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对比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内镜组(n=60)和显微镜组(n=60),内镜组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显微镜组采用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与显微镜组比较,内镜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肺部感染率低,预后良好率显著升高(P0.05);两组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率和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有效、快速清除血肿,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D-slicer软件辅助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间收治的162例HICH患者,其中74例患者行3D-slicer软件辅助下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为内镜组,88例患者行CT定位下经皮微创穿刺引流术为穿刺组;比较两组穿刺到预先设定位置成功率、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及术后3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表(FMA)评分、预后良好率。结果与穿刺组相比,内镜组穿刺至预设位置成功率、术后1d及3d血肿清除率均明显增高(P0.05)。内镜组术后颅内再出血、颅内感染、肺部感染等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穿刺组(P0.05)。术后3个月,内镜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穿刺组(P0.05),ADL评分、FMA评分明显高于穿刺组(P0.05)。内镜组预后良好率为82.43%,明显高于穿刺组的6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3D-slicer软件进行HICH神经内镜手术的术前准确定位准确可靠,简便易行。3D-slicer软件辅助下神经内镜手术相较于经皮微创穿刺引流术能够改善患者患者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资料,分为内镜组(28例)和开颅组(17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及术后6个月ADL评级。结果内镜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方面均比开颅组有显著优势。在ADL评定上,内镜组病死率比开颅组低,好转率大于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病人中,内镜下血肿清除术疗效优于开颅手术,内镜血肿清除术为部分高血压脑出血提供另一种疗效良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特点与疗效。方法收集77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和GCS评分等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案分为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组,以第3个月GOS评分作为预后指标。采用SPSS10.0,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血肿清除率及其GOS预后评分的差别,观察、分析手术疗效。结果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组两组病例术前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在手术时间上,神经内镜组平均手术时间(1.6±0.5)h,开颅血肿清除术组平均手术时间(4.6±1.8)h(P0.01);在手术失血量上,神经内镜微创组平均手术失血量33.2±6.2mL,开颅血肿清除术组平均手术失血量(406.4±305.6)mL(P0.01);在血肿清除率上,神经内镜组脑内血肿平均清除率为88.6%±6.2%,开颅组平均血肿清除率为69.4%±27.9%(P0.05);在GOS预后方面,在26例术后随访满3月神经内镜组患者中恢复良好6例,轻度残疾10例,重度残疾5例,植物状态4例,死亡1例(家属放弃治疗后院内死亡)。开颅组49例患者中,恢复良好7例,轻度残疾8例,重度残疾13例,植物状态12例,死亡6例。3例因经济原因在术后放弃治疗脱失。神经内镜微创组患者预后优于开颅组患者预后(P0.05)。结论神经内镜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是一种更具有微创、高效、快速、出血少等特点的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中央型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中央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资料,均采用神经内镜下脑血肿清除术。结果中央型脑出血病人血肿清除率均超过80%,手术效果理想。基底核组、脑室组病人术后GCS较高,远期预后(GOS评分)较好,丘脑组术后GCS较低,远期预后较差。结论神经内镜治疗中央型脑出血创伤小,血肿清除理想,预后较好,根据血肿位置,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更利于手术进行,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血肿清除率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常规开颅手术进行血肿清除,研究组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进行血肿清除。对比2组患者Glasgow评分、血肿清除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状况。结果 2组GlasgowⅠ级、Ⅳ级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GlasgowⅡ级、Ⅲ级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Ⅴ级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术后ICU时间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硬膜下积液、脑积水、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相对于传统开颅手术的血肿清除率更高,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利于神经功能的改善,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方法 62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观察2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血肿吸收时间、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ADL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透明导管鞘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治94例幕上脑出血患者,分别行透明导管鞘辅助神经内镜下颅内血肿清除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2组切口长度、骨窗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肿清除率、术后6个月GOS等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第6个月GOS评分作为预后指标。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神经内镜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骨窗大小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清除率、预后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在预后方面内镜组有明显优势。结论采用透明导管鞘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满意,创伤小,恢复好,能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高血压小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1例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小脑内及第四脑室内血肿均采用神经内镜辅助神经外科清除。结果11例患者术后第1天血肿清除率95.7%,术后无再出血,无颅内感染及脑积水发生。术后3个月按GOS评分:良好6例,中残3例,重残1例,死亡1例。结论神经内镜手术清除小脑出血具有微创、省时、安全等优点,能及时解除梗阻性脑积水,病人预后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3Dslicer联合Sina软件辅助神经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Supratentorial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HICH)的优势,分析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88例SHICH病人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其微创手术方案分成3Dslicer联合Sina软件辅助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与单纯显微镜下微创手术组。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骨窗面积、骨窗与血肿投影重合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预后的差异。通过单变量及多变量回归分析筛选出可能影响SHICH术后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3Dslicer联合Sina软件辅助神经内镜与单纯显微镜下微创组相比骨窗与血肿投影重合率、血肿清除率增高,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3月GOS评分明显提升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GCS评分、术前血肿体积及手术血肿清除率、血肿部位、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综合康复治疗为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预后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3D-slicer联合Sina软件辅...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脑出血个体化外科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采用个体化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08—2014‐026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抽签随机分为内镜微创组与开颅血肿清除组,2组均31例,内镜微创组采取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开颅血肿清除组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引流时间、血肿清除率、术后不良反应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评分。结果内镜微创组手术时间、失血量明显较开颅血肿清除组少( P<0.05),二者引流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微创组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颅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23%、3.23%、0,与开颅血肿清除组6.45%、6.45%、3.23%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内镜微创组血肿清除率明显较开颅血肿清除组低(P<0.05),内镜微创组Ⅰ级患者占54.84%,较开颅血肿清除组的29.03%高( P<0.05)。结论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具有微创、高效等优势,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显著,并发症少,血肿清除率高,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清除幕上脑实质内血肿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02-2017-01收治的高血压幕上脑实质内出血且手术清除血肿的64例患者,其中对照组34例在常规直切口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治疗组30例在内镜下完成。结果对比2组患者手术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血肿清除率、平均住院日及平均住院费用。可见治疗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所用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而2组手术血肿清除率和平均住院时间及平均住院费用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1个月后随访患者ADL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神经内镜下脑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幕上血肿的治疗效果,不低于显微镜下微创清除血肿,治疗效果同样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T)定位辅助神经内镜手术与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间收治的114例HICH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n=54)与对照组(n=60)。对照组应用微创钻孔引流术,观察组应用CT定位辅助神经内镜手术。比较两组血肿清除率及围术期状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术后7d,评估两组神经损伤相关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营养因子(NTF-α)、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术前、术后3个月,评估两组神经恢复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预后[Rankin修订量表评分(mRS)]。结果①观察组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死亡率及预后良好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7d,两组NSE均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降幅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NTF-α、GFAP均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增幅小于对照组(P0.05);③术后3个月,两组NIHSS得分均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降幅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CT定位辅助神经内镜手术与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HICH均安全有效,前者在血肿清除、促进近期神经功能恢复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3D-Slicer软件辅助下神经内镜与传统开颅治疗高血压基底核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高血压基底核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内镜组(n=39)和开颅组(n=50)。两组病人术前采用3D-Slicer软件计算血肿体积,内镜组病人采用3D-Slicer软件规划手术路径,内镜下清除血肿。开颅组行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结果与开颅组比较,内镜组的手术时间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血肿清除率升高,术后1周GCS评分升高,住院时间缩短,术后6个月GOS评分升高,肺部感染率低(P0.05)。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具有创伤小、血肿清除程度高、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势,是治疗高血压基底核出血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应用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方法与最大程度的神经功能保护。方法63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在神经内镜引导下清除血肿,血肿腔壁粘附止血纱后引流,辅助全面正规治疗。结果术后按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为Ⅰ级21例,Ⅱ级22例,Ⅲ级12例,Ⅳ级6例,Ⅴ级0例,死亡2例。结论神经内镜辅助微创手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安全有效方法,可显著改善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下透明鞘内操作清除脑内血肿,与开颅手术清除脑内血肿的优缺点。方法从2015年11月至2018年11月手术治疗脑内血肿的患者84例,采用神经内镜辅助,透明鞘内操作治疗的患者41例,开颅手术的患者43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术后第4天的颅内压、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的清除率,术后第4天颅内压,术后并发症(例)及预后(格拉斯哥评分)良好者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内镜下透明鞘内操作治疗脑内血肿具有手术时间短、清除血肿较彻底、术后脑水肿反应轻、并发症少及预后较好的特点,是一种较好的清除脑内血肿的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资料,50例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50例采用神经内镜手术(观察组)。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血肿清除率明显提高(P<0.05),术后血清TNF-α、IL-6、PCT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预后良好率(74.00%,37/50)明显高于对照组(40.00%,20/50;P<0.05)。结论 与开颅血肿清除相比,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三种微创手术方式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方法 选择GCS在6~12分,原发出血部位均为基底节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8例,分为三组,分别采取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神经内镜组)、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小骨窗开颅组)、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术(立体定向组)三种手术方式;比较三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术后2 d内复查CT,计算残余血肿量和血肿清除率;术后6个月按GOS预后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时间以小骨窗开颅组最长,达(175.7±55.7)min(P<0.05);术中失血量以小骨窗开颅组较其他两组显著增多(P<0.05),达(296.5±158.6)mL;血肿清除率以神经内镜组最高,达84.5%±8.2%(P<0.05);GOS预后比较中神经内镜组的疗效显著高于立体定向组和小骨窗开颅组(P<0.05).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下血肿清除术既有创伤小,又有血肿清除彻底、止血可靠的优点,疗效确切,对不需行去大骨瓣减压的脑出血患者是一种较理想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与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期间HICH患者82例,随机分为神经内镜及小骨窗两组,每组41例,分别应用神经内镜与小骨窗开颅清除颅内血肿,然后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GO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神经内镜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低于小骨窗开颅组,而血肿清除率高于小骨窗开颅组(P <0.05)。结论神经内镜治疗HICH较小骨窗开颅手术用时更短,血肿清除率及GOS评分更高,为颅内出血微创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神经内镜下治疗与小骨窗开颅在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神经外科70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神经内镜)和对照组(小骨窗开颅术)。对比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血肿清除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评估术后1个月2组不同年龄、出血量、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和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量表(MESS评分)的患者及脑室出血患者日常生活行为能力表(ADL)得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用时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血肿清除率更高,术后24hGCS较对照组高,住院时间更短;术后1个月观察组总体ADL评分较对照组高;无论是否脑室出血,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ADL分值均较对照组高;观察组中年龄较高的患者、出血量较小的患者、术前GCS分值较高的患者、术前MESS分值较低的患者术后1个月ADL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1个月病死率(8.57%)与对照组比较(14.29%)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小骨窗开颅相比,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具有以下优势:(1)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提高血肿清除率,缩短住院时间;(2)术后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高;(3)在术前MESS评分16~30分、术前CGS评分≥9分、出血量30~50mL、年龄50~69岁的患者中疗效更好,患者术后生活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