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26岁,因右胸壁纤维瘤切除术后复发入院.患者分别于2007年、2008年2次于右胸壁相同部位行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见封三,图1)确诊为神经纤维瘤病Ⅰ型(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2010年2月,右胸壁肿物复发并呈进行性生长,间断出现发热症状.查体:颜面、躯干、四肢、腋窝及腹股沟区可见大小不等散在牛奶咖啡斑,右外下胸壁可见约15 cm×9 cm×7 cm大小肿物,质韧,局部呈囊性,皮温较高;左下腹可触及约18 cm× 10 cm×8 cm大小肿物,可推动(图2、3).  相似文献   

2.
1病例介绍 患者男,18岁,汉族,因左足第2趾肿物3个月于2011年8月入院.患者自诉先天性左足第1、2足趾并趾畸形,于2011年2月在当地医院行"左足并趾畸形分趾术",切口直接缝合,未进行植皮(具体手术方案不详),术后伤口愈合,出院后渐发现足趾伤口处瘢痕增生,且进行性增大,未做任何处理,现因第1、2足趾活动受限,且影响美观,要求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甲下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10年7月由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并经病理检查证实为甲下黑色素瘤的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行病变指(趾)超关节截指(趾)术;4例行序列截指(趾)术;6例行局部/扩大切除术.其中5例淋巴转移患者同时行局部淋巴结清扫,并辅以全身化学治疗和免疫治疗.结果 31例中18例获得随访,随访年限3~16年.4例行序列截指(趾)术后随访均未复发;8例行超关节截指(趾)中2例复发;6例行局部病灶切除或扩大切除术中5例复发.侵袭性甲下黑色素瘤患者1年生存率为88.9%(8/9),3年生存率为66.7%(6/9),5年生存率为33.3%(3/9).结论 甲下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具有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治疗应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免疫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4.
患者 男,56岁.刺激性干咳2个月.行CT扫描显示右侧胸壁约8.3 cm×6.2 cm类圆形肿物(图1).2008年12月行右胸壁肿物切除术.右胸壁肿物病理示间皮瘤,双相分化(图2),大小约9 cm×6 cm,肺门和第11组淋巴结均未见肿瘤转移.免疫组化:CR(+)、CK(+)、CK8/18(+)、Vim(+)、MC(局部+)、CEA(-)、TTF-1(-).术后未行放化疗.8个月后患者出现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行颅脑MRI示左颞顶6.4 cm ×4.7 cm肿物(图3),结合病史考虑肿瘤转移.2009年9月行左颞顶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转移性间皮瘤,肉瘤型(图4).  相似文献   

5.
背景:Weil截骨术常用于治疗第2-5跖趾关节半脱位或脱位引起的跖痛症,但也经常出现并发症。目的:探讨改良Weil截骨术治疗第2-5跖趾关节脱位畸形的疗效。方法:2009年至2011年采用改良Weil截骨术治疗第2-5跖趾关节脱位畸形32足,行45趾截骨。男10足,女22足。患足手术前后常规拍摄足正侧位x线片,测量跖骨长度,使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跽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系统评估临床疗效。结果:Weil截骨术后跖趾关节畸形恢复正常关系43例,AOFAS评分术前(48.6±7.5)分,术后(85.9±6.5)分;跖骨截骨后短缩2~7mm,平均4.3mm。2例浮趾畸形,经保守治疗好转。2例复位后仍有半脱位。1例可折断钉过长疼痛。结论:改良Weil截骨能有效纠正第2-5跖趾关节脱位,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22岁,因发现左手背肿物4年、复发1年于2019年11月3日入院。患者约4年前无意中发现左手背一肿物,约玉米粒大小,无疼痛、瘙痒,表面皮肤无红肿,随着肿物逐渐增大,患者在淄博市中心医院高青院区行左手背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显示非典型纤维瘤,术后恢复好。1年前原手术部位再次出现类似肿物,肿物逐渐增大,约鸡蛋大小,近日感觉疼痛,环指屈伸活动受限,于我院门诊行彩超检查提示:左手背皮下实性团块。遂入住我科。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巨趾症、巨足畸形为临床上罕见畸形,治疗以手术矫形为主。我院于1997年收治1例先天性巨趾症并巨足畸形,当时行巨趾截除矫形术。但随着年龄的增长,16年后巨趾症复发,现报道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男,21岁。因右前足巨大伴行走困难2年,于2013-10再次来我院就诊。自幼发现右足拇趾较对侧明显粗大,其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门诊应用足趾末端溃疡原位截趾术对糖尿病足趾尖端难愈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6—2013-06因糖尿病足趾尖端难愈性溃疡而行足趾末端溃疡原位截趾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骨探针、骨培养、病理活检检测患者骨髓炎发生情况,根据所得的临床观察数据分析糖尿病足骨髓炎(DFO)的诊断以及针对难愈性溃疡的合理治疗方案。结果 28例术后同一足趾未复发溃疡。25例在术前检查发现患有槌状趾畸形,无槌状趾畸形的3例发现患趾过长。28例平均获得20.42(2~36)个月随访,17例(61%)骨探针(PTB)结果呈阳性,19例骨培养呈阳性结果,18例提示有骨髓炎的病理学阳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中节趾骨边缘活检阴性。4例骨培养和组织学都呈阴性结果。结论足趾末端溃疡原位截趾对于治疗糖尿病足趾尖端难愈性溃疡,是一种安全、可靠,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12岁。5年前发现右拇指根部有一肿物,在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1年后伤口破溃,肿物复发,呈肉芽肿样。去年,由于肿物迅速增大,又到外地某医院行右拇指肿物切除,右示指背岛状皮瓣转移术。术后病理报告为良性肉芽肿。术后3个月,肿物再次复发,而来我院就诊。入院检查:全身一般情况好,胸部及手部X线片未见异常。局部检查:右拇指掌侧  相似文献   

10.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9岁,5年前因右前臂中段背侧肿块在外院行右前臂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显示右前臂神经纤维瘤。患者5年来未行任何治疗,近1年来右前臂中段背侧原手术切口再现肿块,患者诉该肿块早期活动度良好,未予以重视。近2个月以来肿块明显增大,遂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就诊。我院拟“肿瘤术后复发?”收住院。  相似文献   

11.
患者 男,35岁,因右砪趾甲下出现逐渐增大的、无痛性的、柔软的肿物半年余来我院就诊。患者该部位无明显外伤史。肿物位于右砪趾胫侧甲下,质地柔软,界限不清,表面趾甲甲板欠平滑,颜色无明显改变,初始约为黄豆粒大小,逐渐增大至1.5 cm ×2.0cm,无压痛,右砪趾血运、感觉、运动功能正常。右砪趾正斜位X线片示:右砪趾末节趾骨背侧软组织肿物影,肿物临近部位的骨皮质,可见轻度压迹,骨质未见破坏。局部麻醉下行右砪趾拔甲,甲床切开,肿物切除术。术中探查见:肿物位于胫侧近端甲床的深部,表层甲床膨隆,变薄。纵行切开甲床,肿物白行膨出,为黄色,脂肪样,无包膜,界限清,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将肿物完全切除后,送病理检查为良性脂肪瘤。术后随访3个月,肿物无复发,再生趾甲无畸形。  相似文献   

12.
患者 男,45岁.因右腕部肿物3年,拇、示、环指肿物1年入院.既往无外伤及结核病史.3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发现右腕部无痛性肿物,无消瘦、盗汗、乏力等症状,肿物生长缓慢;2年前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右腕部囊肿",门诊手术,局部麻醉下行囊肿切除术,术后未作病理检查.1年前发现右拇、示、环指弥漫性肿胀及增粗,伴示、中指疼痛、麻木,近半个月明显加重而来我院就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外翻患者的临床病理变化特点及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方法选择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10年7月,采用小切口、跖骨颈梯形截骨致嵌插骨折、辅以软性外固定治疗外翻106例(182足),均为女性;年龄18~50岁,平均42岁。术前负重位X线检查外翻角为20°~40°,平均28.6°;第1、2跖骨间(intermetatarsal angle,IM)角为9°~15°,平均11°。均合并有囊炎。结果本组外翻的病理改变主要为以下几种类型:即第1跖骨内收、IM角增大;第1跖内翻、囊炎及第1跖趾关节半脱位;第2、3跖骨头处胼胝;第2趾呈锤状趾;第1跖趾关节骨关节炎。术后随访6~36个月,其中外翻复发1足,内翻1足,转移性跖骨痛2足。结论根据外翻患者的临床病理改变特点,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可明显提高矫形手术的成功率,降低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自1979年以来,全军显微外科中心利用第2足趾,(足 母)趾甲瓣,第2、3趾,带足背皮瓣的第2趾或(足 母)甲瓣,足趾加游离皮瓣的组合组织移植等多种形式对拇手指缺损进行再造500例576指,成功572指,失败4指,成功率99.3%,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62岁,因发现右腋下肿物2年余,进行性增大3个月余就诊于我院普外科.体检:右腋下触及5cm×4cm×4cm肿块,质稍硬,表面光滑,活动差,无压痛.B超:右腋下软组织内探及低回声包块,回声不均、血流较丰富.于门诊行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与周围的纤维脂肪组织稍粘连,行局部广泛切除术.术后切开肿物,切面呈灰白、灰红色,局部可见出血,质稍硬.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头皮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方法分别于2011年和2013年于外院行肿物切除治疗,均未作病理,切除后肿物复发;2015年1月来院,治疗中先后行肿物扩大切除术、颅骨外板磨削术、局部头皮瓣转移头皮缺损修复术,右大腿取皮术;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术后病理"(头皮)低度恶性肿瘤"。同年12月复发且生长迅速。入院后查头颅3DCT及MRI均提示肿物已侵袭颅骨。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头顶部恶性肿瘤扩大切除+局部颅骨瓣、硬脑膜切除+人工硬脑膜及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术。术后病理为梭形细胞肉瘤,符合黏液样纤维肉瘤,侵犯颅骨及硬脑膜。术后1个月行放射治疗,应用6 MeV电子线,200 cGy×30次。结果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放疗过程中术区游离皮瓣皮肤始终完好,无破溃。随访1年,患者生活状态良好,肿瘤无复发迹象,治疗效果满意。结论足够大的切除范围是保证彻底消灭肿瘤的前提,应用游离皮瓣覆盖伴有颅骨缺损的创面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 65岁。2年前发现右内踝部无痛性包块, 初起时较小, 无明显疼痛、麻木不适, 不影响活动, 未予重视。后包块渐进性增大。1周前患者右足出现麻木不适。专科检查:右内踝至足底内侧区域皮肤呈膨隆外观, 皮色、皮温无明显改变, 可触及皮下质软肿物, 边界较为清晰, Tinel征(+)。右足第1~3趾跖侧刺痛觉减退。摄X线片示右足部分组成骨退行性变。MR提示右足底内侧皮下软组织内不规则形、团块状短T1、长T2信号, T2WI-FS以低信号为主, 内见多发片状稍高信号, 大小约4.5 cm×3.9 cm×12.7 cm, 邻近胫后血管和神经, 长屈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肌腱受压。磁共振诊断:脂肪瘤可能, 高分化脂肪肉瘤待排。拟诊断:右踝部肿物-胫后神经卡压综合征。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右踝部肿物切除、胫后神经松解、石膏外固定术。术中见一黄色脂肪团样肿物(图1)缠绕胫后神经血管束主干并延伸至足底内侧神经血管束, 术中小心保护神经血管, 完整剥离肿物(图2)。术后病理结果(图3):(右足肿物)镜下形态考虑为非典型性脂肪瘤性肿瘤。...  相似文献   

18.
游离第2足趾或关节移植术是最主要的拇、手指再造方法之一。但至今尚未见有关供足X线方面研究的报告。笔者采用双足标准正位及负重侧位X线摄片,对27例术后病人平均随访5.66年。按手术截趾平面及随访时间不同行自身对照分层分析。结果:(1)第1跖骨和其近节趾骨长轴夹角比非手术侧平均增大3.75°,原有用外翻畸形的病人,术后供足畸形加重;(2)跖骨截骨组的远期随访病人供足外侧纵弓平均增大3°;(3)术后供足1~3趾间距平均比非手术侧小9.13mmi(4)术后供足最大宽度变小:(5)跖骨截骨组41.67%的病人出现残留跖骨密度降低。本组只有少数病人稍感供足不适,但均不需治疗。  相似文献   

19.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肿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于2011年3月收治1例,行手术治疗。报告如下。1病历简介病人女性,75岁。1999年因右大腿前侧肿块在外院行肿物切除术,病理诊断为神经纤维腺瘤。术后7年原位复发,外院再次手术切除,由于医院条件有限未做病理检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39岁,右腹膜后巨大脂肪肉瘤第5次切除术后1年,无痛性巨大腹部包块伴消瘦6个月,于2009年3月10日入院。患者于2000年行右侧腹膜后“脂肪瘤(4cm×4cm×4cm)”切除术,术后病理回报“脂肪瘤”。术后5个月肿瘤局部复发,进一步审阅首次手术病理诊断为腹膜后脂肪瘤型脂肪肉瘤。于首次手术后8个月行第二次肿瘤切除术。以后每隔1年左右肿瘤发生一次局部复发,先后于不同医院进行过5次肿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