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要:目的:检测淄博和青岛地区107例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临床分离株毒力基因存在情况。 方法:用ATB系统鉴定Pa;PCR法检测分离菌株exoU、exoS、pcrV、exoT以及exoY 5种毒力基因。 结果:exoU和exoS 2种基因在分离菌株中相互排斥;黏液型与非黏液型Pa菌株5种毒力基因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淄博地区Pa毒力基因exoU阳性率高于青岛地区(P<0.01),exoS阳性率低于青岛地区(P<0.05)。 结论:exoU和exoS 2种基因可能占据相同的染色体位点,两者不能共存;Pa黏液型与非黏液型的毒力基因携带情况相似;Pa毒力基因携带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毒力基因在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同源性。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毒力基因exoU和exoS,用BOX—PCR指纹图谱分析技术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53株临床分离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其中40株毒力基因为exoS+/exoU一型,10株为exoU+/exoS-基因型,1株为exoS+/exoU+基因型,2株为exoS-/eexo U-基因型。BOX-PCR结果显示,41株exoS+菌株分为24种基因型,11株exoU+菌株分为7种基因型。结论临床分离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基因的携带率高,BOXPCR指纹图谱分析技术适合铜绿假单胞菌的同源性分析,可为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提供病原学基因分型资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山地区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TTSS)毒力基因表达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山市人民医院2016年7-11月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随机选取76株,采用PCR法检测分离菌株exoU、exoS、exoT、exoY 4种毒力基因;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测定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exoS、exoY检出率最高,分别为52.6%(40/76)、63.2%(48/76);主要为exoU(-)exoS(+)exoT(-)exoY(+)基因型,占59.26%;多重耐药及非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株4种毒力基因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TTSS阳性组对13种药物的耐药率普遍低于TTSS阴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基因携带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别;多重耐药及非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株毒力基因携带情况相似。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铜绿假单胞菌-改良Hodge(PAE-MHT)法对铜绿假单胞菌(PAE)金属β-内酰胺酶(MBLs)检测的临床适用性。方法收集82株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的PAE,通过双纸片协同法、E-test法及PAE-MHT法作为MBLs表型初筛试验,并对几种方法进行比较。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IMP型和VIM型MBLs基因并测序。结果 PAE-MHT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84.6%,97.2%,97.6%.PAE-MHT法和双纸片协同法、Etest法有非常好的一致性。结论 PAE-MHT法简便、快捷,不失为临床快速筛查非发酵菌产MBLs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中外膜蛋白OprD2的缺失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Ls)的基因型,为临床治疗和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用亚胺培南—EDTA纸片增效法筛选出产MBLs的菌株,并用PCR检测MBLs的基因和OprD2基因。结果 76株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中有16株产MBLs(检出率21.1%),其中VIM-2型13株(检出率17.1%),IMP-1型3株(检出率3.9%),孔蛋白OprD2缺失51株﹙检出率75%﹚。结论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大多存在外膜蛋白OprD2的缺失,产生VIM-2型和IMP-1型MBLs菌株在本院有一定的流行,应密切监测其耐药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非O1/O139群霍乱弧菌毒力及耐药特征。方法 收集2014-2015年北京友谊医院4-10月肠道门诊分离到的非O1/O139群霍乱弧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霍乱弧菌对15种抗生素的耐药性;PCR检测霍乱弧菌的毒力相关基因。结果 35株非O1/O139群霍乱弧菌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40.0%)最高,其次是氯霉素(28.5%)和磺胺异恶唑(22.6%),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曲松、头孢西丁、头孢吡肟及亚胺培南完全敏感。毒力基因检测显示所有菌株均携带hlyA和ompU,hapA(97.1%)、rtxA(91.4%)、Ⅵ型分泌系统T6SS(94.3%~97.1%)、Ⅲ型分泌系统T3SS(80.0%~85.7%)和nanH(62.9%)阳性率较高;主要的毒力基因型为hlyA-rtxA-hapA-ompU-nanH-vasA-vasK-vasH-vcsC-vcsV-vcsN-vspD(40.0%)。结论 临床分离非O1/O139群霍乱弧菌毒力基因多样化,对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需加强腹泻病例中非O1/O139群霍乱弧菌的毒力及耐药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在医院感染的临床分布、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特点及多药耐药菌株毒力基因的携带与耐药性关系,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收集43株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运用聚合酶联反应(PCR)法对毒力基因exoS和exoU进行检测,对携带exoS(-)/exoU(+)和exoS(+)/exoU(-)两组菌株的耐药率进行χ2检验。结果共分离出1 000株铜绿假单胞菌,以痰液标本为主,为72.6%;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敏感度最好,耐药率为9.6%,对头孢他定耐药率最高为42.2%。43株多药耐药菌株中以exoS(+)/exoU(-)基因型为主,有33株,占78.6%,exoS(-)/exoU(+)基因型有6株,占14.3%,exoS(-)/exoU(+)菌株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等抗菌药耐药率均明显高于exoS(+)/exoU(-),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在医院表现出多药耐药,且以exoS为主,虽然携带exoU的菌株所占比例较低,但其耐药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Opr)D2的缺失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Ls)的产生。方法2-巯基丙酸协同试验筛检产MBLs菌株,MBLs序列特异性引物PCR扩增MBLs基因,以及DNA测序以亚胺培南为水解底物测定MBLs活性;蛋白印迹法检测亚胺培南耐药株Opr的表达。结果34株亚胺培南耐药株中有5株(14.7%)产MBLs,其中有2株(5.9%)和3株(8.8%)分别产VIM-2和IMP-1型MBLs,β内酰胺酶活性测定显示这些菌株产生β内酰胺酶可水解亚胺培南,其水解活性可被EDTA所抑制。实时定量RT-PCR和蛋白印迹检测显示,28株(82.4%)表现为OprD2表达缺失,3株(8.8%)表现为OprD2表达降低,其余3株(8.8%)OprD2表达正常。其中5株(14.7%)产MBLs菌同时存在OprD2表达缺失。结论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大多存在OprD2表达缺失或降低,在本地区存在产生VIM-2和IMP-1型的MBLs菌株。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深圳福田人民医院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用E-test试剂条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7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用三维实验对产AmpC、KPC酶菌株的耐药表型进行确认,金属酶的表型确证实验则采用EDTA双纸片扩散法.用PCR方法检测AmpC、VIM-1、VIM-2、IMP-1、SPM、KPC及OprD 7个基因型,并分析表型和基因型之间的关系,质粒接合实验用来证实耐药基因的传播性.结果 29例铜绿假单胞菌均为多重耐药菌株,且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及庆大霉素耐药率最高,3种药物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32、32、256 μg/mL.26株携带有AmpC基因的铜绿假单胞菌仅有5株为持续高表达菌株,18株金属酶阳性菌中有15株与VIM-2基因型检测一致,其余3株VIM-2基因型阴性,并有1株为VIM-2基因型阳性但金属酶阴性.29株中检测出8株携带OprD基因,外膜蛋白缺失率为72%(21/29),其余基因型均阴性.结论 该院铜绿假单胞菌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为产金属酶及外膜蛋白缺失,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将加剧该类药物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研究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株Ⅲ型分泌系统基因exoS、exoU的分布情况与耐药性的关系以及阿奇霉素对菌株exoS、exoU mRNA表达的影响,为临床在相应菌株中应用阿奇霉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PCR检测50株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exoS、exoU基因分布情况,K-B法研究这些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用逆转录PCR(RT-PCR)分析不同浓度阿奇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exoS、exoU mRNA表达的作用。结果 50株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中36株(72.00%)为exoS阳性,14株(28.00%)为exoU阳性,无同时携带两种基因的菌株。exoU阳性株对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exoS阳性株,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不同浓度阿奇霉素处理铜绿假单胞菌exoS阳性株后,exoS mRNA相对表达水平高于空白对照水平,4μg/mL时最高,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exoS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逐渐下降至空白对照水平;不同浓度阿奇霉素处理exoU阳性株后,exoU mRNA相对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减低。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中毒力基因exoU的检出率低,exoU阳性株耐药性相对较强,低浓度阿奇霉素能促进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基因exoS mRNA的表达,而抑制exoU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贵阳地区医院内检出的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耐药性及基因型,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由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ATB系统完成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检测,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ESBLs表型确证试验,采用碱裂解法提取产ESBLs菌的质粒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TEM型、SHV型、CTX-M-1组和CTX-M-9组基因。结果产ESBLs大肠埃希菌阳性率为66.7%(279/418);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为4.3%;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第1、2代药物耐药率均为100.0%;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喹诺酮类、磺胺类药物耐药率在60.6%~84.9%;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仍保持较高的敏感度。116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基因型有113株(97.4%)为CTX-M型,其中CTX-M-9亚型68株(58.6%),CTX-M-1亚型67株(57.8%);TEM型有86株(74.1%);未检出SHV型。结论产ESBLs阳性的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明显高于产ESBLs阴性的大肠埃希菌,且具有多重耐药性。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基因型以CTX-M型为主;碳青霉烯类为最敏感的药物,但本研究中发现亚胺培南耐药菌株,需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的分布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上海地区两所教学医院临床分离非重复的84株CRKP,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其对15种抗菌药物耐药表型,黏液丝试验检测高黏液表型,聚合酶链反应(PCR)及测序分析常见的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bla_(KPC-2)、bla_(NDM)、bla_(IMP)、bla_(OXA)、bla_(VIM))与毒力基因(rmpA、mrkD、entB、ybtS、magA、iutA、allS、kfu),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进行克隆分型,eBURST软件对克隆分型结果进行种群结构分析。结果 84株CRKP除对环丙沙星及阿米卡星耐药率分别为77.4%(65株)和82.1%(69株)外,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高,均在90%以上,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耐药率均为100%。黏液丝试验阳性2株。PCR测序显示92.9%(78株)CRKP携带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其中blaKPC-2的阳性率为90.5%(76株),分别检出1株bla_(NDM)、bla_(IMP)阳性菌株,未检出bla_(OXA)和bla_(VIM)。毒力基因mrkD、ybtS和entB分别为97.6%(82株)、92.9%(78株)和100%(84株),其他毒力基因阳性率较低。MLST分为8个ST型,以ST11为主,占71株(84.5%),ST15为4株,ST323为4株,2株高黏液表型克隆株均为ST11型。e BURST分析发现84株CRKP中有2个ST群。每个ST群分别包括2个ST型(ST11和ST1869,ST15和ST709)。其他4个ST型都是单个ST型,本研究中71株ST11、4株ST15、4株ST323和1株ST45分别属于CC258、CC15、CC163克隆复合体。结论 CRKP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呈高度耐药状态,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或广泛耐药主要与菌株携带bla_(KPC-2)有关,CRKP中3种常见毒力基因mrkD、ybtS、entB阳性率高,ST11为该两所医院CRKP的主要ST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了解贵阳部分医院分离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分布情况。方法采用K-B法测定病原菌对2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TEM、SHV、CTX-M、KPC等4种β-内酰胺酶基因,并对部分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118株肺炎克雷伯菌里产ESBLs的菌株达到了52株,占整个研究的菌株之比为44.1%。产ESBLs菌株对常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但是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除外。在抗菌药物耐药性上氨苄西林在22种抗菌药物中耐药性最高,达到95.2%,哌拉西林和头孢唑啉次之,分别达到64.7%和63.3%;耐药率最低的是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分别为2.9%和4.0%。基因型分析显示有79株携带TEM基因,83株携带SHV基因,87株携带CTX-M基因,20株携带KPC基因;在这些研究有52.5%的菌株是具有多于两种的ESBLs基因型,具有基因分型多于3种的多为TEM型与CTX-M型或与SHV基因型共同存在,其比例为10.1%。结论成人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严重,贵阳地区成人以同时携带多种ESBLs基因型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肺炎克雷伯菌(KPN)主要荚膜血清型、毒力基因的分布特点和细菌耐药特征,并初步探讨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9月该院临床分离的KPN,由DL-96Ⅱ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和体外药敏试验;黏液丝试验检测黏液表型;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扩增6种主要荚膜血清型(K1、K2、K5、K20、K54和K57型)和6种毒力基因(rmpA、magA、wcaG、fimH、kfu和Aero)。结果 93株KPN中6种荚膜血清型均有检出,分别为K2型(21.50%)、K1型(13.98%)、K57型(8.60%)、K54型(3.23%)、K20型(3.23%)和K5型(1.08%)。毒力基因中fimH构成比最高(96.80%),其次是rmpA(64.52%)和Aero(64.52%);6种毒力基因在13株K1型菌中全部都有检出;rmpA+fimH+Aero的基因组合最为多见(33.33%)。高黏液表型菌(HvKP)检出率为54.84%,非高黏液表型菌(cKP)为45.16%;6种荚膜血清型、毒力基因rmpA、Aero、wcaG在HvKP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KP的检出率。细菌耐药方面,cKP的耐药情况较HvKP严重;多重耐药菌在黏液表型、荚膜血清型、rmpA、magA、wcaG、Aero的检出率明显低于敏感菌株。结论 K2、K1、K57型是KPN常见的荚膜血清型,K1型携带的毒力基因最多;HvKP携带的荚膜血清型和毒力基因明显高于cKP,但其耐药率低于cKP;多重耐药菌携带的荚膜血清型和毒力基因明显低于敏感菌。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黏质沙雷菌耐药性及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方法收集安徽省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临床分离的152株黏质沙雷菌,纸片扩散法和仪器法测定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对筛选出的亚胺培南耐药黏质沙雷菌,采用改良Hodge试验和EDTA协同试验进行碳青霉烯酶表型检测,琼脂稀释法检测加入外排泵抑制剂MC207110前后亚胺培南MIC值的变化。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碳青霉烯酶、AmpC酶及外膜蛋白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 152株黏质沙雷菌中87株对亚胺培南耐药,亚胺培南耐药菌株中12株改良Hodge试验阳性,9株EDTA协同试验阳性。46株加入外排泵抑制剂MC207110后亚胺培南MIC降低为原来的1/4~1/64;检出KPC耐药基因5株,IMP耐药基因8株,DHA耐药基因6株,外膜蛋白缺失16株。结论该院临床分离的黏质沙雷菌耐药情况严重,主要耐药基因型为KPC、IMP和DHA型。外膜蛋白缺失以及外排泵可能也是介导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CAK)与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HAK)、高黏液表型肺炎克雷伯菌(HMVKP)与普通肺炎克雷伯菌(CKP)主要荚膜血清型、毒力基因的差异,并探讨毒力因子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分离于临床血流感染患者肺炎克雷伯菌41株,利用拉丝试验检测高黏液(HMV)表型,PCR方法及基因测序检测主要荚膜型和毒力基因,Vitek 2 Compact系统进行菌株耐药性检测。结果 17株(41.5%)拉丝试验阳性;主要荚膜分型K1型8株(19.5%),K2型5株(12.2%),K57型3株(7.3%),3类荚膜血清型共占39.0%;黏液表型编码基因A(rmp A)阳性19株(46.3%),其中16株HMV表型阳性;20株菌需氧菌素基因aerobactin阳性,其中19株rmp A阳性。CAK与HAK的HMV表型(65%/19%)、rmp A(70%/2.38%)、aerobactin(70%/28.6%)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MVKP与CKP的荚膜血清型K1(35.29%/8.33%)、毒力基因rmp A(94.12%/12.5%)和aerobactin(94.12%/16.67%)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KP耐药情况较HMVKP严重。非产ESBL菌株较产ESBL菌株的HMV表型、高毒力荚膜型K1/K2/K57及毒力基因rmp A和aerobactin的阳性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毒力荚膜血清型、毒力基因主要见于CAK,且HMV表型菌株携带更多的毒力因子,这类菌株大多为非产ESBL的敏感株。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分离到的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RPA)产金属β-内胺酶(MBLs)情况及基因类型,为进一步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07年7月至2009年5月18株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经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的铜绿假单胞菌(PA),用GNS132进行药敏实验,部分药物用纸片扩散法(K-B法)补充测定;用改良三维试验法对细菌产MBLs进行验证;用PCR法检测IPM、VIM、SPM、GIM、SIM五种MBLs基因。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显示18株PA中9株对亚胺培南(IMP)耐药;三维试验显示有5株PA产MBLs;PCR扩增VIM基因阳性的有4株,GIM基因阳性的1株,VIM和GIM两种基因阳性1株,其他均未检测到相应基因。结论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分离到的MRPA,产MBLs是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机制,且携带的MBLs基因类型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改良的碳青霉烯类灭活法(mCIM)和铜绿假单胞菌改良Hodge试验(PAE-MHT)法对铜绿假单胞菌(PAE)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s)的表型筛选能力。 方法 收集176株耐碳青霉烯类PAE,PCR检测IMP 和VIM基因,采用mCIM法和PAE-MHT法检测产MBLs菌株,其中mCIM法分别选择亚胺培南(IMP)和美罗培南(MEM)作为药物底物进行筛选能力的研究,对几种方法与PCR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以IMP为底物mCIM法和以MEM为底物mCIM法检测MBLs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5)。以IMP为底物mCIM法、以MEM为底物mCIM法和PAE-MHT法的准确度分别为94.9%,96.6%和94.3%; 敏感度分别为90.5%,100%和85.7%; 特异度分别为95.5%,96.1%和95.5%。三者在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之间两两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1~2.99,均P>0.05)。三种方法与PCR法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PAE-MHT法经济、操作简便,结果易于判读。以MEM为底物的mCIM法具有高敏感度与高特异度,更适合于检测PAE的MBL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中T3SS毒力基因分布、表达及与耐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共68株。琼脂稀释法检测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PCR法检测不同来源菌株exo U、exo S、exo T、exo Y 4种毒力基因的分布,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部分菌株中转录调控相关基因ptrA、exs A以及效应蛋白基因exo T、exo S的表达情况,并对4种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68株铜绿假单胞菌中,exo T和exo Y检出率较高,分别为79.4%和75.0%,其中exo T在创面来源菌株中的检出率高于痰液(97.0%vs 61.8%,P0.01),且以exo U-/exo S+基因型最常见,占51.5%(35/68)。痰液来源的菌株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显著高于创面来源菌株(47.1%vs 8.8%,47.1%vs 14.7%,P0.01);携带exo U基因的菌株对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均高于其他3种基因型菌株。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trA基因表达量与exo T、exo S、exs A基因表达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本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T3SS毒力基因exo T和exo Y的携带率较高,毒力基因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相关,ptrA可能是T3SS毒力基因表达的潜在负调控基因。  相似文献   

20.
运用多重PCR技术检测CTX-M型耐药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产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的阳性率、耐药性以及基因型分布。方法采用K-B琼脂扩散法,检测临床分离的85株大肠埃希菌和41株肺炎克雷伯菌对1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用双纸片增效试验检测产ES-BLs菌株,用多重PCR技术检测相关耐药基因,用DNA序列分析确认基因亚型。结果检测菌株中,ESBLs阳性56株,阳性率为44.4%。所有检测菌株对亚胺培南敏感。产ESBLs的菌株对头孢唑啉、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他啶等的耐药率为100.0%;质粒接合试验证实,CTX-M型ESBLs介导的耐药可以水平转移;ESBLs阳性菌株中有48株扩增到CTX M型耐药基因,其中CTX-M-3型11株,CTX-M-9型7株,CTX-M-14型25株。结论产CTX-M型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较高,以CTX-M-14型为多。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目前治疗产ESBLs最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