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腔内修复术联合体内激光原位开窗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柳州市工人医院血管外科对7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应用体内激光原位开窗技术进行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术中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开窗4例,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开窗2例,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开窗1例。急性期手术5例,慢性期手术2例。结果 7例病人植入锥形大动脉支架13枚、Fluency plus直管型覆膜支架18枚。术中因升主动脉破裂死亡1例(14.3%),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8.6%,所有病人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术后1个月、3个月随访结果均显示夹层破口隔绝良好,无内漏,开窗血管通畅。结论主动脉弓腔内修复术联合体内激光原位开窗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且创伤小、恢复快、术中成功率高、内漏发生率低,近期效果良好,中、远期疗效尚需随访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外转流联合激光或穿刺针腔内原位开窗技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疾病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8年12月20例累及主动脉弓上分支动脉的主动脉瘤(夹层)资料,应用体外转流联合激光或穿刺针腔内原位开窗技术进行腔内修复。结果 19例成功完成原位开窗,1例术中死亡。应用体外转流10例。9例左锁骨下动脉开窗,其中1例因左锁骨下动脉弯曲角度过大未能完成原位开窗,置入烟囱支架; 4例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双开窗,6例左锁骨下动脉+头臂干+左颈总动脉三开窗。围手术期死亡2例,其中1例术中因升主动脉破裂死亡,1例术后3天因大面积脑梗死死亡。术后早期并发症2例(1例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1例肺部感染),均治愈出院。18例随访时间6~30个月,(18±3)月,主动脉CTA显示主动脉弓部病变部位均隔绝良好,无内漏,开窗血管通畅。结论对累及主动脉弓部疾病,应用体外转流联合激光或穿刺针腔内原位开窗技术行腔内修复术微创、有效,但应术前全面评估病情,掌握好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腔内隔绝术联合开窗技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的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手术效果.方法 采用腔内隔绝术联合开窗技术治疗10例累及主动脉弓部的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联合开窗技术封堵夹层破口,保留主动脉弓全部分支8例,保留头臂干及颈总动脉2例.手术均在局部麻醉下完成,覆膜支架开窗在术中进行.结果 患者术中造影无内漏,术后无死亡,2例左锁骨下动脉封堵的患者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随访中,开窗支架通畅,无移位,保留的主动脉弓分支动脉通畅,降主动脉真腔扩大,假腔血栓化并缩小.结论 对于累及主动脉弓部的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联合开窗技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联合辅助技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方法 分析腔内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破口邻近左锁骨下动脉或位于其近端的46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腔内封堵左锁骨下动脉43例;PDA封堵器封堵左锁骨下动脉6例次;颈部动脉搭桥术9例次;“烟囱”技术重建左颈总动脉8例次;“开窗”技术封堵夹层破口,同时保留主动脉弓部所有分支动脉1例次.结果 患者术后均存活,随访时间(25±16)个月.未发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10例发生左锁骨下动脉Ⅱ型内漏,其中6例通过PDA封堵器隔绝,2例保守治疗后自愈;9例发生左上肢缺血症状,其中8例行保守治疗,另1例症状严重,行颈部动脉搭桥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随访中,所有人工血管和分支动脉支架均保持通畅,降主动脉真腔直径显著扩大,假腔直径逐渐缩小.结论 对累及主动脉弓部,破口邻近左锁骨下动脉或位于其近端的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联合PDA封堵器、颈部动脉搭桥术、“烟囱”技术或“开窗”技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钬激光原位开窗技术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保留弓上分支动脉的疗效.方法 2016年11月 ~2019年7月对42例紧邻主动脉弓部分支血管、腔内修复治疗近端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病变在DSA下对胸主动脉行腔内隔绝之后,通过肱动脉或颈动脉逆行导入550μm钬激光光纤,对覆膜支架进行原位开窗,开窗后植入支架,重建左锁骨下动...  相似文献   

6.
裂口位于主动脉弓远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腔内修复术治疗裂口位于主动脉弓远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通过股动脉入路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21例内膜撕裂口位于主动脉弓远端和近端降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进行血管腔内治疗,根据椎动脉造影确定是否重建左锁骨下动脉。结果全组21例中,急性夹层13例,慢性夹层8例,均接受了血管腔内带膜支架修复术,手术成功率100%。17例同时封闭了左锁骨下动脉,其中4例行左锁骨下动脉重建。4例发生内漏,1例术后发生脑梗死。平均随访22.3个月(6~65个月),所有病例均存活。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12例,部分血栓形成9例。结论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内膜撕裂口位于主动脉弓远端和近端降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是有效和安全的,具有微创、成功率高和并发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复杂胸主动脉血管病变Castor分支支架腔内修复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18年9~12月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弓部血管病变拟行腔内介入支架手术的4例患者,年龄分别为65、55、45、39岁。患者均缺乏足够的左锁骨下近端锚定区,或病变累及弓部血管无法采用常规单纯支架置入术。手术均采用Castor分支支架,术前采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及3D打印技术对主动脉弓部血管解剖进行精确刻画,并辅助手术策略制定及进行器械模拟植入。结果3例为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Stanford B型夹层(1例合并升主动脉瘤),1例为主动脉弓部穿通性溃疡。4例患者手术顺利,1例患者同期行体外循环升主动脉置换。患者术后CTA提示效果满意,无内漏、支架移位及卒中等严重并发症出现,30 d随访患者状态良好,无不良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3D打印辅助复杂胸主动脉血管病变分支支架腔内修复手术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及诸多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TEVAR结合激光原位开窗(in situ laser-generated fenestration,ISLF)保留左锁骨下动脉治疗主动脉弓部扩张性疾病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9月接受TEVAR结合激光原位开窗保留左锁骨下动脉手术的13例患者资料,行CTA评估术后夹层破口封堵情况、重建左锁骨下动脉的通畅情况、主动脉重塑情况和支架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ISLF在12例患者取得成功,技术成功率92.3%。1例开窗失败而采用"烟囱"技术成功重建左锁骨下动脉;1例因主体覆膜支架释放时覆盖左颈总动脉,同样采用"烟囱"技术重建左颈总动脉。患者围术期未发生因使用激光而导致的并发症,无内漏及脑血管意外。2例患者在撤出主体支架系统时出现髂动脉破裂,1例抢救无效死亡,院内死亡率7.7%。术后随访3~18(9.9±5.2)个月,患者破口封堵完善,主体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支架无变形移位,无内漏的发生。1例出现无症状左锁骨下动脉支架近端血栓形成,其余患者左锁骨下动脉支架通畅性良好,通畅率91.7%。夹层胸主动脉段完全血栓化且真腔明显扩大,假腔、壁间血肿厚度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透性溃疡局部均完全血栓化。结论 TEVAR结合ISLF是治疗主动脉弓部疾病保留左锁骨下动脉安全且有效的选择,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有良好的通畅性及主动脉重塑,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用穿刺破膜技术进行原位开窗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8年1月10例原位开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repair,TEVAR)的资料,其中5例胸主动脉瘤,5例主动脉夹层。在覆膜支架封盖左锁骨下动脉后,利用打磨过的导丝硬头进行穿刺破膜、球囊扩张,重建左锁骨下动脉血流通路。结果 9例开窗成功,1例胸主动脉瘤开窗失败,改行烟囱支架植入。开窗成功的9例术后随访13~53(29. 8±16. 1)月,左锁骨下动脉血流通畅,无内漏发生。结论利用穿刺破膜技术行原位开窗的技术简单,经济,有效,适用于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胸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杂交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效果。方法:采用杂交技术(解剖外旁路联合血管腔内修复术)手术治疗10例患者,包括累及主动脉弓部分支的B型主动脉夹层4例和主动脉弓降部真性动脉瘤6例。其中左颈总动脉至左椎动脉旁路1例,右颈总动脉至左颈总动脉旁路5例,右颈总动脉至左颈总动脉及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旁路1例和升主动脉至无名动脉及左颈总动脉旁路3例。均经股动脉入路植入覆膜支架。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技术成功,1例发生少量I型内漏,未处理。术后1例因脑梗塞伴肺炎、肾功能衰竭不治自动出院;其余9例均痊愈出院。9例随访时间3~33个月,均恢复正常生活,术后3个月CTA示:覆膜支架无移位,1例内漏已消失,无新的内漏发生,夹层假腔或动脉瘤腔内已有血栓形成,远端夹层假腔无明显扩大,旁路人工血管通畅。结论:杂交手术避免体外循环损害,减轻外科手术创伤,提高了治疗效果,是治疗累及分支的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升主动脉置换+弓部覆膜支架三开窗手术用于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2020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接受升主动脉置换+弓部覆膜支架三开窗手术治疗24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7例,年龄45~72岁。患者夹层均未累及弓上三分支动脉,所有患者均采用非深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保留弓部及弓上三分支,个体化覆膜支架开窗植入术。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0%,无术中并发症,术后1个月无内漏迹象。住院时间为(10±5)d。术后随访中支架通畅,无移位,保留的主动脉弓分支动脉通畅,降主动脉真腔扩大。结论 应用升主动脉置换+弓部覆膜支架三开窗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可以在避免深低温停循环、缺血-再灌注损伤、头颈上肢缺血缺氧、手术时间过长等传统杂交手术方式弊端的同时,极大地简化手术方式、节省手术时间、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非常理想的近期临床疗效,远期临床效果需要长期随访和大样本研究的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技术重建主动脉弓治疗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病变的可行性。方法2005年,对1例StanfordA型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主动脉病变之前做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的旁路术;经右颈总动脉将修改的分叉支架型血管主体放入升主动脉,长臂位于无名动脉。短臂应用延长支架型血管延伸至降主动脉。通过腔内技术重建主动脉弓实现累及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主动脉病变的微创治疗。结果腔内修复术后移植物形态良好,血流通畅,病变被隔绝,脑、躯干、四肢循环稳定。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该手术方案设计合理、技术可行。可能成为复杂胸主动脉病变新的腔内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3.
分支型腔内支架人工血管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应用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分支型支架人工血管治疗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主动脉弓部夹层。方法2004年2月至2005年1月,采用北京裕恒佳科技有限公司制作的血管腔内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弓部B型夹层病人42例。原发破裂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侧2cm以内。分支型支架由主动脉支架和左锁骨下动脉支架组合而成。支架直径较相应支撑部位动脉直径增加15%~20%。治疗在血管造影室进行,分支型支架人工血管经送放器送入动脉,在透视下释放,植入主动脉弓和左锁骨下动脉。结果41例(98%)成功放置分支型支架41只和直筒型可弯曲支架人工血管5只;1例因左锁骨下动脉变形成角未能将送放器送入而改用直筒型支架治疗。夹层破裂口均被封闭,夹层真腔全部恢复正常直径。术后复查2例存在少量内漏。入路动脉无损伤,无死亡病例。术后病人均恢复正常活动。结论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分支型支架人工血管易使用,适合修复破裂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旁的主动脉弓部夹层,但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中即时造影提示覆膜支架近端出现Ⅰ型内漏,通过追加植入体外预开窗的支架延长段(CUFF)以延长锚定区,并消除Ⅰ型内漏的手术方式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技术要点。方法 2016~2017年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实施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623例,其中6例患者在第1枚覆膜支架植入后,采取了追加植入1枚体外预开窗CUFF的方法处理了近端Ⅰ型内漏并保留了弓部分支动脉。6例患者平均年龄63.3(54~76)岁,男4例、女2例,其中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例,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主动脉穿通性溃疡3例,全部接受经股动脉途径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结果本组手术成功率100.0%,预开窗技术分支动脉保留成功率100.0%,预开窗平均时间10.3(6~17)min。5例保留了左锁骨下动脉,1例同时保留了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后者经开窗向左颈总动脉植入覆膜支架1枚。本组锁骨下动脉均未植入支架。Ⅰ型内漏消除率83.3%(5/6),1例患者术后仍有微少量内漏,未予进一步处理。所有患者均获得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时间10.3(3~25)个月,即时造影残留微少量内漏患者于术后3个月随访时内漏完全消失,所有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无死亡患者。结论对于腔内修复治疗术中出现近端Ⅰ型内漏的主动脉弓降部疾病患者,采取追加植入体外预开窗CUFF的方法,可在延长近端锚定区的同时成功保留弓上分支动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使用原位开窗保留弓上分支动脉技术的初步经验。方法 :分析我院从2016年7月至2017年2月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原位开窗1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弓部假动脉瘤3例,主动脉夹层12例。结果:病人均成功实施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23支目标血管中21支成功开窗(91.3%)。3例病人同时进行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三开窗,平均手术时间为(550.0±155.6)min。2例行左颈总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双开窗,平均手术时间为(405.0±275.8)min。10例行左锁骨下动脉单开窗,平均手术时间为(175.0±43.5)min。术中发生穿刺侧髂外动脉损伤1例,术后发生脑梗死1例。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平均住院(15.3±4.3)(8~26)d。平均随访(3.1±2.0)(1~7)个月。随访病人均无不适症状。13例病人(86.7%)复查CTA,均未发现夹层进展。开窗支架通畅在位,无内漏及其他支架并发症发生。结论:原位开窗技术有效扩大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治疗主动脉病变适应证,安全可行,有微创优势。  相似文献   

16.
Chang GQ  Li XX  Chen W  Li JP  Hu ZJ  Yao C  Lin YJ  Wang SM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23):1608-1611
目的探讨带膜支架腔内修复联合解剖外旁路术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建立各种解剖外旁路来重建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以延长锚定区,然后一期或分期行带膜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可采取颈动脉入路或股动脉入路来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结果全组34例中升主动脉夹层8例,主动脉弓部夹层26例,除1例术中死亡外,其余33例均成功接受带膜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术。30d病死率为8.8%(3/34),内漏发生率为11.8%(4/34),脑梗死发生率为5.9%(2/34)。随访6—70个月,平均24.5个月,2例失访。结果显示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16例,部分血栓形成13例。结论带膜支架腔内修复联合解剖外旁路术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具有微创、安全性较高,并发症较少的特点,但应注意适应证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不开胸"杂交"手术(不开胸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旁路术+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弓部夹层的近中期疗效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9月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心胸外科接受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旁路术+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旁路术毕即转入导管室行同期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弓部夹层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46~71岁。分析该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预后情况。结果行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术4例,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术3例,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旁路术、封闭左锁骨下动脉10例。全部手术均获得成功。1例患者术后出现喉返神经损伤。术后7 d、3个月、1年及之后每年复查CT,随访截至2015年9月,随访时间12~5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健康存活,人工血管旁路通畅,血管支架无内漏。结论不开胸"杂交"手术可用于治疗难以耐受主动脉置换的主动脉弓部主动脉夹层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8.
Li C  Li YL  Wang ZG  Zhang Q  Gu YQ  Bian JF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8):1184-1186
目的探讨采用胸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治疗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主动脉弓降部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2月至2004年6月,采用血管腔内胸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弓部夹层14例。14例均为StanforB型主动脉夹层,原发破裂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2~13mm,平均8.7mm。分支型支架由主动脉段支架和分支段支架组成,支架直径较相应支撑部位动脉直径大15%~20%。治疗在血管造影室进行,应用定位导丝、在透视下将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送人并连续释置入主动脉弓和左锁骨下动脉。结果支架释放全部成功。14例患者共放置14只分支型主动脉支架和2只可弯曲型支架人工血管,封闭夹层破裂口,夹层真腔全部恢复正常直径。无远端动脉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全部患者术后恢复正常活动。结论胸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适合于修复破裂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旁的主动脉弓部夹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累及主动脉弓部主动脉夹层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2月—2015年5月因主动脉弓部夹层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心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病例资料,分析其手术方式选择及理由,不同术式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检索出符合条件的病例92例,其中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36例,预开窗血管支架的TEVAR 2例,封闭左锁骨下动脉的TEVAR 31例,不开胸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旁路术+TEVAR17例(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术4例,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术3例,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术、封闭左锁骨下动脉10例),开胸主动脉弓置换术6例。2例开胸主动脉弓置换术患者术后死亡,其余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累及主动脉弓部夹层,开胸主动脉弓置换术是一种成熟的治疗方式;TEVAR是的一种快速、有效、经济、术后并发症少的手术方式,并可以通过开窗、分支血管旁路术等方式扩大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主动脉弓结构复杂、曲度大、弓上分支血管负责脑部和上肢等重要区域的血供,其中左锁骨下动脉包含椎动脉等重要分支,负责左上肢、后脑部等的血供。为了保证足够的锚定区,当近端裂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距离1.5cm时需对左锁骨下动脉做相应处理,现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