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分析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分布区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和影像 学特征及复发的危险因素。 方法 连续入选发病7 d以内的MCA分布区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血管 病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时的主要症状及体征,评价患者的头颅磁共振影像包括急性梗死灶的部位、 数量、分布特征、责任动脉有无狭窄、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型。随访患者1年内有无缺血性卒中或短暂 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复发,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 研究共入组926例患者,责任MCA狭窄≥70%的患者(447例)常见多发梗死灶(338例,75.6%) 和分水岭梗死(317例,70.9%),而责任MCA无狭窄或狭窄程度<70%患者(479例)常见MCA穿支分 布区单发梗死灶(247例,55.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比值比(odds ratio,OR)7.55,95%可 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85~20.0,P <0.001]、缺血性卒中病史(OR 3.49,95%CI 1.52~8.01, P =0.003)、缺血性卒中发病前3个月内反复TI A史(OR 22.7,95%CI 8.35~61.6,P <0.001)、新发梗死 灶为多发(OR 5.26,95%CI 1.33~20.8,P =0.018)是患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论 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MCA分布区梗死灶的分布特征与MCA狭窄程度有关。新发梗 死灶为多发、既往有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病史的患者1年缺血性卒中或TIA复发风险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对于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连续选取791例7 d以内首次发病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脑血 管病的危险因素,评价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包括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 的数量、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型以及急性梗死灶的分布特征,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白质疏 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 分别有14例(1.8%)、38例(4.8%)患者在缺血性卒中发病1年内死亡、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 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复发。多元Logistic回归发现:存在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有 皮层新发脑梗死灶、入院后未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出院时未服用他汀药物是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 死亡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的死亡无显著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 心脏病、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4 分、新发梗死灶的责任脑动脉闭塞或狭窄程度≥70%、出院时未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是缺血性卒中患 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复发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对于缺血性卒中患 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的复发无显著影响。 结论 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 性脑梗死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的复发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与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严重程度相关的危险因素,并评价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与缺血 性卒中病因亚型的相关性。 方法 连续选取791例7天以内首次发病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血管 病的危险因素,评价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包括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的数量、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 度、缺血性卒中的病因亚型以及急性梗死灶的分布特征,并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无症状性 腔隙性梗死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 296例患者(37.4%)伴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单因素分析发现:高龄、高血压、入院时血压 较高、糖尿病、脑出血病史、Fazekas评分≥3分、小动脉闭塞性卒中、单发梗死灶、无小的皮层梗死灶、 无分水岭梗死和流域性梗死与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患病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发现:男性、高血压、 较高的舒张压、糖尿病、脑出血病史、Fazekas评分≥3分、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是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 患病的危险因素。 结论 首发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的患病率较高。伴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 的首发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常有较重的脑白质疏松,并且所患缺血性卒中以小动脉闭塞性卒中 常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发颅内动脉狭窄对轻型缺血性卒中和TIA早期卒中复发的影响。 方法 纳入氯吡格雷用于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疗效(Clopidogrel in High -risk Patients with Acute Non-disabling Cerebrovascular Events,CHANCE)研究影像亚组1089例非心源性高危 TIA和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MRA序列的检查结果分为无颅内动脉狭窄、单发颅内动 脉狭窄和多发颅内动脉狭窄3组。随访患者90 d卒中复发(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事件。采用Cox回归 分析多发颅内动脉狭窄对轻型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90 d卒中复发风险的影响。 结果 无颅内动脉狭窄、单发颅内动脉狭窄和多发颅内动脉狭窄组分别有608例、298例和183 例患者;90 d卒中发生风险比例分别为5.43%、9.06%和18.03%。与无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相比,伴 有颅内动脉狭窄(包含单发和多发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卒中复发风险显著高于非颅内动脉狭窄患者 (12.50% vs 5.40%,P<0001)。其中,多发颅内动脉狭窄卒中复发风险最高(18.03%),是无颅内动脉 狭窄患者的3.578倍(HR 3.578,95%CI 2.189~5.850)。 结论 多发颅内动脉狭窄是非心源性TIA和轻型卒中患者早期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既往的研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轻型缺血性卒中的远期预后关注较少。我们将对影响此类患者的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我们筛选了自2004年2005年间连续住院的TIA及轻型卒中患者。出院后定期对其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其发生缺血性卒中及死亡事件,截止至2012年6月30日。结果共278位TIA及轻型卒中患者入组。其中,53人(19.6%)发生了卒中,67人(24.1%)死亡。多因素非条件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心脏病史、缺血性卒中病史是TIA/轻型卒中患者远期复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龄、男性、糖尿病史及新鲜卒中病灶增加TIA/轻型卒中患者远期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心脏病及既往卒中病史是TIA/轻型卒中患者远期(>5 y)发生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除高龄和男性两个因素外,急性病灶及糖尿病史是TIA/轻型卒中患者远期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无脑动脉狭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352例ACI患者进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无动脉狭窄组和动脉狭窄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卒中危险因素和预后;并比较无动脉狭窄组中前循环梗死亚组与后循环梗死亚组的病情和预后.结果 根据DSA结果,无动脉狭窄组70例,动脉狭窄组282例.无动脉狭窄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既往腩卒中、冠心病史者的比率明显低于动脉狭窄组(P<0.05~0.01);入院时及发病3个月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鼍表(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动脉狭窄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3个月卒中复发或死亡率明显低于动脉狭窄组(P<0.05~0.01);无动脉狭窄组中后循环梗死亚组患者入院时及发病3个月时NIHSS、mRS评分及死亡率明显高于前循环梗死亚组(P<0.05~0.01).结论 无明显脑动脉狭窄ACI患者的病情较轻,预后较好;但其中后循环梗死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7.
在脑血管病患者中,约80%为缺血性卒中患者,多伴有多种危险因素,是卒中复发的高危人群。在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已被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并被各国的指南所推荐。本文结合新近发表的指南以及经典的临床试验,对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TIA的抗血小板治疗模式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抗血小板药物能显著降低非心源性脑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再次严重血管事件的发生率[1].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经循证医学证实可常规应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2010年中国缺血性卒中或TIA发作二级防治指南及2011年AHA/ASA关于缺血性卒中或TIA发作患者卒中预防指南指出: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和TIA的抗栓治疗,氯吡格雷75mg和阿司匹林50mg~325mg均可作为首选药物[2,3].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缺血事件复发和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登记神经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或TIA患者,CT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主干狭窄患者入组;对入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按有无脑血管事件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主要观察指标:(1)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2)责任动脉供血区新的卒中;(3)服药依从性。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42例,121例(85.2%)完成随访,1年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16例(13.2%),其中12例(75%)复发位于病变血管同侧。单因素分析显示: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P=0.017)、糖尿病(P=0.017)和动脉重度狭窄(P=0.030)在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OR=3.719,P=0.005)、糖尿病(OR=1.842,P=0.029)和动脉重度狭窄(OR=1.503,P=0.045)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脑卒中复发明显相关。结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复发率较高;有糖尿病、动脉重度狭窄和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有更高的卒中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0.
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抗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SA)2006年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 attack,TIA)二级预防指南和2008年就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TIA的抗栓和他汀二级预防更新版一致,AHA/ASA2011版缺血性卒中/TIA二级预防指南(ASA2011二级预防指南)继续专门阐述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TIA的抗栓治疗,并在标题强调所谓"非心源性"主要特指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腔隙性梗死或隐源性梗死[1-3].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正常范围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复发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单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和联合颈动脉、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伴有中动脉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短期终点事件发生率。 方法  回顾2010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伴有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情况将患者分为单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组和联合颈动脉、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组。比较两组术后90?d终点事件(包括同侧缺血性卒中复发、症状性脑出血及死亡风险)的发生率。 结果  共有2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15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8.5±3.6)岁,其中16例患者进行了颈动脉支架治疗,5例患者进行了颈动脉联合中动脉支架治疗。颈动脉支架治疗组90?d终点事件发生3例(18.75%),颈动脉联合中动脉支架治疗组发生1例终点事件(20%),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952)。两组发生的终点事件均为缺血性卒中复发,无症状性脑出血及死亡患者。 结论  对于伴有颈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与单纯颈动脉支架治疗相比同时进行颈动脉及大脑中动脉支架治疗手术未减少术后90?d同侧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负荷(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burden,ICASB)对缺血性卒中1年复发 的影响。 方法 入组中国22家医院共计2864例发病7 d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所有入组患者均进行MRA检查, 并根据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和数量计算ICASB,根据不同的ICASB将患者分为<4分组、4~5分组和>5分 组。比较不同ICASB组间基线数据的差异,并分析1年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 ICASB<4分组、4~5分组和>5分组分别有2491例、214例和159例。不同ICASB组责任血管 狭窄程度的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1)。多变量分析显示,ICASB 4~5分(HR 2.28, 95%CI 1.41~3.71,P =0.0008)、卒中家族史(HR 2.06,95%CI 1.27~3.33,P =0.0033)、缺血性卒中 病史(HR 2.12,95%CI 1.29~3.50,P =0.0030)、以前和现在吸烟史(HR 0.54,95%CI 0.35~0.85, P =0.0075)及入院时NIHSS评分(HR 1.05,95%CI 1.00~1.09,P =0.028)是1年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 素。Kapl 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ICASB 4~5分组1年卒中复发率(10.28%)较<4分组(3.89%)和 >5分组(6.91%)增高(均P <0.0001)。 结论 ICASB 4~5分是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与轻型脑梗死患者卒中复发相关性。 方法 通过西安脑卒中数据库,纳入西安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2015年1-12月确诊的轻型脑梗死患者。 入院24 h内检测血清ALP水平,并按照四分位数分组法分为四组。研究的终点事件为患者1年内卒中复 发(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曲线拟合评估血清ALP 水平与轻型脑梗死患者1年卒中复发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895例轻型脑梗死患者,平均年龄为63.52±12.31岁,男性572例(63.9%),入院NIHSS 评分中位数为2分,1年卒中复发为26例(2.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LP每升高1 U/L, 轻型脑梗死患者的1年卒中复发风险增加2%(OR 1.02,95%CI 1.01~1.04,P =0.030);每升高10 U/L, 1年卒中复发风险增加19%(OR 1.19,95%CI 1.01~1.41,P =0.030)。高水平组(Q2、Q3与Q4组)与最低 水平组(Q1组)间的1年卒中复发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四分组间1年卒中复发风险升高趋势无统 计学意义。 结论 血清ALP可能是轻型脑梗死患者1年卒中复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The effect of RA on recurrent stroke is unknown. Therefore, we examined effect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on risk of stroke recurrence and investigat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A and traditional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on recurrence risk after ischemic stroke (IS)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Of 3190 patients with IS or TIA recruited in this cohort study, 638 were comorbid with RA and 2552 without RA. Stroke recurrence, RA, lifestyle, lipid variables and other comorbidities were identified through linkage between a nationwide stroke database in Taiwan and the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claims databas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s with competing risk adjustment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A and recurrent stroke. Patients with RA showed 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risk of recurrent stroke, particular in recurrent IS/TIA. The increased risk of recurrent IS/TIA in RA patients may through the changes of triglycerides (TG)/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 ratio. A positive additive interac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RA and current smoking on the risk of recurrent IS/TI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risks for recurrent IS/TIA were observed among RA patients who smoked?>?40 years or those who smoked?>?20 cigarettes/day. This study provides the first evidence that R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recurrence IS/TIA risk. The changes of TG/HDL-C ratio may play some roles in the recurrence IS/TIA risk in RA patients. In additio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smoking increases the risk of recurrent IS/TIA in RA patients and reinforces the need for aggressive smoking cessation efforts in RA patient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椎动脉形态学异常对后循环TIA症状持续时间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8年3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仁济医院神经内科完成头颈部DSA
或CTA的后循环TIA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分为<10 min组、10~59 min组和≥60 mi n组,
比较椎动脉形态异常各亚型在3组间的差异。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椎动脉形态异常与后
循环TIA症状持续时间之间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237例患者,其中症状持续时间<10 min组109例(45.99%)、10~59 min组71例(29.96%)
和≥60 min组57例(24.05%)。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显示,性别、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狭窄率≥50%
在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动脉形态异常中,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狭窄(狭窄
率1%~99%)在3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4),而一侧迂曲、双侧迂曲、一侧优势、一
侧优势合并迂曲和起源异常在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 sti c回归分析显示椎动脉
狭窄(OR 2.500,95%CI 1.381~4.525,P =0.002)、基底动脉狭窄率≥50%(OR 12.066,95%CI
1.446~100.668,P =0.021)是TI A症状持续时间延长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椎动脉狭窄和基底动脉狭窄率≥50%是影响后循环TIA症状持续时间延长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小板高反应性、坚果消费状况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收集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 内科住院治疗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对阿司匹林/氯 吡格雷治疗反应性和坚果消费情况。所有患者共随访6个月,根据缺血性卒中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复 发组和对照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小板高反应性、坚果消费情况与缺血性卒中复发 的关系。 结果 最终共纳入214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缺血性卒中复发组36例(16.8%),对照组178例 (83.2%)。复发组糖尿病患病率、入院时基线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发组坚 果消费率为11.1%(4/36),低于对照组21.3%(38/17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发组人群坚果摄 入量(P90)为6.6 g/d,坚果消费者的坚果摄入量(P50)为9.0 g/d,均较对照组偏低,但差异均无统 计学意义。复发组阿司匹林抵抗及氯吡格雷抵抗的检出率较对照组高(27.8% vs 17.4%;55.6% vs 31.5%),但只有氯吡格雷抵抗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6)。Logi sti c回归分析显示,氯 吡格雷抵抗(OR 2.813,95%CI 1.282~6.171,P =0.010)、糖尿病(OR 3.485,95%CI 1.571~7.729, P =0.002)、高LDL-C水平(OR 1.710,95%CI 1.078~2.710,P =0.023)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复发 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氯吡格雷抵抗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复发有关;复发患者中坚果消费低于无复发患者, 但未能证明坚果消费是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