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 评估机械取栓应用于大脑中动脉(middle 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M2段急性闭塞的有效 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收集MCA M2段急性闭塞并实施机械取栓患者的临床资料,以90 d mRS评分分为良好 结局(mRS评分0~2分)与不良结局(mRS评分>2分)组,比较两组基线临床资料、入院NIHSS评分、是 否合并静脉溶栓、闭塞部位、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再通时间等资料 的差异。 结果 共入组行机械取栓术的MCA M2段急性闭塞患者12例(男女各6例)。平均年龄(71.4±8.1)岁, 入院NIHSS评分中位数为18分,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改良的脑梗死溶栓(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 nfarcti on,mTI CI )2b~3级]11例(91.6%),出血3例(25.0%),其中SI CH 1例(8.3%),24 h时血管再通11 例(91.6%)。90 d良好结局组4例,不良结局组8例。良好结局组入院NIHSS评分低于不良结局组(中位 数14分 vs 22分,P =0.038),两组间其余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MCA M2段急性闭塞机械取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待观察,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较低与 90 d预后良好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C T灌注指导下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6~9 h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50例)采用予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5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DSA )指导下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分析2组患者闭塞血管再通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 I H‐SS)评分及治疗90 d后改良Rankin量表(mRS)和Barthel指数(BI)评价结果。结果治疗前2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4 h和7 d时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90 d后,治疗组患者mRS分级和BI的预后良好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T灌注指导下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6~9 h急性脑梗死更为有效,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利于提高闭塞血管的再通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临床-弥散加权不匹配(clinical-diffusion mismatch,CDM)机制在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患者动脉溶栓治疗中的作用,分析CDM机制预测缺血半暗带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发病在6h内经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证实为MCAO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其中动脉溶栓组36例,常规治疗组70例,依据CDM定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8分,弥散加权成像(DWI)病灶体积≤25 ml,再将两组各分为CDM亚组和非CDM亚组,对各亚组发病14 d后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梗死体积、30 d及3个月NIHSS评分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动脉溶栓组中,CDM亚组(n=15) NIHSS评分在病程30 d、3个月均低于非CDM亚组(n=21,3.20±2.40与6.76±4.00,t=-3.330,P=0.002;2.20±1.70与6.05±4.06,t=3.895,P=0.001);非动脉溶栓组中,CDM亚组(n=23) NIHSS评分在病程30 d、3个月与非CDM亚组(n=4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22±2.95与5.66±3.21,t=- 1.756,P =0.084;4.34±2.53与5.34±3.42,t=1.234,P=0.353);虽然存在CDM,接受溶栓者与不接受溶栓者的NIHSS评分在30 d、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20±2.40与5.22±2.95,t=-2.210,P=0.034;2.20±1.70与4.34 ±2.53,t=-3.128,P=0.003),反之,不符合CDM的患者接受与不接受溶栓治疗,NIHSS评分在30 d与3个月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入院14d后CDM患者中溶栓组T2WI显示的梗死体积明显小于非溶栓组[(6.29±4.41) ml与(60.25±49.23) ml,Z=-4.848,P=0.001].结论 CDM机制对于确定急性MCAO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有一定意义,对指导急性MCAO脑梗死的动脉溶栓治疗可能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颅外段伴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串联闭塞的血管内治疗方法,评价其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5例行血管内治疗的颈内动脉颅外段伴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串联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颈内动脉颅外段夹层闭塞伴同侧大脑中动脉串联闭塞患者共10例,均以导引导管越过闭塞的夹层先行大脑中动脉支架取栓术(逆行治疗)。颈内动脉颅外段粥样斑块性闭塞伴同侧大脑中动脉串联闭塞患者共15例,首先使用球囊扩张和支架置人治疗近端闭塞,再行大脑中动脉支架取栓术(顺行治疗)。术中即刻血管再通情况根据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判断。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血管有效再通(TICI分级2b-3级)24例(96%)。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以上,均无卒中复发。术后90d预后良好(mRS≤2分)15例(60%)。结论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颅外段伴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串联闭塞安全、有效,对夹层所致的串联闭塞采取逆行治疗、对粥样斑块所致的串联闭塞采用顺行治疗为合理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侧支循环代偿评价对临床功能结局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伴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AIS患者79例,采用DSA评估患者颅内侧支循环代偿情况,根据侧支循环代偿途径分为Willis动脉环开放组和未开放组,根据侧支循环代偿程度分成侧支循环代偿良好组、代偿中等组和代偿差组;对患者入院及出院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90d随访时用改良Rankin(mRS)量表衡量AIS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 Willis环开放患者37例,未开放患者42例,两组患者入院和出院时NIHSS评分及90d 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循环代偿较好组患者入院和出院时NIHSS评分及90d mRS评分显著低于侧支循环代偿差组(P0.05)。结论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者闭塞的AIS患者,侧支循环代偿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能够预测90d临床功能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龄脑梗死患者接受标准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 e c o m b i n a n t t i s s u 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对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连续收治入院的2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 分析,分为老龄溶栓组118例(60<年龄≤80岁,rt-PA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溶栓组62例(年龄>80岁, rt-PA静脉溶栓治疗);高龄非溶栓组74例(年龄>80岁,非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3组入院前的 一般情况,溶栓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 评分,溶栓后出血转化率及治疗7 d内致死性出血率,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和90 d的病死率。 结果 老龄溶栓组、高龄溶栓组和高龄非溶栓组治疗前NIHSS评分(13.0±5.3、15.1±6.6、14.1±6.6; P =0.523)无显著差异,3组的急性期事件出血转化率分别为16.9%、20.9%和21.6%,P =0.675;3组 7 d内致死性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3.3%,9.6%,7.4%,P =0.20。90 d内的病死率分别为11.0%,22.6%, 16.2%,P =0.12。老龄溶栓组和高龄溶栓组治疗后90 d的mRS评分 0~2比值分别为56.8%和38.7%, 两组比值比(odds ratio,OR)为2.0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1.11~3.86,P =0.021;两 组治疗后90 d mRS评分中位数比较:2 vs 3,P =0.025。高龄溶栓组和高龄非溶栓组90 d的mRS评分 0~2比值分别为38.7%和21.6%,OR 1.81,95%CI 0.80~4.06,P =0.098;90 d mRS评分中位数比较:3 vs 5,P =0.008。 结论 与未溶栓的高龄患者相比,急性缺血性卒中老龄和高龄患者接受rt-PA治疗不增加急性期 出血转化率和病死率。老龄组比高龄组rt-PA治疗获益大,高龄溶栓组比非溶栓组获益大。高龄组 rt-PA治疗可以改善患者90 d生活自理能力且不增加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发病6~9 h动脉溶栓治疗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 nstitutes o f H ealth Stroke Scale,NIHSS)<5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86例发病距接受治疗的时间6~9 h的急性缺血性卒中(NIHSS<5分)患者资料,比较选择 性尿激酶动脉溶栓和口服阿司匹林2种治疗方法的发病7 d和90 d效果。 结果 与口服阿司匹林组相比,选择性动脉溶栓组患者发病7 d的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较对 照组明显改善(81.3±7.9 vs 54.5±9.3,P =0.034),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 分<3分的患者比例明显增加(88.4% vs 48.8%,P =0.028);但在90 d后,两组患者的BI及mRS之间没 有显著差异。 结论 对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6~9 h积极的动脉尿激酶溶栓治疗可以促进患者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龄轻型缺血性卒中3 h内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将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连续收治入院的发病3 h内48例高龄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 随机分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24例和未溶栓组24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的一般情况,基线美国 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HISS)评分,治疗24 h后颅内出 血转化率,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及90 d病死率。 结果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和未溶栓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基线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和未溶栓组治疗24 h后颅内出血转化率分别为4.17%和0(P =1.000),两组 90 d病死率均为4.17%(P =1.000),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及未溶栓组90 d mRS评分为0~2分的比率 分别为83.33%和54.17%(P =0.029)。 结论 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不增加急性期颅内出血转化的风险, 可以改善高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不增加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资料。15例进行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观察组),15例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发病90 d预后。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NIHSS评分[(18.5±4.3)分]与对照组[(18.1±4.7)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4 h,观察组NIHSS评分[(13.8±3.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7.2±3.8)分;P<0.05]。治疗后3 d内,观察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13.3%,2/15)与对照组(20.0%,3/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90 d,观察组预后良好率(66.7%,10/15)明显高于对照组(26.7%,4/15;P<0.05)。结论 与静脉溶栓治疗相比,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神经调节素1β(neuregulin1β,NRG1β)是否通过抑制自噬减轻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reperfusion,MCAO/R)损伤,以及对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protein 1,Sirt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21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CAO/R组)、治疗组(NRG1β组)、激动剂组(SRT501组)、激动剂+治疗组(SRT501+NRG1β组)、抑制剂组(EX527组)和抑制剂+治疗组(EX527+NRG1β组),每组30只。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MCAO/R模型,线栓由颈外动脉插入颈内动脉18~22 mm,堵塞左侧大脑中动脉起始部。缺血2 h后,缓慢拔出线栓,恢复脑血流22 h。EX527(5 mg/kg)、SRT501(100 mg/kg)于术前30 min腹腔注射,NRG1β(2μg/kg)于拔出线栓后由微量注射器注入颈内动脉。脑缺血2 h、再灌注22 h后采用改良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odi...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急性缺血性卒中行静脉溶栓患者205例的队列,其 中联合治疗组(阿替普酶+丁苯酞组)112例,阿替普酶组93例。分析两组患者溶栓后即刻及14 d后 NIHSS评分,90 d的mRS评分,并分析不同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Trial of Org 10 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中的临床疗效。同时分析溶栓后14 d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死亡情况。 结果 ①溶栓后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后14 d联合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阿替普 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82±0.44)分 vs(6.40±0.66)分,P=0.041]。联合治疗组90 d预后良好 率高于阿替普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3% vs 55.9%,P =0.014);其中LAA亚型中联合治疗组患 者NI HSS评分(P =0.023)及预后良好率(P =0.045)均高于阿替普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治疗 后90 d两组死亡率及14 d颅内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丁苯酞是改善 缺血性卒中溶栓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OR 0.425,95%CI 0.216~0.835,P =0.013);年龄>60岁(OR 2.233,95%CI 1.047~4.766,P =0.038)、入院时收缩压>160 mm Hg(OR 2.295,95%CI 1.126~4.679, P =0.022)、溶栓前NIHSS评分>10分(OR 9.354,95%CI 4.049~21.610,P<0.001)是预后的独立危险 因素。 结论 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能改善90 d临床预后,对LAA患者可能更 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 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研究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 塞患者侧支循环状态,评估其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2014年6 月-2015年9月经DSA诊断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70%)或闭塞患者137例,根据是否出现与责任血管 相关的脑缺血症状和(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分为症状性狭窄组98例和无症状性狭窄组39例,收 集所有患者DSA检查结果,记录患者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将患者侧支循环状态按以下情况进行分类: ①侧支循环开放数量:分为未出现侧支和出现侧支组;根据侧支出现数量多少,分为出现侧支数<2 和出现侧支数≥2两组。②各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前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ACoA), 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A),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OA),软脑膜吻合支 (leptomeningeal anastomoses,LMA)。③组合侧支开放情况:组合侧支按两种分类,一种根据Willis环开 放情况,一种根据是否出现二级侧支循环,分析组合侧支循环状态与两组间的关系。 结果 共137例患者,年龄范围34~82岁,平均(59.7±10.5)岁,其中男性97例(70.8%),所有患者 出现侧支循环者94例(68.6%),出现功能完整Willis环、ACoA、PCoA、OA、LMA的概率分别为14.6%、 58.5%、46.8%、43.6%、48.9%。无症状组39例,33例(84.6%)侧支循环开放;症状组98例,61例 (62.2%)侧支循环开放,无症状组侧支开放率显著高于症状组[84.6% vs 62.2%,P =0.011,优势比 (odds ratio,OR)=3.336],无症状组侧支数量≥2的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症状组(64.1% vs 38.3%, P =0.007,OR =2.820),无症状组功能完整Willis环者显著高于症状组(36.4% vs 13.1%,P =0.009, OR =3.786)。 结论 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时,侧支循环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密切相关,无症状的患者有更丰 富的侧支循环代偿途径及更完整Willis环,Willis环在侧支循环代偿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Trevo ProVue支架对前循环脑动脉急性闭塞进行支架取栓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本中心13例采用Trevo ProVue支架取栓治疗前循环脑动脉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mTICI)分级评估闭塞血管再通情况,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并于术后90 d进行临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估患者独立生活情况。结果 13例患者中,术后即刻8例获得mTICI分级2b~3级再通,4例mTICI分级2a级再通,1例血管无法开通mTICI分级0级。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15.0(9.5~21.0)分,术后24 h NIHSS评分7.0(5.5~16.0)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8,P=0.035)。90 d临床随访,mRS评分0~2分6例(46.15%),3分2例,4分2例,5分1例,6分(死亡)2例。结论应用Trevo ProVue支架取栓治疗前循环脑动脉急性闭塞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大多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难以在发病早期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而移动卒中单元(mobile stroke unit,MSU)的应用将静脉溶栓治疗从院内提到院前。本研究初步探讨中国首台MSU在急性卒中 患者院前静脉溶栓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荥阳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2018年11月-2019年4月期间应用MSU进行院前静脉溶 栓的患者(MSU溶栓组)和使用传统救护车转运至院内静脉溶栓的患者(常规溶栓组)的临床资料。 观察终点包括主要时间指标从呼叫至溶栓时间、从发病至溶栓时间;疗效指标为90 d良好预后(mRS 评分≤2分)率;安全性指标包括溶栓后48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及随访90 d内的全因死亡。比较静脉 溶栓患者应用两种治疗模式的终点差异。 结果 MSU溶栓组共计14例患者接受了院外静脉溶栓,同时期常规溶栓组有24例患者在院内进行了 静脉溶栓治疗。与常规溶栓组相比,MSU溶栓组呼叫至溶栓时间(59 min vs 92 mi n,P =0.001)、发病 至溶栓时间(73 min vs 114 mi n,P =0.002)均较短。两组的90 d良好预后率(79% vs 67%,P =0.488) 和安全性指标均未见统计学差异。 结论 基于MSU的急性缺血性卒中院前溶栓可以显著缩短患者从发病至溶栓时间及呼叫至溶栓时 间,但对于急性卒中的救治疗效仍需要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优化溶栓流程对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院内延误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秦皇岛市第一医院2015年7月-2017年6月行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资料。按照流程优化时间前后,分为优化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入院到溶栓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溶栓后7 d NIHSS评分和溶栓后3个月mRS评分。结果共纳入57例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1.7±5.4岁,男性44例(77.2%)。其中对照组24例,优化组3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优化组DNT缩短(68.7±19.1 vs 88.8±23.1 min,P=0.001),DNT≤60 min的患者比例更高(42.4%vs 12.5%,P=0.015);溶栓治疗后3个月mRS评分更低[0(0~0.5)vs 0.5(0~2),P=0.017],良好预后(mRS评分≤1分)患者比例更高(87.9%vs 62.5%,P=0.024)。结论优化溶栓流程可以缩短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DNT,提高DNT≤60 min达标率,改善患者3个月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临界关闭压(critical closing pressure,CCP)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自动调节功能及与病情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