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4 毫秒
1.
目的 对原发性肺黏液腺癌(primary pulmonary mucinous adenocarcinoma,PPMA)的18F-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 glucose,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黏液腺癌(PPMA)的CT表现,并提高CT诊断率。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5年7月经病理证实的7例PPMA患者的临床、CT及病理学资料。7例患者均行CT平扫,其中4例行CT双期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临床资料与病理学关系,并对CT表现进行总结。结果 7例患者病变位于左肺上叶2例,右肺上叶1例,左肺下叶2例,右肺下叶1例,双肺弥漫性1例;4例病变呈单发结节状改变,2例病变为片状实变改变,1例为不规则团块状改变(并双肺弥漫性播散灶)。7例病变未见出血、钙化,细小短毛刺、棘状突起、分叶征、空泡征3例,肺叶膨隆征、支气管截断征、空气支气管征2例,双肺弥漫性播散病灶1例。7例中2例手术证实为肺黏液腺癌,余5例穿刺活检证实为肺黏液腺癌。结论 CT能够很好地显示原发性肺黏液腺癌的特征、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淋巴结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肺黏液腺癌(primary pulmonary mucinous adenocarcinoma)是肺腺癌的一种少见亚型, 与非黏液腺癌(non-mucinous adenocarcinoma)在病因和发病机制, 临床、影像、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改变、预后和治疗等诸多方面均不相同。肺黏液腺癌主要起源于支气管基底细胞和黏液细胞, 肿瘤细胞呈杯状或柱状, 胞浆富于黏液, 核位于基底, 常见特征性的跳跃式贴壁型生长模式, 其最主要的分子改变是KRAS突变。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肺黏液腺癌4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黏液腺癌多见于消化道,原发于肺部的黏液腺癌极少见,它属于低度恶性肿瘤的一种。该病的临床症状及X-线表现很难与肺癌、肺结核、肺炎、胸膜炎及肺部弥漫性病变鉴别。近年来我院发现原发性肺黏液腺癌4例,均在院外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肺结核、肺炎”等疾病,治疗观察半年后来诊。由于临床症状、X线等影像学资料(胸片及CT)较难做出诊断,最后依赖于细胞学或组织病理确诊,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肺黏液腺癌是肺腺癌的一种亚型, 其流行病学与其他肺腺癌相似。由于其发病率较低, 肺黏液腺癌患者的生存数据很少, 而且往往相互矛盾。肺黏液腺癌中经常发生KRAS突变, 而EGFR突变很少。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在黏液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非常低。早期黏液腺癌患者可以从手术中获益。肺叶切除仍是目前标准术式, 但亚肺叶切除对早期黏液腺癌也可能有效。其他治疗方式包括铂类为基础的化疗, 以驱动基因为靶点的靶向治疗, 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免疫治疗。未来新的靶点和相对应的治疗应需要更多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肺原发性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 对1例肺原发性黏液腺癌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肺原发性黏液腺癌常见于成年人,病变主要分布于肺的外周部。形态学表现为分化好的黏液性上皮性病灶,上皮细胞立方或柱状,核位于基底部,胞质透亮呈分泌状态,亦可增生呈2~3层,中度异型,部分核大深染,核分裂象罕见,组织形态类似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或胃肠道黏液腺癌结构,冷冻切片诊断易误诊为良性黏液性囊腺瘤。结论 肺原发性黏液腺癌是肺变异型腺癌中罕见的恶性肿瘤,形态特征与乳腺黏液腺癌相似,冷冻切片常难以做出可靠的病理诊断,要与肺黏液性囊腺瘤、黏液性细支气管肺泡癌、肺黏液性囊腺癌等鉴别。诊断主要是依赖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化,预后相对较好,不同于胃肠道黏液腺癌。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黏液型和实体型肺腺癌ALK和EGFR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黏液型和实体型肺腺癌ALK和EGFR的表达情况,并结合统计学分析,研究其在肺腺癌的表达差异。结果利用组织芯片做免疫组织化学,并检测ALK和EGFR在黏液型和实体型肺腺癌的表达,免疫组化定位准确,背景清晰,有助于做出病理诊断。30例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黏液型肺腺癌EGFR阳性率40%,ALK阳性率10%;实体型肺腺癌EGFR阳性率50%,ALK阳性率13.3%。结论黏液型肺腺癌和实体型肺腺癌的EGFR阳性率较其它亚型EGFR阳性稍低,并且有ALK阳性表达的病例EGFR一般为阴性表达。  相似文献   

8.
肺实性黏液细胞腺癌是肺癌中少见的病理亚型,肺癌转移至子宫内膜非常罕见,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肺实性黏液细胞腺癌子宫内膜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肺穿刺标本为实性黏液细胞腺癌,子宫内膜诊刮标本间质见腺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结果与之一致,TTF-1和CK7阳性,诊断为肺实性黏液细胞腺癌子宫内膜转移。表明肺实性黏液细胞腺癌可以转移到子宫内膜,免疫组织化学可为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腺癌已成为最常见的肺癌类型,肺腺癌无论在临床、影像、分子生物学及病理学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异质性,过去的肺腺癌分类已无法适应目前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分类标准。2011年国际肺癌研究学会(IASLC)、美国胸科学会(ATS)、欧洲呼吸学会(ERS)联合多学科,结合近年肺腺癌各方面的最新进展,对肺腺癌做出了新的分类。新分类取消了细支气管肺泡癌(BAC)这一分类,新增了4个命名:原位腺癌(AIS)、微浸润腺癌(MIA)、鳞屑样生长为主的浸润性腺癌和浸润性黏液型腺癌。肺腺癌新分类凸现出组织学亚型与分子和临床特征的一些新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及科学研究提出了新模式、新方向和新目标。  相似文献   

10.
肺浸润性黏液腺癌,以前称为黏液性细支气管肺泡癌,属于浸润性腺癌的变异体,以新增微乳头为主,具有较强的侵袭能力,临床上并不多见,根据报道,约占肺腺癌0.14%,而且大多数病例初期极易被误诊为肺炎、肺结核及其他肺部弥漫性病变,因而未得到及时治疗.现收集2012年我院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肺浸润性黏液腺癌的3例患者,结合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肺黏液性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及CT和病理学特征,以进一步提高医师对肺黏液性腺癌的认识。方法:收集43例经病理学证实的肺黏液性腺癌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回顾性分析其病灶分布的范围、大小、部位及其CT影像特征,并对其诊断要点进行评价。结果:43例肺黏液性腺癌患者中,31例出现咳嗽,15例咳痰,6例痰液为大量泡沫样,6例痰中带血,5例有低热,2例出现胸痛。CT检查显示,31例患者的病灶呈两肺多发性分布,9例为叶性分布,3例为节段性分布。所有患者均存在实变,34例分布于外周,15例伴有不规则小结节,38例存在空气支气管征,25例的支气管有轻度僵硬、狭窄,11例叶间裂向外突出,18例实变影分布不均匀,13例可见不规则小囊腔,17例实变周围或远侧有磨玻璃样影,7例CT显示血管征。结论:肺黏液性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图像上可表现为典型的外周分布,可见空气支气管征、不规则小结节、叶间裂外突、多发小囊腔样改变等,但这些特征与细菌性肺炎间很难区分。对抗菌药物反应不好的肺炎患者,应警惕肺黏液性腺癌可能,需及时进行肺活检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黏液性囊腺癌(mucinous cystadenocarcinoma,MCC)是乳腺黏液癌的一种罕见类型[1],形态学上与卵巢黏液性囊腺癌非常相似。目前,尚未见有关其超声表现方面的报道,现将我们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例乳腺黏液性囊腺癌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旨在提高对乳腺罕见癌的认识以及它与常见乳腺肿物  相似文献   

13.
含黏液的肺腺癌是肺腺癌中发病率较低的一类亚型,这类亚型具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分子表型,预后也不同。本文将回顾相关文献并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肺黏液腺癌发病率较低, 在胸部CT上可分为2型:结节肿块型、肺炎型, 其中以结节肿块型较为多见。结节肿块型肺黏液腺癌与其他非小细胞肺癌难以区分, 表现为分布在肺野周围的实性或部分实性结节, 伴毛刺、分叶, 更容易出现"空泡征"。肺炎型肺黏液腺癌预后不佳, 更易发展成弥漫性病变, 呈多灶性、多叶性, 类似炎症表现, 提示沿气道-肺内播散, 典型征象包括大片状低密度、低强化的实变、"枯树枝征"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由于原位腺癌(AIS)及微浸润性腺癌(MIA)预后良好,当体积较小(≤2 cm)时外科可采用亚肺叶切除。我们对2015—2017年间最大径≤2 cm的肺腺癌冷冻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冷冻切片诊断与石蜡切片诊断,分析二者的符合率。方法此次研究共收集11189例小体积肺肿瘤冷冻诊断病例,以浸润程度和对手术影响进行分组,并行统计分析各组冷冻切片诊断与石蜡切片诊断的符合率。结果 AIS符合率为82.81%,MIA符合率为76.42%,浸润性腺癌符合率为88.39%,黏液型腺癌符合率为99.36%,转移性腺癌符合率为99.83%,亚肺叶切除的诊断符合率为88.69%。13.04%的病例冷冻诊断无法对手术方式做出建议。结论浸润性肺腺癌冷冻切片诊断符合率高,小体积早期肺腺癌术中冷冻切片与石蜡切片诊断存在一定不符合率,部分病例无法在冷冻中确诊,需要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加强与胸外科医师的沟通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浸润型黏液性腺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减少误漏诊。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肺浸润型黏液性腺癌的误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为74岁女性,因咳嗽、咳痰、气促半年余,反复发热半月余入院。CT提示两肺多发结节伴空洞,急诊一度误诊为肺脓肿,给予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复查胸部CT示病变持续进展,于胸外科手术肺活检病理检查确诊为肺浸润型黏液性腺癌,予对症支持和中医药治疗,随访9个月疾病进展,出现多发淋巴结转移和呼吸衰竭。结论临床遇到以肺部多发结节、空洞为主要表现者,除考虑肺部感染性疾病外还需警惕肺癌的可能;治疗后应及时多次复查病灶的影像学变化,对病灶吸收不佳或进展者应尽早行活检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组织学类型结直肠腺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收集临床资料完善的结直肠腺癌292例,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所有肿瘤组织中突变型p53、错配修复蛋白及EGFR蛋白的表达,统计分析所有病例的临床病理参数及3种蛋白质的表达意义。结果:292例结直肠腺癌中,伴微乳头状结构的腺癌11例,黏液腺癌19例,管状腺癌262例。临床病理特征上,伴微乳头状结构腺癌的脉管侵犯程度显著高于管状腺癌和黏液腺癌(P0.05)。伴微乳头状结构腺癌的神经侵犯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率均显著高于管状腺癌(P0.05)。伴微乳头状结构腺癌的Ⅲ期比例显著多于管状腺癌(P0.05)。伴微乳头状结构腺癌和管状腺癌在直肠部位的比例显著多于黏液腺癌(P0.05)。管状腺癌的发生年龄显著高于黏液腺癌(P0.05)。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上,突变型p53在伴微乳头状结构腺癌及管状腺癌表达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黏液腺癌(P0.05)。EGFR蛋白在管状腺癌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黏液腺癌(P0.05)。错配修复蛋白的阳性表达与3种结直肠癌类型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不同亚型结直肠腺癌中存在肿瘤的异质性,正确识别结直肠腺癌的组织学类型有助于肿瘤个体化治疗及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腺癌与纤维腺瘤在MRI上的影像诊断不同点,提高乳腺黏液腺癌的诊断准确性。材料与方法收集解放军第307医院均经病理证实的31例乳腺黏液腺癌患者(其中单纯型黏液腺癌20例,混合型黏液腺癌11例)和50例纤维腺瘤患者的资料,比较并分析两者的MRI表现特点。结果乳腺黏液腺癌与纤维腺瘤T2WI均为较高信号影。①病变形态学:黏液腺癌多边界不清楚不规则,纤维腺瘤多边界清晰。②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单纯型黏液腺癌平均ADC值为(1.8±0.5)×10-3 mm^2/s,混合型黏液腺癌平均ADC值为(1.0±0.6)×10-3 mm^2/s,纤维腺瘤ADC值为(1.4±0.30)×10-3mm^2/s。③病变内部强化特征:单纯型黏液腺癌多表现为延迟不均质强化(45%,9/20)和边缘强化(45%,9/20),混合型黏液腺癌多表现为不均质强化(91%,10/11)。纤维腺瘤的内部强化特点:不均质强化(44%,22/50)、均匀强化(40%,20/50)、内部暗分隔(14%,7/50)、边缘强化(2%,1/50)。④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intencitycurve,TIC):单纯型黏液腺癌及纤维腺瘤以Ⅰ型曲线多见,混合型黏液腺癌以Ⅲ型曲线多见。上述各组黏液腺癌与纤维腺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黏液腺癌与纤维腺瘤在MRI上有相对特征性的表现,正确认识MRI特点,可以提高黏液腺癌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乳腺黏液腺癌的超声表现,探讨其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根据超声BI-RADS评估指标,回顾性分析29例乳腺黏液腺癌超声表现,随机抽取的同期浸润性导管癌50例为对照组,并对比超声、钼靶、磁共振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乳腺黏液腺癌诊断的准确率.结果 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后方回声增强是乳腺黏液腺癌不同于常见乳腺恶性肿瘤所特有的超声图像特征.超声诊断乳腺黏液腺癌,准确率逊于磁共振,优于钼靶.结论 乳腺黏液腺癌具有一定的超声声像图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Pax8、CK7和CK20在卵巢原发性黏液肿瘤和转移性消化道黏液腺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K7、CK20和Pax8在61例卵巢原发性黏液肿瘤(交界性肿瘤52例,黏液腺癌9例)和17例转移性消化道黏液腺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CK7和Pax8在卵巢原发性黏液肿瘤和转移性消化道黏液腺癌中的阳性率差异显著(P0.01),CK20的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CK7(+)/CK20(-)在卵巢原发性黏液肿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转移性消化道黏液腺癌(P0.05),CK7(-)/CK20(+)在卵巢原发性黏液肿瘤中的表达明显低于转移性消化道黏液腺癌(P0.01),CK7(+)/CK20(+)和CK7(-)/CK20(-)在这两种肿瘤中的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CK7(+)/CK20(-)/Pax8(+)在这两种肿瘤中的表达差异显著(P0.05)。CK7(+)/CK20(-)检测的敏感度为0.6471,特异度为0.8361,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41;CK7(+)/CK20(-)/Pax8(+)检测的敏感度为0.7647,特异度为0.8033,AUC为0.8664。结论联合检测CK7/CK20/Pax8可提高鉴别诊断卵巢原发性黏液肿瘤与转移性消化道黏液腺癌的敏感度及AUC,具有更高的准确性。Pax8在两种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可作为一个重要的免疫组化补充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