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增强现实技术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例增强现实技术辅助神经内镜精准手术治疗HICH的临床资料。术前手术穿刺部位和血肿侧颞部贴电极片,CT扫描并用3D-Slicer软件对头颅CT DICOM格式数据资料进行三维重建,模拟穿刺路径、测量穿刺深度、血肿体积。投影三维重建模型(包括电极片和血肿模型)与患者预贴电极片位置吻后,标记血肿体表投影、穿刺路径投影,术中激光指导穿刺方向,应用神经内镜微创清除血肿。结果根据术前3D-Slicer软件重建结果投影,结合激光定位,均成功穿刺血肿达目标位置,并在神经内镜辅助下顺利完成手术操作。本组病例手术时间18~85min,平均(32±3.5)min;术中失血5~15ml,平均(8±2.6)ml;术后CT复查提示血肿残留平均约(2.12±2.00)ml,血肿清除率达95.67%±4.07%;住院时间8~35d,平均(19.40±7.65)d;未发现颅内再出血及与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增强现实技术结合激光定位可为HICH内镜微创手术提供精确的穿刺定位,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D-slicer软件在高血压性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术前计划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行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的临床资料,术前用3D-slicer软件对头颅CT原始数据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准确测量脑内血肿的各项参数,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在神经内镜辅助下行血肿清除术,研究虚拟现实技术的可靠性和精确性。结果根据术前3D-slicer软件重建结果,均成功穿刺血肿达目标位置,并在神经内镜辅助下顺利完成手术操作。本组手术时间21~75 min,平均37 min;术中失血40~100 ml,平均70 ml;术后CT复查提示血肿残留平均约2.71 ml,血肿清除率达93.8%,未发现颅内再出血及与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3D-slicer软件可为高血压性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提供客观、精确定位,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3Dslicer联合Sina软件辅助神经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Supratentorial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HICH)的优势,分析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88例SHICH病人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其微创手术方案分成3Dslicer联合Sina软件辅助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与单纯显微镜下微创手术组。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骨窗面积、骨窗与血肿投影重合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预后的差异。通过单变量及多变量回归分析筛选出可能影响SHICH术后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3Dslicer联合Sina软件辅助神经内镜与单纯显微镜下微创组相比骨窗与血肿投影重合率、血肿清除率增高,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3月GOS评分明显提升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GCS评分、术前血肿体积及手术血肿清除率、血肿部位、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综合康复治疗为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预后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3D-slicer联合Sina软件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3D-slicer软件以及手机软件Sina在高血压性脑出血穿刺引流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资料,术前运用3D-slicer软件进行血肿等三维重建,之后在手机软件Sina的辅助下行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结果 20例均成功穿刺血肿,其中15例达预设位置。术后第二天行头颅CT检查示引流管均位于血肿腔内,未发现颅内再出血及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3D-slicer软件可以为高血压性脑出血穿刺引流术治疗提供客观、精确的定位,而手机Sina软件可以指导手术操作,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3D-Slicer联合智能手机辅助定位下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对基底节区脑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接诊的82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行小骨窗开颅脑内血肿清除术)41例和观察组(行3D-Slicer联合智能手机辅助定位下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41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3D-Slicer软件辅助下神经内镜与传统开颅治疗高血压基底核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高血压基底核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内镜组(n=39)和开颅组(n=50)。两组病人术前采用3D-Slicer软件计算血肿体积,内镜组病人采用3D-Slicer软件规划手术路径,内镜下清除血肿。开颅组行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结果与开颅组比较,内镜组的手术时间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血肿清除率升高,术后1周GCS评分升高,住院时间缩短,术后6个月GOS评分升高,肺部感染率低(P0.05)。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具有创伤小、血肿清除程度高、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势,是治疗高血压基底核出血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简易可视定位技术辅助神经内镜微创清除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手术方式分为内镜组(37例)与显微手术组(24例).术前将内镜组患者的DICOM格式CT数据用3D-Slicer软件行颅脑及血肿的三维重建,获取血肿体积、定位等参数,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D-Slicer辅助定位下微创软通道置管外引流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5月—2018年5月行微创软通道置管外引流术治疗的,出血量在30~60 m L的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2例。依据确定脑血肿体表穿刺点的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3D-Slicer辅助定位组(3D-Slicer定位组)和CT定位组(对照组),每组各26例。对比两组患者脑血肿穿刺满意率、尿激酶冲洗次数、术后1 d、3 d血肿清除率、拔管时间、术后并发症及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 3DSlicer定位组患者的血肿穿刺满意率、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尿激酶冲洗次数及拔管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两组再出血及颅内感染方面并发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术后3个月时,3D-Slicer定位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3D-Slicer可为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软通道置管血肿引流手术,提供更加精准的体表定位;并可在术后较短时间内彻底引流血肿,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特点与疗效。方法收集77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和GCS评分等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案分为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组,以第3个月GOS评分作为预后指标。采用SPSS10.0,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血肿清除率及其GOS预后评分的差别,观察、分析手术疗效。结果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组两组病例术前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在手术时间上,神经内镜组平均手术时间(1.6±0.5)h,开颅血肿清除术组平均手术时间(4.6±1.8)h(P0.01);在手术失血量上,神经内镜微创组平均手术失血量33.2±6.2mL,开颅血肿清除术组平均手术失血量(406.4±305.6)mL(P0.01);在血肿清除率上,神经内镜组脑内血肿平均清除率为88.6%±6.2%,开颅组平均血肿清除率为69.4%±27.9%(P0.05);在GOS预后方面,在26例术后随访满3月神经内镜组患者中恢复良好6例,轻度残疾10例,重度残疾5例,植物状态4例,死亡1例(家属放弃治疗后院内死亡)。开颅组49例患者中,恢复良好7例,轻度残疾8例,重度残疾13例,植物状态12例,死亡6例。3例因经济原因在术后放弃治疗脱失。神经内镜微创组患者预后优于开颅组患者预后(P0.05)。结论神经内镜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是一种更具有微创、高效、快速、出血少等特点的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透明导管鞘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与传统开颅术清除血肿作比较,探讨两者的优劣与特点。方法 40例高血压幕上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透明导管鞘辅助神经内镜下颅内血肿清除组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组,比较2组切口长度、骨窗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肿清除率、术后6个月GOS等临床资料。结果神经内镜组手术时间平均(76.1±15.5)min,开颅组为(191.5±28.1)min(P0.05);神经内镜组术出血量平均(52.0±11.3)mL,开颅组为(455±127.9)mL(P0.05);神经内镜组血肿清除率平均(87.3±6.0)%,开颅组平均(89±21.5)%(P0.05);随访6个月神经内镜组恢复良好6例,轻度残疾6例,重度残疾4例,植物状态2例。开颅组恢复良好4例,轻度残疾4例,重度残疾4例,植物状态2例,死亡2例。神经内镜组患者与开颅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透明导管鞘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创伤小、时间短、并发症少、恢复快,能很大程度降低病死率、致残率,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D-slicer软件辅助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间收治的162例HICH患者,其中74例患者行3D-slicer软件辅助下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为内镜组,88例患者行CT定位下经皮微创穿刺引流术为穿刺组;比较两组穿刺到预先设定位置成功率、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及术后3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表(FMA)评分、预后良好率。结果与穿刺组相比,内镜组穿刺至预设位置成功率、术后1d及3d血肿清除率均明显增高(P0.05)。内镜组术后颅内再出血、颅内感染、肺部感染等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穿刺组(P0.05)。术后3个月,内镜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穿刺组(P0.05),ADL评分、FMA评分明显高于穿刺组(P0.05)。内镜组预后良好率为82.43%,明显高于穿刺组的6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3D-slicer软件进行HICH神经内镜手术的术前准确定位准确可靠,简便易行。3D-slicer软件辅助下神经内镜手术相较于经皮微创穿刺引流术能够改善患者患者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3D-Slicer软件辅助神经内镜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符合标准的高血压性脑出血120例,依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3D-Slicer软件辅助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小骨窗开颅术治疗。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而血肿完全清除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和GOS 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而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小骨窗开颅术相比,3D-Slicer软件辅助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Sina软件合并CT图像融合辅助硬通道穿刺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分为融合组(n=15)和对照组(n=15)。融合组病人接受Sina软件合并CT图像融合辅助硬通道穿刺治疗,而对照组病人接受传统硬通道盲穿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术后血肿清除率、术后再出血、颅内感染和术后3个月预后情况。结果融合组术后第1天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术后感染、再出血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随访结果表明融合组预后良好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Sina软件合并CT图像融合技术可以为血肿清除术中硬通道穿刺提供准确的定位,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优于盲穿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体表投影法定位神经内窥镜治疗脑出血的可行性。方法对19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采取3D-SLICER软件,血肿体表投影导向的方法,利用神经内窥镜清除脑内血肿。以术中一次性见到血肿为定位准确;对比术前术后CT计算血肿清除率及GCS评分。结果 19例均在血肿体表投影的引导下准确到达到血肿,血肿清除率平均90.5%,术后一周GCS评分平均提高2分。结论利用体表投影确定手术的靶点实方便可行,精确度满足临床需要,采取内窥镜手术血肿清除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透明导管鞘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治94例幕上脑出血患者,分别行透明导管鞘辅助神经内镜下颅内血肿清除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2组切口长度、骨窗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肿清除率、术后6个月GOS等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第6个月GOS评分作为预后指标。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神经内镜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骨窗大小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清除率、预后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在预后方面内镜组有明显优势。结论采用透明导管鞘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满意,创伤小,恢复好,能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在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6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前采用3D-Slicer软件+手机软件定位血肿,于内镜下行血肿清除术,术后CT观察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继发性脑水肿和吸入性肺炎等相关并发症,Glasgow预后分级评价预后、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术后CT显示血肿清除率 85%,无一例出现继发性脑积水;6例(10.71%)并发肺部感染、1例(1.79%)发生再出血。术后8个月时,恢复良好11例(19.64%)、轻残27例(48.21%)、重残15例(26.79%)、植物状态生存3例(5.36%),无死亡病例;BI评分 60分30例(53.57%)、40~60分8例(14.29%)、20~40分15例(26.79%)、0分3例(5.36%)。结论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操作简便、可复制性强、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所需设备易获得,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脑出血三维重建工作站辅助高血压脑出血内镜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高血压脑出血简单、快捷、精确可靠、价廉的手术定位方法及高效、快速、止血可靠、手术失血少的内镜手术方法.方法 通过脑出血三维重建工作站(神经外科影像与手术工作平台系统),采用内镜对2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前行三维重建,通过该三维重建图像来设计内镜手术入路.脑出血三维重建工作站辅助定位与设计手术入路完成后,完全采用内镜清除深部脑内血肿,观察、分析手术疗效.结果 脑出血三维重建工作站可以直观显示脑内血肿与各解剖结构、体表标志的三维空间量化关系,迅速辅助定位并设计最佳个体化内镜手术入路.脑出血患者通过内镜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仅(1.6±0.5)h、手术失血量仅30~40 ml.本组26例患者中,脑内血肿全部清除(98%以上清除)5例、次全清除(90%以上)13例、大部清除(70%以上)8例.本组25例术后随访满3个月患者中(1例患者出院后失访),恢复良好6例(24%),轻度残疾10例(40%),重度残疾5例(20%),植物状态3例(12%),死亡1例(家属放弃治疗后院内死亡)(4%).结论 脑出血三维重建工作站可以三维重建直观显示患者脑内血肿与各解剖结构与体表标志的三维空间量化关系,是一种简单、快捷、直观、精确可靠的神经内镜脑出血手术定位与入路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3D-slicer软件辅助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2015年5月至2017年1月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60例,其中30例采用3D-slicer软件辅助神经内镜手术(A组),30例小骨窗开颅在显微镜下清除血肿(B组)。结果 A组手术时间、血肿消失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B组(P<0.05);A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例、急性肾损伤1例;B组术后发生再出血4例、消化道出血1例、肺部感染4例、急性肾损伤3例、颅内感染2例。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6.7%,2/30)明显低于B组(33.3%,10/30;P<0.05)。结论 在3D-slicer软件辅助下,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定位精确,可提高血肿清除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低成本增强现实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治疗中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采集17例高血压脑出血拟行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患者头颅CT数据,运用3D-slicer免费软件进行虚拟现实重建并设置标记物后,将重建图片导入智能手机,应用相机功能程序进行头皮与重建图片准确融合,精确描画脑内血肿体表投影,实现增强现实技术,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进而在神经内镜辅助下行脑内血肿清除手术。结果运用低成本增强现实技术1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可成功完成脑内深部血肿穿刺,并经神经内镜观察证实到达目标部位。结论低成本增强现实技术可以为高血压脑出血的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提供准确可靠的定位指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普通B超辅助神经内镜手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神经内镜手术治疗中等量(30~50 ml)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将手术病人分为术中B超组(n=22)及常规组(n=29),比较两组血肿穿刺成功率、血肿清除率、术后6个月GOS。结果术中B超组血肿穿刺成功率为95.2%,血肿清除率为(93.4±3.4)%,术后6个月GOS(4.0±0.9)分,均优于常规组。结论普通B超辅助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在中等量脑出血能提高穿刺成功率及血肿清除率,可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