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报道小腿腓肠神经、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胫前及足部缺损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方法2004年2月-2006年4月,对15例胫前及足部外伤感染后致软组织缺损坏死骨外露彻底清创后,采用腓肠神经或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胫前软组织缺损6.5cm×4.0cm~16.0cm×8.0cm,足部软组织缺损4.0cm×2.6cm~6.0cmX4.5cm。皮瓣切取范围为5.5cm×4.5cm~18.0cm×10.0cm。结果术后13例皮瓣Ⅰ期愈合,2例Ⅱ期愈合,经3~12个月随访,质地良好,外观满意。足背皮瓣中1例边缘坏死,另1例少许表皮坏死。踝部功能不受影响,皮瓣皮肤感觉仅少部分恢复。结论小腿腓肠神经或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是修复胫前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但蒂长血供有限,宜慎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足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足部皮肤缺损16例,创面最大10cm×14cm,最小5cm×7cm,其中足背部皮肤缺损10例,足跟部皮肤缺损6例。结果:16例皮瓣均成活;1例远端边缘出现水疱,但无坏死;术后经4~24个月随访,皮瓣外形及足功能恢复均良好结论: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足部皮肤缺损切取方便,成活率高,疗效好,易于广大基层医院普及。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部远端软组织缺损效果。方法皮瓣设计以外踝上6cm附近腓动脉穿支处为旋转点,上界可达腓骨小头下2cm,依创面大小将皮瓣设计成倒水滴状。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创面远端达趾蹼平面附近的足部软组织缺损14例,皮瓣大小为24cm×10cm~23cm×7cm。结果14例中13例皮瓣术后成活良好,1例远端少许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结论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以修复趾蹼平面附近以内的任何足、踝部创面并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安徽省铜陵有色金属 (集团 )公司职工总医院骨科程华强、杨舜琪、周云来稿 :1997年 5月~ 1999年 12月 ,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 ,共做 4例。皮瓣面积 11cm× 9cm~5 cm× 4cm,结果 4例移植皮瓣均完全成活。体会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循丰富可靠 ;术中不显露其营养血管 ,带筋膜蒂移植可简便操作 ;中西药结合抗感染效果好。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1999年9月至2004年10月,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踝部、小腿、足背及足跟部软组织缺损29例,其中创伤致皮肤软组织缺损15例,烧伤(包括电击伤)创面及瘢痕切除后创面11例,慢性溃疡3例。皮瓣切取范围5cm×7cm~12cm×20cm,蒂长5~12cm。结果本组27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2例皮瓣远端部分淤血坏死,经清创换药后创面游离植皮愈合。术后21例经3个月至5年随访,皮瓣外观、血运、质地、弹性佳,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皮肤感觉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两点辨别觉为10~15mm,平均12mm。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的适应证明确,操作简便,无需牺牲小腿主要动脉,不需吻合血管,且皮瓣成活率高,供区易于封闭,是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较好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6.
小腿血管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3,自引:12,他引:11  
目的报道应用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腓动脉终末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以胫后动脉穿支或腓动脉终末穿支发出点为血管蒂,沿隐神经或腓肠神经轴线切取皮瓣,逆行修复小腿下段及足部皮肤缺损。其中,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3例,面积5cm×4cm-15cm×8cm,腓动脉终末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6例,面积16cm×8cm~30cm×10cm。结果临床应用29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12—28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应用小腿血管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部皮肤缺损,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结扎小隐静脉及重建腓肠感觉神经的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结扎小隐静脉及重建腓肠感觉神经的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23例,皮瓣面积:10.0 cm×12.0 cm~12.0 cm×18.0 cm.结果 本组随诊3~36个月,其中21例全部成活,一期愈合;1例皮瓣远端边缘部分坏死,经局部清痂换药后创面愈合;1例术后3d皮瓣局部出现张力性水疱,经抬高患肢、皮瓣远端放血疗法、应用脱水剂,一周后好转,再次游离植皮愈合.术后皮瓣质地良好,外观恢复满意,皮瓣两点辨别觉5~8 mm.负重良好,无溃疡再次发生.结论 结扎小隐静脉及重建腓肠感觉神经的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皮瓣成活率高,感觉恢复好,不损伤主要血管.  相似文献   

8.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修复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报道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小腿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小腿、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7例,切取皮瓣面积最大8cm×11cm,最小5cm×6cm。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10个月~3年,功能良好,外形满意。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运良好,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可有效地修复小腿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9.
腓肠神经和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报道应用腓肠神经和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处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应用27例,其中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7例,修复小腿中下段皮肤缺损11例,修复足跟处软组织缺损5例,修复足背处软组织缺损1例;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0例,修复小腿中下段皮肤缺损6例,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及踝关节皮肤缺损各2例。切取皮瓣面积6 cm×5 cm~18 cm×9 cm。结果术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7例全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0例中9例成活良好,1例皮瓣表层小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全部病例均得到随访,肢体功能及外形均满意。结论腓肠神经和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小腿中下1/3段、足踝等处软组织缺损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71,自引:26,他引:45  
目的研究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 1994年7月~2002年12月,对足踝部软组织缺损52例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其中创伤致皮肤软组织缺损47例,慢性溃疡3例,肿瘤切除术后2例.切取皮瓣范围4 cm×6 cm~10 cm×21 cm.结果术后48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4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游离植皮后创面愈合.所有软组织缺损均修复,骨骼、肌腱外露均覆盖.术后46例皮瓣经5个月~4年随访,平均2.4年,均有一定程度的感觉恢复,两点辨别觉为11~17 mm,平均14 mm;有40例皮瓣质地、弹性好,踝关节功能良好,6例皮瓣弹性较差,踝关节功能欠佳.结论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手术设计、操作简便,易于切取,不需牺牲小腿主要动脉,不吻合血管,且皮瓣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诊一期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方法 2000年2月~2003年12月,应用同侧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皮瓣急诊一期修复小腿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8例,并分析其可行性及手术注意点;切取皮瓣4 cm×5 cm~11 cm×12 cm. 结果除2例皮瓣远端1/3发绀并坏死经换药Ⅱ期愈合外,其余皮瓣均Ⅰ期愈合.随访1~2年,有2例皮瓣臃肿,其余外观满意,功能均恢复正常. 结论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皮瓣急诊修复创伤性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早期闭合创面、促进早期功能锻炼的优点,尤其适合于急诊修复小腿下1/3及其足踝部的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2月~2011年11月,采用分离腓动脉穿支最低肌间隔穿支或外踝后血管穿支,跟外侧血管穿支汇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最低点的血管穿支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组成联合蒂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6例共16处。修补足部较远软组织缺损的皮瓣远端做成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结果 16例16处皮瓣全部成活。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2.5(12~39)个月,无并发症。14例皮瓣外形满意,2例皮瓣外形臃肿,予二期整形手术修薄皮瓣。所有移植皮瓣均无溃疡发生;有痛触觉,两点辨别觉4~9 mm;患肢步行正常。结论通过把穿支血管汇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最低点作为皮瓣联合蒂的皮瓣逆行转位,完成转移点下移,皮瓣仍能完好成活而且功能良好;同时满足了修复足部远端软组织缺损的需要;该术式简单易行,不需吻合血管,是修复足踝跟部软组织缺损比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进行皮瓣修复,其中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7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背、足内侧软组织缺损12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1例。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5年。29例皮瓣完全成活,仅1例股前外侧皮瓣发生坏死,二次手术给予植皮。13例患者因皮瓣臃肿,二期行皮瓣修整术;2例患者因术后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足跟部发生溃疡;其余患者皮瓣质地柔软,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供区均未出现并发症。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患者皮瓣感觉功能完全恢复,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患者感觉均部分恢复,5例吻合神经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患者于术后3~5个月感觉功能完全恢复,剩余患者感觉功能部分恢复。结论足底内侧皮瓣、股前外侧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各有优缺点,应根据足踝部软组织缺损面积、部位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皮瓣,以提高皮瓣成活率,重建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4.
郑继会  马杰  苑娜  胡思斌  赵均福 《中国骨伤》2008,21(10):757-758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累及前足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自1999年3月至2004年11月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累及前足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9例,男17例,女2例;年龄17~49岁,平均31.4岁;左足11例,右足8例。切取皮瓣面积最大30cm×18cm,最小18cm×9cm。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缘坏死,换药愈合。随访6个月~2年,平均18个月,皮瓣外形满意,功能良好。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切取简单,成活率高,是修复累及前足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小腿后侧远端蒂筋膜皮瓣修复小腿和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小腿和足踝部骨关节、肌腱及内固定物外露的创面,采用小腿后侧远端蒂筋膜皮瓣修复后的临床效果。方法1998年8月-2004年7月,小腿后侧远端蒂筋膜皮瓣局部移位修复34例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男27例,女7例,年龄17~61岁。病程4h~8个月。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18例,足踝部缺损11例,足跟负重区缺损5例。其中伴胫骨或跟骨慢性骨髓炎者13例,创面感染8例,骨外露3例。所取皮瓣范围6cm×4cm~15cm×12cm。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中厚皮片加压包扎。结果术后31例筋膜皮瓣全部成活,3例部分坏死,对症处理后愈合。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皮瓣质地及外观均满意,小腿及足踝部血运、功能活动均恢复正常。结论应用小腿后侧远端蒂筋膜皮瓣修复小腿和足踝部骨关节、肌腱及内固定物外露的创面,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简便,不牺牲小腿主要血管,皮瓣成活率高,术后外形美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以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因创伤致软组织缺损187例。皮瓣最大面积14cm×13cm,最小4cm×3cm。结果:修复小腿下段113例皆获成功,伤口1期愈合,11例皮肤边缘坏死,换药治愈,4例坏死面积较大,经换药,邮票植皮且治愈,足及踝部修复54例,伤口1期愈合,5例局部坏死,经换药后获治愈。结论:应用逆行腓肠肌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以有效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缺损,此皮瓣血运丰富,手术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7.
顺行及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顺行及逆行转移的临床特点。方法:应用顺行(4例)及逆行(15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19例,男14例,女5例;年龄16~55岁。其中足背5例,足跟3例,踝部1例,胫骨远端6例,胫骨近端及膝部4例。8例为避免神经血管束与皮瓣脱套,连同少量腓肠肌纤维一起带入皮瓣;3例采用不带皮切取筋膜瓣的方式,以改善静脉回流。皮瓣切取面积6 cm×5 cm~16 cm×8 cm。结果:15例皮瓣成活,随访2个月~1年,皮瓣质地满意。2例部分坏死,2例皮瓣有水泡、边缘坏死或部分表皮坏死。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运丰富,覆盖范围广,是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分离皮瓣时注意保护上下节段动脉的血供,同时改善皮瓣的静脉回流,可大大提高皮瓣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观察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1 8例足部软组织缺损患者 ,以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为蒂 ,于小腿后侧切取皮瓣逆行转移修复缺损区。观察术后患者皮瓣成活情况及供区创面愈合情况。 结果 术后皮瓣均成活 ,切取的最大皮瓣为 1 0 .5cm× 1 6.5cm。供区创面愈合良好 ,除外观略受影响外活动功能基本正常。 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切取简便 ,移植成活率高 ,是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