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郁有贵  魏克民 《临床医学》2008,28(2):117-118
目的 探讨IFN-γ、TNF-α在免疫介导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中的致病作用.方法 根据文献方法建立免疫介导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于实验第13天,全部处死小鼠,检测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及血清中的IFN-γ、TNF-α含量,计数骨髓有核细胞.结果 模型组小鼠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及骨髓有核细胞数均显著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表现.血清中的IFN-γ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NF-α含量比正常对照组略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实验条件下所建立的免疫介导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是成功的,IFN-γ含量的升高在免疫介导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中具有肯定的致病作用,而TNF-α的含量在本实验条件下建立的再障模型小鼠血清中增高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背景:建立理想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动物模型对探究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及筛选有效防治药物尤为重要。目的:应用注射用重组人γ-干扰素联合白消安建立小鼠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方法:选择健康雌性昆明小鼠60只,随机分为再生障碍性贫血造模组(n=50)和对照组(n=10)。再生障碍性贫血造模组予重组人γ-干扰素1×104U/d腹腔注射,以白消安18mg/(kg·d)灌胃,均连续用药7d;对照组给予同等容量生理盐水灌胃及腹腔注射。比较两组间一般情况、体质量及血细胞计数,并观察再生障碍性贫血造模组小鼠骨髓细胞形态学及骨髓活组织病理学的变化。结果与结论:给药第7天时,再生障碍性贫血造模组小鼠体质量、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计数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骨髓细胞形态学及骨髓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再生障碍性贫血造模组小鼠骨髓增生极度减低,非造血细胞团相对易见,油滴明显增多,脂肪空泡明显。提示联合应用重组人γ-干扰素和白消安能成功建立小鼠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该造模方法操作简便,费用低,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较稳定的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方法:雌性6月龄BALB/C小鼠经连续14 d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和环孢霉素后,观察其外周血三系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以及骨髓有核细胞数量、骨髓涂片、骨髓病理切片等指标。结果:经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和环孢霉素的BALB/C小鼠外周血三系细胞数及血红蛋白浓度均显著减少,其中白细胞、血小板表现得尤为明显;骨髓涂片示骨髓有核细胞数量明显下降,骨髓增生低下;骨髓病理切片示造血细胞减少,脂肪细胞等非造血细胞增多。结论:通过环磷酰胺联合环孢霉素腹腔注射的小鼠模型,其各项检测指标均达到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可作为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的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4.
再生障碍性贫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其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半定量检测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12例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VEGF基因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20例正常人骨髓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表明,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标本有2例表达VEGF基因,表达率为28.57%,而12份正常人骨髓标本有10例表达VEGF基因,表达率为83.33%;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VEGF基因表达率和表达强度都显著低于正常人,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活检组织无1例表达VEGF,而正常人表达率为25%(5/20),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活检组织VEGF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正常人(P〈0.05)。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VEGF在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质表达水平都有显著降低,这可能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血管生成减少和造血减少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环孢素A联合十一酸睾丸酮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接受治疗疗的120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十一酸睾丸酮治疗,观察组采用环孢素A联合十一酸睾丸酮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以及血清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8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5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以及血清VEGF的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以及血清VEGF的水平上升,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环孢素A联合十一酸睾丸酮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可升高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以及血清VEGF的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淋巴瘤骨髓上清、血浆中的表达与意义及贫血因素对其的影响。方法对血液肿瘤科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无骨髓浸润的非何杰金淋巴瘤患者30例(淋巴瘤组)、良性贫血患者8例(贫血组)及正常体检者5例(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骨髓上清、血浆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血浆、骨髓VEGF水平在淋巴瘤Ⅰ~Ⅳ期及贫血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在贫血组与淋巴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淋巴瘤仅IV期患者血浆VEGF水平明显高于Ⅰ、Ⅱ、Ⅲ期及贫血组(P均<0.05),但骨髓VE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骨髓VEGF表达水平在淋巴瘤组(r=0.07813,P>0.05)、贫血组(r=0.08910,P>0.05)均无相关性。结论无论骨髓或血浆VEGF表达水平均可作为淋巴瘤的诊断依据,但Ⅰ~Ⅲ期需注意有无贫血因素的影响,Ⅳ期血浆表达水平未发现贫血因素的影响。骨髓VEGF表达水平对淋巴瘤的分期无指导意义。血浆VEGF表达水平对淋巴瘤分期有无指导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对评估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骨髓、血浆VEGF表达水平无相关性。贫血对血浆、骨髓VEGF的表达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骨髓中脂肪调控因子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及通路下游核糖体蛋白激酶S6K1的表达,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骨髓脂肪化的机制。方法 (1)制备免疫介导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2)造模开始后观察记录小鼠状态并定期测小鼠血常规以验证造模是否成功。(3)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骨髓细胞m TOR及S6K1的表达情况。所有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经正态性检验,两组均数的比较采用单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 (1)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造模成功:与对照组相比,再生障碍性贫血组小鼠第5天开始出现精神状态不佳、皮毛光泽度降低、体质量下降,造模14 d后死亡5只。外周血细胞计数明显下降,表现为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三系均减少,造模14 d时血常规分别为:对照组(10.52±0.73)×109/L,(132±6.3)g/L,(469±114)×109/L,再生障碍性贫血组(0.97±0.57)×109/L,(74±9.3)g/L,(57±32)×109/L(P均<0.001)。(2)免疫组化显示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骨髓m TOR及S6K1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表现为对照组74.84±6.33、63.45±5.38,再生障碍性贫血组113.27±16.23、108.56±12.77(P均<0.001)。(3)相关分析显示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m TOR及S6K1与WBC、Hb、PLT呈负相关,m TOR与S6K1呈正相关。结论 m TOR及S6K1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骨髓细胞的表达明显增加,与血细胞变化呈负相关,m TOR及S6K1可能在骨髓脂肪细胞的形成中起一定作用即参与了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骨髓的脂肪化,继而可能抑制了骨髓造血。  相似文献   

8.
背景:再生障碍性贫血是T淋巴细胞免疫亢进破坏造血干祖细胞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性疾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支持造血功能同时具有免疫调控作用。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骨髓衰竭模型小鼠体内的归巢情况。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骨髓衰竭模型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于第6天将已标记氯甲基苯甲酰氨的BALB/c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尾静脉注射途径移植给骨髓衰竭模型小鼠,采用流式细胞术和组织学荧光显微镜观察标记细胞在不同组织的动态分布。造模第14天,观察各组小鼠的平均生存时间、外周血血象和骨髓形态学特征。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尾静脉输注后24h在受体小鼠骨髓中可发现氯甲基苯甲酰氨阳性标记细胞,72h时阳性标记细胞数量增多(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小鼠濒死或处死前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骨髓单个核细胞数与模型组小鼠濒死时相比显著升高(P〈0.01)。骨髓衰竭模型组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平均生存时间短(P〈0.05)。结果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入骨髓衰竭模型体内能归巢至骨髓,促进造血恢复,减轻骨髓衰竭程度,显著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小鼠模型中T-bet蛋白在胸腺的表达水平和意义。方法:建立免疫介导的骨髓衰竭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A胸腺组织石蜡切片中T-be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小鼠组胸腺组织石蜡切片中T-bet蛋白表达水平(1.06+0.18)%明显高于正常小鼠组(0.41±0.05)%(P〈0.01);模型小鼠组胸腺T-bet蛋白表达与网织红细胞相对值(RC)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79和-0.701,P〈0.05),而与血小板数及血红蛋白无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结论:在免疫介导的骨髓衰竭模型小鼠中转录因子T-bet蛋白在胸腺表达增加,说明在AA发病机制中T-bet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CSF)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5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综合疗法的基础上加用rh G-CSF皮下注射(5μg/kg,qd),疗程3个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均较治疗前升高,CD3+、CD4+、CD8+均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粒系增生程度及巨核细胞个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均<0.05),且观察组各指标及骨髓增生活跃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感染发生率、感染次数及抗生素应用天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均<0.05)。结论 综合疗法联合rh G-CSF能迅速提高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疗效,减少感染发生率,促进患者造血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调节造血干/祖细胞(HS/PC)归巢中的增效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荧光染料CFSE标记的脐血CD34+细胞移植入接受照射(对照组)或联合TNFα预处理(实验组)的BALB/c受鼠.移植后20 h,采用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脐血CD34+细胞在BALB/c受鼠中的分布(外周血、肝脏、肺脏)与归巢(骨髓、脾脏)特征,计算其相应的归巢效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BALB/c受鼠血清基质衍生因子(SDF)-1α水平;FACS检测TNFα预处理前、后脐血CD34+细胞表面CXCR4表达水平的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BALB/c受鼠骨髓及脾脏组织切片中SDF-1α的表达水平.结果 脐血CD34+细胞主要归巢于BALB/c受鼠骨髓和脾脏;经TNFα预处理的实验组BALB/c受鼠骨髓归巢率[(0.65±0.13)%]显著高于对照组[(0.30±0.09)%,P<0.01];但TNFα预处理同时显著抑制脐血CD34+细胞归巢于BALB/c受鼠脾脏(P<0.01);不同剂量的TNFα预处理不影响受鼠血清SDF-1α水平;新鲜分离的脐血CD34+细胞与不同浓度TNFα共孵育18 h后,其表面CXCR4表达水平并无明显变化;但TNFα预处理受鼠骨髓龛组成细胞SDF-1α表达增高,且脾脏红髓区小梁动脉和小梁静脉内皮细胞SDF-1α表达增高.结论 TNFα通过提升骨髓龛SDF-1α浓度梯度促进HS/PC归巢于骨髓,这一发现将有助于为临床提供可行性HS/PC归巢增效剂.  相似文献   

12.
白血病患者血管新生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白血病患者骨髓血管新生情况,分析血管新生相关因素内皮抑素(E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在急、慢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体标记免疫组化法观察骨髓血管新生情况,ELISA法测定血浆ES和VEGF水平,流式细胞术(FCM)分析新鲜分离的白血病细胞表面VEGFR表达。结果 26例初诊的急性白血病(AL)和 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 (MVD)分别为 (20. 78±7. 75) /高倍镜视野(HP)和(28. 67±7. 32) /HP,较对照组 [ (9. 29±3. 53) /HP]明显增高 (P<0. 01),治疗后获缓解者骨髓MVD[AL缓解患者为(11. 33±5. 66) /HP,CML缓解患者为(17. 00±8. 04) /H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 05和<0. 01),AL缓解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AL和CML患者血浆ES、VEGF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 05),化疗后获完全缓解(CR)的AL患者血浆ES和VEGF含量和CML CR患者的ES水平均降低至正常水平 (与对照组相比,P值均 >0. 05),但CML患者的VEGF水平仍高于正常对照(P<0. 01)。A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表面VEGFR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表达,而 3例CML和 5例正常对照骨髓均为VEGFR低表达。结论 初诊白血病患者存在骨髓血管新生及血浆ES、VEGF水平增高,AL细胞不同程  相似文献   

13.
川芎嗪对同基因骨髓移植小鼠骨髓中VCAM-1/VLA-4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同基因骨髓移植 (BMT)小鼠骨髓细胞表面黏附分子VCAM 1 VLA 4 (CD4 9d)的表达及川芎嗪对其影响 ,取健康BALB c小鼠 ,随机分为 3组 :正常组 (不做处理 ) ,骨髓移植对照组 (简称BMT组 )和骨髓移植 川芎嗪治疗组 (简称川芎嗪组 )。BMT组和川芎嗪组分别胃饲生理盐水 0 .2ml 只和川芎嗪注射液每次 2mg 只 ,2次 天。在BMT后第 7、14、2 1、2 8天处死小鼠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骨髓基质细胞VCAM 1蛋白表达水平 ,用RT PCR检测骨髓基质细胞VCAM 1mRNA表达水平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有核细胞表面VLA 4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 :BMT后第 7、14、2 1、2 8天川芎嗪组VCAM 1 VLA 4的表达水平、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均高于BMT组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川芎嗪能提高BMT小鼠骨髓造血细胞和基质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 ,促进造血干 祖细胞的归巢 ,加速移植后骨髓的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构建白血病小鼠模型,通过这个模型探讨经不同预处理方案骨髓移植后骨髓细胞的归巢特点。采用非清髓性和放、化疗两种清髓性预处理方案。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为5 Gy 60Coγ射线全身照射(A组),放疗清髓性方案为9 Gy 60Coγ射线全身照射(B组),化疗清髓性预处理方案为大剂量化疗(C组)。经上述预处理方案处理的白血病小鼠分别在骨髓移植后24、48、72、96 h检测受鼠外周血、骨髓和脾中有核细胞数和供鼠阳性细胞数,计算供鼠骨髓细胞在受鼠骨髓和脾的归巢率。结果显示:供鼠骨髓细胞在受鼠体内的表现分别为:A组是先归巢再出巢;B组是归巢,出巢,再归巢;C组同B组,但是在脾中的归巢比在骨髓中延迟。比较3组的归巢率显示,供鼠骨髓细胞在骨髓的归巢率在A组早期比B组和C组高,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细胞出巢,归巢率迅速下降至各组中最低,为(0.90±0.09)%(P<0.05);B、C两组早期归巢率较低,随着时间推移,细胞出巢后再次归巢,第4天的归巢率迅速上升,B组升至最高,为(2.17±0.26)%(P<0.05);在脾中的归巢率与骨髓中相似,C组仍有延迟。结论:经非清髓性预处理的白血病小鼠骨髓移植术后,早期归巢率较高,72 h后明显减低;经放疗清髓性预处理小鼠,其早期归巢率较低,72 h后明显增高;经化疗清髓性预处理小鼠,早期和72 h后归巢率无明显变化,归巢率介于其他两组之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依布硒啉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13K/Akt)信号及其内质网应激的影响。 方法将30只大鼠分成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及依布硒啉组,每组10只。对照组大鼠冠状动脉左室支左心耳下缘约0.5 cm处只穿线,不结扎,常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l;缺血再灌注组大鼠缺血再灌注前30 min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l;依布硒啉组大鼠缺血再灌注前30 min腹腔注射依布硒啉溶液5 mg/kg。每组各取8只大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血清炎症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乳酸脱氢酶(LDH)的表达,Tunel法检测缺血心肌细胞凋亡指数,Western-blotting检测各组心肌心肌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蛋白表达及P13K/Akt通路磷酸化水平。 结果三组大鼠间HMGB1、丙二醛、SOD、AST及LDH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63.755、73.023、99.220、110.439、120.557,P均< 0.05),进一步比较发现,缺血再灌注组及依布硒啉组的HMGB1[(9.2 ± 2.7)、(5.5 ± 1.1)、(2.2 ± 0.3)U/L]、丙二醛[(7.2 ± 0.4)、(5.6 ± 0.7)、(4.1 ± 0.9)μmol/L]、AST [(1 011 ± 226)、(813 ± 82)、(671 ± 60)U/L]及LDH [(2 783 ± 674)、(2 043 ± 489)、(1 528 ± 524)U/L]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SOD水平[(249 ± 28)、(149 ± 10)、(172 ± 17)kU/L]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 0.05)。三组大鼠间的凋亡指数(F = 139.942,P < 0.001)、GRP78蛋白表达(F = 177.846,P < 0.001)及P13K/Akt磷酸化水平(F = 86.286,P < 0.001)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比较发现,缺血再灌注组和依布硒啉组凋亡指数[(38.1 ± 4.6)、(25.4 ± 3.9)、(8.2 ± 1.5)%]明显高于对照组,且I/R组更高(P均< 0.05)。 结论依布硒啉预处理可以抑制大鼠内质网应激,可能与调节P13K/Akt信号通路磷酸化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舌下微循环变化在猪失血严重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健康雄性白猪20只,实验猪的总血容量被评估为70 ml/kg,根据失血比例的不同分为4组:对照组、25%失血组、35%失血组和45%失血组,每组5只。比较各组动物失血前体质量、心率、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血乳酸及微血管流动指数(MFI)和灌注血管密度(PVD)变化,并分别于失血后30 min、1 h、2 h、3 h、4 h,评估动物的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血乳酸、MFI及PVD的变化。 结果各组动物失血前体质量、心率、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血乳酸、MFI及PV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 = 0.156、0.260、0.467、0.417、0.434、1.778、0.149,P均> 0.05)。随着各组动物失血量的增加,平均动脉压及心输出量于失血后30 min[(117 ± 8)、(56 ± 10)、(45 ± 4)、(31 ± 5)mmHg,(4.80 ± 0.54)、(3.32 ± 0.32)、(2.35 ± 0.37)、(1.67 ± 0.15)L/min]及失血后1 h [(123 ± 4)、(89 ± 6)、(67 ± 8)、(52 ± 8)mmHg,(4.79 ± 0.63)、(3.99 ± 0.37)、(2.75 ± 0.35)、(2.05 ± 0.39)L/min]逐渐下降(P均< 0.05),血乳酸于失血后1 h逐渐增加[(1.12 ± 0.33)、(2.10 ± 0.25)、(3.74 ± 1.38)、(5.88 ± 1.48)mmol/L,P均< 0.05],MFI[(2.92 ± 0.09)、(2.47 ± 0.28)、(1.30 ± 0.14)、(0.87 ± 0.27),P均< 0.05]及PVD水平[(4.95 ± 0.12)、(4.20 ± 0.54)、(2.98 ± 0.10)、(2.64 ± 0.31),P均< 0.05]于失血后30 min逐渐下降。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MFI及PVD与平均动脉压(r = 0.903、0.923,P均< 0.05)、心输出量(r = 0.919、0.919,P均< 0.05)呈显著正相关,与乳酸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 = -0.706、-0.745,P均< 0.05)。 结论舌下微循环监测可实时反映机体失血程度,有助于判断失血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髓白1号方联合化疗对AML患者骨髓液中Th17细胞的调控作用,为提高AML患者治疗效果与长期生存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8月在武威市人民医院血液科住院的AML患者70例,并以25名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然后AML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联合治疗组(髓白1号方联合化疗)和非联合治疗组(单纯化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siRNA沉默细胞周期相关激酶(CCRK)基因对鼠结肠癌生长及其凋亡的影响。 方法将50只BALB/C(nu/nu)裸鼠皮下接种人类结肠癌SW480细胞,将其中建立移植瘤裸鼠模型成功的30只裸小鼠按照单纯随机抽样方法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种siRNACCRK转染的人类结肠癌SW480细胞株(实验组)、正常培养的SW480细胞(空白对照组)和以转染携带无关序列片段sh RNA慢病毒的SW480细胞(阴性对照组)。第42天处死裸鼠后取下肿瘤组织,比较各组肿瘤重量、CCRKmRNA表达量、CCRK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变化。 结果转染siRNA组肿瘤重量、CCRK mRNA和CCRK蛋白表达[(0.54±0.15)g,1.14±0.24和0.18±0.05]表达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1.05 ± 0.14)g,2.41±0.42和0.49±0.07]和空siRNA载体组[(1.07 ±0 .12)g,2.39±0.47,0.47±0.09;F=21.18,23.47,90.03;P<0.01];空白对照组与空siRNA载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98,1.07,1.13;P>0.05)。实验组沉默CCRK基因后组织中细胞凋亡率为(21.23±1.12)%,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6.78±0.37)%和阴性对照组(7.25±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936,P<0.01);但空白对照组和空siRNA载体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78,P>0.05)。 结论CCRK靶向siRNA表达载体接种结肠癌裸鼠后能显著降低结肠癌瘤体的增长,抑制CCRK基因和蛋白表达;siRNA沉默CCRK基因能促进其凋亡,CCRK基因有望成为结直肠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肿瘤抑制因子B细胞易位基因1(BTG1)与编码转录因子蛋白的基因1(KZF1)在小鼠白血病发生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方法将24只SPF级BALB/c裸鼠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2只。模型组采用尾静脉注射白血病细胞系K562建立白血病模型,对照组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试验后1周、3周与6周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率,酶联免疫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试验后6周流式细胞仪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BTG1、IKZF1蛋白表达水平;定量分析小鼠肝和肺中白细胞浸入情况。结果试验后1周、3周与6周,模型组的造血细胞生存率、血清TNF-α与IL-6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在组内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后6周,模型组的骨髓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骨髓BTG1、IKZF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渗入小鼠肝和肺的白细胞百分比显著上升(P<0.05)。结论小鼠白血病发生过程伴随有BTG1和IKZF1的低表达,可促进炎症因子的释放,导致造血细胞增殖旺盛与骨髓细胞凋亡并使得小鼠肝和肺组织的白细胞百分比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