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MSCT)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经胃镜组织活检证实的胃癌患者行16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动脉期、静脉期和平衡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其检查结果,并与手术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胃癌的螺旋CT表现主要为胃壁增厚,胃壁多层结构破坏,胃腔内或外软组织肿块,伴有溃疡、胃周浸润、淋巴结转移。增强后病变胃壁异常强化,术前CT正确分期43例(93%)。结论16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胃癌患者的术前分期诊断有较高价值,对指导胃癌手术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对肺隔离症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9例肺隔离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检查采用GE lightspeed 16层CT扫描机,先行CT平扫,再行双期增强扫描,将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MPR、MIP、SSD及VR重建.结果:9例肺隔离症均位于下叶后基底段,其中8例位于左下肺,1例位于右下肺.异常供血动脉7例来自于胸降主动脉,2例来自于腹主动脉上段.CT平扫主要表现为肺内囊肿、结节或肿块,局部可伴肺气肿征.增强扫描病变区血管影增多、增粗,呈条状或结节状血管强化影.CT血管成像显示病变由异常体动脉供血.采用MPR和MIP可显示供血动脉整体形态及肺实质的病灶.SSD及VR能显示供血动脉的起源与行程及引流静脉.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及三维重建是诊断肺隔离症最理想非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SCT及血管成像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0年11月间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7例,均采用GE Lightspeed 16层CT扫描机,行双期增强扫描,并行MPR、MIP及VR。结果:7例肺隔离症患者中,6例病灶位于左下叶,1例位于右下叶;5例为叶内型,2例为叶外型;异常供血动脉5例来自于胸降主动脉,2例来自于腹主动脉上段;CT平扫表现为肿块形4例,不规则形3例;血管重建中7例均清晰显示异常体动脉供血。结论:MSCT增强扫描及血管成像对诊断肺隔离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MSCT肝癌CT检查患者45例,于动脉期22s、门静脉期55s行肝脏双期增强扫描,采用MPVR、MIP、VR、SSD重建技术行肝动脉、门静脉兼容性血管成像。其中22例作了肝动脉DSA造影及介入治疗。结果 动脉期肝动脉血管造影(SCTA)显示肿瘤血管31例,肿瘤染色17例,动-门脉分流(APS)9例。门脉期门静脉造影(SCTP)检出肿瘤对门静脉的侵犯25例,门静脉癌栓16例。MSCT显示的肿瘤血管、肿瘤染色、供血动脉的来源分布、APS及门静脉癌栓与DSA图像基本一致。MPVR、VR有利于检出肝癌供血动脉、肿瘤血管、肿瘤染色、APS及门静脉癌栓。结论 MSCT肝脏兼容性SCTA、SCTP血管造影,可为临床及肝癌介入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5.
进展期与早期胃癌螺旋CT三期增强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1,自引:4,他引:51  
目的 探讨胃癌的螺旋CT强化特征,评价口服水螺旋CT三期扫描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6例胃癌患者实施胃气钡双对比造影及口服水螺旋CT三增强扫描,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 (1)46例胃癌中,18例正常胃壁呈单层结构,28例正常胃壁在动脉期或门静脉期表现为2-3层结构。(2)2例早期胃癌在动脉及门静脉期明显变化,在平衡期强化程度明显下降。44例进展期胃癌中,32例以门静脉强化程度为著,与动脉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4.226,P<0.05)。(3)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TNM分期的准确怀为81.0%。结论 不同类型的胃癌具有不同的强化特征。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明显高于普通CT。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2例肺隔离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检查采用GE Bright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机,先行CT平扫,再行双期增强扫描,将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MPR、MIP、SSD及VR重建.结果 32例肺隔离症均位于下叶后基底段,其中27例位于左下肺,5例位于右下肺.异常供血动脉16例来自胸主动脉,7例来自腹主动脉,3例系膈肌动脉供血,4例为肋间动脉供血,2例为脾动脉供血.CT平扫主要表现为肺内囊肿、结节或肿块,增强扫描病变区血管影增多增粗,呈条状或结节状血管强化影.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及三维重建是诊断肺隔离症最理想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9例肺隔离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检查采用GE公司的64排螺旋CT扫描机,先行CT平扫,再行双期增强扫描,将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MPR、MIP、SSD及VR重建。结果 9例肺隔离症均位于下叶后基底段,其中7例位于左下肺,2例位于右下肺。异常供血动脉8例来自于胸主动脉,1例来自于腹腔干。CT平扫主要表现为肺内囊肿、结节或肿块,局部可伴肺气肿征。增强扫描病变区血管影增多、增粗,呈条状或结节状血管强化影。CT血管成像显示病变由异常体动脉供血。采用MPR和MIP可显示供血动脉整体形态及肺实质的病灶。SSD及VR能显示供血动脉的起源与行程及引流静脉。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及三维重建可以清晰显示肺部病变及异常供血和引流血管情况,是诊断肺隔离症最理想非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MSCT扫描在进展期胃癌术前评估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低张力口服水多层螺旋CT(MSCT)3期扫描对进展期胃癌的诊断、分期及可切除性判断的价值.方法:65例患者口服水,在低张状态下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判断肿瘤诊断及分期,预测手术可切除性,并与手术及病理相对照.结果:本组病例52例行手术治疗,13例MSCT评估为Ⅲ、Ⅳ期放弃手术而行介入和化疗.CT表现为胃壁增厚、软组织肿块、胃壁多层结构破坏.淋巴结及邻近、远处脏器的侵犯及转移分别为40.1%、16.9%和20%.CT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相符者43例,胃癌cT分期总的准确率82.7%.结论:MSCT在进展期胃癌诊断、分期及可切除性判断等方面具较高的价值,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仿真内镜技术(CTVE)在胃间质瘤与胃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和方法临床疑似胃占位性病变71例,行MSCT扫描并进行CTVE重建。CTVE诊断结果与胃镜或手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经病理证实胃间质瘤18例,胃癌26例,CTVE敏感度为93.2%,特异度为96.3%。CTVE显示腔内型间质瘤呈类球形腔内肿块伴顶端溃疡形成;腔外型间质瘤表现为丘状隆起、桥形皱襞;BorrmannⅠ、Ⅱ型胃癌呈息肉样向胃腔内突出,或伴不规则溃疡;BorrmannⅢ、Ⅳ型胃腔不同程度变窄,伴不规则溃疡形成、胃壁皱襞消失。结论 CTVE在胃间质瘤与胃癌鉴别诊断方面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需要注意结合轴位图像及临床资料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肝脏肿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MSCT)肝脏三期扫描,研究肝脏血管成像在肝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75例怀疑或者已知肝脏肿瘤的患者行MSCT肝脏三期扫描,男性46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56岁,年龄范围24~77岁。其中肝细胞癌45例,血管瘤15例,腺瘤3例,肝转移癌12例,病理确诊51例(68%),其余24例(32%)经临床随访与治疗和实验室检查确诊。通过病人肘静脉以3ml/s速度注射90~120ml含碘对比剂,在注射对比剂后25s、50s、90s开始扫描,获得相应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图像。所有数据采用1mm薄层重组,0.5mm薄层间距,然后传输到工作站进行VR、MIP图像重组。结果:通过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血管成像和图像后处理,MSCT图像可清晰显示肿块和部分肿块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在肝动脉期,42例肝细胞癌病例清楚显示肿瘤血管及其供血动脉,其中20例DSA对照检查,MSCT图像分析结果与DSA相一致;9例动静脉瘘形成;门静脉期,16例显示门静脉癌栓,门静脉闭塞5例。在肝动脉期,14例肝血管瘤清楚显示肝动脉及其分支供血,与DSA所见一致,门静脉期均见其引流静脉及其小分支。3例腺瘤在肝动脉期明显强化,均见其供血动脉。10例肝脏转移癌在肝动脉期见肿块边缘有细小供血动脉。结论:MSCT血管成像作为一种无创、简便的检查方法,利用VR和MIP相结合的成像方法可提供更详细的肝脏肿瘤的血管信息,尤其在显示肿瘤、供血动脉、引流静脉、肿瘤侵犯血管方面,为肝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1.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胃癌血供的显示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婷  弓静  田建明 《放射学实践》2008,23(10):1109-1112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于胃周血管及胃癌血供的显示。方法:40例进展期胃癌,应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显示胃周血管及肿瘤血管。结果:腹腔干、肝固有动脉、胃左动脉、胃右动脉及胃网膜右动脉在VR上能够很清晰的显示出来,MIP显示细小血管较好,但是它在表现三维空间关系上不如VR。当肿瘤与血管有脂肪间隙,或血管完全或部分被肿瘤包绕时,未见明确的管腔狭窄。有6例患者肿瘤侵犯血管,管腔有破坏。结论:64层CTA多种成像方式能比较好的显示胃周血管,以及肿瘤与血管的毗邻、接触面、包绕程度等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壁内血肿(IMH)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 16层螺旋CT对11例AIH患者行平扫和CTA扫描。将采集的薄层数据在AW4.3工作站上行MPR和VR重建。结果:A型IMH 3例,B型IMH 8例。MSCT主要征象为:11例主动脉壁新月形或环形增厚大于5mm,呈等密度或高密度,无内膜片撕裂及真、假两腔形成;主动脉粥样硬化7例;内膜钙化内移4例;内膜渗漏3例;穿透性溃疡3例。结论:MSCT结合MPR和VR重建技术能准确、直观地显示IMH的范围和其它并发征象,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多层螺旋CT(MSCT)及重建技术诊断左肾静脉变异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8层螺旋CT对8例患者行上腹部增强扫描,重建层厚2.5mm,间隔1.25mm,行多平面重组(MP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hin-MIP)及容积再现(VR),对左肾静脉进行二维及三维观察。结果:8例患者中,共发现腹主动脉后左肾静脉3例,腰静脉注入左肾静脉4例,双左肾静脉伴腰升静脉注入左肾静脉干1例。在重建技术中,thin-MIP显示左肾静脉操作简便,8例均显影清楚,VR显示3例,MPR只能节段显示左肾静脉。结论:MSCT结合thin-MIP后处理技术可以显示左肾静脉变异情况,图像清楚,诊断明确,能够为外科手术及血管造影术前提供重要的解剖学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T)的诊断价值。方法:经CTA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及继发性改变的11例患者,均经DSA或手术证实。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增强扫描,并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方法进行后处理。对SMAT的CTA表现及肠系膜、肠管等的继发性表现进行观察分析。结果:11例CT增强扫描表现均为肠系膜上动脉增粗和血管腔内充盈缺损。可见肠腔扩张、积气、积液和/或液-气平面7例,肠壁变薄2例,肠壁增厚及强化程度减低或不强化8例;肠系膜水肿5例,肠系膜积液2例;气体集聚2例,分别位于肠壁、肠系膜内及腹腔。结论:MSCT能够对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及继发病变进行快速、及时、准确地诊断,并能判断肠管缺血的程度,与DSA及手术所见相符,是诊断肠系膜血管栓塞性病变的有价值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腔外型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的MSCT表现。方法: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与免疫组化证实腔外型GST的临床资料和MSCT表现。结果:9例腔外型GST位于腹腔内胃周间隙。边界模糊不清7例,部分清楚部分不清楚2例。单囊型4例,多囊型5例。肿瘤大小平均165mm×126mm.。囊壁厚薄不均,囊内见少量条片状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囊壁、囊内分隔及囊内软组织成份明显强化,低密度区未见强化。实质期强化幅度增加。5例病灶边缘部分见多发成簇状或线状排列细小血管。MIP像上3例腔外型GST可见肿瘤供血动脉。结论:腹腔内胃周间隙的囊性肿块为腔外型间质瘤的主要表现形式,仔细分析肿瘤的各种影像表现结合合理的后处理重建技术,特别是肿瘤供血动脉的显示,能明显提高腔外型GST定位定性正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癌与胃淋巴瘤的MSCT表现,提高对二者CT征象的认识。方法:对40例胃癌和20例胃淋巴瘤的MS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二者在胃受侵部位、胃壁改变、胃腔改变、黏膜改变、外周脂肪间隙、器官侵犯、淋巴结转移方面CT征象的差异。结果:胃癌组侵犯胃窦29例,同时侵犯2个部位13例,均无侵犯全胃;胃淋巴瘤组侵犯胃体16例,同时侵犯2个部位7例,侵犯全胃8例。胃癌组25例不均匀强化,25例黏膜破坏;胃淋巴瘤组4例不均匀强化,2例黏膜破坏。累及胃窦患者中,胃癌组14例可见病灶上方胃腔梗阻性扩张;胃淋巴瘤组仅1例疑似梗阻性扩张。上述征象,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其他CT征象方面,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SCT对于胃癌与胃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MSCT后处理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后处理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方法:对临床疑似颅内血管性病变的93例患者行MSCTA检查,所得扫描数据传输到工作站,利用容积重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进行处理,表面遮盖法(SSD)和仿真内镜(CTVE)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其中55例行DSA检查对照,38例与外科手术对照。结果:93例患者共检出脑动脉瘤63个(59例),其中〈3 mm的动脉瘤6个,血管畸形15例,烟雾病19例。所有病例经VR、MPR、MIP及CTVE重组处理后能够全面直观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血管与动脉瘤的内部结构,能多方位观察瘤体与载瘤动脉及AVM的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的解剖关系。结论:多种重组技术联合运用能为脑动脉瘤及血管畸形的诊断提供更多信息,充分显示动脉瘤和血管畸形的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研究支气管动脉(BA)的三维解剖特征及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对79例患者行胸部增强扫描,至少1支BA清晰显示病例,采用容积再现(VR)、薄层VR、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MIP等后处理技术,通过薄层轴位图像及重建图像观察和分析BA的相关三维解剖学特征。结果79例患者中,BA共清晰显示189支,其中右侧99支,左侧90支;较为常见的是R,L,(59.4%,47/79),R2L1(17.7%,14/79);右BA主要起源于右肋间后动脉(80.O%,79/99)和胸主动脉(18.0%,18/99)。开口位于胸主动脉的右侧壁,右前侧壁及前壁,左BA主要起源于胸主动脉(92.O%,83/90),开口位丁胸主动脉的前壁及前侧壁,BA左右共干起源的24支,开口于胸主动脉前壁,异位起源的9支(0.05%,9/189)。结论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清晰显示BA,有效评价BA的三维影像解剖特征,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清晰的BA三维解剖资料。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肺部病变血管造影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肺部血管造影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8例肺部肿瘤及其它原因造成的大咯血患者采用16层螺旋CT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原始图像用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进行重建,观察肺部病变血管来源、数目及形态。结果68例中(2例失败),肺部病变由支气管动脉供血者60例,肋间动脉供血者8例,胸廓内动脉供血者5例,左锁骨下动脉供血者6例,右膈下动脉供血者5例,腹腔干动脉供血者3例,右肾动脉供血者1例。单支血管供血者50例,2支血管供血者10例,3支血管供血者6例。55例供血血管呈丛状,8例走行迂曲,2例网状,1例动脉瘤形成。结论MSCT能全面的多方位清晰地显示肺内病变的供血血管,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