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噬是存在于真核细胞生物中的一种细胞自我吞噬的现象。在生理状态下,可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在多种疾病的发生过程中,自噬也发挥重要作用。实验证明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整个过程中,均有自噬的参与,但在缺血阶段和再灌注阶段,自噬有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在缺血阶段,自噬发挥保护细胞的作用,而在再灌注阶段,自噬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细胞损伤甚至导致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2.
王志伟  黄宇琦 《临床荟萃》1998,13(11):494-495
肝脏是一易受再灌注损伤的器官,原位缺血再灌注、移植肝脏、离体肝脏及孤立肝细胞(如枯否氏细胞和肝实质细胞)实验都表明肝脏可产生再灌注损伤。近年来实验表明,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多种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3.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伴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 ,器官保存液的不断改进 ,更有效和安全的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临床肝移植近二十余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肝移植成功率明显提高 ,目前一年生存率已提高到 85%以上 ,5年生存率达 70 %以上 ,再移植后存活率达 50 %。[1,2 ] 。但术后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 (P  相似文献   

4.
自噬是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中的一种由溶酶体介导降解衰老细胞器或蛋白质,产生氨基酸或脂肪酸供细胞再利用的自我吞噬现象,参与生物体的多种生理过程,当存在氧化应激、营养物质不足时,自噬活性显著增强,且其在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点已被证实,自噬作为一种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其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并非十分清楚,仍需深入研究。本文就自噬及其在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氙气后处理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后自噬的影响及其与苏氨酸蛋白激酶(Akt)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 30只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脊髓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氙气后处理组(Xe组),每组10只。后两组通过夹闭腹主动脉85 min,再灌注4 h建立大鼠SCIRI模型。于再灌注1 h时,Xe组经呼吸机吸入50%氙气+50%氧气混合气1 h。其余两组吸入50%氮气+50%氧气混合气1 h。再灌注4 h时,对大鼠行BBB评分和斜板试验后,收集L3-5脊髓,Nissl染色计数正常神经元数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脊髓组织中Akt、磷酸化Akt(p-Akt)、自噬蛋白[p62、Beclin 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LC3)Ⅰ和LC3Ⅱ]的表达,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脊髓组织中p62、Beclin 1和LC3Ⅱ mRNA的表达。结果 与Sham组相比,I/R组后肢BBB评分明显降低(P <0.01),斜板试验最大倾斜度明显减小(P <0.01),正常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高压氧舱治疗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LC3)和Beclin-1表达的影响,探究高压氧修复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脑屏障的机制。方法 54只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n=18)、高压氧组(n=12)和抑制剂组(n=12)。模型组、高压氧组和抑制剂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再灌注损伤模型。高压氧组和抑制剂组建模后予高压氧舱治疗;抑制剂组治疗前侧脑室注射3-甲基腺嘌呤。损伤后72 h,各组进行伊文思蓝染色,观察梗死区伊文思蓝含量;模型组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LC3在CD31+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梗死区皮质微血管段LC3-Ⅱ和Beclin-1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梗死区伊文思蓝含量明显升高(P < 0.01);与模型组相比,高压氧组梗死区伊文思蓝含量明显降低(P < 0.01);与高压氧组相比,抑制剂组梗死区伊文思蓝含量增高(P<0.05)。模型组损伤区CD31+血管内皮细胞可见LC3表达;模型组梗死区微血管段Beclin-1和LC3-Ⅱ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 < 0.01);高压氧组的LC3-Ⅱ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均升高(P<0.05);抑制剂组较高压氧组和模型组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 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损伤区的血管内皮细胞存在自噬现象,高压氧舱治疗能够上调梗死区血管内皮细胞自噬蛋白LC3-Ⅱ和Beclin-1的表达,从而促进血脑屏障修复。  相似文献   

7.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IRI)的概念由Jennings等于1960年首先提出,是指缺血器官、组织重新获得血液供应,不仅不能使器官、组织功能恢复,反而加重了功能障碍及结构破坏的现象。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HIRI)是临床上广泛关注的伺题,常见于许多临床病理过程和肝脏手术过程,如出血性休克、肝切除和肝移植等。  相似文献   

8.
心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损伤是心脏疾病中常见并发症,其发生机制复杂且尚未完全阐明。线粒体质量控制(mitochondrial quality control, MQC)是维持心肌细胞正常功能和适应能力的关键过程。MQC系统参与调节线粒体生物合成、线粒体动力学以及自噬环节,保护心肌细胞免受I/R损伤的影响。目前,MQC成为心脏I/R损伤的新型靶向治疗策略。本文通过概述MQC与心脏I/R损伤之间的联系及近期研究机制进展,旨在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为心脏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永平  刘景诗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0):1904-1907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HIRI)可分为热缺血和冷保存缺血再灌注损伤.热缺血再灌注损伤与上消化道大出血、肝切除、肝移植等普遍相关;冷保存再灌注损伤发生在器官移植前的冷保存过程中,其发生机制与热HIRI相似.目前,对HIRI机制的研究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就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正>组织经历一定时间的缺血后恢复血流灌注,不仅无法使组织器官功能得以迅速恢复正常,反而加重组织器官炎症反应、结构破坏、甚至出现严重功能障碍,这一过程被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这种损伤常发生于医疗过程中,如器官移植、溶栓治疗、动脉搭桥术、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低血容量性休克等,进而出现肝、脑、心、肺、肾、肠等多器官功能损伤,成为影响缺血治疗效果的一个  相似文献   

12.
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对缺血缺氧甚为敏感,在缺血一定时间后肝脏的结构功能必然受到损害,当血流恢复后,肝损伤会更为严重,即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c-reperfusion injury,IRI)。肝脏的IRI是肝外科手术后常见的肝损伤过程.其损伤的程度对治疗效果影响甚大,因此对肝IRI的机制及防治措施的研究已变得越来越重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通过线粒体自噬减轻大鼠局灶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方法将105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A组)、缺血再灌注+远端缺血后处理组(B组)、缺血再灌注+远端缺血后处理+等渗NaCl溶液组(C组)和缺血再灌注+远端缺血后处理+线粒体分裂抑制剂(Mdivi-1)组(D组),每组各21只大鼠。假手术组仅暴露和游离右侧颈动脉,A、B、C、D组采用大脑中动脉阻断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B、C、D组大鼠于再灌注开始夹闭双侧股动脉实行3个循环的10 min缺血/10 min再灌注,C、D组大鼠在缺血前5 min分别腹腔注射等容量的等渗NaCl溶液和3 mg/kg的Mdivi-1。比较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陷量表(NDS)评分、脑梗塞体积百分比、脑缺血半暗区细胞凋亡率、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Ⅰ比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及15-F2t-Isoprostane的表达水平。 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未发生神经功能缺损和脑梗塞。A、B、C、D组大鼠NDS评分[(2.8±0.6)、(1.6±0.4)、(1.6±0.5)、(2.5±0.5)分]和脑梗塞体积百分比[(48±3)%、(28±4)%、(28±4)%、(41±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39.237、53.278,P均< 0.001),且B、C组大鼠NDS评分和脑梗塞体积百分比均较A、D组显著降低(P均< 0.05)。假手术组、A组、B组、C组及D组大鼠脑缺血半暗区细胞凋亡率[(2.3±0.8)%、(54.6±5.2)%、(29.3±3.1)%、(29.8±3.3)%、(51.2±4.5)%]、LC3-Ⅱ/Ⅰ比值[(0.13±0.03)、(0.32±0.05)、(0.53±0.06)、(0.48±0.08)、(0.35±0.06)]、SOD [(168±19)、(92±13)、(162±21)、(165±23)、(94±15)U/mg]、丙二醛[(4.22±0.28)、(8.41±0.42)、(5.14±0.27)、(5.26±0.31)、(7.93±0.44)nmol/mg]及15-F2t-Isoprostane [(179±86)、(389±105)、(208±89)、(215±85)、(364±103)mg/g]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54.658、32.358、59.677、46.195、193.962,P均< 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A、B、C、D组大鼠脑缺血半暗区细胞凋亡率、LC3-Ⅱ/Ⅰ比值、丙二醛及15-F2t-Isoprostane表达水平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A、D组大鼠SOD表达水平均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均< 0.05);与A、D组比较,B、C组大鼠LC3-Ⅱ/Ⅰ比值和SOD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脑缺血半暗区细胞凋亡率、丙二醛及15-F2t-Isoprostane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 0.05)。 结论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可能通过增加线粒体自噬水平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MGB1移位和释放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联。方法选取45只1月龄的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HMGB1干预组,每组15只。比较三组大鼠肝功能指标、肝组织中细胞凋亡指数、炎症因子表达和氧化应激水平。结果缺血再灌注组肝组织ALT、AST、MDA、细胞凋亡指数、MPO、组肝组织HMGB1mRNA及其蛋白表达、肝组织TNF-α、IL-6表达高于假手术组,HMGB1干预组较缺血再灌注组低,但仍高于假手术组(P0.05)。缺血再灌注组SOD明显低于假手术组,HMGB1干预组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低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输注HMGBI抗体可有效改善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与下调炎性因子表达、降低炎症引起的细胞凋亡相关。  相似文献   

15.
背景: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发现供体灌注的压力可直接影响移植物的能量代谢从而影响其活力,适当的灌注压力能明显提高供体的质量.目的:观察不同灌注速度对大鼠移植肝脏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Kamada双袖套法建立SD→SD原位肝移植模型.供体肝脏获取时分别以50,100,150,200 mL/h进行灌注.检测移植后外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谷丙转氨酶水平,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和肝脏组织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与低灌注速度相比,供体肝脏制备过程中200 mL/h的灌注速度导致了更加明显的肝脏病理形态学改变,肝细胞变性、肝血窦扩张和炎细胞浸润也更加明显.术后24 h肝功能的检测也发现,150,200 mL/h灌注速度组外周血谷丙转氨酶活性、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明显高于50,100 mL/h灌注速度组(P < 0.05,P < 0.01),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明显低于50,100 mL/h灌注速度组(P < 0.01),100 mL/h灌注速度后,随着灌注速度的增加肝功能损伤也明显加重.证实适当的灌注压力和速度是获得高质量供体的保障,能够减轻移植后肝功能损伤,改善受体预后,在大鼠肝移植供体制备过程中 100 mL/h是适宜的灌注速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后呼吸链电子漏、呼吸控制率、丙二醛和髓过氧化物酶的变化,评价3-硝基-N-甲基水杨酰胺(3-nitro-N-methysolicylamide,NSMA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实验于1998-10/2000-05在解放军第三0四医院创伤外科研究室完成,制备缺血再灌注模型。将35只健康Wistar大白鼠,饲养环境清洁,合格证号军医动字第B98008号。随机分为7组(对照组、缺血2h、缺血2h再灌注1h、缺血2h用NSMA再灌注1h、缺血6h、缺血6h灌注1h、缺血6h用NSMA再灌注1h),选取不同时点骨骼肌标本,提取骨骼肌线粒体、测定线粒体呼吸控制率、抗氰呼吸、经皮测量动脉氧分压及局部相对血流量、测定骨骼肌丙二醛含量和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对骨骼肌线粒体超微结构进行透射电镜检测。结果:缺血2h(1.45±0.10)、缺血2h再灌注1h(1.49±0.13)、缺血6h(0.79±0.08)、缺血6h灌注1h(1.32±0.07)RCR比对照组(2.82±0.25)、缺血2h用NSMA再灌注1h(2.93±0.47)、缺血6h用NSMA再灌注1h(2.19±0.38)显著下降(P<0.01);缺血2h用NSMA再灌注1h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偶联程度与对照组相似,缺血6h用NSMA再灌注1h组与相应的缺血2h、缺血2h再灌注1h、缺血6h、缺血6h灌注1h组明显提高;缺血2h(3.02±0.24)、缺血2h再灌注1h(3.30±0.08)、缺血6h(3.36  相似文献   

17.
线粒体功能与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后呼吸链电子漏、呼吸控制率、丙二醛和髓过氧化物酶的变化,评价3—硝基—N—甲基水杨酰胺(3-nitro-N-methy solicy solicy lamide,NSMA)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实验于1998—10/2000—05在解放军第三○四医院创伤外科研究室完成,制备缺血再灌注模型。将35只健康Wistar大白鼠,饲养环境清洁,合格证号军医动字第B98008号。随机分为7组(对照组、缺血2h、缺血2h再灌注1h、缺血2h用NSMA再灌注1h、缺血6h、缺血6h灌注1h、缺血6h用NSMA再灌注1h),选取不同时点骨骼肌标本,提取骨骼肌线粒体、测定线粒体呼吸控制率、抗氰呼吸、经皮测量动脉氧分压及局部相对血流量、测定骨骼肌丙二醛含量和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对骨骼肌线粒体超微结构进行透射电镜检测。结果:缺血2h(1.45&;#177;0.10)、缺血2h再灌注1h(1.49&;#177;0.13)、缺血6h(0.79&;#177;0.08)、缺血6h灌注1h(1.32&;#177;0.07)RCR比对照组(2.82&;#177;0.25)、缺血2h用NSMA再灌注1h(2.93&;#177;0.47)、缺血6h用NSMA再灌注1h(2.19&;#177;0.38)显著下降(P&;lt;0.01);缺血2h用NSMA再灌注1h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偶联程度与对照组相似,缺血6h用NSMA再灌注1h组与相应的缺血2h、缺血2h再灌注1h、缺血6h、缺血6h灌注1h组明显提高;缺血2h(3.02&;#177;0.24)、缺血2h再灌注1h(3.30&;#177;0.08)、缺血6h(3.36&;#177;0.22)、缺血6h灌注1h(3.74&;#177;0.21)组抗氰呼吸分别比缺血2h用NSMA再灌注1h(0.22&;#177;0.05)、缺血6h用NSMA再灌注1h(1.46&;#177;0.30)组增加(P&;lt;0.01);随缺血的时间的延长,丙二醛浓度显著增加(P&;lt;0.01),髓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显著升高(P&;lt;0.01),再灌注后丙二醛仍继续增加(P&;lt;0.01),髓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持续升高(P&;lt;0.01),相应肢体组织的PO2在阻断期0~1mmHg,2h后再灌注的最初2min血流量先恢复随即减慢,但在阻断6h再灌注时血流基本停止,此时被阻断的肢体无痛觉反应;病理改变在缺血再灌注后最为严重,缺血后预先应用NSMA再灌注骨骼肌大部分线粒体完整。结论:伴随着电子漏增加、线粒体活性降低,丙二醛浓度增加和髓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增高与组织的损伤程度呈正相关;NSMA能影响呼吸链电子传递,使氧自由基减少,进而维持线粒体结构的完整性和线粒体的功能活性,使细胞进行正常的氧化磷酸化,减轻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8.
背景: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发现供体灌注的压力可直接影响移植物的能量代谢从而影响其活力,适当的灌注压力能明显提高供体的质量。目的:观察不同灌注速度对大鼠移植肝脏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Kamada双袖套法建立SD→SD原位肝移植模型。供体肝脏获取时分别以50,100,150,200mL/h进行灌注。检测移植后外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谷丙转氨酶水平,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和肝脏组织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与低灌注速度相比,供体肝脏制备过程中200mL/h的灌注速度导致了更加明显的肝脏病理形态学改变,肝细胞变性、肝血窦扩张和炎细胞浸润也更加明显。术后24h肝功能的检测也发现,150,200mL/h灌注速度组外周血谷丙转氨酶活性、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明显高于50,100mL/h灌注速度组(P〈0.05,P〈0.01),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明显低于50,100mL/h灌注速度组(P〈0.01),100mL/h灌注速度后,随着灌注速度的增加肝功能损伤也明显加重。证实适当的灌注压力和速度是获得高质量供体的保障,能够减轻移植后肝功能损伤,改善受体预后,在大鼠肝移植供体制备过程中100mL/h是适宜的灌注速度。  相似文献   

19.
山莨菪碱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山莨菪碱对大鼠肝脏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测定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和预防性应用山莨菪碱(预防组)时胆汁流量、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及肝脏组织学改变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结果 预防组与模型组相比,胆汁流量显著增加(P<0.01),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预防组肝脏组织学变化较轻,白细胞浸润较少。结论 山莨菪碱具有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自由基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探索东莨菪碱应用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方法 (1)SD大鼠60只均等随机分为A、B、C 3组:A组为假手术组,B组为缺血再灌注组,C组为东莨菪碱组;(2)各组分别在4个时点(T1再灌注0 min,T2 30 min,T3 60 min,T4 120 min)取血5 ml,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黄嘌呤氧化酶(XOD)及丙二醛(MDA)含量;(3)取肝脏行病理检查。结果 (1)B组血清中ALT、AST、MDA、XOD、TNF-α含量于4个时点均最高(P<0.05),且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升高(P<0.05);(2)IL-10 C组含量最高(P<0.05),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升高(P<0.05);(3)肝组织病理结果:各时点中,B组损伤最重,其次为C组,A组均正常。结论 (1)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可通过损伤自由基、促进TNF-α合成,减少IL-10释放而损伤肝细胞。(2)东莨菪碱具有保肝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