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药物不良反应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疾病。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及临床应用,以及中药和食物补充剂的应用,慢性DILI的发生率不断增高。因此,充分了解其诊断及治疗对慢性DILI患者非常重要。本文对慢性DILI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概述,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该疾病。  相似文献   

2.
《肝脏》2018,(10)
正慢性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DILI发生6个月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及总胆红素(TBil)仍持续异常,或存在门静脉高压或慢性肝损伤的影像学和组织学证据~([1])。随着新药不断上市,药品数目日益庞大,慢性DILI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慢性DILI的发生率在6%左右~([2])。慢性DILI的临床特点及病理改变往往与其他病因所致慢性肝病相  相似文献   

3.
<正>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药物自身毒性成分或二级产物损坏机体组织细胞,特别是肝脏细胞、肾脏细胞受毒性损害或肝脏对药物及代谢产物的变态反应所致的疾病。据WTO统计,药物性肝损伤死亡率已跃居至第5位[1]。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现代疾病谱的变化、老年人器官功能减退、多种疾病并发、新药的临床广泛应用,使越来越多的老年患者面临发生药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及其临床应用,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不断增高。为加强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给临床预防提供参考,对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发病机制、诊断、分型、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药物不良反应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疾病,随着新的药物品种不断问世及中药和食物补充剂(herbal and dietary supplements,HDS)的应用,DILI的发生率不断增高,因此,充分了解其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防非常重要。本文对DILI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概述,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  相似文献   

6.
药物性肝损伤(DILI)发病机制复杂、个体差异较明显。DILI发生早期诊治预后较好,但由于DILI无明显的特殊临床症状,多不能于早期发现,当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后,可能进展为不可逆的肝衰竭,病死率升高,且晚期DILI除肝移植外并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对DILI患者早期做出诊断、治疗至关重要。总结了近年来DILI的相关进展,包括可疑药物、危险因素、发病机制、病理特点、临床分型和表现、诊断标准及评估、网络数据库研究等,以期为DILI的早期诊断、临床分型、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药物性肝损伤(DILI)以急性多见,一般预后较好,但仍有相当比例患者转为慢性,发生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风险增加,预后较差。目前对于慢性DILI的时间定义仍存在争议,对慢性DILI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预测指标等仍存在诸多未知,本文对目前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1 慢性DILI定义慢性DILI定义为:DILI发生6个月后,血清ALT、AST、碱性磷酸酶(ALP)及总胆红素(TBil)仍持续异常,  相似文献   

8.
张敏  王福川 《传染病信息》2019,32(3):269-273
儿童药物性肝损伤在临床上较成人少见,但发生率有逐年升高趋势,其临床表现主要以肝炎为主,淤胆、脂肪变、纤维化、血管损伤等也时有发生。其发病机制主要有肝脏有毒代谢物直接损伤、解毒缺陷和免疫损伤。由于儿童药物代谢和生物转化随年龄发生变化,儿童药物性肝损伤在临床诊治上与成人有较大区别。本文对儿童药物性肝损伤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儿童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治及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品、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所诱发的肝损伤。大量的研究发现有超过1 000种的药物(包括中草药及膳食补充剂)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1])。DILI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肝脏病变,大多数患者在停药后可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由于临床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保健品及膳食补充剂成分不明确、药物安全知识普及不够等原因,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病例逐年递增,并成为了肝衰竭及肝移植的重要原因。DILI的发病机制复杂,各医疗机构对DILI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其相关性的动物及细胞实验正在全球陆续开展,对其代谢途径、免疫机制、线粒体异常、基因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各种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和相互关系的探索,对揭示DILI的真正致病原因具有重大意义。综合了国内外与DILI发病相关的文献,阐述了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概况,为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药物性肝损伤目前已成为临床用药及药物研发过程中一个越来越引起重视的问题。从老年药物性肝损伤的流行病学、易感因素、临床特点、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药物和预后等几方面介绍了老年药物性肝损伤的特点。指出要加强对老年群体的健康宣教,指导老年人合理用药,发生不良反应时,及时处理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发病机制未明,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免疫因素在DILI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阐述免疫因素参与DILI发病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免疫因素参与DILI发病的机制,并比较免疫介导的DILI与药物诱发的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异同。DILI免疫学研究的开展对DILI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防治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一类复杂疾病,根据其病理特征分为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和肝血管损伤型,临床中最常见的是肝细胞损伤型[1]。DILI可分为固有型肝损害和特异质型肝损害,其中药物固有型肝损害主要为剂量依赖性,由于药物或其代谢物的直接毒性导致肝损伤,并且具有较短的潜伏期,在动物模型中是可重复的,具有可预测性,例如对乙酰氨基酚(APAP)过量。  相似文献   

14.
药物性肝损伤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的肝脏毒性是欧美国家导致急性肝衰竭的重要原因。Kaplowitz提出的以特异性“上游”事件和非特异性“下游”事件为基础的DILI(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发病机制,为进一步开展DILI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目前已知,DILI的发生机制复杂,涉及药物代谢、线粒体功能损伤、免疫反应、信号转导、遗传和环境等多个方面。DILI的发生和进展可能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药物性肝损伤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于乐成  陈成伟 《肝脏》2008,13(3):238-243
已发现近1000种药物与肝损伤有关,肝损伤是导致药物从市场撤除的最常见单个原因。在美国,一半以上的急性肝衰竭(ALF)由药物引起,最常见的药物是扑热息痛(paraeetamol),即对乙酰氨基酚或醋氨酚(AAP)。AAP相关性ALF的年发生率已从1998年的28%升至2003年的51%。在非AAP引起的ALF病例中,抗菌药物特别是抗结核药物为主要原因。尽管如此,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发病率和严重性仍被大大低估。  相似文献   

16.
明雅南  刘晓琳  茅益民 《肝脏》2014,(8):582-584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和药物研发的重大问题,并且已经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急性肝衰竭和肝移植的主要原因。DILI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与多种肝病相似,所以DILI的预防和鉴别诊断成为目前临床医生面对的最大难题,因此,寻找新型兼具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生物标记成为当前DILI研究领域迫在眉睫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用药种类和不合理用药的日益增多,药物性肝损伤(DILI)发病率及病死率日益增高。DILI发病机制复杂,可能涉及药物的直接肝毒性作用、免疫介导性的肝损伤、线粒体损伤、胆道损伤等方面。探讨及了解其发病机制对预防及治疗DILI尤为重要。综述了DILI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尽管药物性肝损伤(DILI)通常表现为急性过程,但仍有约20%患者会发生慢性化。慢性DILI病程反复且无有效﹑公认的治疗方法。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及其临床应用,以及中药和食物补充剂的应用,DILI慢性化的发生率不断增高。通过DILI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角度对DILI慢性化的最新研究近况进行概述,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认识慢性DILI。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临床特征及慢性化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入组2018年8月至2019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肝功能异常,随后通过RUCAM评分临床诊断为DILI的患者,根据服药种类分为中草药组、心血管药组、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组、抗感染药组、其他药组,检测患者基线、随访3个月和6个月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γ-谷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γ-G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白蛋白(albumin,ALB)、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血常规、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特种蛋白、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抗平滑肌抗体(antismooth muscle antibody,ASMA)、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AMA)及肝肾微粒体抗体(liver-kidney microsomal antibody,LKM)。采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DILI慢性化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因素的诊断效能。结果共入组74例DILI患者,其中男19例,女55例,肝细胞损伤型占59.5%(44/74),胆汁淤积型占24.3%(18/74),混合型占16.2%(12/74)。中草药组36例,心血管药组6例,NSAIDs组10例,抗感染药组7例,其他药组15例,NSAIDs组患者在发病初期肝损伤较重,基线ALT(中位数:537.50 U/L vs 277.50 U/L)、AST(中位数:592 U/L vs 182.50 U/L)水平显著高于中草药组(z=-2.130,P=0.033;z=-2.663,P=0.007),TBil(中位数:96 U/L vs 19 U/L vs 23 U/L)水平显著高于中草药组和心血管药组(P均0.05)。随访6个月时,22.97%(17/74)患者出现慢性化,其中NSAIDS组慢性化占比最高,为30%(3/10)。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表明,基线TBil、基线DBil、基线TBA、用药种类与基线ANA阳性是DILI慢性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基线TBil、DBil和TBA联合诊断DILI患者慢性化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单独诊断高;联合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5(95%CI:0.863~0.986,P=0.032)。结论基线TBil、DBil和TBA是DILI慢性化的独立预测指标,联合诊断DILI慢性化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性和特异度均较单独诊断时高。  相似文献   

20.
药物性肝损伤相关遗传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丽娜  张欣欣 《肝脏》2011,16(1):68-70
药物性肝损伤(DILI)因散发很难观察到大量重复的结果,其遗传相关因素的研究难度较大。通过候选基因法及全基因关联组学(GWAS),这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特别是抗结核药物相关肝损伤和N-乙酰基转移酶2的"慢乙酰化个体"基因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