi sti c回归分析评估两组90 d预后的差异。
结果 研究纳入123例患者,平均年龄62.79±11.07岁,男性85例(69.11%),其中D -EVT组98例
(79.67%),IVT+EVT组25例(20.33%)。与IVT+EVT组相比,D-EVT组取栓≥3次病例更多(26.52%
vs 8.00%,P =0.04);多因素分析显示,IVT+EVT组良好预后比例高于D -EVT组(aOR 0.2,95%CI
0.06~0.71,P =0.01)。
结论 对于发病4.5 h内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较单纯血管内治
疗90 d神经功能预后更佳。  相似文献   

18.
申致远  陈玉辉  龚涛 《中国卒中杂志》2019,14(11):1083-1088
目的 观察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入院时的尿白蛋白肌酐 比(albumin-to-creatinine ratio,ACR)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valu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 对患者3个月预后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性纳入北京医院2017年3月27日-11月16日住院治疗的AIS患者作为 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血管危险因素、ACR、eGFR和其他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患者入 院时NIHSS评分,随访3个月时的mRS评分。按照患者是否有肾功能障碍分为肾功能障碍组和肾功能正 常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按照患者3个月的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和预后 不良组(mRS评分3~6分),比较两组的上述临床特点,并分析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115例患者,AIS患者的肾功能障碍患病率为44.3%(51/115)。与肾功能正常组相比,肾 功能障碍组平均年龄较高(P =0.009);糖尿病(P =0.00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P =0.026)、 心房颤动(P =0.003)的发病率较高;入院时NIHSS评分(P =0.013)、入院后的血糖(P =0.001)、血 浆纤维蛋白原(P =0.008)及D -二聚体(P =0.001)水平较高。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的 平均年龄较高(P =0.007);既往卒中史(P =0.002)、心房颤动患病率(P =0.040)、血浆纤维蛋白 原(P =0.004)及D-二聚体水平(P <0.001)较高;入院时NIHSS评分(P <0.001)较高。高血压、糖尿 病、血脂代谢异常、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吸烟史在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的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ACR更高(P <0.001),而eGFR(P =0.030)更低。多因素分析 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8分(OR 27.05,95%CI 3.75~178.18,P=0.001)、ACR≥3 mg/mmo(l OR 35.50, 95%CI 4.79~262.94,P<0.001)、卒中史(OR 20.48,95%CI 2.35~178.18,P =0.006)是3个月预后不良 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AIS患者的肾功能障碍患病率较高,入院时ACR增高的AIS患者3个月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ePVS)与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生
活质量的关系。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14年8月-2017年11月广东同江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出血患者,
根据颅脑MRI结果分为ePVS组及非ePVS组。记录其年龄、性别、入院时NIHSS评分等基线资料。发病
90 d时通过门诊随访,使用mR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对神经功能恢复不良(mRS评分>2分)的可
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使用欧洲五维健康(European quality of life 5 dimensions with
5 l evel s,EQ-5D)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对生活质量低劣(EQ-5D评分≤0.5分)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
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 共纳入483例急性脑出血患者。ePVS组患者208例(43.1%),非ePVS组患者275例(56.9%)。
随访中死亡47例,其中ePVS组内有38例(18.27%)患者死亡,而非EPVS组有9例(3.27%)患者死亡,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中有256例(53.00%)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不良,ePVS组154(74.04%)
例,非ePVS组102(37.0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436例患者完成生活质量分析,生
活质量低劣者共202例(46.33%),ePVS组110例(64.71%)和非ePVS组92例组(34.59%),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ePVS是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预后(OR 1.124,95%CI
1.033~1.223,P =0.006)、生活质量(OR 1.425,95%CI 1.115~1.820,P =0.005)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ePVS是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不良及生活质量低劣的独立影响因素。ePVS组脑出血患者
90 d内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与不良心脑血管预后及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2010年5月至201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373例,所有患者均为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按照入院时患者糖化血红蛋白≥7%或7%进行分组并随访。终点事件包括卒中复发、心脑血管事件和心脑血管死亡、随访一年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结果共300例患者资料纳入分析,高糖化血红蛋白组83例,低糖化血红蛋白组217例。随访(18.9±5.0)个月。高糖化血红蛋白组糖尿病发病率、1年的m RS评分、心脑血管事件均显著高于低糖化血红蛋白组(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高糖化血红蛋白组患者无心脑血管事件的生存明显低于低糖化血红蛋白组(P0.001)。Cox回归发现糖化血红蛋白(HR 1.252,95%CI 1.061~1.477,P=0.008)和既往卒中史(HR 2.630,95%CI 1.365~4.970,P=0.004)是卒中患者心脑血管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缺血性卒中患者随访一年时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高龄(OR 1.069,95%CI 1.037~1.101,P0.001)、既往有卒中史(OR 4.087,95%CI 2.051~8.144,P0.001)、高糖化血红蛋白(OR 1.208,95%CI 1.002~1.455,P=0.047)和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OR 1.320,95%CI 1.217~1.431,P0.001)。结论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一年不良心脑血管预后和不良功能预后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