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益生菌制剂整肠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骆稽酉  曲淑敏 《医学综述》2001,7(4):245-247
益生菌 (probiotics)也称活菌制剂 ,即能够促进肠内菌群生态平衡 ,对宿主起有益作用的活菌制剂。整肠生是地衣芽孢杆菌BL2 0 386株的益生菌制剂。早在本世纪初梅契尼柯夫就研究并提出了肠道内腐败与发酵两种菌群与保健、长寿相关的学说 ,提倡以保加利亚乳杆菌发酵制成酸牛乳作为整肠的保健食品 ;以后 ,目黑进而提出了乳酸菌活菌制剂的整肠疗法 ,从而开拓了活菌制剂在肠道卫生保健与临床治疗的新领域。自 50年代以来 ,由于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类药物等广泛大量应用 ,导致医源性菌群失调症频繁出现 ,推动了人们对以肠道菌群为主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肠道益生菌制剂对老年住院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预防作用.方法 135例≥60岁的感染患者随机分为预防组(68例)和对照组(67例),预防组在使用广谱抗生素抗感染的同时加用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肠球菌组成的益生菌复合制剂,对照组仅在患者使用广谱抗生素发生腹泻后再加用上述肠道益生菌制剂.观察两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情况及肠道菌群紊乱恢复情况.结果 预防组腹泻发生率为9/68例(13.2%),对照组为21/67例(31.3%),发生率绝对值下降18.1%,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肠道益生菌制剂可以预防和减少老年住院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病率,并缩短腹泻病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菌群变化情况及益生菌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50例IBS患者为IBS组,选取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给予IBS组患者益生菌治疗,并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新鲜粪便,定量检测肠道菌群。比较两组以及IBS组各亚型肠道菌群变化情况。结果 IBS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较对照组减少,肠杆菌较对照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便秘组拟杆菌较其他两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泻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较其他两组减少,肠杆菌较其他两组增加,交替组乳杆菌较便秘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益生菌干预后,IBS各亚型双歧杆菌及乳杆菌较干预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BS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益生菌干预有助于改善IBS肠道菌群紊乱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益生菌对结直肠腺瘤患者内镜下切除术后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以1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为正常组,采集粪便标本,测定肠道菌群,观察不同组间患者肠道菌群构成变化。将4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随机分成3组:手术对照组10例,内镜下切除术后不予益生菌治疗;美常安组患者15例,在结肠镜下切除腺瘤后给予美常安(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口服(2粒,3次/d);培菲康组患者15例,在结肠镜下切除腺瘤后给予培菲康(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口服(2粒,2次/d)。总疗程均为4周,分别采集术前和术后的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对比两种益生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结直肠腺瘤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与正常组相比,结直肠腺瘤患者粪便中的粪肠球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数量明显下降,而大肠杆菌数目明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拟杆菌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服用两种益生菌后患者粪便中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均上调,而大肠杆菌数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粪肠球菌的数量较术前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拟杆菌数量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腺瘤患者存在肠道菌群改变,益生菌制剂可使结直肠腺瘤患者的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在结直肠腺瘤的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合生元益生菌冲剂对小鼠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合生无益生菌冲剂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小鼠分为阴性对照组、合生元益生菌冲剂组.阴性对照组灌服蒸馏水14 d,合生元益生菌冲剂组灌服1 g/kg·d剂量的台生元益生菌冲剂14 d,检测实验前后肠道菌群数量.结果 灌服后小鼠肠道菌群与灌服前比较,,双歧杆菌数量有显著性增加(P<0.05),肠杆菌、肠球菌、乳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数量有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 合生元益生菌冲剂对小鼠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6):16-18
目的探讨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肠道菌群紊乱及益生菌干预作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50例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作为研究组,分别在益生菌干预前后检测粪便中大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酵母菌、葡萄球菌、消化链球菌数量,并与同期30例健康对照组作比较。结果益生菌干预前研究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酵母菌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肠球菌及消化链球菌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经益生菌干预后研究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酵母菌数量明显较干预前增加(P0.05),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肠球菌及消化链球菌数量明显较干预前减少(P0.05)。临床总有效率为92.0%。结论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伴有明显的肠道菌群紊乱,经益生菌干预能够有效纠正道菌群紊乱。  相似文献   

7.
溃疡性结肠炎(UC)为一种机制尚不明确的慢性结肠炎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且难治易复发。肠道菌群的紊乱与UC发病密切相关,益生菌制剂可以明显改善肠道菌群结构,进而对UC起到治疗作用。益生菌制剂日益成为UC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对近年来益生菌制剂治疗UC的成果、相关机制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困境及不足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调整肠道菌群对肝硬化内毒素及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肝硬化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鼠肝硬化模型。经益生菌制剂进行预防及治疗的对照研究。分别检测血浆内毒素、肝功能指标。并对肠道菌群进行培养。结果 预防组和晚期治疗组内毒素水平均低于肝咸化模型组(P〈0.05);肝功能指标治疗组明显好于非治疗组;肠道G^-需氧杆菌显著少于非治疗组。结论 益生菌制剂对肝硬化大鼠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益生菌预防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效果,探究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婴幼儿期感染性疾病患儿,随机分组,对照组(n=50)患儿治疗期间不采用益生菌,观察组(n=50)给予益生菌,对比2组患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病情况,并比较2组患儿肠道菌群情况。结果观察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病率(12.0%)低于对照组(44.0%),组间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数量无明显变化,但是对照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发生明显变化(P0.05)。结论益生菌给药后,能够有效稳定肠道菌群,从而在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罗欣 《现代医学》2014,(4):407-410
目的:探讨肠道益生菌制剂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肠黏膜的保护作用。方法:收集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41例,另设正常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合用肠道益生菌制剂治疗,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通透性、血内毒素水平(ETX)、肠道菌群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乳果糖(LAC)、LAC/甘露醇(MAN)、ETX均较正常组升高,MAN较正常组降低(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肠道内双歧杆菌、类杆菌、乳杆菌较正常组明显降低,梭菌、肠杆菌、酵母样真菌则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LAC、LAC/MAN、ETX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双歧杆菌、类杆菌、乳杆菌、肠球菌明显高于对照组,肠杆菌、酵母样真菌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道益生菌制剂可明显改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肠道通透性,减少ETX的生成,同时改善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修复肠黏膜屏障,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益生菌摄入对低纤维饮食导致的肠道菌群平衡失调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周龄雄性昆明小鼠分为低纤维饲料组(阳性对照组)、低纤维饲料+枯草芽孢杆菌处理组(枯草芽孢杆菌组)、低纤维饲料+鼠李糖乳杆菌处理组(鼠李糖乳杆菌组)、低纤维饲料+双歧杆菌处理组(双歧杆菌组)、正常组(正常饲料)5组,每组8只。干预6周后,提取小鼠粪便DNA,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处理,通过操作分类单元(OTU)聚类对样品进行菌群丰度(Chao指数)和多样性(Shannon指数)分析,并采用线性判别分析法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法确定各组的特异性菌群、评估各组微生物群落构成的相似性。采用PICRUSt2预测益生菌代谢通路信息。结果:阳性对照组及各益生菌处理组的Chao指数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而Shannon指数在阳性对照组及各益生菌处理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阳性对照组和各益生菌处理组的属水平下各样本中拟杆菌门的主要菌属如普雷沃菌减少,而厚壁菌门主要菌属增加,导致肠道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的比例减少。与阳性对照组比较,益生菌处理组相对丰度特异性增高的菌群为梭菌目...  相似文献   

12.
炎性肠病(IBD)是一种涉及环境、饮食、遗传、肠道菌群等多种因素的慢性肠道炎性疾病。我国IBD发病率逐渐升高,但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现有治疗方法存在价格高、安全性低、不良反应明显、治疗作用有限等缺点。现已发现益生菌在调节肠道菌群、减轻肠道炎性反应、调节肠道免疫等方面功效显著,现就肠道菌群与IBD的关系、益生菌在IBD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作用机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微生态制剂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生态学是一门新的生命科学分支,在保健医学、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近年来,由于临床上一些治疗手段的应用,如大量新的高效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放疗等,使人体正常菌群发生改变和失衡,从而导致临床疾病的发生。为了使微生物菌群重新获得平衡,治疗或治愈疾病,微生态制剂(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的临床应用受到了关注和重视。本文就这一方面的研究近况作一介绍。1肠道微生态1.1肠道微生态平衡正常成年人肠道的正常菌群主要有:双歧杆菌、拟杆菌、消化球菌、真杆菌、乳酸杆菌、梭菌、韦荣球菌、芽生球菌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膳食益生菌-海带复合发酵液对肠道菌群的调控机制。方法:建立高脂饲料诱导的肥胖大鼠模型,分为肥胖对照组(高脂饲料+普通饮水)、益生菌发酵组(高脂饲料+饲水中添加体积分数10%的益生菌发酵液)、益-海复合发酵组(高脂饲料+饲水中添加体积分数10%的益生菌与海带发酵液),并设正常对照组(普通饲料+普通饮水),每组10只。膳食干预8周后计算实验前后大鼠体重增加量、大鼠处死前1天饮水量以及日均食物摄取量;处死大鼠,取结肠内容物,选择焦磷酸测序法鉴定肠道菌群菌属,利用气相质谱分析肠道丁酸和丙酸含量。比较各组大鼠肠道菌群菌属和短链脂肪酸生成的差异。结果:与其他3组比较,益-海复合发酵组肥胖大鼠的体重增加量、处死前1天饮水量均下降(P<0.05)。与肥胖对照组比较,益-海复合发酵组肠道厚壁菌门相对丰度降低,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升高(P<0.05)。与肥胖对照组比较,益-海复合发酵组与益生菌发酵组肠道的厚壁菌/拟杆菌比值降低(P<0.05),与益生菌发酵组比较,益-海复合发酵组厚壁菌/拟杆菌比值降低(P<0.05)。与肥胖对照组比较,益-海复合发酵组大鼠肠道肥胖相关菌群相对...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老年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肠道菌群的变化,以及抗菌素和微生态制剂对其的影响.方法:55名老年DM患者,以184名非DM老年患者对照.使用抗菌素者,随机分成给予微生态制剂(整肠生)和不给予组,在使用前、第5、10及15 d采集大便标本,测定肠道菌群.结果:DM患者的大肠杆菌(9.53±1.76)较非DM患者(9.14±1.29)显著增多,双歧杆菌(7.02±1.85对8.31±2.17)和乳杆菌(6.75±2.86 对7.51±2.36)较之明显降低(P<0.05).抗菌素使用后拟杆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逐步下降,特别是使用至10、15 d,下降达到显著性.同时给予整肠生者与未给予者比较,拟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有不同程度地升高.双歧菌数量与年龄呈正相关,与糖化血红蛋白呈负相关(r分别为0.358,-0.479,P<0.05).结论:老年DM患者双歧杆菌、乳杆菌减少,大肠杆菌增加.双歧杆菌的减少与血糖控制不佳有关.抗菌素引起益生菌的减少.微生态制剂可以部分逆转抗菌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植物乳杆菌(LP)对炎症性肠病(IBD)小鼠肠道菌群及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 采用白介素10基因敲除(IL-10~(-/-))小鼠作为IBD动物模型,将8周龄雌性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IL-10~(-/-)组和IL-10~(-/-)+LP组三组.IL-10~(-/-)+LP组每日灌胃0.5 mL LP菌液(1.0×10~9CFU/mL),其余两组灌胃Ringer缓冲液0.5 mL,持续4周.以小鼠粪便中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数量及肠系膜淋巴结、脾脏细菌移位为检测指标.结果 IL-10~(-/-)小鼠肠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含量明显下降,肠球菌、产气荚膜梭菌含量升高,且肠道细菌移位明显增加;而连续灌胃LP菌液4周后,益生菌发挥了对肠道的调节作用,纠正了肠道菌群失衡,并降低了肠道细菌移位.结论 LP能纠正炎症性肠病小鼠肠道菌群紊乱,减少细菌移位,从而增强了肠道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治疗住院婴儿重疗感染后出现的"脾虚征"的治疗.方法:应用西药益生菌制剂"妈咪爱"加中药辨证施治,60例患儿随机分为中药组(Ⅰ组)、中药加妈咪爱(Ⅱ组)双盲对照.结果:两组病例总有效率均大于90%,但治疗组显效28例(93.33%),对照组显效21例(70.00%),两组比较x2=2.64,P<0.01.结论: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发生与感染治疗过程中应用抗生素致肠道正常菌群破坏有关.应用益生菌制剂配合中药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中药治疗.其机制为,应用益生菌制剂治疗,能达到培殖肠道正常菌群,取得肠道菌群重新平衡,提高患者免疫功能,促进疾病更早康复.笔者认为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之体现.  相似文献   

18.
肝性脑病(HE)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多项证据表明HE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此文就HE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以及益生菌制剂对HE的疗效和可能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益生菌对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预防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5月郏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支气管肺炎患儿114例,按照患儿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儿仅采用抗生素行抗感染治疗,观察组患儿则在抗感染的同时加用益生菌复发制剂,对两组患儿腹泻的发生情况及其肠道菌群分布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观察组的腹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3天的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采用抗生素对感染性疾病患儿进行治疗时,联用益生菌制剂能够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进行有效预防,有助于促进患儿肠道益生菌群的平衡恢复,对于减轻患儿痛苦,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0.
睡眠障碍与代谢疾病、炎症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等相关,是一个未受到充分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测序和多组学分析技术的发展,微生物-肠-脑轴在睡眠障碍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可能在睡眠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菌群已成为开发新的睡眠障碍疗法的一个潜在途径。该文总结了微生态制剂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后生元、菌群移植治疗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睡眠障碍寻找新的方法。目前微生态制剂中益生菌治疗睡眠障碍的研究最多,以乳杆菌和双歧杆菌为主。后生元可能在治疗睡眠障碍方面具有更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