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对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转录因子PPARγ、C/EBPα、SREBP1-c/ADD-1表达的调节从而研究AngⅡ调节前脂肪细胞分化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3T3-L1前脂肪细胞体外传代培养及诱导分化,用RT-PCR技术检测诱导分化过程中不同浓度AngⅡ处理6d对前脂肪细胞分化相关转录因子PPARγ、C/EBPα、SREBP1-c/ADD-1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RT-PCR结果显示,100 nmol/L的AngⅡ处理细胞6 d后,PPARγ、C/EBPα、SREBP1-c/ADD-1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AngⅡ添加浓度为0 nmol/L)有显著性差异(P<0.05),比对照组相应的转录因子分别增加了48%、50%、43%。结论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AngII能够上调PPARγ、C/EBPα、SREBP1-c/ADD-1 mRNA的表达量,AngⅡ可能通过影响PPARγ、C/EBPα和SREBP1-c/ADD-1的表达来调节前脂肪细胞的分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油酸对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及细胞周期性依赖激酶5(CDK5)、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经(PPARy)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25、50、100、200、400μmol/L)油酸处理诱导成熟的3T3-L1脂肪细胞24h,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blotting法测定各处理组胞内脂联素、CDK5、PPARy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在油酸浓度为100、400μmol/L时用Western-blotting法测定PPARγ~(ser273)磷酸化水平。结果50~100μmol/L范围内,油酸可促进脂联素、PPARy mRNA表达,100μmol/L油酸可显著上调脂联素和PPAR;mRNA及蛋白表达;之后随浓度增加,油酸对脂联素和PPARy的促进作用下降,在400μmol/L时显著降低脂联素mRNA和蛋白表达,但对PPARγ蛋白无明显作用。100μmol/L油酸对PPARγ~(ser273)磷酸化水平无明显影响,但在400μmol/L时可显著升高PPARγ~(ser273)磷酸化水平。各浓度油酸对CDK5 mRNA及蛋白均无明显影响。结论50~100μmol/L油酸可促进脂联素、PPARγ表达,400μmol/L油酸抑制脂联素的表达并升高PPARγ~(ser273)磷酸化水平。提示50~100μmol/L油酸可能通过上调PPARγ而促进脂联素表达,400μmol/L油酸可能通过异常激活CDK5介导的PPARγ~(ser273)磷酸化抑制脂联素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脂肪酸处理体外培养的3T3-L1成熟脂肪细胞,观察处理前后脂联素(ad-iponectin)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及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关系。方法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体外培养并诱导分化成熟的3T3-L1脂肪细胞经一定浓度脂肪酸处理后,脂联素及PPARγ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棕榈酸(PA)在低浓度(25μmol/L)时能明显上调脂联素及PPARγmRNA的表达,比对照组增加53%(P<0.05),其余浓度均呈表达下降;油酸(OA)和亚油酸(LA)则在浓度为25、50、100μmol/L时上调脂联素及PPARγmRNA的表达,在50μmol/L时上调作用最为明显,随着浓度的继续增加脂联素表达下降,呈剂量依赖关系,浓度越高,表达越低。结论油酸和亚油酸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上调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基因表达,棕榈酸则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但在很低浓度(25μmol/L)时也上调脂联素表达;脂联素基因表达与PPARγ基因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比例、不同浓度的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对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用不同比例、不同浓度的n-6/n-3PUFA分别处理已诱导分化成熟的3T3-L1脂肪细胞,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Blot法测定各处理组胞内脂联素、PPARγmRNA表达水平以及脂联素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相比,n-6/n-3PUFA为1:1时,在25~200μmol/L范围内时显著促进脂联素mRNA表达;比例为5:1时25、50μmol/L浓度组及比例为10:1时50μmol/L浓度组均显著促进脂联素mRNA表达。比例为20:1及30:1时,各浓度组对脂联素mRNA表达主要起抑制作用。在脂肪酸浓度达到400μmol/L时,n-6/n-3PUFA无论何种构成比均抑制脂联素表达。胞内脂联素蛋白表达与脂联素mRNA表达基本一致。PPARγ表达与脂联素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n-6/n-3PUFA可能通过PPARγ途径,以剂量依赖方式调节脂联素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油酸对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表达的影响及PPARγ介导的机制。方法不同浓度油酸处理体外培养成熟的3T3-L1脂肪细胞24h,并选取100μmol/L油酸加与不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拮抗剂GW 9662处理3T3-L1脂肪细胞,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处理前后脂联素及PPARγmRNA的表达水平,并用western-blotting法测定脂联素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油酸在浓度为25、50、100μmol/L时上调脂联素及PPARγmRNA的表达,随着浓度的增加脂联素和PPARγmRNA的表达下降;油酸中加入GW 9662处理后脂联素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降低77%、78.01%(P<0.05)。结论油酸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上调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及PPARγ基因表达,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加入PPARγ拮抗剂GW9662后能够阻断这种上调作用,提示油酸可通过激活PPARγ来调节脂肪细胞脂联素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运用RNA干扰技术沉默黑色素浓集激素受体1(Melanin-Concentrating Hormone Receptor 1,MCHR1)基因的表达,观察其对3T3-L1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为肥胖症的基因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用含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载体sh-MCHR1,通过脂质体法转染3T3-L1细胞。细胞诱导分化的同时用黑色素浓集激素(Melanin-Concentrating Hormone,MCH)干预,并在不同时点对脂滴进行油红O染色。采用RT-PCR以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 γ)、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CAAT/ Enhancer-Binding Protein α,C/EBPα)和脂肪酸结合蛋白2(adipocyte protein 2,ap2)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重组载体sh-MCHR1成功转染;与阴性转染组相比,sh-MCHR1转染组d 10后,油红O 染液相对OD510值显著下降(P<0.05);PPARγ、C/EBPα和ap2 mRNA的表达量分别在d 6、d 8和d 8后显著下降(P<0.05);3者蛋白的表达量均在d 8后显著下降(P<0.05)。结论 shRNA沉默MCHR1基因可减缓3T3-L1细胞诱导分化,其可能通过抑制PPARγ、C/EBPα和ap2的表达而实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调节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剂量反应关系和效应差异。方法不同浓度(0、25、50、100、200、400μmol/L)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α-亚麻酸(α-ALA)、花生四烯酸(AA)及亚油酸(LA)处理3T3-L1脂肪细胞24h,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脂联素及PPARγ基因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二者蛋白水平,ELISA法测定脂联素分泌水平。结果 50~200μmol/L浓度范围内,n-3PUFAs上调脂联素及PPARγ基因表达,DHA作用最显著(P0.05);400μmol/L呈现显著抑制效应。100μmol/L时,n-3 PUFAs上调脂联素及PPARγ蛋白表达(P0.05);仅DHA促进脂联素分泌(P0.05),n-6PUFAs呈现抑制效应。结论 PUFAs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提升脂联素及PPARγ基因表达,高浓度作用时呈现抑制效应。n-3PUFAs更能促进脂联素、PPARγ蛋白合成,并促进脂联素分泌。不同类型PUFAs对PPARγ的不同作用,可能是其对脂联素的调节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张奕  林杰义  罗玮  黄少明  毛丽梅 《营养学报》2012,34(2):128-131,134
目的探讨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对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不同浓度DHA处理体外培养成熟的3T3-L1脂肪细胞,并选取一定浓度DHA加与不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拮抗剂GW-9662处理脂肪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处理前后脂联素基因和PPARγ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当DHA浓度为50、100 mol/L时,脂联素表达水平分别增加71.89%、106.23%(P<0.05),随着浓度的增加脂联素表达降低,当DHA浓度达到400 mol/L时,脂联素表达水平最低(P<0.05)。当DHA浓度为100 mol/L时,脂肪细胞PPARγmRNA表达增加70.24%(P<0.05)。与对照组相比,DHA中加GW-9662处理组脂联素和PPARγmRNA表达水平分别降低97.32%、90.90%(P<0.05)。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DHA对脂联素表达的影响呈剂量依赖关系,推测DHA可能是通过PPARγ途径调控脂肪细胞的脂联素表达。  相似文献   

9.
吕志伟  张柳  郑桓  白宇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2):2346-2348,2351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体外培养的成人骨髓基质细胞成骨分化和成脂分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健康成人骨髓基质细胞进行培养,传代后骨分化诱导组和脂肪分化诱导组分别添加10-7mol/L的辛伐他汀,同时进行空白对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转录因子Cbfa1在成骨细胞中的分化,PPARγ2和LPL在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碱性磷酸酶(ALP)检测试剂盒检测成骨细胞ALP比活性;流式细胞仪、油红O(oilredO)染色检测细胞成脂分化能力。[结果]骨分化诱导组Cbfa1表达(P﹤0.01)、ALP比活性(P﹤0.05)均高于对照组,脂肪分化诱导组PPARγ2(P﹤0.01)、LPL(P﹤0.05)表达均低于对照组;流式细胞仪脂肪细胞计数及脂肪细胞形成脂滴能力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结论]10-7mol/L辛伐他汀能促进Cbfa1的表达,增强成骨细胞ALP比活性和细胞外基质矿化;抑制PPARγ2、LPL的表达及脂肪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尼克酰胺(NAM)对小鼠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培养3T3-L1前脂肪细胞,添加NAM,观察其对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以添加白藜芦醇(Res)作阳性对照,以不添加任何药物为空白对照;用水溶性四氮唑(WST-1)法检测细胞的增殖,用染色比色法检测细胞的分化,采用蛋白免疫印记(westernblot)技术检测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位点的蛋白质表达。结果干预48 h后,NAM组细胞相对数量是对照组的1.152倍,NAM+Res组是Res组的1.272倍;NAM组细胞相对脂肪是对照组的1.519倍,NAM+Res组是Res的1.321倍;添加NAM后Sirt1、PPARγ、42和24KDa的C/EBPα蛋白表达水平分别是对照组的0.381、2.107、1.005和1.233倍,NAM+Res组Sirt1、PPARγ、42KDa和24KDa的C/EBPα表达水平分别是Res组的0.421、2.226、2.031和1.544倍。结论 NAM可增加3T3-L1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机制可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RSG)与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株生长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方法 体外培养SGC7901细胞,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10μmol/L ATRA组、12.5 μmol/L RSG、25 μmol/L RSG组,10 μmol/L ATRA和25 μmol/L RSG联合组.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HE染色检测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检测PPARγ蛋白,RT-PCR检测PPARγmRNA.结果 10 μmol/L ATRA、12.5 mmol/L RSG、25 mmol/L RSG及两药联合时皆可抑制SGC7901细胞的增殖,且存在浓度及时间依赖,两药联合作用72 h时,生长抑制率为(29.73±0.69)%.ATRA、RSG皆可使细胞周期G0/G1期延长,S期下降,两药联合作用时,S%为(12.87±0.35)%,细胞形态向正常方向转化,细胞的PPARγ蛋白核内表达及PPARγmRNA表达上调,两药联合后作用进一步加强,PPARγ/GAPDH的浓度比值高达0.646.结论 ATRA、RSG均可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分化和上调PPARγ蛋白及PPARγmRNA的核内表达,ATRA和RSG联合较单药作用效果更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番茄红素能否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脂质积累及其具体分子机制。方法利用MDI诱导前脂肪细胞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并在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给予0、12.5、25及50μM番茄红素共孵育8d,之后利用油红O染色分析不同浓度番茄红素对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脂质积累的抑制作用;Westernblots及RT-qPCR检测脂质代谢基因、p-AMPK、p-ACC以及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IV表达,分析番茄红素对脂质代谢基因、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以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用线粒体功能抑制剂寡霉素预先处理细胞4 h,之后番茄红素孵育8 d,Western blots检测FAS、p-ACC、PPARα及PPARγ表达,分析线粒体在番茄红素抑制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脂质积累所起作用。结果与MDI组相比,番茄红素可呈浓度依赖性抑制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脂质积累;可增加促脂质分解基因PPARα、PGC1ɑ及UCP1mRNA表达并减少促脂质积累基因FAS、PPARγ及C/EBPαmRNA表达;番茄红素促进了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IV蛋白表达;促进了AMPK及ACC磷酸化;用寡霉素预先处理细胞,发现番茄红...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花色苷矢车菊素-3-O-β-葡萄糖苷(C3G)对人巨噬细胞THP-1中ABCG1表达的影响,并分析相关作用机制。方法以C3G干预培养诱导分化的THP-1细胞,荧光实时定量RT-PCR检测ATP结合盒式转运蛋白G1(ABCG1)以及其直接调节因子肝脏X受体α(liver X receptorα,LXRα)的mRNA表达,时间分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time-resolved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TR-FRET)方法检测C3G与LXRα配体结合域的结合能力。结果 100μmol/L C3G处理THP-1细胞16 h显著增加了ABCG1 mRNA的表达(为对照组的1.98倍,P<0.05);尽管在TR-FRET试验中,C3G并未呈现典型的配体结合曲线,而50μmol/L和100μmol/L C3G显著增加了THP-1细胞中LXRαmRNA的表达(分别为对照组的2.21倍和2.83倍,P<0.05)。结论 C3G促进了ABCG1表达,该机制可能通过增加核受体LXRαmRNA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六溴环十二烷(HBCDs)对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N2a增殖的影响以及对3个重要细胞核受体:视黄醛类X受体α(RXR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孕烷X受体(PXR)表达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3种非对映异构体(±)α-HBCD,(±)β-HBCD,(±)γ-HBCD处理N2a细胞,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HBCD对N2a的细胞毒性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BCD对N2a细胞周期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WB)法分别用于检测3个细胞核受体RXRα、PPARγ、PXR和下游靶基因细胞色素P450亚酶CYP3A1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免疫共沉淀技术分析RXRα、PXR、PPARγ受体间的相互作用。结果β-HBCD对N2a的细胞毒性明显大于α-HBCD,γ-HBCD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α-HBCD、β-HBCD对N2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效应关系(P0.05),其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60.07和10.52μmol/L,γ-HBCD的细胞毒性较小,镜下可见黑色絮状物,CCK-8法未能测定出其IC_(50);α-、β-HBCD会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染毒24 h后,RXRα、PPARγ、PXR及CYP3A1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P0.05);在N2a细胞内,α-HBCD染毒前后,RXRα与PPARγ、PXR之间始终存在交互作用关系。结论α-HBCD、β-HBCD对N2a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细胞周期主要阻滞在G2/M期。α-HBCD、β-HBCD均可诱导3种细胞核受体RXRα、PPARγ和PXR的表达升高,PXR受体下游表达基因CYP3A11的表达也明显升高(P0.05)。RXRα与PPARγ、PXR三个细胞核受体之间始终存在交互作用,但是受体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和抵抗素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在诱导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加入姜黄素,于第6 d收集细胞,或用姜黄素处理分化成熟3T3-L1脂肪细胞,24 h后收集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脂肪细胞中脂联素和抵抗素mRNA水平。结果在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期间,姜黄素2.5,5,10,15和20μmol/L分别使脂联素mRNA表达增强48.7%,25.6%,89.7%,128.2%和207.7%,抵抗素mRNA表达下降了42.3%,35.4%,31.5%,58.3%,33.9%;20μmol/L姜黄素使成熟脂肪细胞脂联素mRNA表达增强203.3%;5,10,20μmol/L的姜黄素分别使抵抗素mRNA的表达降低15.2%,49.0%和55.6%。结论姜黄素可增强脂肪细胞脂联素mRNA表达,降低抵抗素mRNA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染料木黄酮(genistein,Gen)对油酸(oleic acid,OA)诱导脂肪变HepG2细胞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receptor α,PPARα)蛋白表达和糖、脂代谢水平的影响。方法将HepG2细胞在合有0~50gmol/L的Gen,0.5mmol/L的OA的培养基内,且设置对照组,培养24h后收集细胞,分别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酶法、选择性沉淀法测定PPARα、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收集培养基上清液,采用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测定葡萄糖消耗量。结果浓度为10~50μmol/L的Gen可以减轻HepG2细胞脂肪变的程度,总体上呈现剂量效应关系。Gen各组与模型组比较,高浓度的Gen(50,mol?L)可有效提高OA诱导脂肪变HepG2细胞内PPARα和HDL—C含量,降低TC和葡萄糖消耗量,但低浓度的Gen(10-30μmol/L)对细胞内TC和HDL—C作用不明显。结论高浓度Gen能改善OA诱导的脂肪变HepG2细胞内的糖脂代谢情况,并可能与PPARα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共轭亚油酸对肥胖大鼠脂联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共轭亚油酸对饮食诱导肥胖大鼠脂联素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组、高脂+共轭亚油酸组(每100g饲料含共轭亚油酸分别为075g、150g、300g),每组动物10只,观察共轭亚油酸对肥胖大鼠胰岛素、血糖水平的影响,并应用RTPCR的方法检测脂联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性受体γ(PPARγ)的表达水平。结果高脂组大鼠血清胰岛素和血糖水平分别为(1111±273)μIU/ml,(509±066)mmol/L,075%、150%、300%剂量组胰岛素水平分别为(699±177)μIU/ml,(736±148)μIU/ml,(785±160)μIU/ml,血糖水平分别为(428±072)mmol/L,(418±055)mmol/L,(406±063)mmol/L,且共轭亚油酸可增加肥胖大鼠脂肪组织脂联素、PPARγmRNA的表达水平。结论共轭亚油酸可通过激活PPARγ上调脂联素基因的表达,改善肥胖大鼠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膳食诱导肥胖大鼠脂肪细胞SOCS-3进行抑制,探讨是否可以恢复瘦素的抗脂肪合成作用。方法采用SOCS-3小发夹RNA(shRNA)慢病毒,感染瘦素抵抗肥胖大鼠成脂诱导分化后的脂肪细胞,检测SOCS-3的抑制效果。再采用50 nmol/L瘦素处理6 h,观察脂肪合成相关基因(PPARγ及aP2)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SOCS-3 shRNA慢病毒可有效抑制脂肪细胞SOCS-3 mRNA的表达,抑制率达50%。50 nmol/L瘦素处理6 h后,感染SOCS-3 shRNA慢病毒组PPARγ及aP2 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空白对照组和感染阴性对照病毒组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通过抑制膳食诱导肥胖大鼠的脂肪细胞SOCS-3,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除脂肪细胞的瘦素抵抗。  相似文献   

19.
肥胖大鼠抵抗素的基因表达及共轭亚油酸对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饮食诱导肥胖大鼠胰岛素抵抗形成过程中脂肪组织抵抗素基因的表达水平和共轭亚油酸(CLA)对其的影响,探讨抵抗素的作用及其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性受体γ(PPAR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高脂组、高脂+CLA组(每100g饲料含CLA分别为0.75g、1.50g、3.00g),每组10只大鼠,观察CLA对肥胖大鼠胰岛素和血糖水平的影响,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抵抗素和PPARγ的表达水平。结果高脂组大鼠血清胰岛素和血糖水平分别为(11.11±2.73)mIU/L和(5.09±0.66)mmol/L,CLA可降低肥胖大鼠的血清胰岛素和血糖水平,低、中、高剂量组胰岛素水平分别为(6.99±1.77)mIU/L,(7.36±1.48)mIU/L,(7.85±1.60)mIU/L,血糖水平分别为(4.28±0.72)mmol/L、(4.18±0.55)mmol/L、(4.06±0.63)mmol/L,且高脂组大鼠脂肪组织抵抗素、PPARγmRNA的表达较基础组增强,CLA可增加肥胖大鼠脂肪组织抵抗素、PPARγmRNA的表达水平。结论肥胖大鼠脂肪组织抵抗素mRNA表达较基础组增加,CLA可通过激活PPARγ上调抵抗素基因的表达,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毛蕊异黄酮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转分化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TGFβ1(10μg/L)刺激生长良好的HUVECs,用毛蕊异黄酮(25、50、100μmol/L)进行干预;MTT法检测毛蕊异黄酮对HUVEC的细胞毒性作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Gremlin、CD31、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TGFβ1(10μg/L)、25、50、100μmol/L浓度的毛蕊异黄酮对HUVECs无细胞毒性作用(P>0.05).②用TGFβ1刺激HUVECs后,细胞中 α-SMA、Gremlin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CD31、BMP7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毛蕊异黄酮(25、50、100μmol/L)进行干预后,α-SMA、Gremlin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CD31、BMP7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并且表现出一定的浓度依赖性(P<0.05).结论 毛蕊异黄酮能抑制TGFβ1诱导的内皮细胞转分化,具有内皮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