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1):50-52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13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资料,按照胃镜诊断结果分为单纯性萎缩性胃炎(A组,67例)和萎缩性胃炎伴增生(B组,63例),均行胃镜检查,观察病理改变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结果B组萎缩性胃炎符合率(87.30%)高于A组(74.63%),B组肠上皮化生检出率(19.05%)高于A组(7.46%),B组不典型增生检出率(23.81%)高于A组(8.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74.60%)高于A组(5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确认萎缩性胃炎伴增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呈正相关(r=0.754,P=0.041)。结论 胃镜检查萎缩性胃炎伴增生诊断率显著高于单纯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合并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张佑红 《基层医学论坛》2016,(10):1341-1342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00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所有患者均实施胃镜检查,对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A类患者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278例,诊断符合率为79.66%(278/349);B类患者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219例,诊断符合率为87.25%(219/251),两类患者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镜检查下以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状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肠化生、不典型增生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临床上更应该重视其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胃镜与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结果差异性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6例,分别对患者实施胃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理检查发现4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浅表性胃炎,2例浅表性胃炎;经胃镜确诊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浅表性胃炎。胃镜与病理结果比较,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符合率为85.11%。结论胃镜检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存在一定的差距,胃镜检查能够对胃黏膜变薄、胃黏膜粗糙、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的患者,诊断效果明显,临床价值显著,在今后的临床诊断中,值得对其给予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及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入我院的200例CAG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根据《慢性胃炎的内镜表现》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表现分为两类,A类患者117例,B类患者83例。均行胃镜检查、病理检查及Hp感染检测,分析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及患者Hp感染情况。结果胃镜下A类患者病理表现为黏膜红白相间并以白色居多,血管充分暴露且黏膜皱襞变平或消失,B类患者病理表现为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状;A类患者病理诊断符合率、肠上皮化生率、不典型增生率、Hp感染率分别为71.79%、11.11%、9.40%、54.70%,均低于B类患者(85.54%、21.69%、22.89%、73.49%,P<0.05)。结论 CAG患者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与Hp感染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镜结合病理分析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法抽取86例于2014年4月到2015年3月期间来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消化内科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86例入组患者均行胃镜检查和病理分析进行诊断。结果胃镜检查与病理分析诊断符合率为83.7%。对于黏膜萎缩,其阳性检测值:A+B≥70.0%,A+B+C=94.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肠上皮化生,A+B阳性检测值为16.7%;对于异型增生,C的阳性诊断率为21.1%。86例患者中,Hp阳性53例,阳性率为61.6%;阴性33例,阴性率38.4%;其中Hp感染阳性患者与胃黏膜3种病理改变有关系,三者相比,胃粘膜萎缩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之间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和病理分析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实际的临床诊断中将胃镜检查与病理分析相结合可以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医证型与胃镜、胃黏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10例CAG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中医证型分型,对证型分布特点、患者的年龄、性别、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黏膜病理检查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结果:110例患者中医证型中脾胃虚弱证41例,占37.27%,明显高于其他证型。胃镜表现方面,单纯性萎缩性形态患者仅占13.64%,其中以脾胃湿热证所占比例最低。患者的萎缩多以轻、中度为主。脾胃虚弱证患者的重度萎缩比例明显低于肝胃不和证、胃络瘀血证及脾胃湿热证。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为51例,占46.36%。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演变同中医证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着一定相关性,在病变早期以实证为主,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较低,在病变中晚期多以虚实夹杂证为主,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用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相关性。方法:对2013年我院收治的160例疑似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根据这160例患者初次进行检查的方法,将他们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患者为80例经胃镜检查疑似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B组患者为80例经病理检查疑似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在进行二次检查时,我们对A组患者进行病理检查,对B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然后比较两组患者两次检查结果的相关性。结果:A组的80例经胃镜检查疑似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进行病理检查后,有62例患者被诊断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二者诊断的一致率为77.5%。B组的80例经病理检查疑似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后,有28例患者被诊断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二者诊断的一致率为35%。结论:用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一致性较差。其中用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准确率明显低于病理检查的准确率。在临床上,只有联合使用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才能准确地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镜及胃黏膜病理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9月商丘市长征人民医院收治的8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均接受胃镜及胃黏膜病理、Hp检测,统计所有患者的Hp阳性率,分析Hp感染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Hp阳性率为70.89%(63/89)。Hp阳性者胃黏膜萎缩程度、肠化分级、活动性、炎症程度分别与Hp阴性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萎缩程度、肠化分级、活动性和炎症程度与Hp感染呈正相关(r=0.265、0.267、0.210、0.472,均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Hp感染与萎缩程度、肠化分级、活动性及炎症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金燕 《中外健康文摘》2012,(34):193-194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2月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及病理资料.结果90例患者中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26例;胃底部3例,胃体部7例,胃窦部75例;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慢性浅表性胃炎17例,均位于胃窦部;慢性浅表性胃炎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伴肠上皮化生14例,伴异型增生16例.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两者符合率为61.11%(55/90)(K=0.245,P=0.014).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差,胃镜下观察价值有限,临床上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确诊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实施胃镜下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6年02月至2018年02月,本院接收的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200例进行研究,分析患者临床临床资料,均实施胃镜检查、病理检查,观察两种方法病理检查结果。结果胃镜检查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200(100.00%)例;病理检查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150(75.0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40(20.00%)例,合并出现10(5.00%)例,伴肠上皮化生90(45.00%)例,伴异性增生15(7.50%)例,诊断符合率为75.00%,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实施胃镜下检查与病理检查相关性较为密切,两者联合诊断价值显著,可以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对临床诊疗价值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及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入我院的200例CAG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根据《慢性胃炎的内镜表现》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表现分为两类,A类患者117例,B类患者83例.均行胃镜检查、病理检查及Hp感染检测,分析胃...  相似文献   

12.
夏正新  陈健华  秦晓华 《吉林医学》2011,(35):7460-7461
目的:探讨和分析消化性溃疡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并经胃镜检查确诊的患者350例分为A、B、C三组,A组115例,均为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B组132例,均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C组103例,为胃镜检查无异常的正常人群。A、B、C三组人群行胃镜检查同时钳取胃黏膜组织,予快速尿素酶法Hp检测。结果:A组Hp阳性106例,感染率92.2%;B组Hp阳性109例,感染率82.6%;C组Hp阳性11例,感染率10.7%,A、B两组和C组Hp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与Hp感染有关,根除Hp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借助胃镜观察胃黏膜形态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消化内科接收的经病理活检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电子胃镜检查,分析胃镜下黏膜形态检查同病理活检诊断的符合率、胃镜下黏膜形态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评价胃镜诊断效果。结果:同病理活检比较,胃镜下黏膜形态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符合率为73. 53%;在诊断价值上,胃镜下胃黏膜各种表现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敏感度区间为6. 35%~36. 24%,而在诊断的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上,当3种表现一同存在时均为100. 00%。结论:应用胃镜下黏膜形态检查,可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提供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4.
李华茹 《中外医疗》2013,32(10):52-52,54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镜下表现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对胃镜下诊断为CAG的患者106例再进行胃镜检查,比较胃镜下表现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106例患者中胃镜诊断CAG116例,CAG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CSG)52例;病理诊断CAG103例,CSG34例,CAG合并CSG31例。CAG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79.76%。胃镜下黏膜粗糙不平,部分呈颗粒状或结节状改变与病理诊断CAG的符合率为83.33%,而与黏膜红白相间并以白为主,血管透见,黏膜变薄,皱襞变平并存时,对CAG的符合率高达100.00%,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6.47%和41.18%,并且CAG主要伴随Ⅲ型肠上皮化生。结论 CAG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思宁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5):155-156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2月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及病理资料。结果90例患者中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26例;胃底部3例,胃体部7例,胃窦部75例;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慢性浅表性胃炎17例,均位于胃窦部;慢性浅表性胃炎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伴肠上皮化生14例,伴异型增生16例。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两者符合率为61.11%(55/90)(K=0.245,P=0.014)。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差,胃镜下观察价值有限,临床上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确诊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是本院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集到的经胃镜表现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共计93例。对这些病人全部实行了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然后依据患者的胃镜表现将患者进行分组,之后将胃镜表现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差异性。结果 93例患者经过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经过病理证实有63例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以C型患者的黏膜相对较为粗糙,表现为颗粒或结节状的改变,存在A型和B型的共同表现诊断率最高(90.32%)。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通过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两者之间是具有明显差异性的,所以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实施胃镜联合病理检查才能取得最佳的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择从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纳入此次研究工作,使用胃镜与病理学方法检查并诊断,系统探讨胃镜检查表现与符合率。结果50例患者经胃镜检查后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经病理诊断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有36例,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符合率是72%。结论临床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过程中,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结果仍存在一定差异,为此在诊断中应与病理检查结合做出最终诊断,进而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轮台县人民医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结果胃镜检查结果显示32例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还有18例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组织检查结果显示22例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0例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镜诊断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4%。结论临床上可以联合应用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诊断,以此来将确诊率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内镜诊断及其与Hp感染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对106例内镜诊断的CAG患者与病理组织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观察内镜诊断与病理组织学的诊断符合率,同时应用尿素酶法检测Hp.结果:(1)106例CAG胃镜下表现为A型24例(22.6%),B型 36例(34.0%),C型46例(43.4%).106例内镜诊断CAG患者中病理诊断CAG 89例,符合率为84.0%(89/106).(2)C型患者中重黏膜萎缩率最高为60.9%,B型为8.3%,A型为12.5%,C型与B型、A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Hp感染率C型>B型>A型,三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镜检查是诊断CAG的最佳手段,CAG的Hp感染率较高,且随着萎缩程度的加重,Hp感染率越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探讨相关性。方法对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86例,对病变处进行活检进行病理检查,内镜下表现与病理检查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表现同病理检查之间的相关性,计算其之间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结果内镜诊断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病理诊断65例,其之间符合率为75.6%,伴肠上皮化生42例,伴上皮内瘤变19例。胃镜下具有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血管透见及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表现的病理诊断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91.7%,胃镜下具有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表现病理诊断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79.3%,其符合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见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血管透见内镜表现,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42.9%,其符合率与胃镜下具有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表现及具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各种表现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和病理结果分析,两者的符合率有一定的差异,故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应将内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结合起来,二者结合可提高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