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椎、胸椎及腰椎肿瘤在锥形束CT( cone beam CT,CBCT)影像引导下的调强放射治疗( image guided radiation therapy, IGRT)六自由度摆位误差分析. 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脊柱恶性肿瘤放疗的患者30 例,其中颈椎肿瘤10 例,胸椎肿瘤10 例,腰椎肿瘤10 例. 采用瑞典医科达( ELEKTA)公司AXESSE直线加速器CBCT引导,用HexaPODTM evoRT床从平移和旋转六自由度方向在线校正摆位误差,CT模拟定位获取治疗计划参考图像(层厚3 mm,120 kV,200 mAs). 每次治疗前行千伏级( kV级) CBCT扫描(100 kV,36. 6 mAs,s20射野准直器),CBCT图像采用骨窗模式与计划参考图像自动匹配,并经高资质医师和物理师共同确认,误差校正后再次行CBCT扫描,将两次图像与计划参考图像分别进行匹配验证. 本研究共收集838次摆位校正前、后匹配结果,分别记录患者平移摆位误差左右方向X( lateral)、进出方向Y( lngitudinal)、升降方向Z(vertical)、旋转误差俯仰方向RX(pitch)、滚动方向RY(roll)及左右旋转方向RZ(yaw)匹配结果. 应用SPSS 13. 0统计软件,对HexaPODTM evoRT床校正前后位移误差数据行配对t检验. 结果:椎体肿瘤摆位误差(绝对值)中,3个平移X、Y和Z方向摆位误差结果分别为颈椎(1.71 ±0.10)mm、(1.81 ±0.11)mm和(1.94 ±0.09)mm;胸椎(3.17 ±0.19)mm、(4.26 ±0.28)mm和(2.18 ±0.12)mm;腰椎(2.69 ±0.24)mm、(3.33 ±0.26)mm和(2.86 ± 0. 21)mm. 患者摆位后首次CBCT获得摆位误差数据与误差纠正后(动床后)再次CBCT验证后获得残余误差数据3个平移X、Y和Z方向分别为颈椎(0. 5 ± 2. 4) mm、(0. 01 ± 2. 4) mm和(2. 4 ± 1. 4) mm,胸椎(1. 17 ± 0. 11) mm、(0.26 ±0.30)mm和(0.08 ±0.12)mm,腰椎(1.09 ±0.24)mm、(2.03 ±1.26)mm和(0.06 ±0.51)mm. 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颈椎及胸椎平移3个方向误差纠正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腰椎仅是升降Z方向平移误差纠正前后差异统计学有意义(t= -3. 518,P<0. 001). 3个旋转RX、RY和RZ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颈椎肿瘤0. 67° ± 0. 04°、1. 06° ± 0. 06°和0. 78° ± 0. 05°,胸椎0. 62° ± 0. 05°、0. 75° ± 0. 06°和0. 84° ± 0. 06°,腰椎0. 59° ± 0. 06°、0. 80° ± 0. 07°和0. 73° ± 0. 06°;误差纠正后(动床后)再次CBCT验证后获得残余误差数据3个旋转方向RX、RY和RZ方向分别为颈椎肿瘤0. 27° ± 0. 14°、1. 20° ± 0. 04°和0. 28° ± 0. 05°,胸椎0. 02° ± 0. 20°、 0. 05° ± 0. 26°和0. 64° ± 0. 16°,腰椎0. 09° ± 0. 26°、0. 50° ± 0. 05°和0. 03° ± 0. 16°,误差纠正前后颈椎和腰椎旋转3个方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胸椎仅是滚动方向RY方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 106,P<0. 001). 30例患者疼痛均有缓解,未发现放疗副反应. 结论:IGRT下HexaPODTM evoRT床对脊柱肿瘤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纠正有明显作用,建议采用在线校正脊柱肿瘤放射治疗摆位误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 CBCT)引导下微创拔除前磨牙区多生牙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拔除前磨牙区多生牙提供经验参考。 方法收集CBCT定位下使用种植机微创拔除前磨牙区多生牙的病例,分析多生牙的上、下颌分布情况、位置特点、手术时间及拔牙术后反应等情况。 结果前磨牙区多生牙中下颌占 70.13%,埋伏位置偏舌(腭)侧者占 89.61%,手术平均时间上颌(26.96±7.60) min,下颌(27.70±7.35) min,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术后1 d[上颌(2.48±0.90)分,下颌(2.54±0.98)分],术后7 d[上颌(0.57±0.51)分,下颌(0.59±0.53)分]。 结论前磨牙区多生牙以偏舌腭侧最为常见(89.61%);CBCT引导下使用种植机拔除前磨牙区多生牙时间较短,手术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评价前列腺癌容积调强弧形放射治疗(VMAT)分次间摆位误差及其分布情况,为临床靶区(CTV)到计划靶区(PTV)所需的外放边界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治疗中心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40例,均采用VMAT,治疗前1 h嘱患者排空膀胱和直肠,然后喝水500 ml,憋尿充盈膀胱,使治疗时和CT定位时的膀胱和直肠充盈程度尽量一致。所有患者首次摆位后行CBCT扫描,得出校正前摆位误差,在线校正后开始VMAT,2 Gy/次,5次/周,共计39次,照射总剂量为78 Gy。结果 每例患者CBCT扫描得出16组误差数据,共计640组误差数据。统计学分析得出前列腺癌VMAT分次间摆位误差为:左右方向(0.14±0.10)cm,头脚方向(0.28±0.13)cm,腹背方向(0.18±0.12)cm;利用公式外放边界=2.5Σ+0.7δ计算出前列腺癌VMAT时CTV到PTV的外放边界为:左右方向0.41 cm,头脚方向0.80 cm,腹背方向0.54 cm。结论 CBCT可以在线验证前列腺癌VMAT时分次间的摆位误差,实时校正摆位误差,实现精确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在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纳入牙周基础治疗后需进行根分叉区翻瓣术的22颗下颌磨牙共38个根分叉病变,术前对根分叉进行临床探诊,并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和CBCT,比较术前临床探诊、根尖片和CBCT与术中实际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结果:CBCT检查与术中检查所得根分叉病变分度一致性较高(κ=0.976),完全一致率为86.8%.CBCT上测得的根分叉区垂直骨缺损[(4.03±2.27)mm]与术中直接测量值[(4.32±2.31)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根分叉区骨缺损的近远中向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CT为(2.05±0.89)mm,术中为(2.07 ±0.97) mm;两者测得的根柱长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CBCT为(2.35±0.88)mm,术中为(2.24±0.75) mm;而CBCT测得的水平骨丧失[(3.40±1.27) mm]则小于术中直接测量值[(3.72±1.19) mm,P<0.05],但差异的平均值较小(0.32 mm).根尖片只能获得垂直骨丧失[(2.17±1.32) mm]和根分叉区骨缺损的近远中向距离[(1.46±0.88)mm]这两个参数,且与术中实际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CT可以较准确地反映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的实际情况,弥补临床检查和传统X线根尖片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锥形束CT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评价治疗前双颌前突患者前牙区牙槽骨缺损情况。方法:选取50名未经正畸治疗的患者,根据年龄分为成人组[30例,平均(22.9±4.2)岁]与青少年组[20例,平均(13.1±1.0)岁],其中成人组根据垂直骨面型分为低角组(9例)、均角组(11例)与高角组(10例),所有患者在相同参数条件下进行CBCT扫描,在其CBCT图像上诊断牙槽骨开窗与开裂的情况并分析其分布特征。结果:双颌前突患者发生牙槽骨缺损的人数比为94.00%。所有接受检验的牙齿牙槽骨缺损发生率为38.60%。牙槽骨缺损绝大多数发生在唇侧(98.66%);牙槽骨开窗主要发生在上颌,而骨开裂主要发生在下颌。青少年组牙槽骨开裂(3.06%)及骨缺损(30.13%)发生率明显低于成人组的骨开裂(11.73%)及骨缺损(42.46%)发生率,P<0.05;而两组的牙槽骨开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角组骨开窗(22.22%)的发生率低于均角组(33.84%)和高角组(37.50%),P<0.05。牙槽骨缺损发生率最低的牙位为上颌中切牙。结论:双颌前突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即存在广泛的牙槽骨缺损,缺损的发生率受年龄、垂直骨面型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图像引导肺癌放射治疗(以下简称放疗)时不同图像配准方法对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利用Elekta Synergy直线加速器对43例肺癌患者进行基于锥形束CT(CBCT)的图像引导放疗(IGRT)。将重建获得的CBCT图像与原计划系统CT图像进行骨性和灰度两种模式匹配,分析X、Y、Z轴水平方向的摆位误差及旋转方向摆位误差,比较两种匹配模式之间的差异。结果:43例肺癌放疗共进行114次CBCT扫描,其中骨性配准和灰度配准在X轴水平方向的误差分别为(-0.297±3.137)mm、(0.377±2.958)mm;在Y轴水平方向的误差为(-1.415±5.313)mm、(0.719±5.451)mm;在Z轴水平方向的误差为(0.632±3.033)mm、(-0.679±2.982)mm。骨性配准和灰度配准在X轴旋转方向的误差分别为(-0.469±1.605)°、(-0.493±1.461)°;在Y轴旋转方向的误差为(-0.203±1.431)°、(0.35±1.424)°;在Z轴旋转方向的误差为(0.134±1.478)°、(0.196±1.348)°。将6个方向摆位误差计量数据配对进行统计学处理,骨性配准和灰度配准两种配准方式除了在X轴旋转和Z轴旋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外,其他4个方向的摆位误差计量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行IGRT时,两种配准方式均可选择,建议首先使用灰度配准,骨性配准辅之。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图像分析上颌恒磨牙牙根和根管的解剖形态.方法:对2012年5~9月因牙体牙周疾病行CBCT检查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健康、未经过治疗、发育良好的630颗上颌第一磨牙、519颗上颌第二磨牙被纳入本研究,分析每颗磨牙的牙根数目、根管数目及根管形态,采用Venucci分类法对根管构型进行分类描述.将Vertucci Ⅰ型计为常规形态,其他类型计为变异形态,计算变异率.结果:上颌第一磨牙中,2.38%有2个独立牙根,97.14%有3个牙根,0.48%有4个牙根.上颌第二磨牙中,10.41%为单根牙,15.22%有2个牙根,73.60%有3个牙根,0.77%有4个牙根.存在3个牙根的612颗上颌第一磨牙中,近中颊根变异率为30.88%;存在3个牙根的382颗上颌第二磨牙中,近中颊根变异率为13.87%.结论:CBCT精确地显示了关于牙根及根管数目与形态的三维图像,这为疑难根管治疗提供了直观而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由图像引导的加速器配备的锥形束CT( Cone beam CT,CBCT)了解本中心现有的定位方式引起的临床上的摆位误差,指导制定放射治疗计划过程中的PTV( planning target volume)外放范围。方法: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完成病人摆位后拍摄病人的锥形束CT图像与治疗计划设计时的CT图像的匹配,获得病人的摆位误差,把其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做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通过公式MPTV(外放)=2.5Σ+0.7σ获得三维方向上的肿瘤靶区外放边界。结果:得到校位前病人三个方向的外放数据如下 X=5.80mm,Y=6.22mm,Z=5.06mm。校位后病人三个方向上的外放数据如下:X=2.55mm,Y=2.79mm,Z=1.93mm。结论: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方式可有效减小肿瘤靶区的外放边界,两种治疗方式应选择不同的外放边界。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由图像引导的加速器配备的锥形束CT( Cone beam CT,CBCT) 了解本中心现有的定位方
式引起的临床上的摆位误差,指导制定放射治疗计划过程中的PTV( planning target volume) 外放范围。方法:
放射治疗过程中,完成病人摆位后拍摄病人的锥形束CT 图像与治疗计划设计时的CT 图像的匹配,获得病人的
摆位误差,把其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做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通过公式MPTV( 外放) = 2. 5Σ+0. 7σ 获得三维方
向上的肿瘤靶区外放边界。结果: 得到校位前病人三个方向的外放数据如下X = 5. 80mm,Y = 6. 22mm,Z
= 5. 06mm。校位后病人三个方向上的外放数据如下: X = 2. 55mm,Y = 2. 79mm,Z = 1. 93mm。结论: 图像引导放
射治疗方式可有效减小肿瘤靶区的外放边界,两种治疗方式应选择不同的外放边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锥形束CT(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切牙管的相关参数,及切牙管与嵴顶、中切牙的相对位置关系,为临床前牙种植提供指导,希望能在前牙种植中规避损伤的风险,制定完善的种植计划.方法:选取129例种植患者的CBCT资料进行测量,分别截取切牙管矢状面、经切牙管长轴的冠状面、横断面的图片测量以下指标:低位矢径(Sda)、中位矢径(Sdb)、高位矢径(Sdc),并求得平均矢径(Sd),低位横径(Hda)、中位横径( Hdb)、高位横径( Hdc) ,并求得平均横径( Hd) ,长度( H) ,切牙管最低点唇侧骨厚度( Bt) ,与嵴顶距离( At) ,与中切牙的距离(Id). 根据患者性别、年龄进行分组,采用SPSS 17. 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总体Sd为(3. 41 ± 0. 87) mm,Hd为(5. 16 ± 0. 93) mm,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为(14. 29 ± 3. 27) mm,Bt为(7. 49 ± 1. 05) mm,At为(8. 25 ± 1. 71) mm,Id为(2. 71 ± 0. 89) mm. 男、女平均Sd分别为(3. 64 ± 0. 90) mm、(3. 28 ± 0. 82) mm,P=0. 017;Hd分别为(4. 98 ± 0. 89) mm、(5. 27 ± 0. 94) mm,P=0. 081;平均H分别为(15. 47 ± 2. 75) mm、(13. 59 ± 3. 32) mm,P=0. 001;平均Bt分别为(7. 90 ± 0. 96) mm、(7. 25 ± 1. 03) mm,P=0. 001;平均At分别为(7. 61 ± 1. 45) mm、(8. 64 ± 1. 74) mm,P=0. 001;平均Id分别为(2. 71 ± 0. 87) mm、(2. 72 ± 0. 91) mm,P=0. 983. 按照年龄分组,Sd各组间P=0. 325,Hd各组间P=0. 636,H各组间P=0. 292,Bt各组间P=0. 116,At各组间P=0. 010,Id各组间P<0. 001. 结论:性别对切牙管的长度、唇侧骨厚度以及与嵴顶的位置关系是有影响的,年龄对于切牙管本身的参数没有影响,但是对于切牙管与嵴顶和中切牙的相对位置有一定影响;CBCT测量在种植设计中是非常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锥形束CT分析宫颈癌调强放疗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56 例宫颈癌放疗患者按固定体位方式和治疗计划分为两组,常规组采用仰卧位体架和热塑体膜固定,执行静态调强计划治疗;观察组采用俯卧位体架和热塑体膜固定,执行容积调强计划治疗;治疗时每人每周第一次治疗前均扫描锥形束CT,利用骨性标记在线与计划CT 图像匹配,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左右方向(X)、头脚方向(Y)、前后方向(Z)摆位误差;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分析两组患者小肠、膀胱、直肠和股骨头重要器官的受照剂量体积比。结果两 组患者共获取280幅锥形束CT图像,两组患者在Y、Z轴摆位误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Y=2.336, PY=0.021;TZ=3.278,PZ=0.0004),X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573,P =0.290);两组在X 轴旋转误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134,P =0.029),Y、Z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在计划总跳字和治疗时间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9.549 和17.324,均P=0.000);观察组膀胱V50 优于常规组(P =0.031),在小肠、直肠、膀胱、左股骨头的平均剂量Dmean> 常规组(P <0.05),两组其余比较无差异。结论采用锥形束CT 技术对两种宫颈癌调强放疗的体位摆放进行指导,为提高放疗精度提供影像学上的依据,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口腔常用修复材料在口腔颌面锥形束CT和螺旋CT中的二维图像伪影,为临床口腔修复材料选择和口腔放射检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猪头颅(6个月龄,长白猪),模拟人在体口腔环境,使用氧化锆、纯钛、镍铬、钴铬、银钯、金钯6种修复材料,在同牙位制作全冠,分别戴入右下第1、2、3前磨牙,分别按常规颌骨CT条件使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90ekV,0.4mm)和16排螺旋CT(130ekV,1mm)扫描,测量伪影的尺寸、面积和形态。结果:6种材料在两种CT中都会产生以冠为中心向四周散射的伪影,同种材料在口腔颌面锥形束CT和螺旋CT中产生的伪影形态相似,但是尺寸和面积前者小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材料的密度越高,投照的强度越大,伪影的面积越大,沿投照方向的条索状伪影越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材料产生的高亮度伪影和条索状伪影排列顺序为纯钛〈氧化锆〈镍铬〈钴铬〈金钯〈银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患者口腔内有高密度修复材料存在时,应首选低投照强度的设备检查,固定修复时应首选密度较低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四维锥束CT(4D-CBCT)成像可以为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提供精确的实时呼吸运动定位信息,如何提高4D-CBCT重建图像 的精确度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压缩感知方法(PICCS)算法在基于压缩感知(CS)理论的所有4D-CBCT重建算法中表现上佳,本 文提出的改进先验图像的PICCS算法在传统PICCS算法基础上针对先验图像进行改进,按照每一个相位的位置信息构建其对 应的先验图像,消除了投影数据不匹配所导致的重建图像运动模糊的现象,实验结果展示了文章方法相比传统的PICCS重建结 果组织边界更加清晰,运动伪影减少,图像分辨率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锥形束CT技术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瘤(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CRLM)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CRLM的介入治疗提供有效信息。 方法选取CRLM患者50例,行腹部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强化检查共检出146个转移瘤。所有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二维血管造影,观察肝转移瘤(liver metastases,LM)染色表现、数目及部位,后行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增强扫描,观察LM染色情况、数目及部位。结合两者表现,进行超选择碘油栓塞,栓塞完成后再次行CBCT平扫,观察LM栓塞程度。 结果50例患者常规DSA造影下可见97个CRLM,血管造影表现为动脉中早期肿瘤周边环形染色,中心区域无染色,动脉晚期环形染色变淡,正常肝实质期充盈缺损影显影清晰。24个为中等血供,73个为乏血供,未见富血供的CRLM。CBCT增强扫描共检出142个LM,比 DSA血管造影多检出4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在CBCT增强扫描中表现为肿瘤周边强化,而中心区域无强化,与CT或MRI影像学表现一致。50例患者栓塞后行CBCT平扫,142个转移瘤清晰的显示肝转移瘤栓塞程度,其中107个转移瘤与CBCT增强扫描及术前影像学强化范围沉积一致,35个转移瘤与双期扫描强化范围较差,予以二次栓塞,再次行CBCT平扫显示肝转移瘤沉积范围与强化范围一致。 结论对于CRLM患者行TACE治疗时,在DSA二维血管造影后行CBCT增强扫描,能有效地发现二维血管造影中漏诊的转移瘤;同时在CRLM栓塞完成后行CBCT平扫,能准确、即时地判断碘油沉积情况,提高CRLM的TACE疗效,CBCT技术在CRLM中可起到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CT导引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   总被引:53,自引:5,他引:53  
Zhang FJ  Wu PH  Zhao M  Huang JH  Fan WJ  Gu YK  Liu J  Zhang L  Lu MJ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223-227
目的评价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4年5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6例经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总结此手术的经验和技巧.本组26例中,男21 例,女5例,年龄47~73 岁.中位年龄为60岁±13岁.病灶平均直径为6.1(1.0~8.5) cm.其中腹痛较剧者15例,黄疸10例.全部病例经CT、 MRI检查(14例)或病理穿刺活检(12例)后临床诊断为胰腺癌.病理分期(TNM, pTNM)Ⅱ期3例,Ⅲ期20例, Ⅳ期3 例.采用计算机立体定位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 system,TPS)计算布源,在CT导向下将125I粒子植入胰腺瘤灶内,采用(2.2~3.3)×107 Mq活度的125I粒子相隔1.0~1.5 cm平面播植.125I在1.7 cm内具有杀灭肿瘤的作用.结果 9例患者疼痛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4例无效,平均术后3~7 d疼痛缓解.4例死于局部进展,2例死于远处转移,全组中位生存时间11个月.2个月后CT复查,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13例;无变化(NC)5例;进展(PD)6例.总有效率(CR+PR) 57.7%.2个月随访过程中发现3粒粒子(2例患者)迁徙至肝脏内;白细胞轻度下降1例.未见胰瘘、胰腺炎、肠出血、腹腔内脓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导向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生活质量改善明显,近期效果好,具有很好的姑息止痛疗效,是一种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BCT技术对放疗精度的影响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头颈部、胸部、腹盆部肿瘤患者,放疗前采用C BC T进行2次(在线校位、离线校位)图像采集,将C BC T扫描图像与C T平扫定位图像匹配,记录并分析匹配结果。结果头颈部摆位误差x(0.02±0.09)cm,y(-0.03±0.08)cm,z(-0.01±0.14)cm,rot(-0.1±0.4)°;胸部摆位误差x(-0.01±0.12)cm,y(-0.02±0.07)cm,z(-0.10±0.20)cm,ro(t-0.1±0.7)°;腹盆部摆位误差x(0.01±0.13)cm,y(-0.03±0.11)cm,z(-0.14±0.34)cm,ro(t0.0±0.5)°.结论治疗前通过C BC T获得扫描图像可以减少分次治疗间的摆位误差,提高放疗摆位精度,实现精确放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数字化牙颌模型测量的精确性。方法:对30例正畸初诊患者制取上下颌牙颌阴模一副灌制成阳模,制做成研究模型。对完成的石膏模型要求牙齿完整,牙列清晰,并用锥形束CT将所有石膏模型进行扫描,重建石膏模型三维图形,对数字化牙颌模型进行测量,将其结果与传统手工测量结果进行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算一致性相关系数(concordanc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CCC)及绘制散点图来评价两种方法的一致性。结果:两种测量方法的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CBCT测量和手工测量的CCC在0.883~0.999之间一致性均非常好。结论:CBCT三维重建所得的数字化模型清晰,能分辨出明确的尖、窝和边缘嵴,使操作者的辨认选点可靠。在一定程度上可取代传统手工测量,但石膏的放射阻射性能、石膏模型的厚度对石膏牙颌模型的数字化成像可能有影响,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牙根纵裂(vertical root fracture,VRF)是指出现在牙根上的纵向折裂,临床中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本研究旨在探讨锥形束CT(CBCT)在不同牙周探诊深度的牙根纵裂(VRF)患牙诊断中的应用。 方法 纳入2016年8月—2019年8月期间于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的95例患者共99颗疑似VRF的患牙,分别进行X线根尖片和CBCT检查。由影像科医生和牙周专科医生分别对每颗患牙进行独立诊断并讨论获得一致结果,患牙治疗中直视观察到裂纹为确诊VRF的金标准,分别对CBCT和X线根尖片2种诊断方法的阳性检出率、特异度、准确度和灵敏度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患牙牙周袋深度(是否≥5 mm)对CBCT诊断结果的影响进行亚组分析。 结果 99颗疑似VRF患牙中最终确诊为VRF的有84颗。对比最终金标准确诊结果,使用CBCT诊断VRF的阳性检出率为75.8%,灵敏度为89.3%,特异度为100.0%,准确度为90.9%。其中,阳性检出率、灵敏度和准确度和根尖X线片法(41.4%、48.8%和54.5%)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在深牙周袋组(探诊深度≥5 mm)中,使用CBCT进行诊断VRF的阳性检出率为81.7%,灵敏度为93.5%,与非深牙周袋组(探诊深度≤4 m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准确度和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使用CBCT诊断VRF优于X线根尖片,深牙周袋的存在对阳性检出率和灵敏度存在影响,牙周探诊推荐作为VRF疑诊患牙的必要临床检查。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3):163-168
国内恶性肿瘤患者病例数越来愈多,死亡率也居高不下。放射治疗是目前治疗癌症的三大有效方式之一,放疗环节中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对于提高肿瘤患者的治愈率有重要的作用,先进的图像引导下的放疗技术能够在治疗过程中准确的核定治疗的位置,保证剂量投射的精度,较大程度的提高了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放疗计划的二维及三维模体剂量验证也是质量保证的重要部分,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放疗物理师设计的放疗剂量与直线加速器出束的剂量能相对一致。如何精确有效地保证放疗各环节中的治疗质量是放射治疗界的重点研究方向。本文主要探讨目前放射治疗中图像引导技术实施及放疗计划剂量验证中的质量保证与控制,同时针对日新月异的设备与技术,探索新的放疗质量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