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职业性噪声聋诊断相关的听力异常的影响因素,并对疑似职业性噪声聋待确诊者与非疑似者之间的差异进行研究。方法 2016年9月—2017年9月,本研究选取了上海市中冶医院进行职工健康检查的29 144名职工为研究对象,采用χ2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了各因素对职业性噪声聋诊断相关听力异常的影响。结果在29 144名行电测听检查的职工中,高频听损率约13.5%,较好耳语频(500、1 000、2 000 Hz)与高频4 000 Hz听阈加权值异常率约7.9%,达到职业性噪声聋听力异常率约5.3%;男性、饮酒、高血压、接触职业暴露(噪声、粉尘和烟尘)、职业暴露未接触高温、体质指数越大以及年龄越大可能是职业性噪声聋诊断中听力异常的危险因素(P0.05)。病例对照结果表明,饮酒及年龄较大是发生疑似职业性噪声聋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饮酒和年龄较大是职业性噪声聋诊断中听力异常以及疑似职业性噪声聋发生的危险因素,提示应加强职工对噪声的防护,对职工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并按时进行健康监护。  相似文献   

2.
职业性噪声聋是劳动者因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听力损失,噪声是最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除了可以引起听力损失,还会影响身体其他机能。因此,职业性噪声聋的防治至关重要。文章从职业性噪声聋发病的分子机制、易感基因的筛查及临床防治手段等方面综合分析职业性噪声聋的研究进展,为寻找有效的职业性噪声聋防治方法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3.
正生产性噪声是造成职业性噪声聋的主要危害因素。纯音听力检查结果是职业性噪声聋诊断和分级的主要依据,应严格按照GBZ 49—2007《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进行噪声聋的诊断和鉴定。我们现将1例职业性中度噪声聋诊断经过,报告如下。1病例1.1一般资料患者男,59岁,2002—2012年为某工厂锻压车间管理工,工龄为10年零5个月。自2010年5月起自觉听力下降  相似文献   

4.
职业性噪声聋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噪声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职业环境下的有害因素,可导致机体出现进行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是目前职业病防治的研究重点。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近年来国内外在职业性噪声聋防治方面的新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探讨了职业卫生立法、工人的意识行为和态度、噪声习服、易感性研究等方面的新进展以及在职业性噪声聋防治工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职业性听力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噪声聋是职业性听力损伤的法定职业病,但噪声并不是导致职业性听力损伤的唯一危害因素,许多具有耳毒性的化学毒物也可引起或协同噪声促进职业性听力损伤的发生。我们就职业性听力损伤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种听力检测方法联合应用在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过程中的作用。方法2007年11月—2008年11月来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住院申请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患者共28例,每例患者均行3次纯音听阈测听,2次检测之间间隔3d以上,同时检测听性脑干反应、听性稳态反应1次。综合分析上述检测结果进行职业性噪声聋诊断。结果28例申请职业性噪声聋诊断病例中,经3种方法联合评价后,8例诊断为职业性轻度噪声聋,1例诊断为职业性中度噪声聋,2例诊断为职业性重度噪声聋;17例不能诊断为职业性噪声聋病例中,5例诊断为观察对象,1例诊断为伪聋,3例诊断为夸大聋,剩下9例为其他原因致聋。若单纯使用纯音听阈测试结果评价,至少还有4例可被诊断为不同程度职业性噪声聋。结论3种方法联合评价职业性噪声聋可明显提高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准确性,有效排除伪聋及夸大聋。  相似文献   

7.
浅谈《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征求意见稿)在实际应用中的体会三明市职业病防治院(365000)张莉莉,张天尧职业性噪声聋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长期遭受噪声刺激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听觉损伤,属感音性聋。目前我国对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尚未制定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比较新版《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GBZ 49—2014)与旧版《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GBZ 49—2007)对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患者诊断结局的差异和一致程度。
  方法  收集42例临床医学观察的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患者,分别应用新版GBZ 49—2014标准和旧版GBZ 49—2007标准进行诊断分析。
  结果  42例患者平均年龄(42.87 ± 7.38)岁,平均工龄(11.65 ± 7.08)年。根据新版GBZ 49—2014标准诊断,结果为轻度噪声聋23例,中度噪声聋4例,不能诊断15例,职业性噪声聋诊断率为64.29%。根据旧版GBZ 49—2007标准诊断,结果为观察对象27例,轻度噪声聋7例,中度噪声聋4例,不能诊断4例,职业性噪声聋诊断率为26.19%。新版GBZ 49—2014标准下的职业性噪声聋诊断率高于旧版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版标准对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一致性一般(Kappa值=0.329,P < 0.05),主要表现在轻度噪声聋的诊断不一致。
  结论  新版GBZ 49—2014标准与旧版GBZ 49—2007标准在职业性噪声聋诊断结局上存在差异,是技术革新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高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水平,探讨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4年1月受理的127例申请诊断职业性噪声聋的病例。 结果 127例病例中,1例诊断为职业性重度噪声聋,7例诊断为职业性中度噪声聋,19例诊断为职业性轻度噪声聋,71例诊断为职业性噪声接触观察对象。29例未被诊断为职业性噪声聋的病例中,24例为伪聋或夸大性耳聋,5例为其他疾患。 结论 在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劳动者作业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并根据纯音听力测试并结合其他客观测听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提高职业性噪声聋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正职业性噪声聋是常见的职业病之一[1]。近年来,申请职业性噪声聋诊断的劳动者日益增加,当劳动者或用人单位对职业病诊断结果有异议时,则可能进入职业性噪声聋鉴定诊断程序。为发现职业性噪声聋诊断、鉴定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现对2015年5月—2017年5月参与职业性噪声聋鉴定诊断的22例病例进行回顾分析,以进一步提高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鉴定水平。1对象与方法1.1对象  相似文献   

11.
在今年的4月28日工作安全与健康世界日之际,国际职业卫生联盟(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Occupational Health,ICOH)主席Kazutaka Kogi代表ICOH发表专文,支持国际劳工组织这一重要的世界日.全文如下: ICOH呼吁加强防治职业病、工作相关性疾病和职业伤害的行动,以期满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作场所变化的需要. 有效识别和防治职业病及工作相关疾病,是实现全体工人体面工作的最基本工作.职业病在全球范围内非常普遍,对工人、企业和社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痛苦和损失.2013年的工作安全与健康世界日将预防职业病作为职业健康和安全国际合作的核心话题,ICOH完全支持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战略,确保合理的国家政策和项目方案、强化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合作.  相似文献   

12.
西南地区不同性别、学历、年龄、工龄人群职业紧张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学历、年龄、工龄人群的职业紧张。方法采用职业紧张量表(OSI-R),测试4278例职工的职业紧张、紧张反应、应对资源。结果职业任务、紧张反应总均分及各子项得分(除工作环境、业务、心理紧张反应外):男性均高于女性,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自我保健子项: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1),同时在社会支持、人际关系和工作满意度方面女性也高于男性。在年龄方面,40岁~及≥50岁两个组,职业任务总均分及任务过重、任务冲突、责任感、任务不适四个子项得分均显著高,而应对资源子项中,≥50岁组,在社会支持子项得分最低(P<0·05)。在工龄方面,也表现出最长工龄组:≥30年组职业任务总均分及任务过重、任务冲突、责任感等子项得分均高,而应对资源子项中:20年~组在社会支持子项得分最低(P<0·05)。在文化程度方面,低学历组职业任务、紧张反应得分高,而应对资源得分却最低(P<0·05)。结论针对不同性别、年龄、工龄、学历群体的职业紧张源、紧张反应、应对资源,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不同职工,特别是中、老年职工的职业紧张,提高职工的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是职业卫生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现状,为制定本区相关防治措施,明确职业健康工作重点和方向提供数据支撑及对策建议。方法 通过江苏省职业病防治信息管理平台收集2019—2021年淮安区职业健康监护资料,包括企业基本信息、人员体检情况、职业禁忌证及疑似职业病等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9—2021年淮安区共有20 018名作业工人开展了职业健康检查,其中上岗前检查4 253人、在岗期间检查15 425人、离岗检查340人。接触物理因素体检9 672人,占48.32%;接触化学物质4 189人,占 20.92%,接触粉尘6 157人,占30.76%。共检出疑似职业病 14 人,其中12人接触物理因素(职业性噪声聋)、2人接触化学物质;检出职业禁忌证277人,其中接触粉尘11人,接触物理因素256人,接触化学物质10人;不同危害因素间疑似职业病、职业禁忌证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疑似职业病=9.216,P<0.01、χ2职业禁忌证=218.845,P<0.01),检出率由高到低分别为物理因素、化学物质、粉尘。结论 本区职业健康检查企业及人数逐年上升,但与本区摸底调查数仍有差距,应重点关注由噪声引起的职业目标疾病,做好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了解成都市职业人群的健康状况,确定职业卫生工作防治的重点。方法收集2009年度本市职业人群的职业健康监护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苯作业人员的血常规异常、噪声作业人员的听力下降、电离辐射作业人员的晶体混浊及硫化氢、氨作业人员的鼻炎、咽炎等检出率最高,全年职业禁忌证检出率为4.02%,检出慢性职业性苯中毒5例,矽肺1例。结论本市2009年度职业人群的健康状况大部分良好(85%左右),但部分苯、粉尘、噪声以及刺激性气体等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将其职业健康监护作为成都市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The creation of a new profession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such as occupational therapy, required a commitment to certain ideas and a willingness to accept certain challenge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commitment to the idea of therapeutic and health supporting occupation by the early leaders and proponents of the profession and the challenges they faced in gaining acceptance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as a profession capable of delivering a valued health care service to society. Six challenges are reviewed as they occurred in the history of the profession and as they continue to challenge the profession into the present era.  相似文献   

17.
合肥市职业卫生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合肥市职业卫生现状,为指导今后开展职业卫生工作、预防控制职业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一调查表对合肥市78家企业进行调查,结合合肥市2001~2005年企业职业有害因素现场监测和职业性健康体检资料,对职业危害因素、职业性健康损害发生情况和职业卫生管理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目前合肥市职业性健康体检率为13.46%,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预评价率为2.05%,防护设施和防护用品配置率低,职业卫生管理状况不容乐观,职业性健康损害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应加大职业病防治投入,进一步完善职业卫生监督管理体制,加强职业卫生监管力度,保护职工健康。  相似文献   

18.
归纳梳理我国职业病防治法律体系发展历史,具体描述目前我国初步形成的职业病防治法律体系的内容,探讨该法律体系在立法目的、体系、内容和规划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重点职业病监测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进行分析,为持续开展监测工作和改进监测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对2015年《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方案》的具体实施情况,包括病种和模式,监测点设置,监测的范围、内容、方法、目标和功能等关键项目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重点职业病监测现为"7+3"模式,即各辖区在监测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定的煤尘(煤矽尘)、矽尘、石棉、苯、铅、噪声、布鲁氏菌等7种职业病危害因素所致的煤工尘肺、矽肺、石棉肺及石棉所致肺癌和间皮瘤、苯中毒及苯所致白血病、铅中毒、噪声聋及布鲁氏菌病等10种职业病的同时,当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自选3种其他职业病开展监测。监测点由县级行政区调整为市级行政区,监测工作覆盖所辖的所有县级行政区,新监测模式以加强能力建设为主要目的。2015年全国重点职业病监测地市级开展率为95%、区县覆盖率为81%。结果显示,开展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的用人单位有31%存在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病人工伤保险待遇落实率约64%,接触7种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工人在岗期间关键指标异常检出率1.79%~14.04%。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信息化水平低、数据处理技术落后、多种来源数据无法关联和贯通、部分收集的数据质量欠佳、自选监测病种分散等问题。结论应合理界定本工作与职业健康监护、职业病报告等的关系,厘清基于重点职业病监测收集的"防、治、保"数据开展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的思路,提高数据质量,加快大数据的信息化建设和数据处理技术,进一步发挥监测和预警功能。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s

To evaluate process and outcome of a multifaceted occupational health intervention programme on whole‐body vibration (WBV) in forklift truck drivers.

Methods

An experimental pretest/post‐test control group study design. The authors trained occupational health services (OH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 the use of the programme. OH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asked to deliver care as usual. In total, 15 OHS, 32 OHS professionals, 26 companies, and 260 forklift drivers were involved. Post‐test measurements were carried out one year after the start of the programme.

Results

Baseline data before the start of the programme showed no difference between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 Results of the outcome evaluation indicate a slight, although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WBV exposur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 = 0.06). Process evaluation revealed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company policy toward WBV, attitude and intended behaviour of forklift drivers, and a trend towards an increase in knowledge of OHS professionals and company managers. The number of observed control measures with a major impact (levelling of surface and reduction of speed) was rather low. In those cases where control measures had been taken,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WBV exposure. This limited effect of the programme might be caused by the short period of follow up and the dropout of participants. The feasibility and the usefulness of the programme within the OHS setting were rated good by the participants.

Conclusions

This programme to decrease WBV exposure was partially effecti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intermediate objectives were observed. More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vention in the field of WBV is nee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