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以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为病理基础的缺血性卒中为其最常见的临床发病类型。因此,及时识别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即显得愈发重要。颈动脉MRI作为一项无创性检查手段,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检测具有独特优势,对显示斑块形态和成分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对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潜在危险进行评价和分层,进而为临床制定有效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以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为病理基础的缺血性卒中为其最常见的临床发病类型。因此,及时识别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即显得愈发重要。颈动脉MRI作为一项无创性检查手段,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检测具有独特优势,对显示斑块形态和成分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对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潜在危险进行评价和分层,进而为临床制定有效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缺血性卒中占所有卒中的80%以上[1]。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约20%的缺血性卒中是由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引起[2],颈动脉斑块破裂形成栓子或者引起颈动脉狭窄均可导致缺血性卒中,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检查对预测早期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颈动脉的影像学检查有多种,包括超声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的严重形式,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因,其易损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明显相关.近年来,专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进行了一些研究,现将相关影像学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与组织病理学对照研究证实,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可以无创性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负荷、成分及其易损性。大量研究显示,
脑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磁共振表现特征与缺血性卒中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本文将从磁共振斑块成
分特征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面进行综述,为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学诊断和疾病的预防提供
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不稳定性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动脉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不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较动脉狭窄更危险的因素.本文综述了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病理特征、发生机制、相关因素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相关性,并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影像学方法在检测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方面的应用及进展.  相似文献   

7.
脑血管易损斑块破裂随即引发的血栓栓塞,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理学基础。因此,早期识别脑血管易损斑块是缺血性卒中防控的关键。引起脑血管事件的责任病灶既可以发生于颅内动脉,也可位于颅外颈动脉。有证据表明,不同种族之间易损斑块在不同血管床的发生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亚洲人群颅内动脉易损斑块可能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而美国白种人的缺血性卒中更多是由于颅外动脉易损斑块所致(表1)。由此可见,颅内动脉可能是国人筛查易损斑块的主要血管床。  相似文献   

8.
斑块内出血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斑块新生血管是斑块生长和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血管不成熟、结构和功能严重异常导致斑块内反复出血。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斑块内血管生成状况能够被更好的检测到,对监测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以及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文中从斑块内血管的生成机制、血管生成与缺血脑性卒中的关系以及检测血管生成的影像学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不稳定斑块内不同成分的病理研究,分析斑块异质性红斑块不稳定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高分辨MRI影像特点,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术前判断斑块稳定性及防止斑块不稳定化和术后再狭窄提供参考。方法对经CEA手术获取的CAS斑块进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斑块内纤维帽、脂质坏死池、出血、钙化和纤维化等成分的特点,并与术油颈动脉高分辨MRI影像时照,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共取得28块斑块,均为复杂性斑块,纤维帽不完整,存在不同程度的脂质坏死池和纤维化,其中16例出现斑块内出血,19例出现斑块内钙化;斑块内不同成分具有不同的高分辨MRI影像特征。结论不稳定斑块的主要特征在于其病理成分的异质性,即纤维帽的破损、广泛的脂质坏死、斑块内出血、弥漫性钙化和纤维化等成分并存,斑块的异质性是导致其易于产生栓子或诱发血栓形成、晚期呈急性进展并迅速发展为颈动脉闭塞等临床特征的主要原因,也是其高分辨MRI影像特点的主要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0.
发生于颅内、外动脉包括主动脉弓等处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与卒中相关的易损斑块在不同血管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种族差异性。本综述将从尸检结果和影像学检查两方面,总结文献中发生于颅内、外动脉包括主动脉弓的易损斑块的病理学特征、分布规律和种族差异性,旨在为缺血性卒中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易损性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s y m p t o m at i 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sICAD)密切相关。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可直观观测sICAD患 者颅内动脉管壁结构、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信号特点、管壁重构指数及强化程度等,在 sICAD患者的鉴别诊断、卒中风险评估及治疗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宋磊  高波  沈桂权 《中国卒中杂志》2017,12(12):1158-1162
觉醒型卒中是一种在睡眠中起病的缺血性卒中,发病时间窗的判断较困难,静脉溶栓治 疗决策困难。近年来,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 ui 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不匹配作为一种判断觉醒型卒中发病时间窗的客观影像学指标 被广泛运用。本文概述DWI-FLAIR不匹配的基本原理,分析其应用价值,通过对比觉醒型卒中和发病 时间明确的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探讨该技术指导静脉溶栓治疗的可行性及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3.
姚容  赵锡海  周丹 《中国卒中杂志》2019,14(12):1214-1219
目的 探讨弗明汉危险评分(Framingham risk score,FRS)在无症状老年人(≥60岁)颈动脉易损斑 块筛查中的价值。 方法 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3D MR管壁成像特征,将受试者分为有易损斑块组和无易损斑 块组,计算每位受试者的FRS并比较两组之间FRS的差异。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计算FRS在判别颈 动脉易损斑块时的OR 和95%CI。采用ROC曲线分析FRS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判别能力,并确定合适的 截断值。 结果 共纳入134例受试者,平均年龄72.3±5.5岁,男性62例(46.3%),17例(12.7%)有颈动脉易 损斑块。有易损斑块组的FRS高于无易损斑块组[37.8%(27.4%~60.0%)vs 16.6%(8.9%~27.4%), P =0.002]。在判别颈动脉易损斑块时,FRS每升高10%对应的OR =1.556(95%CI 1.204~2.011, P =0.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732,当截断值FRS=20%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5%、59.8%。 结论 FRS可用于初步筛查无症状老年人有无颈动脉易损斑块,当FRS>20%时,需对颈动脉易损斑 块进行影像学检查及评估。  相似文献   

14.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一直是 急性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影像评估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由于多模态MRI可以提供丰富的病理生理学 参数,在IP临床评估中具有良好前景。本文对各类MRI成像策略对于IP评估的特点与局限进行介绍,重 点介绍了新型技术酰胺质子转移成像(amide proton transfer,APT)。APT通过对脑缺血区域细胞内pH 值的精确判断,能够准确评估IP。虽然目前APT临床应用尚少,但随着其成像技术的不断改进,有望成 为辅助决策AIS患者治疗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斑点追踪应变成像(X-strain imaging,XS)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运动特点的价值。 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2月常规超声检查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脑梗死患者26例 为脑梗死组,同时选取24例非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超声和XS 检查,比较两组间颈动脉斑块不同位置(近心端肩峰、顶部及远心端肩峰)应变成像及运动特点。 结果 常规超声显示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不同回声斑块数目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XS检查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近心端肩峰、顶部及远心端肩峰的轴向 和横向运动速度、轴向和横向位移、应变均较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患者斑块近心 端肩峰运动较远心端肩峰明显,其横向移动速度([ 0.25±0.07)cm/s vs(0.15±0.05)cm/s]和位移 ([ 0.28±0.10)mm vs(0.17±0.05)mm]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顶部应变([ 2.75±1.01)%]较近心端 肩峰([ 4.43±1.08)%]和远心端肩峰([ 4.23±1.24)%]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应变及运动较明显,斑块易损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观察缺血性卒中并发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分布情况,明确其 斑块内新生血管分布特征。 方法 病例组选取因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的糖尿病患者40例(入组前未服用降糖药),卒中同侧颈 动脉斑块形成;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就诊的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无卒中病史,性别及年龄匹配的非 糖尿病患者32例。两组患者行弓上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 检查排除主动脉弓斑块及颅内动脉病变,排除卵圆孔未闭及心房颤动等。对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超声 及超声造影检查。常规超声观察斑块厚度及内部回声,超声造影观察斑块增强情况,横切面多角度 观察,将超声造影结果分为近内膜处有增强(代表新生血管)及近内膜处无增强两种。 结果 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厚度及回声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声造影结果显示病例组颈动脉 斑块近内膜处增强者34例(85%),对照组近内膜处增强12例(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7.38, P<0.01)。 结论 未服用降糖药的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近内膜处新生 血管增生多于无糖尿病患者,提示血糖升高与颈动脉斑块内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MRI的SWI序列显示的不对称突出静脉征(asymmetrical prominent veins sign,APVS)可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新近研究显示,APVS的存在与脑侧支循环的建立存在联 系。基于此,本文重点介绍了APVS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影像表现特点及其与侧支循环关系的研究现 状,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帮助。  相似文献   

18.
出血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中溶栓治疗导致继发性出血转化风险明显 增加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重要问题。目前认为血脑屏障的破坏在出血转化的发生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近来研究显示,急性期的灌注影像检查对于出血转化高风险人群检出可能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其 他优势。本文针对灌注成像在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研究进展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完全可逆性DWI高信号病例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完全可逆性DWI高信号病例9例,通过 基线与随访数据评估其临床与影像学特征。 结果 急性缺血性卒中完全可逆性DWI高信号病例基线NIHSS评分为1(1~2.5)分,基线DWI高信号 体积为0.94(0.28~2.39)mL,病变既见于皮层/皮层下,又见于深部白质,随访90 d的mRS评分为0 (0~1)分。 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完全可逆性DWI高信号多见于轻型卒中,病灶梗死体积小,临床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患者狭窄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特点及其与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中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初发缺血性卒中患者,依据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所显示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的位置将患者分为上壁组、下壁组、腹侧组、背侧组,比较不同象限斑块分布引起缺血性卒中的机制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HRMRI能够清楚地显示大脑中动脉管壁结构,入组27例患者中腹侧斑块10(37.03%)例,背侧斑块3(11.11%)例,上壁斑块7(25.93%)例,下壁斑块7(25.93%)例。男性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常见于腹侧,女性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常见于背侧。上壁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堵塞穿支动脉病变6例(85.7%),下壁组穿支病变1例(14.3%),腹侧组穿支病变0例(0%),背侧组穿支病变3例(100%),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本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于动脉腹侧,与穿支动脉开口相对;上壁和背侧斑块易堵塞穿支动脉开口而引起缺血性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