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许多慢性抑郁症患者或反复发作的抑郁症患者对现有的各种抗抑郁药物治疗反应不理想。医生在治疗这些患者时,可能在原来抗抑郁药物的基础上增加其他药物,包括用第二种或第三种抗抑郁药物辅助治疗。虽然在高收入国家这是精神科医生和初级保健医生广泛使用的方法,但是证明这种抗抑郁药联合治疗方法有效的证据不多。只有当不同种类的抗抑郁药物的单药优化治疗方案无效后,才可谨慎使用联合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外泌体(exosomes)是一种可被多种细胞分泌的纳米级膜性微囊泡,其易透过血脑屏障并参与细胞间物质交换及信号传导,可影响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近年来,外泌体逐渐被重视,然而外泌体在阿尔茨海默病(AD)中的研究还相对不足。因此,本文综述了其在AD发病机制中的研究,着重总结了外泌体在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和斑块形成、高磷酸化tau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等病理过程中的研究进展,为其作为疾病诊断标志物和治疗载体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实验选择右侧眼眶粉碎性骨折中年男性患者1例,根据其CT扫描的图像,建立带组织的眼部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改变受损侧颅骨的弹性模量和外界压强,模拟分析视神经在高压氧环境下的受力情况。模拟结果显示,受损和完整眼眶侧的视神经最大应力值均发生在视神经和眼球的接触部位。当外界压强保持不变,随着受损眼眶侧的颅骨弹性模量的降低,受损眼眶侧的视神经应力逐渐增大,随着颅骨弹性模量的降低,视神经的应力显著增加,而完整侧的应力值变化不大。当颅骨弹性模量不变时,随着外界压强的增加,视神经的最大应力均迅速增加。说明在高压氧环境中,患者的视神经可能受到压迫,受损眼眶侧视神经的应力远远大于完整眼眶侧的视神经应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阿米洛利对复杂型热性惊厥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Sprague-Dawley(SD)幼鼠复杂型热性惊厥模型,将40只SD幼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热性惊厥组、阿米洛利两种剂量预处理组(1.3阿米洛利组和10阿米洛利组),每组10只。在热性惊厥发作过程中观察阿米洛利预处理对体温升高、发作潜伏期的影响,以及对热性惊厥后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数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含量的影响。结果热性惊厥组于4.3~6.8 min体温达到39.5℃,1.3阿米洛利组和10阿米洛利组分别于8.3~10 min和9.3~11.6 min达到39.5℃,后两者体温达39.5℃的时间明显晚于热性惊厥组(P0.01),且1.3阿米-洛利组和10阿米洛利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1.3阿米洛利组发作潜伏期为10.67~14.50 min,体温阈值为41.3~42.1℃,10阿米洛利组潜伏期为12.33~16.60 min,体温阈值为41.4~42.1℃,而热性惊厥组潜伏期为7.67~9.50分钟,体温阈值为41.0~41.7℃,1.3和10阿米洛利两组潜伏期较热性惊厥组明显延长,并且全身强直发作的体温阈值明显高于热性惊厥组(P0.01),阿米洛利高低剂量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阿米洛利预处理组星形胶质细胞较正常对照组增多,而较热性惊厥组明显减少(均P0.01)。阿米洛利预处理组IL-1βmRNA含量明显少于热性惊厥组(P0.01)。结论阿米洛利可抑制复杂型热性惊厥发作,具有一定的抗热性惊厥作用,这可能与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抑制炎性因子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5.
6.
胸腺素β4(thymosin beta4,Tβ4)作为一种多功能的多肽,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和其他脊椎动物中。Tβ4的促进血管再生、神经轴突再生、肿瘤生长和伤口愈合、抑制炎症等功能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焦点,并且Tβ4可能成为治疗卒中的新靶点。本文就Tβ4在血管再生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既往研究普遍认为血脑屏障的破坏为血管性痴呆的始动因素,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为阿尔茨海默病的始动因素。然而随着对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脑屏障与Aβ相互作用共同促进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MPTP模型小鼠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情况以及行为学的变化。方法选用MPTP处理C57BL/6小鼠构建PD动物模型,采用行为学实验、高效液相色谱(HPLC)、免疫组化等方法检验模型的建立是否成功,并在小鼠模型中检测SIRT1和HIF-1α的表达情况。结果 MPTP处理的小鼠表现出显著的行为学异常,主要体现在自主活动减少(P0.001)、步距缩短(P0.001),且有显著运动迟缓(P0.001)。HPLC结果发现,模型组小鼠纹状体区域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减少(P0.001)。免疫组化结果提示黑质区域多巴胺能神经元标志物酪氨酸羟化酶(TH)和多巴胺转运体(DAT)的表达明显下调(P0.01)。分子生物学方面,PD模型小鼠的SIRT1表达降低(P0.05),HIF-1α表达增加(P0.05)。结论 PD模型小鼠表现出明显的行为学异常,多巴胺能神经元标志物检测提示成功复制PD动物模型,同时发现模型小鼠的SIRT1/HIF-1α的表达异常,提示该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PD的疾病过程。  相似文献   

9.
β-淀粉样蛋白(Aβ)形成的斑块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一个特征性病理改变。在早发型和散发型AD患者脑中均可出现Aβ清除障碍。了解Aβ清除途径的具体机制对寻找有效的AD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本文将对Aβ细胞内降解清除途径、血脑屏障转运清除途径、脑间质液泵流清除途径及脑脊液吸收清除途径的具体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病程进展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ED)因子[同型半胱氨酸(Hcy)、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在我科诊断为CSVD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头颅MRI检查。采集外周血,利用ELISA检测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相关因子Hcy、TNF-α、IL-6和CRP的表达水平。对所纳入患者进行1年时间的随访,随访期内均进行头颅MRI检查。根据随访观察结果,将所纳入患者分为进展组和无进展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Hcy、TNF-α、IL-6和CRP表达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它们与CSVD进展的相关性。结果 在60例患者中,病程进展的有38例,病程无进展的有22例。与病程无进展组相比,病程进展组患者血清Hcy(17.62±7.23 VS 11.35±5.41,P=0.007)和IL-6(17.46±6.97 VS 8.48±4.67,P=0.001)的表达水平高;TNF-α和CRP的表达水平在两组间无差异。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发现,CSVD患者的病程进展与血清Hcy(r=0.587,P=0.015)和IL-6(r=0.644,P=0.009)的表达水平存在相关性;而与TNF-α和CRP的表达水平不存在相关性。结论 CSVD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因子Hcy、IL-6的表达水平与病程进展存在相关性,检测这些因子的表达对于判断病情预后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小板高反应性、坚果消费状况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收集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 内科住院治疗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对阿司匹林/氯 吡格雷治疗反应性和坚果消费情况。所有患者共随访6个月,根据缺血性卒中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复 发组和对照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小板高反应性、坚果消费情况与缺血性卒中复发 的关系。 结果 最终共纳入214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缺血性卒中复发组36例(16.8%),对照组178例 (83.2%)。复发组糖尿病患病率、入院时基线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发组坚 果消费率为11.1%(4/36),低于对照组21.3%(38/17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发组人群坚果摄 入量(P90)为6.6 g/d,坚果消费者的坚果摄入量(P50)为9.0 g/d,均较对照组偏低,但差异均无统 计学意义。复发组阿司匹林抵抗及氯吡格雷抵抗的检出率较对照组高(27.8% vs 17.4%;55.6% vs 31.5%),但只有氯吡格雷抵抗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6)。Logi sti c回归分析显示,氯 吡格雷抵抗(OR 2.813,95%CI 1.282~6.171,P =0.010)、糖尿病(OR 3.485,95%CI 1.571~7.729, P =0.002)、高LDL-C水平(OR 1.710,95%CI 1.078~2.710,P =0.023)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复发 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氯吡格雷抵抗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复发有关;复发患者中坚果消费低于无复发患者, 但未能证明坚果消费是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随着诊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逐渐下降,但脑血管事件的复发率仍然较高。因此,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十分重要。社区医生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是降低脑血管事件复发的关键环节,本文针对基于社区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特点及相关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正常范围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复发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对于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连续选取791例7 d以内首次发病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脑血 管病的危险因素,评价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包括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 的数量、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型以及急性梗死灶的分布特征,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白质疏 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 分别有14例(1.8%)、38例(4.8%)患者在缺血性卒中发病1年内死亡、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 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复发。多元Logistic回归发现:存在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有 皮层新发脑梗死灶、入院后未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出院时未服用他汀药物是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 死亡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的死亡无显著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 心脏病、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4 分、新发梗死灶的责任脑动脉闭塞或狭窄程度≥70%、出院时未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是缺血性卒中患 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复发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对于缺血性卒中患 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的复发无显著影响。 结论 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 性脑梗死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的复发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的现状,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3个月二级预防药物的依从性与1年卒中复发的关系。 方法 研究纳入18岁以上的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药物依从性被定义为随访期间规律服 用所有出院时所带的二级预防药物。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出院3个月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的影 响因素及出院3个月药物依从性与1年卒中复发之间的关系。 结果 研究共纳入2768例病例,平均年龄为(62.3±11.4)岁,女性988例(35.7%)。3个月随访 时,药物依从者2016例(72.8%),非依从性者752例(27.2%),药物依从性最高的是抗血小板药物 (95.3%),随后是降糖药物(90.9%)、降压药(90.2%)和降脂药物(85.4%),抗凝药的依从性最 低(73%)。糖尿病史(OR 1.40,95%CI 1.14~1.73,P =0.0016)和降糖药物使用史(OR 1.43,95%CI 1.14~1.79,P =0.0022)可能是药物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但校正年龄、性别后两者对药物依从性的影 响均无统计学意义。校正年龄、性别、医保类型、吸烟、疾病史、家族史等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 结果显示3个月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是出院1年的卒中复发率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OR 0.36,95%CI 0.14~0.91,P =0.0301)。 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个月药物依从性良好是1年卒中复发率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多学科会诊确定破裂大脑中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栓塞或手术夹闭动脉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观察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IA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旨在为症状性IAS患者的药物治疗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与轻型脑梗死患者卒中复发相关性。 方法 通过西安脑卒中数据库,纳入西安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2015年1-12月确诊的轻型脑梗死患者。 入院24 h内检测血清ALP水平,并按照四分位数分组法分为四组。研究的终点事件为患者1年内卒中复 发(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曲线拟合评估血清ALP 水平与轻型脑梗死患者1年卒中复发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895例轻型脑梗死患者,平均年龄为63.52±12.31岁,男性572例(63.9%),入院NIHSS 评分中位数为2分,1年卒中复发为26例(2.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LP每升高1 U/L, 轻型脑梗死患者的1年卒中复发风险增加2%(OR 1.02,95%CI 1.01~1.04,P =0.030);每升高10 U/L, 1年卒中复发风险增加19%(OR 1.19,95%CI 1.01~1.41,P =0.030)。高水平组(Q2、Q3与Q4组)与最低 水平组(Q1组)间的1年卒中复发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四分组间1年卒中复发风险升高趋势无统 计学意义。 结论 血清ALP可能是轻型脑梗死患者1年卒中复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卒中急性期患者血压变异性的特征,并探讨卒中不同类型间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3月至2012 年12月住院的、确诊为急性卒中患者306例。根据卒中类型分为脑出血组及缺血性卒中组,其中缺血 性卒中组根据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hina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为大动脉粥样硬 化亚组及非大动脉粥样硬化亚组,所有患者均完成24 h动态血压监测,收集患者24 h、白天及夜间 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血压(mean blood pressure,MBP)、脉压(pulse pressure,PP)、心率(heart rate,HR)、发病后21天或出院时的改良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mRS评分、MBP及血压变异性指标,包括 SBP、DBP、MBP、PP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等于SD/平 均值×100%)等。 结果 血压平均值显示卒中急性期血压以点增高为主,24 h MBP指标无显著增高;脑出血组的 24 h DBP、白日DBP、夜间DBP以及24 h HR、白日HR、夜间HR均高于缺血性卒中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05)。缺血性卒中组24 h PP、白日PP、夜间PP均显著高于脑出血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血 压变异性显示脑出血组与缺血性卒中组间血压变异性差异有显著性(SBP及MBP的标准差,SBP、DBP及 MBP的血压变异性各项比较P <0.05),提示缺血性卒中的血压变异性更大;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 与非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比较血压变异性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卒中不同类型间血压变异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变异性更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的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