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吡格列酮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一安全有效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方法。方法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43例随机分组,吡格列酮组22例(n=22),对照组21例(n=21),比较两组疗效(观察ALT,GGT,TG,HOMA-IR,BMI等指标)。结果3个月时,两组的观察指标均有改善,虽治疗组更明显,但无显著差异(P>0.05),6个月时,ALT,GGT,TG,HOMA-IR及疗效,治疗组与对比组比较,疗效有显著差异(19/22,11/21,P<0.05)。结论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治疗NAFLD,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环境因素引起的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并观察吡格列酮对其的影响。方法应用59%高脂饮食喂养大鼠4周制成胰岛素抵抗的动物模型后,给予药物吡格列酮干预4周,观察非酒精性脂肪肝对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以及吡格列酮对其的干预。结果经59%高脂饮食喂养8周后,模型对照组较正常对照组大鼠空腹血糖及胰岛素均明显增高,血脂、血清游离脂肪酸(FFA)亦明显增高。而给予吡格列酮干预后药物干预组较模型对照组大鼠空腹血糖及胰岛素均明显减低,血脂、血清FFA亦明显减低。结论高脂饮食可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并导致胰岛素抵抗,而吡格列酮可干预此过程。  相似文献   

3.
116例经CT确诊的NAFL合并(T2DM)患者,随机分成三组:PGT组予吡格列酮15mg,日一次;二甲双胍(Met)组予二甲双胍0.5g,日三次;对照(Con)组予以除二甲双胍及噻唑烷二酮类以外的其他降糖药物治疗,共6个月。结果治疗后PGT组肝脾CT比值、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和脂肪肝消失率最高,MeT组次之,Con组最低。PGT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最低,Met组次之,Con组最高。PGT组和Met组的空腹胰岛素(Fins)明显低于Con组。结论PGT能够治疗NAFL,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疗效优于二甲双胍,对肝功能无明显损害。  相似文献   

4.
邓彬  戴林  白成  于洪波  李爱萍 《肝脏》2004,9(1):51-5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明确。有研究认为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氧应急、脂质代谢紊乱和内毒素血症等多种因素有关。本实验通过高脂饮食建立NASH动物模型,并用盐酸吡格列酮进行干预.分别在不同阶段检测几种因素水平,探讨NASH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pioglitazone,PIO)对SD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disease,NAFLD)形成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NG)、高脂饮食组(HG)和PIO干预组(PIOG)各24只.PIOG喂饲高脂饲料,并同时予PIO药物灌胃8 wk.正糖高胰岛素钳夹实验检测IR水平,放免法和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生化指标,RT-PCR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amino-terminalkinase 1,JNK1)和PPARγ蛋白表达.结果:HG大鼠GIR水平降低和JNK1蛋白表达增高,均呈明显时间依赖性(均P<0.05);8 wk末HG大鼠肝细胞出现明显脂肪变性,与NG相比,体质量、肝指数,TG、ALT、AST、FFAs、FINS、TNF-α水平明显增高,IR加重,JNK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肝组织PPARγ表达明显降低(TG:1.23±0.08 vs 0.62±0.12,ALT:92.80±7.09 vs 51.34±8.12;AST:153.22±20.65 vs 119.26±13.61;FFAs:511.94±24.88vs 335.31±15.71;FINS:41.23±1.84 vs 22.65±2.25;TNF-α:1.02±0.12 vs 0.34±0.07,均P<0.05);而PIOG大鼠,上述各项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但仍不能完全达到NG大鼠水平(均P<0.05).结论:PIO对于由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的形成及其他IR相关疾病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6.
吡格列酮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临床常见肝病之一,随着生活方式及膳食结构的改变,NAFLD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有研究认为胰岛素抵抗(IR)是导致NAFLD的重要病因之一。吡格列酮作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的高亲和力激动剂,能明显增强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我们通过高脂饮食建立NAFLD的动物模型,用吡格列酮进行干预,探讨IR与NAFLD的关系,评估吡格列酮对NAFLD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7.
吡格列酮对噁唑酮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对唑酮结肠炎的干预 ,探讨其是否通过Fas Fas配体 (FasL)途径促进细胞凋亡参与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经唑酮诱导成功的BALb/c小鼠 ,每组 6只 ,第 1组于灌肠后3d分离结肠固有层单个核细胞 (LPMC) ,并在体外用吡格列酮 (40 μmol/L)处理 2 4h ,采用annexin V FITC试验法分析凋亡细胞的百分率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Fas及FasL表达 ;并没未处理的正常小鼠组。第 2组 (对照组 )和第 3组 (实验组 )于灌肠后 3d分别给予二甲基纤维素和吡格列酮 (2 0mg·kg-1·d-1)连续 7d ,结肠炎症的评价包括炎症活动指数 (DAI)、大体形态损伤、组织学改变及肠黏膜髓过氧化物酶 (MPO)活性 ,采用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 (IL) 4和IL 5。结果 正常小鼠和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LPMC凋亡率、Fas、FasL表达分别为 12 .89± 1.2 3、70 .6 3± 6 .2 4、8.5 9± 5 .4 7和 4 .2 5± 0 .84、6 2 .6 0±5 .85、2 3.75± 10 .2 3;经吡格列酮处理后 ,分别为 4 0 .5 8± 10 .32、83.98± 11.38、10 .0 4± 5 .2 1。对照组和实验组大体形态、组织学损伤、MPO值、IL 4、IL 5分别为 2 .5 0± 0 .5 5、8.83± 0 .75、3.81± 0 .17、2 16 .4 6± 34.32、10 2 .2 8± 2 5 .74和 0 .33± 0 .5 2、4 .0 0± 0 .6 3、1.2 5± 0 .16、1  相似文献   

8.
吡格列酮治疗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探讨吡格列酮对高脂喂养诱导大鼠脂肪肝的治疗作用。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11只)喂饲普通饮食16周,模型组(10只)喂饲高脂饮食16周,药物组(11只)为高脂饮食喂饲8周后改为高脂饮食同时加用吡格列酮4 mg·kg~(-1)·d~(-1)灌胃8周。16周末处死大鼠,称量肝湿重及体重,测定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血糖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胰岛素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16周末,模型组肝脏出现明显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肝小叶炎症,肝指数、ALT、AST、ALP、胰岛素水平及HOMA-IR均高于对照组(P<0.05);药物组和模型组相比,脂肪变性和肝小叶炎症明显减轻,肝指数、ALT、ALP、TNF-α和HOMA- IR均降低(P<0.05),胰岛素水平有降低趋势。结论高脂喂养脂肪肝大鼠随病变进展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吡格列酮治疗可以改善或延缓大鼠脂肪肝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9.
吡格列酮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干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用吡格列酮对试验动物进行干预 ,探讨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关系。方法 雄性SD大鼠 5 0只随机分组。正常对照组喂饲普通饮食 ,高脂模型组喂饲高脂饮食 ,给药组分别在喂饲高脂饮食 4周后、9周后分别给予吡格列酮灌胃 ,并分别在 9周末及 14周末处死各组大鼠 ,测定血清转氨酶、血糖、血脂、胰岛素及FFA水平 ,观察肝组织学改变。结果  9周后模型组大鼠呈现明显腹型肥胖 ,产生脂质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 ,肝脏出现肝细胞脂肪变性 ,给药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14周后模型组大鼠血清转氨酶水平升高 ,肝脏出现炎细胞浸润 ,除肝组织炎症外 ,给药组其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胰岛素抵抗在大鼠肝脏脂肪变的发生中起到关键作用 ,与脂肪肝发生炎症坏死关系甚密切 :吡格列酮可明显改善高脂饮食诱发大鼠肝脏的脂肪变性 ,对炎症变化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非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脏脂肪含量及氧化应激参数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吡格列酮防治NAFL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组的研究。106例非糖尿病NAFLD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52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生活方式干预,吡格列酮组在常规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予吡格列酮30 mg,1次/d,疗程均为24周。检测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肝/脾CT比值、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游离脂肪酸(FFA)、丙二醛(MDA)、4-羟壬烯醛(4-HNE)、白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用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治疗前2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吡格列酮组治疗后肝/脾CT比值明显升高(P<0.05),血清ALT、GGT、FFA、MDA、4-HNE、IL-1β、IL-6、TNF-α、HOMA-IR均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吡格列酮治疗可以明显减轻NAFLD患者肝脏脂肪含量,降低NAFLD患者的氧化应激参数和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姜黄素和吡格列酮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姜黄素组和吡格列酮组(每组各12只).正常组全程饲以普通饲料,另外三组均给予高脂饮食.6周末,每组各处死2只大鼠.验证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造模成功后,姜黄素组和吡格列酮组每日分别给予姜黄素50 mg/kg和吡格列酮10 mg/kg灌胃,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相应体积的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灌胃.6周治疗结束后,留取血样和肝组织.统计体/肝质量,计算肝指数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进行肝功能检测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并检测血清FFA、TNF-α和IL-6水平及肝组织FFA、TNF-α、IL-6、MDA、GSH含量和SOD的活性.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姜黄素组和吡格列酮组大鼠NAS评分及血清ALT、AST水平均降低(P均〈0.05).模型组较正常组大鼠血清HOMA-IR、FFA、TNF-α、IL-6水平及肝组织TNF-α、IL-6、MDA含量均明显升高(P均〈0.01),而姜黄素组、吡格列酮组与模型组大鼠相比,上述指标均降低(P均〈0.05),且以姜黄素组大鼠体质量、血清AST、NAS积分及肝组织FFA、MDA下降最为显著(P均〈0.01).结论 姜黄素与吡格列酮均可通过调脂、改善IR、抗炎及抗氧化作用防治NASH,但前者的作用更强,且不增加大鼠的体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应用在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15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6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联合利拉鲁肽治疗,记录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甘油三酯(1.39±0.13)mmol/L,总胆固醇(4.19±0.27)mmol/L,低密度脂蛋白(2.43±0.18)mmol/L;对照组治疗后甘油三酯(1.97±0.42)mmol/L,总胆固醇(5.76±0.53)mmol/L,低密度脂蛋白(2.94±0.44)m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胰岛素抵抗指数(2.31±0.14),超声分数(2.23±0.31)分;对照组治疗后胰岛素抵抗指数(2.84±0.39),超声分数(3.19±0.63)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LT(13.24±3.67)U/L,AST(32.09±4.11)U/L;对照组治疗后ALT(63.67±13.14)U/L,AST(55.34±11.45)U/L,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拉鲁肽应用在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浓度,减轻胰岛素抵抗和非酒精性脂肪肝肝损伤,保护患者肝脏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及二甲双胍对初发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患者的疗效。方法 198例初发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分成3组:A组:生活方式干预治疗;B组: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治疗;C组:生活方式干预+吡格列酮治疗。治疗52w后,分别监测各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根据肝脏B超和各项生化指标检查结果判断各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药物治疗组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肝功水平较治疗前有轻度下降,复查肝脏B超提示38例患者脂肪肝消失。结论二甲双胍、吡格列酮降糖效果确切,并有一定降压、调脂作用,对初发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有较好疗效,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预处理对ANP大鼠的影响.方法 54只大鼠采用经胆胰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制备ANP模型.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ANP组、吡格列酮组和假手术组,各18只.吡格列酮组在制模前2 h腹腔注射0.2%吡格列酮20 mg/kg体重.分别在术后3 h、6 h、12 h处死动物,取血检测血淀粉酶,取胰腺组织观察胰腺大体及组织学变化,分别按Hushes和Kusske标准评分.结果 术后3 h、6 h、12 h,ANP组及吡格列酮组血淀粉酶、胰腺大体病理的Hughes评分和胰腺组织学Kusske评分比假手术组明显升高;吡格列酮组大鼠术后12 h血淀粉酶、胰腺Hughes评分和Kusske评分分别为(2 980±1 080)U/L、4.50±2.07和7.50±1.05,均明显低于ANP组的(7 598±1 072)U/L、7.17±1.47和11.33±1.75(P<0.01).结论 吡格列酮预处理可降低ANP大鼠血清淀粉酶,减轻胰腺大体、组织学病理改变,说明吡格列酮具有预防ANP的效应.  相似文献   

16.
Belfort R和DeFronzo R等在ADA-2005年会上报告(79-OR)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患者呈现胰岛素抵抗,常常患有IGT或T2DM。塞唑烷二酮(TZDs)类药物改善胰岛素敏感性。46例IGT或T2DM患者经肝活检证实存在NASH,对此病例进行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尚属首次;将之分为安慰剂组(Pbo)和匹格列酮(PIO)组(口服45mg/d),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进行以下研究:肝活检,核磁共振光谱(MRS)测量肝脏脂肪,进行14C/3H双标记的糖耐量试验,来测定葡萄糖负荷能力,并测定肝脏和肌肉的葡萄糖代谢。  相似文献   

17.
大黄素对原代培养小鼠肝细胞非酒精性脂肪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黄素对原代培养小鼠肝细胞非酒精性脂肪变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胶原酶原位灌流法分离小鼠肝细胞,以含50%胎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造成肝细胞脂肪变,加入不同浓度大黄素,检测培养上清液肝酶活性并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以50%胎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培养的肝细胞明显脂肪变性,大黄素干预组培养上清液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较模型组显著降低,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肝细胞脂肪变性减轻。[结论]大黄素可明显减轻原代培养小鼠肝细胞的脂肪变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吡格列酮对阿霉素所致的小鼠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 8周龄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2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药物组(灌胃吡格列酮)和联合组(灌胃吡格列酮和腹腔注射GW9662),每组7只,后3组腹腔注射阿霉素5mg/kg,每周1次,持续4周,累积剂量达20mg/kg。4周后,存活小鼠进行相关检测,苏木精-伊红染色、Tunel染色、Western blot法及RT-PCR法检测小鼠心脏受损及凋亡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LVEF、短轴缩短率、心脏质量/胫骨长度、心肌细胞横截面积下降(P0.05);心房钠尿肽(ANP)及B型钠尿肽(BNP)表达上调和细胞凋亡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LVEF、短轴缩短率、心脏质量/胫骨长度、心肌细胞横截面积上升[(78.41±4.80)%vs(62.24±4.50)%,(46.63±5.09)%vs(33.35±3.35)%,(7.07±0.52)mg/mmvs(5.87±0.09)mg/mm,(191.93±9.52)μm2 vs(115.79±10.61)μm2,P0.05)];ANP、BNP相对水平和细胞凋亡比下调[0.21±0.06 vs 1.22±0.18,0.28±0.04 vs 0.82±0.06,(6.40±2.09)%vs(61.34±3.28)%,P0.05)];联合组抑制药物对小鼠心功能和凋亡的改善(P0.05)。结论吡格列酮可能通过作用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介导其对阿霉素所致的小鼠心功能降低和心肌凋亡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2011年11月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最新"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其中,对临床广泛应用的吡格列酮(商品名:艾汀,安可妥,艾可拓,瑞彤,卡司平,Actus等)引起膀胱癌的风险,提醒公众尤其对老年人群须高度关注。临床用药时间越长,剂量越大,诱发膀胱癌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20.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是一类新型胰岛素增敏剂,通过激动PPARγ改善胰岛素抵抗,纠正相应代谢紊乱.目前主要包括吡格列酮,罗格列酮等.吡格列酮于80年代中期由日本Takeda公司和美国UpJohn公司研究开发,2001年在我国批准生产.近年除在糖尿病领域广泛应用外,还被试用炎症性疾病、肿瘤等方面.现就近年来有关该药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