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声像图表现与其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收集145例PTC患者的声像图资料,其中60例颈部淋巴结转移,85例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及声像图表现(病灶数、最大径、边缘、纵横比、是否侵犯包膜、内部回声、微钙化、内部血供),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与未转移患者间年龄、肿瘤最大径、侵犯包膜、内部血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50岁、肿瘤内部中高血供及侵犯包膜是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患者年龄及肿瘤是否侵犯包膜、内部血供情况与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结果对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超声影像学资料及术后颈部淋巴结病理结果,分析超声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发病灶、结节边界模糊及结节与甲状腺被膜接触的患者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边界模糊及结节与甲状腺被膜接触是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发病灶、结节边界模糊及结节与甲状腺被膜接触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峡部与侧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经病理证实的34例峡部PTC和53例侧叶PT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超声特征差异。结果 峡部与侧叶PTC在年龄、性别、结节大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边缘、纵横比、微钙化、被膜的侵犯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峡部PTC比侧叶PTC更易发生甲状腺被膜侵犯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出现微钙化的比例低,边缘光滑、纵横比<1的甲状腺峡部结节应仔细分辨,需排除恶性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二维超声特征、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及应变式弹性成像(SE)相关参数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收集接受甲状腺手术且行中央区及侧颈部淋巴结清扫的104例PTC患者,共106个结节,术前均接受常规超声及SE、SWE检查,分别获取剪切波速度比(Eratio)及弹性应变率比值(SR);以病理结果为依据,评价常规超声特征及SE、SWE预测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 纵横比>1、边缘模糊、微钙化及Eratio为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SR在转移组与未转移组之间无明显差异。Eratio、结节最大径>10 mm、微钙化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三者联合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794,大于结节最大径(0.661)、微钙化(0.671)和Eratio(0.684)。结论 SWE技术及二维常规超声相关参数能够预测PTC颈部淋巴结转移,其联合诊断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基于SE技术的SR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超声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08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超声影像学资料及术后颈部淋巴结病理结果,分析其超声待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男性、肿瘤5 mm、多发病灶、微钙化、边界模糊、肿瘤与甲状腺被膜接触、血流丰富,以及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癌患者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P0.05);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男性及肿瘤与甲状腺被膜接触是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2.122、14.578,P0.05)。结论多发病灶、微钙化、肿瘤与甲状腺被膜接触及性别男性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是否转移具有很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术前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100例PTC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根据术后转移情况将其分为转移组(n=30)和未转移组(n=70)。术前均行平扫期、动脉期和静脉期增强CT扫描,计算原发病灶CT值、净增CT值与标准化CT值,并对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转移组患者CT值、净增CT值和标准化CT值均高于未转移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转移组患者年龄≥50岁、多发灶、被膜侵犯、外侵犯所占比均明显高于未转移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被膜侵犯、外侵犯为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PTC患者原发病灶静脉期CT值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有预测作用;年龄≥50岁、被膜侵犯、外侵犯与PTC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单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影响因素,探讨其临床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0例单灶性PTC,根据有无CLNM分为转移组114例和无转移组176例,均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超声指标的差异。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单灶性PTC患者CLNM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独立影响因素联合应用预测单灶性PTC患者CLNM的诊断效能。结果 转移组与无转移组在性别、年龄、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结节最大径、成分、回声均匀性、纵横比、微钙化、结节周围甲状腺被膜连续性、增强程度、增强均匀性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35岁、结节最大径≥1.0 cm、微钙化、结节周围甲状腺被膜中断均为单灶性PTC患者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HT为CLNM的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各独立影响因素联合应用预测单灶性PTC患者CLNM的曲线下面积为0.864(95%可信区间:0.82...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超声特征与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性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08例PTC患者,研究PTC结节超声影像学资料及术后侧颈部淋巴结病理结果,分析PTC超声待征与侧颈部淋巴结转移(LLNM)的相关因素,在肿瘤大小的基础上,用超声评分的办法预测LLNM风险。结果肿瘤最大径10mm、多灶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更易发生侧颈部淋巴结转移(P0.01),钙化、边界模糊及与甲状腺被膜接触易发生侧颈部淋巴结转移(P0.05)。超声积分在侧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超声积分≥2.5为分界值,其灵敏度为74.8%、特异度为86.8%。结论肿瘤大小及病灶数结合超声积分对PTC患者LLNM具有很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术前超声可疑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LNM)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21年1月于我院行门诊甲状腺常规超声检查高度怀疑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80例,通过术前超声检查并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证实为PTC。通过术后病理分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组(LLNM组,n=46)、未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组(NLLNM组,n=34),收集其临床特征与超声声像图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术前超声可疑LLNM相关的独立因素,ROC曲线计算分析患者肿瘤直径预测LLNM的最佳临界值。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性别、被膜侵犯、淋巴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微钙化及结节纵横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发生被膜侵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结节微钙化均是与LLNM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表明患者肿瘤直径曲线截断点为1.404 cm,对LLNM诊断的敏感度为52.2%、特异性为88.2%,曲线下面积为0.709。  结论  男性、发生被膜侵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1.404 cm、结节微钙化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预测价值,关注上述危险因素,可增加颈侧区淋巴结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基于术前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的列线图模型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经病理确诊的PTC患者216例,其中颈部淋巴结转移者54例(CLNM组),非转移者162例(NCLNM组),比较两组术前临床资料、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应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独立危险因素构建联合预测模型,并以列线图形式展示;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效能。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及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拟合优度与校准度;临床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临床适用性;5折交叉验证法评价模型的稳定性。结果 两组性别、穿刺手感、多灶性、最大径、微钙化、血流信号、增强均匀性、增强模式及浅方被膜连续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多灶性、最大径、血流信号、增强均匀性、增强模式、浅方被膜连续性均为预测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92、3.482、2.730、2.581、3.096、3.6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于峡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病理证实为原发于峡部PTC患者的超声表现,并随机选取同时期原发于侧叶PTC患者90例进行对照,比较两组患者超声表现差异,所有患者均在行超声检查后2周内行甲状腺全切及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结果峡部与侧叶PTC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灶大小方面相匹配,无明显差别;两组病例在肿块边界、内部回声、微钙化等超声特征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原发于侧叶PTC相比,峡部PTC常易表现为甲状腺被膜侵犯、纵横比<1、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两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侧叶PTC相比,峡部PTC更易于发生被膜侵犯及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对于即使边界较清、纵横比<1的甲状腺峡部结节仍须仔细观察排除恶性结节的可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超声灰阶声像图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LNM)的关系,分析超声灰阶声像图特征对PTMC患者颈部LNM的预测价值。方法 临床纳入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3例PTM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超声灰阶声像图检查,分析超声灰阶声像图特征,与颈部LNM做回归分析,观察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PTMC患者超声灰阶声像图特征中性别、年龄、病灶直径、部位、纵横比、内部钙化类型、与被膜的关系以及微钙化会否超出结节均与颈部LNM有关,P<0.05;而超声灰阶声像图特征中的边缘和内部回声与颈部LNM无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年龄、病灶直径、部位、纵横比、内部钙化类型以及微钙化是否超出结节均与颈部LNM无关,P>0.05;仅与被膜的关系与颈部LNM有关,P<0.05。结论 超声灰阶声像图对PTMC患者是否发生颈部LNM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当PTMC病灶接触被膜时,应在术中清扫中央区淋巴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单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临床、二维超声、超声造影特征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2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符合入、排标准的290例单灶PTC,根据中央区淋巴结有无转移分为有转移组(114例)和无转移组(176例)。纳入相关临床及超声特征,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有转移组与无转移组在性别、年龄、桥本甲状腺炎(HT)、结节大小、成分、回声均匀性、纵横比、微钙化、结节周围甲状腺被膜连续性、增强程度、增强均匀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男性、年龄<35岁、结节≥1.00cm、微钙化、结节周围甲状腺被膜中断是单灶PTC患者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HT(OR=0.312)是CLNM的保护因素(P<0.05)。 ROC曲线AUC为0.864(95%CI 0. 823~0.906),灵敏度为86.0%、特异度为76.1%。结论 当单灶PTC患者为男性、年龄<35岁、结节≥1.00cm、伴微钙化、结节周围甲状腺被膜中断时,CLNM风险增高;HT是CLNM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及超声资料,将甲状腺原发肿物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单因素分析,年龄45岁、男性患者、甲状腺原发肿物多灶性、最大径1cm、肿物形态不规则、肿物侵犯或紧邻甲状腺被膜、肿物血供丰富以及肿物位于背侧的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更高(P0.05)。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年龄、甲状腺原发肿物侵犯或紧邻甲状腺被膜以及肿物的丰富血流为分化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按相关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为:甲状腺原发肿物侵犯或紧邻甲状腺被膜肿物血流丰富年龄(45岁)。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存在一定的高危因素。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前超声检查更需要仔细扫查,寻找颈部有无转移淋巴结征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定量参数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抽取2016年9月至2019年1月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手术病理确诊的75例PTC患者,根据颈部淋巴结病理结果分为转移组(24例)、未转移组(51例)。术前均行CEUS检查,获得PTC结节内及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相关血流灌注参数,取PTC结节、正常组织病理标本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获取MVD,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TC结节达峰时间(time peak,TP)、平均渡越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显著高于周围正常组织,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显著低于周围正常组织(P<0.05),且MVD显著低于周围正常组织(P<0.05)。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显示PTC结节的造影参数TP,MTT与MVD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PI,AUC与MVD明显正相关(P<0.05)。与未转移组相比,转移组PI,AUC,MVD显著增高(P<0.05),TP,MTT未见明显差异(P>0.05)。PI,AUC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的AUC分别为0.864,0.877,确定临界值后PI和AUC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均≥75.0%,特异度均为88.2%。多因素logistic同归分析显示病灶数目、肿瘤大小、PI和AUC为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EUS血流灌注参数PI、AUC与PTC组织中MVD显著相关,并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有一定预测价值,可作为PTC术前评估的无创性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峡部乳头状癌(PTC)声像图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峡部及270例侧叶PTC患者,根据结节位置分组:I_1组(PTC仅位于峡部)、I_2组(伴侧叶PTC的峡部PTC)、L_1组(PTC仅位于侧叶)和L2组(I2组患者的侧叶PTC)。结果 I_1组和I_2组超声诊断符合率为79.9%和83.3%低于L_1组91.7%。与L_1组相比,I_1组PTC多表现为边缘规则、纵横比1、回声均匀、甲状腺背景回声不均匀,I_1组结节接触和突破被膜比例、病理证实侵犯被膜比例、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也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峡部PTC超声表现与侧叶PTC有所不同,结节与被膜关系更紧密,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超声声像图特征、BRAF V600E基因检测与右侧喉返神经后方淋巴结(lymph nodes posterior to right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LN-prRLN)转移相关性。 方法 收集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行甲状腺右叶或双叶切除的135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病理分为LN-prRLN转移组和LN-prRLN无转移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PTC患者原发灶超声声像图特征、BRAF V600E基因及右侧颈侧区淋巴结情况与LN-prRLN转移的相关性。 结果 本组研究中LN-prRLN转移率为21.5%(29/135),右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为25.9%(35/135),术前超声可显示右侧颈部第Ⅵ组淋巴结5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肿瘤最大径、包膜接触或受累、超声显示右侧颈部第Ⅵ组淋巴结、BRAF V600E基因突变和右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性别、是否伴有桥本氏甲状腺炎、肿瘤位置、内部回声、钙化类型、形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声可显示右侧颈部第Ⅵ组淋巴结及右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是LN-prRLN转移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 当PTC患者存在超声可显示右侧颈部第Ⅵ组淋巴结或右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是LN-prRLN转移的高危因素,建议行LN-prRLN清扫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PTMC)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微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2018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外科手术,术前超声未发现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PTMC患者,术中行患侧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或患侧颈部中央区加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将患者分为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微转移组(微转移组)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无转移组(无转移组)。比较两组在临床特征及超声征象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患者507例,其中微转移组223例(44.0%),无转移组284例(56.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无转移组比较,微转移组患者的年龄较小,男性较多,结节最大径与结节体积偏大,结节呈多灶性、累及双侧叶、侵及甲状腺被膜的比例较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小[比值比(odds radio,OR)=0.967,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949,0.985),P<0.001]、男性[OR=2.357,95%CI(1.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洗脱液测定BRAFV600E突变丰度在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收集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20年1月至12月间行甲状腺手术且病理证实为PTC的1046例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测定BRAFV600E突变丰度。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将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组(419例)和无淋巴结转移组(627例)。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分析2组患者间的临床特征(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结节数目、结节位置)以及突变丰度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同时构建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BRAFV600E基因突变丰度预测PT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 结果淋巴结转移组中男性、<45岁、肿瘤最大径≥1 cm、多发结节数目以及多侧结节比例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2.0% vs 19.9%;72.1% vs 54.5%;38.9% vs 19.0%;25.8% vs 18.0%;16.2% vs 10.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56、32.62、50.63、9.06、7.78;P<0.001、<0.001、<0.001、=0.003、=0.005);PTC伴有淋巴结转移的BRAFV600E突变丰度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32.44±20.23)% vs(27.21±20.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9,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男性、年龄、最大径≥1 cm、多发结节、BRAFV600E突变丰度高为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35、0.425、2.578、1.651、2.057;P均<0.05)。ROC曲线显示BRAFV600E突变丰度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48.69%、65.71%、48.69%、65.71%、0.574。 结论BRAFV600E突变丰度高的PTC患者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BRAFV600E突变丰度高是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发癌灶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临床病理特征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 PTC患者838例,根据癌灶数目是否≥2个分为多灶组283例和单灶组555例,比较2组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多灶组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灶性PTC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多灶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术前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水平、肿瘤最大径及腺外侵犯比率、伴有钙化灶比率与单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灶组患者体质量指数[(25.25±4.18)kg/cm2]、癌结节形态不规则比率(85.5%)、边界不清比率(84.1%)、含微小癌灶比率(68.2%)、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比率(32.2%)、双侧癌发生率(79.9%)、总淋巴结转移率(54.8%)、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54.8%)、TNM分期Ⅲ期比率(17.7%)和Ⅳ期比率(6.7%)均高于单灶组[(24.40±3.43)kg/cm2、79.1%、75.5%、58.9%、19.8%、0、35.7%、33.0%、10.3%、4.5%](P0.05);多灶组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肿瘤最大径[(1.23±1.16)cm]及合并HT发生率(67.0%)高于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0.89±0.09)cm、33.0%](P0.05);肿瘤最大径增大(OR=1.959,95%CI:1.135~3.379,P=0.016)和合并HT(OR=2.072,95%CI:1.214~3.536,P=0.008)是多灶性PTC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灶性PTC多见于双侧甲状腺,常含有微小癌灶,易合并HT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肿瘤最大径增大和合并HT是多灶性PTC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