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6 毫秒
1.
目的检测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临床分离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大肠埃希菌产NDM型碳青霉烯酶的情况,研究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该医院2013年11月-2015年1月临床分离的18株对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药敏纸片抑菌圈直径≤19 mm的大肠埃希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bla_(NDM)型碳青霉烯酶基因并对阳性产物进行测序以确定基因型别;通过质粒转移接合试验了解耐药基因是否可以通过质粒进行水平传播;应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产NDM酶的大肠埃希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18株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中6株扩增到bla_(NDM)基因,其中4株为bla_(NDM-1),2株为bla_(NDM-5)。6株产NDM酶的大肠埃希菌中3株成功进行转移接合试验,MLST发现6株产酶菌株共分为5个ST型(ST5018,ST354,ST405,ST2967,ST156),与PFGE结果中5种不同的DNA谱型(A~E)相对应,其中2株菌株同为ST5018型且为PFGE-DNA谱型中A型的不同亚型(A1,A2)。结论本研究检出产NDM酶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bla_(NDM)阳性病例多为散发,但由质粒介导的水平传播在bla_(NDM)的播散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上海地区首次检出NDM-5型碳青霉烯酶,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14年海南地区临床分离的1株携带bla_(NDM-5)大肠埃希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方法收集临床分离耐碳青霉烯类药物大肠埃希菌1株,经Vitek 2 Compact和E-test条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复核试验;改良Hodge试验和EDTA协同试验筛选碳青霉烯酶表型;PCR扩增并测序筛查碳青霉烯酶基因(bla_(NDM)、bla_(KPC)、bla_(GES)、bla_(IMP)、bla_(VIM)、bla_(OXA-48)和其他β-内酰胺酶基因(bla_(TEM)、bla_(SHV)、bla_(CTX);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进行序列分型;接合转移试验、S1酶切脉冲场凝胶电泳(S1-PFGE)、Southern印迹杂交方法分析其携带质粒的特征。结果该菌株对所检测的包括碳青霉烯类的β-内酰胺类药物全部耐药,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利福平、替加环素和多粘菌素B敏感;改良Hodge试验和EDTA协同增效试验阳性;基因扩增及序列比对显示与已报道的bla_(NDM-5)同源性100%,同时检出bla_(TEM-1)和bla_(CTX-M-55)基因;MLST测序分型为ST5131;S1-PFGE、Southern印迹杂交显示bla_(NDM-5)位于大小约50 000 bp的质粒上,并且为接合性质粒。结论海南地区发现携带bla_(NDM-5)的大肠埃希菌,该基因存在于可经接合传递的质粒上;该菌株同时携带bla_(TEM-1)、bla_(CTX-M-55)β-内酰胺酶基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RE)的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菌株,并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改良碳青霉烯类灭活试验(m CIM)筛查菌株碳青霉烯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基因测序方法检测菌株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共收集到24株CRE,其中13株为肺炎克雷伯菌,11株为阴沟肠杆菌,mCIM阳性率均为100%。13株肺炎克雷伯菌中有10株携带bla_(KPC-2)基因,1株携带bla_(NDM-1)基因,1株携带bla_(NDM-4)基因,1株未检出bla_(KPC)、bla_(IMP)、bla_(VIM)、bla_(NDM)及bla_(OXA)基因;11株阴沟肠杆菌均携带bla_(NDM-1)基因。MLST结果显示13株肺炎克雷伯菌中有12株为ST11型,1株为ST571型;11株阴沟肠杆菌均为ST93型。结论研究涉及的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机制为携带bla_(KPC-2)基因,优势序列分型(ST)为ST11;阴沟肠杆菌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机制为携带bla_(NDM-1)基因,优势ST为ST93。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CRE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耐药大肠埃希菌药物敏感性特征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院内感染控制及临床治疗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收集某医院临床分离的21株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大肠埃希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菌株对11种临床常用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Carba NP试验检测菌株产碳青霉烯酶情况;采用PCR扩增及序列比对检测耐药基因(包括blaNDM、blaKPC、blaIMP、blaVIM、blaOXA)携带状况;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21株碳青霉烯耐药大肠埃希菌中,对哌拉西林、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内酰胺类药物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100.00%;对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的耐药率也高达76.19%;对米诺环素、阿米卡星和磷霉素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分别为23.81%、23.81%和19.05%。Carba NP试验阳性菌株17株,均携带blaNDM-1基因,其余4种基因检测均为阴性。MLST显示21株菌株共有9种ST型别,其中携带blaNDM-1基因的大肠埃希菌主要为ST167型和ST540型。PFGE显示来自泌尿外科的3株菌株电泳图谱完全相同,另外来自不同病房的2株菌株电泳图谱也完全相同,提示医院内存在同一克隆菌株传播的可能。结论 该医院碳青霉烯耐药大肠埃希菌基因型分布呈现多态性;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机制主要是携带blaNDM-1基因;携带该基因的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往往呈现多重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加强对碳青霉烯耐药菌株基因型和耐药基因的检测,将对减缓或阻断耐药菌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我院首株临床分离的产NDM-1型碳青霉烯酶大肠埃希菌耐药特征及其传播机制。方法用Vitek 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及耐药初筛;微量肉汤稀释法和E-test试纸条检测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改良Hodge试验、亚胺培南-EDTA协同试验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PCR以及测序方法检测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进行序列分型;S1-PFGE、Southern印迹杂交和质粒不相容性分型方法研究携带bla_(NDM-1)质粒的特征。结果该菌对包括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在内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均耐药,对阿米卡星、替加环素以及多黏菌素B敏感。改良Hodge试验、亚胺培南-EDTA协同试验阳性;PCR扩增产物测序结果经BLAST比对后显示携带bla_(NDM-1)、bla_(CTX-M-14)和qnr S基因;MLST序列分型为ST131型;bla_(NDM-1)位于大小约为100 000 bp的IncN型质粒上,且该质粒可通过接合传播。结论新出现的产NDM-1型碳青霉烯酶大肠埃希菌为ST131型,bla_(NDM-1)基因可通过质粒传播,临床应加强监测以防止耐药菌传播。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某医院儿科分离的6株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基因型和相互间的同源性,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梅里埃Vitek-2Compact对6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改良Hodge试验和金属酶E条检测菌株是否产碳青霉烯酶。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菌株是否携带碳青霉烯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Ampc等耐药基因,并测序确定其基因型。多位点序列(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验证菌株之间的同源性。结果 6株肺炎克雷伯菌表现为多重耐药性,对临床常用的抗生素耐药。所有菌株改良Hodge和金属酶E条试验均阳性,且携带多个耐药基因。其中5株菌,分别携带NDM-1、SHV-11、DHA-1、oqxA和fosA3基因。另外1株ST11型肺炎克雷伯菌携带KPC-2、CTX-M-65、TEM-1和OXA-1基因。5株携带NDM-1基因的肺炎克雷伯菌中,有4株的PFGE带型相同,且都为ST571型,另一株为ST76型,带型与前4株不同。结论新生儿病房中存在携带NDM-1、SHV-11、DHA-1、oqxA和fosA3基因的ST571型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医院感染暴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新生儿科3株产NDM-5型碳青霉烯耐药大肠埃希菌的分子流行特征。方法收集2017年8—9月新生儿科病房分离的3株碳青霉烯耐药大肠埃希菌(E1、E2和E3)。采用Vitek 2 Compact系统联合K-B法、E-test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 PCR扩增碳青霉烯耐药基因及其他相关耐药基因; PCR技术检测质粒复制子分型;质粒接合试验探讨质粒的可接合传递性;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 3株细菌对绝大多数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除外氨曲南(E1、E3敏感,E2耐药),对喹诺酮类药物、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对氨基糖苷类药物敏感。PCR及测序提示3株细菌均检出blaNDM-5基因,同时检出部分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blaSHV、blaTEM或blaCTX-M);质粒复制子类型均为Inc X3,E1质粒接合转移试验成功; MLST提示3株细菌均为ST1642型,PFGE显示3株细菌条带一致。结论新生儿科3株碳青霉烯耐药大肠埃希菌均产NDM-5型碳青霉烯酶,同时携带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MLST和PFGE提示3株细菌为同一克隆来源。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评估氨曲 南联合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对产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收集2018- -2020 年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耐药大肠埃希菌30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常规药物的敏感性,采用E-test 试验检测菌株对氨曲南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双E-test纸条法检测氨曲南与头孢他啶/阿维巴坦之间的协同作用;酶抑制剂增强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表型;PCR扩增和测序技术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碳青霉烯酶表 型检测结果显示,30株大肠埃希菌均为金属酶表型,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携带NDM-5基因26株,携带NDM-7基因2株,携带NDM-1和NDM-9基因各1株。另外,15株携带TEM-I基因,22株携带CTX-M-I组基因( 10株携带CTX-M-I5,12株携带CTX-M-55) ,9株携带CTX-M-9组基因(均为CTX-M-27)。MLST将30株菌分为8个不同的ST型,以ST167(40% , 12/30)、ST405 (20% ,6/30)和ST410( 20% , 6/30)为主。30 株细菌仅对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敏感,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为46.7%。27 株对氨曲南耐药的菌株,在联合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后25株细茵由耐药变为敏感,氨曲南MIC3g和MIC。分别下降至2 μg/mL和4 μg/mL。结论氨曲南联合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对产NDM金属酶大肠埃希菌有较强的体外协同作用,可成为一种治疗产金属酶大肠埃希菌感染的潜在药物组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碳青霉烯类不敏感革兰阴性杆菌中bla_(NDM-1)基因的分布,探讨NDM-1阳性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长沙地区2011年1月—2012年8月临床分离非重复碳青霉烯类不敏感革兰阴性杆菌,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筛查bla_(NDM-1)基因,扩增产物测序和BLAST软件分析。对bla_(NDM-1)基因阳性菌株,采用E试验法检测其药物敏感性、PCR法检测β内酰胺酶基因(包括bla_(DHA)、bla_(VIM)、bla_(IMP)、bla_(GIM)、bla_(CTX-M)、bla_(KPC)、bla_(TEM)和bla_(SHV)等)和16S r RNA甲基化酶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进行分子生物学分型。结果共收集到687株碳青霉烯类不敏感的革兰阴性杆菌,其中3株被证实为bla_(NDM-1)基因阳性菌株,包括2株肺炎克雷伯菌(菌株编号CS11495和CS610)和1株阴沟肠杆菌(菌株编号CS30754)。该3株菌均来源于湘雅医院。在测试的12种抗菌药物中,除对阿米卡星和多黏菌素B敏感外,对其余抗菌药物几乎全耐药。菌株CS11495同时检出bla_(SHV-12)、bla_(TEM-1)、bla_(CTX-M-15)和bla_(IMP-4),菌株CS610携带bla_(DHA)、bla_(SHV-12)和bla_(TEM-1),菌株CS30754中bla_(SHV-12)和bla_(TEM-1)基因阳性。其余基因均为阴性。2株肺炎克雷伯菌PFGE分型可分为A、B两型。MLST显示,菌株CS11495、CS610和CS30754分别属于ST629、ST490及ST214,其中ST490为国内首次报道。结论 bla_(NDM-1)阳性菌株具有广泛的耐药谱,与其同时携带多种耐药基因有关。尽管本地区不存在克隆传播,但分布于同一医院的不同科室,应预防其播散。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常熟地区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耐药性和分子流行特征。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12月常熟地区分离的34株CRKP菌株,使用Vitek 2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PCR筛选碳青霉烯酶基因并测序,质粒接合转移实验验证耐药质粒的可转移性,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 34株CRKP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为100%,有33株检测到耐药基因,其中30株携带bla_(KPC-2)基因、4株携带bla_(NDM-1)基因、1株携带bla_(IMP-4)基因(有2株同时携带bla_(KPC-2)和bla_(NDM-1)基因)。质粒接合试验成功获得25株bla_(KPC-2)阳性质粒。同源性分析显示共有11种型别,其中A型15株,B型9株,C型有2株,其余型各1株。结论常熟地区的CRKP以携带bla_(KPC-2)质粒为主,菌株克隆以A型和B型为主,存在小范围的克隆性传播。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方法收集2012-2014年临床分离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肠杆菌科菌株37株,采用改良Hodge试验和EDTA双纸片协同试验筛查碳青霉烯酶及金属酶表型,采用PCR法及基因测序方法调查耐药基因携带情况。结果 37株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菌株包括肺炎克雷伯菌16株(43.2%)、大肠埃希菌6株(16.2%)、黏质沙雷菌6株(16.2%)、阴沟肠杆菌4株(10.8%)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阿斯肠杆菌、产酸克雷伯菌、成团泛菌、芳香沙雷菌各1株(各2.7%);耐药表型显示33株改良Hodge试验阳性,8株金属酶表型阳性;其中35株检出耐药基因,包括bla_(KPC)(21株)、bla_(IMP)(6株)、blaOXA-48(3株)、bla_(NDM-1)(3株)和bla_(VIM)(2株)。结论本院临床分离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以bla_(KPC)为主要耐药基因,其次为bla_(IMP)基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尿液分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对磷霉素耐药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耐药机制。方法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6年1—12月尿液分离大肠埃希菌308株,通过药敏试验筛选产ESBLs及磷霉素耐药菌株;PCR扩增ESBLs基因及磷霉素相关耐药基因;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对菌株进行遗传相关性分析,采用接合试验验证耐药基因的转移性。结果 308株尿液分离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菌株168株(54.54%);产ESBLs菌株中检出磷霉素耐药菌株18株(10.71%,18/168)。其中,ESBLs耐药基因携带率分别为bla_(SHV) 88.9%(16/18)、bla_(CTX-M) 77.8%(14/18)、bla_(TEM-208) 5.6%(1/18);bla_(TEM-1b) 61.1%(11/18);fosA3基因的携带率为83.3%(15/18)。MLST分型主要为ST131(27.78%)。接合试验表明,fosA3阳性菌株的耐药性均具有可转移性。结论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磷霉素的耐药率仍处于较低水平。fosA3基因是造成磷霉素耐药的主要机制,该基因位于可接合的质粒上,易于水平传播,需要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耐药基因的携带和分布情况。方法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筛选2014年6月—2015年12月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13年文件判读,排除重复分离菌株,选出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菌株共29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KPC、NDM、VIM、SPM、GIM、IMP、OXA23、OXA24、OXA51和OXA58等相关基因进行检测。结果在分离的29株耐药菌株中共检出KPC阳性11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10株、大肠埃希菌1株;检出NDM阳性7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3株、大肠埃希菌4株,并有2株检测出变异基因NDM-5。结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为携带KPC和NDM型碳青霉烯酶基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携带bla_(NDM-1)和bl_(aKPC-2)的弗劳地枸橼酸杆菌的碳青霉烯酶基因结构进行分析。方法收集4株耐碳青霉烯类药物弗劳地枸橼酸杆菌(CF-05、CF-17、CF-35、CF-43),琼脂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敏感性;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细菌同源性;特异性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分析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和ESBLs耐药基因、接合试验、耐药基因周围序列分析对菌株的耐药机制进行分子水平研究。结果 4株细菌仅CF-05对阿米卡星敏感,所有菌株对其他检测药物全部耐药;PFGE结果显示4株细菌不同源;特异性PCR扩增和序列分析显示2株(CF-35、CF-43)同时携带blaNDM-1和blaKPC-2、另2株(CF-05、CF-17)仅携带blaNDM-1,CF-35同时携带bla_(CTX-M-15);其中3株细菌(CF-05、CF-17、CF-43)接合成功,CF-05、CF-17接合子(CF-05-1和CF-17-1)携带bla_(NDM-1),CF-43获得2种接合子(CF-43-1携带bla_(KPC-2)、CF-43-2同时携带bla_(NDM-1)和bla_(KPC-2));分析blaNDM-1和blaKPC-2周围序列发现,4株细菌周围序列分别与国内报道携带bla_(NDM-1)和bla_(KPC-2)的肺炎克雷伯菌质粒pNDM-HN380和PK048周围序列高度相似。结论在4株弗劳地枸橼酸杆菌中检测到NDM-1型碳青霉烯酶,其中2株同时携带KPC-2型碳青霉烯酶,bla_(NDM-1)周围序列和bla_(KPC-2)周围序列与国内已知肺炎克雷伯菌相关耐药基因周围序列高度相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株黏菌素耐药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鉴定细菌及检测常见抗菌药物敏感性,并检测菌株是否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用三维试验检测菌株是否产AmpC酶;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对黏菌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PCR及测序检测耐药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的分子分型和同源性;接合试验和S1酶切脉冲场凝胶电泳(S1-PFGE)对菌株的质粒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株菌均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对黏菌素耐药,其中N408对头孢类药物耐药;PCR扩增和测序分析显示2株菌均携带mcr-1基因,且N408和N433分别携带blaCIT和blaTEM-1基因;2株菌质粒接合试验均成功,接合子均检测到mcr-1基因;MLST分析显示N408为ST453型,N433为ST8900型,PFGE显示为不同条带。S1-PFGE显示N408有2个质粒,N433有1个质粒。结论本地区已出现携带mcr-1基因黏菌素耐药大肠埃希菌,且可通过质粒在不同菌株间水平播散,应引起临床的重视,加强此类菌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HT5"SS〗了解我国五省市六家三甲医院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不敏感肠杆菌KPC耐药基因携带和膜蛋白缺失情况。方法 收集2012年10月-2014年12月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不敏感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共135株。运用改良Hodge试验进行KPC表型初步筛选,PCR法进行KPC耐药基因和膜蛋白基因检测。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KPC酶阳性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共有115株菌Hodge试验阳性。65株菌检测到KPC耐药基因,有13株菌所测膜蛋白全部缺失。8株KPC阳性大肠埃希菌ST131型占主导地位;57株KPC阳性肺炎克雷伯菌主导型别是ST11。PFGE结果显示部分菌株同源性较高。结论 KPC酶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不敏感的菌株中起主导作用,而膜蛋白的缺失也是导致耐药的一个协同因素。不同地区菌株的主要耐药机制和主导分子型别一致,同时某些医院存在部分分子型别小规模流行,临床工作中应特别注意监控,以防大规模扩散和地区间传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唐山地区2018—2019年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产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亚型情况及流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唐山地区3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8—2019年临床分离CRE 252株,采用Vitek 2 Compact细菌鉴定仪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改良碳青霉烯类灭活试验(mCIM)和EDTA协同改良碳青霉烯类灭活试验(eCIM)进行表型筛查,并用PCR扩增bla_(NDM)基因并测序。结果 76株CRE检测出bla_(NDM)基因。其中bla_(NDM-5)型占60.53%(46/76)、bla_(NDM-1)占36.84%(28/76)、bla_(NDM-9)占2.63%(2/76)。标本来源主要为痰液(44.74%)、尿液(30.26%)。76株产NDM的肠杆菌科细菌中大肠埃希菌占比为50.00%(38/76),肺炎克雷伯菌为38.15%(29/76)。产NDM菌株对氨曲南、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分别为77.6%、77.6%、89.5%、82.9%,仅发现2株产NDM菌株对替加环素耐药,对其余抗菌药物100.0%耐药。结论唐山地区NDM亚型主要是NDM-5和NDM-1,耐药基因主要存在于大肠埃希菌中。bla_(NDM)阳性者耐药性严重,医院应加强此类细菌的防控从而防止疾病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分析新生儿科3株产NDM-5型碳青霉烯耐药大肠埃希菌的分子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2017年8-9月新生儿科病房分离的3株碳青霉烯耐药大肠埃希菌(E1、E2、E3),Vitek2-Compact系统联合K-B法、E-test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PCR扩增碳青霉烯耐药基因及其他相关耐药基因,检测质粒复制子分型并进行质粒接合转移试验,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 药敏结果提示3株细菌对绝大多数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除外氨曲南(E1、E3敏感,E2耐药),对多粘菌素B、氨基糖苷类药物均敏感。PCR及测序结果提示3株细菌均检到blaNDM-5基因,同时检测到部分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blaSHV、blaTEM或blaCTX-M);质粒复制子类型均为IncX3,E1质粒接合转移试验成功;MLST结果提示3株细菌均为ST1642型,PFGE结果显示3株细菌条带一致。结论 新生儿科3株碳青霉烯耐药的细菌均产NDM-5型碳青霉烯酶,同时携带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MLST和PFGE提示3株细菌为同一克隆来源。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临床分离的8株产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NDM-1)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特点及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菌株的鉴定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β-内酰胺酶基因,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Blast比对分析。采用接合转移试验检测NDM-1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能力。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的同源性。结果 8株菌株对β-内酰胺类药物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均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而对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很好;各菌株多同时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其中5株携带SHV基因、2株携带CTX-M-1基因、1株携带DHA-1基因。产NDM-1菌株(2株大肠埃希菌除外)接合成功,接合子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性很高。PFGE结果显示,2株大肠埃希菌为不同克隆株,而3株阴沟肠杆菌中有2株具有同源性,视为同一克隆株。结论产NDM-1肠杆菌科细菌多同时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对β-内酰胺类药物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均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NDM-1耐药基因具有水平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mcr-1基因在临床分离肠杆菌科细菌中的分布及其阳性菌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PCR法对1 617株临床分离肠杆菌科细菌进行mcr-1基因的筛查,并对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mcr-1基因阳性菌株对于临床常见抗菌药物的MIC。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mcr-1基因阳性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1 617株临床分离肠杆菌科细菌中,仅9株(0.6%)细菌mcr-1基因检测阳性,其中包括8株大肠埃希菌和1株肺炎克雷伯菌。PFGE分析显示8株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分属8个不同型别;9株mcr-1阳性菌株对多黏菌素E均耐药,MIC为4~8 mg/L;9株细菌对头孢美唑、碳青霉烯类药物及替加环素均敏感,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均耐药,仅1株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敏感;1株肺炎克雷伯菌和1株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1株肺炎克雷伯菌和2株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结论 mcr-1基因在受试临床分离肠杆菌科细菌中检出率很低,mcr-1基因阳性菌中以大肠埃希菌多见,未发现克隆传播,其介导的多黏菌素耐药水平也较低。mcr-1阳性菌株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及喹诺酮类等药物耐率高,但对头霉素、碳青霉烯类、替加环素敏感,提示mcr-1阳性菌株感染仍有多种抗菌药物可供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