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38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的临床资料,采用单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T管引流、胆总管切开取石加纤维胆道镜取石、行肝叶/段切除术,观察其疗效。结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T管引流术一次取尽率73.33%,残石率26.67%;胆总管切开取石加纤维胆道镜取石术一次取尽率76.92%,残石率23.08%;肝叶/段切除术均未发生结石残留。结论:根据患者临床指征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是治疗关键,可有效提高其治愈率,降低结石残留及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马煜敏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9,32(14)
目的 探讨急性胆管炎患者肝内胆管结石的肝切除最佳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115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肝切除时离最近一次急性胆管炎控制后的时间间隔分为A(<1个月)、B(≥1个月而<3个月)、C(≥3个月)三组.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结石残留情况等.结果 A组的输血量[(650.0±444.5)ml]显著高于B组[(379.9±124.5)ml]和C组[(203.9±134.6)ml](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感染发生率为40.0%、胆漏发生率为40.0%、膈下感染发生率为35.0%)、术后结石残留率(60.0%)和住院时间[(42.1±19.7)d]均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或<0.01).结论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患者炎性反应控制后≥1个月为肝切除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3.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6,(12)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血清中多项肿瘤标志物检测的意义。方法选择1 645例肠道疾病患者,其中肠道良性疾病组患者1 028例(B组),大肠癌患者617例(C组),选择1 609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A组),采用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采用MAGLUMI4000分析仪检测糖类抗原242(CA242)、胃癌相关抗原724(CA72-4)、癌抗原50(CA5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结果与A组、B组比较,C组患者CA242、CA72-4、CA50、CA19-9、CEA水平均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CA242增多占70.99%、CA72-4增多占29.34%、CA50增多占69.04%、CA19-9增多占91.90%、CEA增多占68.88%、NSE增多占40.19%、T-PSA增多占52.67%、联合测定增多占94.00%。结论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测定,可提高对大肠癌患者鉴别诊断准确性,对进一步诊治、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临床检验血清中肿瘤标志物对肺癌患者诊断及治疗的作用。方法:分别选择本院接收的肺癌患者47例,健康体检者50例,均进行血清中肿瘤标志物检测,对比2组检测结果,并对比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的检测结果。结果:肺癌组患者各项血清中肿瘤标志物检测值均高于健康组,且肺癌组患者化疗后各项血清中肿瘤标志物检测值均低于化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诊断及治疗过程中,血清中肿瘤标志物检测有利于更好的诊断患者,并准确的评价治疗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
腹水病因化验检查,尤其是肿瘤标志物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简单、无创。且检测肿瘤标志物更敏感、特异;通过测定肿瘤标志物含量对肿瘤有辅助诊断价值,尤其对那些影像学阴性及未能行病理检查的患者,更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联合检测肺癌患者血清和胸水中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肺癌患者血清和胸水中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的含量变化,探讨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空腹取患者静脉血2~3 ml,同时取胸水一管,用罗氏公司Elecsys2010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CEA、Cyfra21-1的含量。结果无论血清还是胸水中,肺癌组的两项肿瘤标志物的含量均显著高于炎症组(P<0.05);肺癌组胸水中CEA、Cyfra21-1的含量均明显高于血清的含量(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和胸水中的肿瘤标志物能大大提高临床诊断肺癌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7.
杨德同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5,28(2):7-9
胰腺癌的预后很差,包括手术在内的综合治疗后,5年生存率仅为1%~5%,主要是胰腺癌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虽然影像学检查比较直观,但敏感性、特异性不高,难以发现1.5cm以下的占位,而且对良、恶性以及在慢性胰腺炎之间有时较难作出正确的鉴别诊断。因此对其血清标志物的测定显得尤为重要。近来,有关胰腺癌血清标志物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提高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带来了希望。本文就目前胰腺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研究以及应用状况作一介绍。 一、糖类抗原1.CA19-9:CA19-9是1978年Koprowski用结肠癌细胞株SWIIb免疫BALB/C小鼠而获得。以… 相似文献
8.
余正平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1998,(8)
本文报道肝内胆管结石伴发肝内胆管癌10例、迟发性肝内胆管癌3例,占同期肝内胆管结石病例的35%(13/371),癌肿均发生于含结石胆管处,以左肝多见。病程1~40年,平均16年;3例迟发性肝内胆管癌分别发生于取石后6、7、11年,平均8年。认为肝内结石、胆管炎(细菌感染)、胆汁淤积是诱发肝内胆管癌的重要因素。早期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及胆管狭窄、通畅胆汁引流、控制感染是预防胆管癌发生的重要措施;早期诊断、根治性切除可获得良好疗效。对左肝结石伴胆管狭窄、肝段萎缩及纤维化,主张行半肝切除,以防癌肿发生 相似文献
9.
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增殖过程中,肿瘤细胞会产生一些反应肿瘤生长和代谢的物质,机体对肿瘤发生反应也会产生一些特征性物质,这些物质存在于机体体液和组织中,可以用生化和免疫学等方法检测到,这类物质称之为肿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在肿瘤诊断治疗中作为辅助诊断、判断疗效和监测复发的指标。由于一种肿瘤可以有多种肿瘤标志物增高,不同肿瘤或同种肿瘤的不同类型可有同一肿瘤标志物异常,不同肿瘤又有着各自敏感性特异性较高的肿瘤标志物。因此,临床上常采用联合检测的方法来提高肿瘤标志物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11.
IAP(Immunosuppressive acidic protein)是1987年由 Tamura等从胃癌病人腹水中分离纯化的一种酸性蛋白质。我们对一些肿瘤患者进行 IAP 检测,结合免疫球蛋白(Ig)水平,以探讨 IAP 和 Ig 在肿瘤患者中的改变及临床意义。1 材料与方法1.1 选取我院住院的肿瘤病人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 相似文献
12.
当前肺癌的发病率越来愈高,也有了年轻化趋势,在肺癌患者早期,他们几乎感受不到任何的症状,大部分患者被检查时,已经处在中晚期了,这时候的治疗让患者后期恢复效果很差,如果能早发现肺癌,并对其进行分型鉴别和诊断,将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所以早筛查、早诊断和早治疗是防治肺癌的主要途径,方便灵敏度和无创伤的肿瘤标志物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p53蛋白表达与肝内胆管结石并肝内胆管癌(HLAIHCC)临床TNM分期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在评价HLAIHCC进展中的价值。方法用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免疫组化检测26例HLAIHCC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临床病理学资料,研究在HLAIHCC中p53蛋白阳性与阴性表达与其各项临床病理学指标间的关系。结果 26例HLAIHCC患者的胆管癌标本均为腺癌。p53蛋白表达阳性者有14例,阳性率为53.8%。癌旁组织中未见p53蛋白表达。HLAIHCC组织中p53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Child分级、HBsAg、肿瘤病理分化程度、单发或多发无显著关系(P0.05),而与TNM分期、生存期有显著关系(P0.05)。结论 HLAIHCCp53蛋白高表达与癌症的进展有密切关系,可作为评价HLAIHCC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4.
周会生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7,(9):89-90
目的探讨临床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诊断胃癌的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80例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为胃癌患者为甲组,选择同期于医院治疗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乙组,选取同期于医院健康体检的80例正常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CA199、CA724、CA242和CEA水平,并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甲组患者血清CA199、CA724、CA242和CEA水平分别为(125.6±78.6)U/ml、(42.1±32.6)U/ml、(45.6±28.7)U/ml和(598.1±234.3)ng/ml,明显高于乙组(6.3±2.1)U/ml、(2.9±1.5)U/ml、(4.1±2.5)U/ml和(4.1±0.9)ng/ml及对照组(5.9±1.8)U/ml、(2.5±2.0)U/ml、(3.6±2.1)U/ml和(3.8±1.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项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敏感性和准确度明显高于单项、两项和三项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有助于胃癌筛查和诊断,尤其是联合检测血清CA199、CA724、CA242和CEA水平可提高胃癌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5,(12)
目的分析胆道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患者胆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本院2011年3月-2014年6月共176例胆道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送检232份胆汁标本,185份检出病原菌,阳性率为79.7%,共检出菌株204株;革兰阴性杆菌144株(70.6%),革兰阳性球菌52株(25.5%),真菌3株(1.5%);大肠埃希菌检出最多为62株(30.4%)。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及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铜绿假单胞菌对大多数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较高的耐药性;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较高,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无耐药;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较好。结论本院引起胆道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6.
何启田 《人人健康:医学导刊》2024,(2):100-101
<正>肝内胆管结石的并发症在我国,肝内胆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治疗难度较大。这种疾病可能多年没有临床症状,或者仅出现上腹部和胸背部的胀痛感。大多数患者在体检或其他疾病的影像学检查中意外发现患病。因此,当肝内胆管结石引发症状时,通常意味着结石已经引起某些并发症。那么,肝内胆管结石可能引起的并发症有哪些?1.胆道出血结石刺激胆管引发炎症的同时,还可能侵蚀到胆管周围的血管,导致胆道出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中输尿管镜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实验以该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所收治的30例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为实验对象,所有患者均应用输尿管镜技术进行治疗,回顾分析患者应用输尿管镜技术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25例患者一次手术完全清除结石,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3.3%。讨论本次临床实验结果表明,在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中应用输尿管镜技术进行治疗,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结石清除效果较为显著,残石率较低,且手术创伤小,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分析精准肝切除与常规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血清学指标、肝功能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经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2月—2020年3月收治的6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0例,分别采用常规切除、精准肝切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学指标、肝功能、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的各项血清学指标(IL-1...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1例老年肝内胆管结石并多发肝脓肿合并结肠瘘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护理要点包括心理护理、围手术期护理、防止术后并发症(出血、感染、胆漏)、造口护理、营养支持、功能锻炼、出院指导等。结果本例患者术后住院32天,病情稳定后带人工肛袋、T管、腹腔引流管出院,未出现护理并发证。结论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康复,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引流管的引流情况,防止出血、感染、胆漏等并发症的发生,给予营养支持,帮助其术后康复锻炼是治疗成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