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替牙早、晚期安氏Ⅲ类错使用FRⅢ矫治的效果。方法将26例安氏Ⅲ类错患者,分为替牙早期组(I组)14例和替牙晚期组(II组)12例。用FRⅢ矫治,统计分析两组矫治前后头影测量结果。结果两组矫治前后U1-SN、L1-MP差异均有显著性(<0.05);SNB、ANB、NA-PA、U1-SN、MP-SN替牙早期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0.05),而替牙晚期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替牙早期组骨性改变更明显。结论替牙早期患儿FRⅢ矫治可使下颌向下向后旋转、上颌相对前移,面下部增高,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替牙晚期患儿仅有牙的掩饰性移动,并无明显的骨性改变。替牙早期矫治能改善上下颌骨关系和牙合关系,矫治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安氏Ⅲ类错病人Bolton指数的测量,分析上下颌牙量的差异,探讨上下颌牙量关系对正畸诊断和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男50例,女50例)安氏Ⅲ类错病人的初始模型,分别测量其Bolton指数,并与正常参考值进行比较。结果安氏Ⅲ类错病人Bolton指数前牙比平均值为(79.70±2.73)%,全牙比平均值为(92.21±2.31)%,均较正常参考值增大,差异有显著性(u=3.29、3.72,P<0.05)。100例病人中前牙比和全牙比在正常范围内者分别占55%和54%,男女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安氏Ⅲ类错病人Bolton指数过大可能是引起错的原因之一,Bolton指数分析应成为诊断和制定正畸治疗计划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固定矫治技术对乳牙 Angle 类错的矫治效果。方法 :对 2 3例乳牙 类错患儿 ,分别在上颌乳磨牙及下乳尖牙上 ,粘贴乳牙托槽并放置片段弓丝 ,弹力橡皮圈 类牵引 ,观察错矫正效果。结果 : 类错得到纠正 ,颌面形态得到改建 ,疗效满意。结论 :运用固定矫正技术矫治乳牙 Angle 类错具有制作简便 ,结构小巧 ,固位好 ,矫治力大小方向容易控制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5.
早期前牙反牙合,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乳牙期、替牙期、恒牙初期下颌前突,面中1/3略凹陷等前牙的反牙合或反覆盖关系。由于反牙合存在,改变了颌面部的正常发育,应早期治疗。本文使用FR-Ⅲ型功能矫治器对11例早期前牙反牙合患者进行矫治,取得了预期效果。1材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11例患者均属门诊病例,其中男7例,女4例,最小6岁,最大10岁,均为混合牙列。正面观:面下1/3微短。侧面观:面下1/3前突,面中1/3略凹。经后退诱导下颌骨能退至前牙对刃位,有3个以上前牙反牙合,无明显颞下颌关节症状。疗程为9~18个月。11例患者完成治疗后显效。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恒牙列早期严重骨性Ⅲ类牙颌畸形直丝弓技术矫治后其颌面软硬组织的变化情况。方法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牙颌畸形患者11例,采用直丝弓技术治疗,治疗时间为(3.3±1.5)年(2.1~4.4年)。治疗前后拍摄头影测量片,用常规头影测量结合Pancherz分析法进行分析。计算头影测量各指标的均值与标准差.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各指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矫治后ANB角显著增加(P〈0.05),但未达到I类骨面型;下前牙显著舌倾,L1-MP角平均减少6.62°(P〈0.05),建立正常覆殆覆盖关系;上唇角LsSn—SN及上下唇基角Sn-N’-Si显著减少(P〈O.05),下唇突点Li至E审美线的距离平均减少1.85mm(P〈0.05)。结论直丝弓矫正技术能够成功矫正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并能改善软组织侧貌。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功能调节器的矫治效果 ,用治疗前后记存模和头影定位片对 12例安氏Ⅲ类错牙合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 :对牙源性反牙合和功能性反牙合疗效好 ,骨源性反牙合疗效欠佳。认为功能调节器存在不足 ,只能矫治年龄小、畸形小的前牙反牙合 ,对成年人、骨源性反牙合必须用口腔外科正畸术为主 ,以功能调节器矫治为辅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双期矫治恒牙初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的疗效及矫治前后的硬组织变化。方法选择2000年1月~2007年12月恒牙初期由于上颌骨发育不足或后缩的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20例,均采用双期矫治,即先进行前方牵引治疗后再固定直丝弓矫治,并进行矫治前后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SNA角增大了3.1°,ANB角增大了3.2°,SN-MP角增大了3.3°,U1-NA距增加了2.2mm,U1-L1角增大了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方牵引与固定双期矫治在恒牙初期能促进上颌骨发育,解除前牙反,改善患者面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PAR指数评价蛙式矫治器远移上颌磨牙治疗安氏Ⅱ类错的矫治效果。方法:选取蛙式矫治器治疗的安氏Ⅱ类错病例20例,运用PAR指数对每一病例矫治前后的石膏模型进行测量评价,对实验结果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例病例PAR总分值矫治前后分别17.72±3.48,2.28±1.63减少15.44±2.76,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加权PAR总分矫治前后27.25±5.68,3.70±2.58,减少23.55±3.97,差异有显著性(P<0.01);PAR总分值加权前后减少百分率分别为89.61%,86.42%。结论:通过PAR指数的评价认为蛙式矫治器通过远移上颌磨牙可以有效治疗部分安氏Ⅱ类错。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通过Ⅲ类颌间牵引矫治骨性Ⅲ类错 后,颌面部硬组织的变化,探讨其矫治机制,以丰富骨性前牙反 的非手术矫治方法。方法:轻中度骨性前牙反 10例中男4例,女6例,12~14岁,用方丝弓矫治器加Ⅲ类颌间牵引矫正,治疗前后均摄头颅侧位片,并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上下前牙出现代偿性移动,下颌后牙明显远中竖直,上后牙稍微近中倾斜。上后牙与下切牙均升高,牙合平面变平。下颌稍向后向下旋转。∠SNB有所减少。结论:在方丝弓矫治技术中通过持续、适宜的Ⅲ类颌间牵引,可有效地矫治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评价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青少年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治疗疗效差异。方法收集青少年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42例,根据不同骨面型分为3组,通过头影测量分析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骨骼与软组织改变,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错牙合畸形面部改善疗效的差异。结果3组患者凹陷的软组织侧貌均得到改善。高角患者主要通过下颌骨顺时针旋转、牙合平面逆时针旋转及上前牙唇倾、下前牙舌倾代偿来实现前牙反牙合的解除,而低角患者更多依赖上前牙唇倾及上颌骨的发育来实现。均角患者其面部比例及颌骨关系相对正常,矫治后主要变化为牙齿的相对移动。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青少年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疗效不尽相同;高角型患者在选择采取单纯正畸治疗时需更加谨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组板磁力功能矫治器矫治青春生长发育期骨性Ⅲ类错的机理.方法选择11例青春生长发育期骨性Ⅲ类错的患者,使用双组板磁力功能矫治器矫治进行矫治.对矫治前后患者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分析.结果位明显改变,磁块间距增大4~6 mm,SNA增大3.150,A点向前移位;PP-SN有所减小,MP-SN FMA有所增大;1-SN有所增大.矫治前后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阻板磁力功能矫治器用于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取得良好疗效;位变化是颌骨和牙弓反应的共同结果,但以颌骨反应为主;双阻板磁力功能矫治器可使上颌骨逆时针,下颌骨顺时针方向旋转,在临床上应注意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14.
15.
安氏Ⅱ类错是口腔正畸临床中发病率高 ,对颌面影响较大的一种错畸形。临床上使用功能性矫治器矫治生长发育期安氏II类等错变得越来越普遍。功能性矫治器通过建立新的“肌肉运动型”而产生的新的“功能型”及“形态型” ,将颌面异常生长方式导向正常。本文探讨的是Twin block矫治器治疗安氏II类错的疗效。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患者 6例 ,男 3例 ,女 3例 ,年龄 10~ 14岁 ,平均年龄 11.6岁。选择标准 :处于替牙晚期或恒牙早期 ,无矫治史 ,磨牙关系为远中尖对尖或完全远中关系 ,前牙深覆Ⅲ° ,咬伤牙龈 ,深覆盖Ⅲ° ,平均 11…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前牵引矫治器和 Frankel 型矫治器治疗安氏 类错的矫治机制。 方法 安氏 类患者 4 0例 ,前牵引矫治器治疗 2 0例 (前牵引组 ) ,Frankel 型矫治器治疗 2 0例 (FR组 )。治疗前后均拍摄头颅侧位片。选择 1 4个硬组织标志点和 1 0个软组织标志点 ,测量 1 7个角度 ,7个线距。采用 SPSS1 0 .0统计分析软件包 t检验分析。 结果 前牵引组 SNA角的角度明显增大 ,FR组亦增加 ,但无前牵引组大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SNB角两组均无明显变化。两组的下颌骨均向下、向后旋转。FR组上前牙唇倾、下前牙舌倾。前牵引组牙齿无明显变化。 结论 前牵引组所产生的颌骨矫形作用较大 ,FR组的牙移动较大。两组软组织凹面形均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上颌前方牵引器矫治儿童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组织变化特征。方法:以21名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中国儿童(男10名,女11名)为研究对象。矫治前平均年龄9.7岁(年龄范围8.11~11.3岁)。常规进行正畸治疗前后(T1,T2)头影测量分析。结果:经过6~10个月的治疗,所有患者均达到正常覆盖。矫治完成时上颌骨平均前移1.92mm,SNA平均增大2.53°。上切牙唇倾3.82°,下切牙直立。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下颌平面角增加。结论:上颌前方牵引器治疗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十分有效,有利于Ⅲ类面型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2000~2003年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正畸门诊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病例40例,均为12~15岁恒牙列期,牙列拥挤者,性别男女均有。1.2方法将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病例随机分成直丝弓矫治组(直丝弓组)和标准方丝弓矫治组(方丝弓组),每组各20例。表1安氏Ⅰ类两组错牙合畸形治疗完成时间比较T ab 1 C om par ison of the tw o group s ang le c lassⅠm a locc lu sion therapy tim e(n=20)G roupsMonths12 16 20 26Average complete tim e of therapyStraightw ire appliance group 6 12 2 0 15.7Edgew ise appliance group 0 1 6…  相似文献   

19.
张锡忠 《医学综述》2009,15(19):2965-2968
大部分安氏Ⅲ类错畸形多伴有矢状向的不调,多由于上颌发育不足,或下颌发育过度,或二者兼有所致。安氏Ⅲ类错畸形易产生上颌后缩下颌前突的外貌,此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和功能。安氏Ⅲ类错是临床上最难矫治的错之一。在临床上常用的矫治方法为:2×4矫治技术、多曲方丝弓、上颌前方牵引、FRⅢ及正颌手术等。精确的诊断,完善的矫治设计是安氏Ⅲ类错矫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功能矫治器在AngleⅡ类错畸形中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方法对25例AngleⅡ类错畸形采用activator功能矫治器进行治疗并对其评价。结果除1例14岁的患者无效外,余均有明显效果。结论适应证的选择和治疗时机的把握以及患者的配合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