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所致缺血性脑梗死的机制。方法 对16例MCA狭窄所致的急性闭塞性脑中风患者,应用经颅多谱勒超声(TCD)进行微栓子(MES)检测。结果 16例患者中,14例患者有中度MCA死(CI)6例;而深穿支动脉梗死(PAI)8例,为单发梗死。栓子检测结果:16例病人中,有4例(25%)MES,其中重度狭窄的2例患者均发现MES。结论 栓塞是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急性缺性脑中风的发病机制。交界区多发梗死多由于该区域血流灌注不足导致栓子清除能力的下降引起。狭窄的严重程度可能与栓子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丁苯酞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的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8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3及6个月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量表)评分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及ASPECTS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丁苯酞药物应用于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的大动脉型脑梗死患者中,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大脑中动脉患者的侧枝循环状况,进一步探讨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住院患者经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确诊的单侧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其为责任血管)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采用经颅多普勒(TCD)评估侧枝循环,分为侧枝循环开放组及未开放组各30例,对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及NIHS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枝循环开放组与未开放组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侧枝循环开放情况与冠心病、年龄、糖尿病、吸烟、饮酒无相关性(P>0.05),而与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性别有相关性(OR =0.145、0.226、6.507、4.164,P<0.05).结论 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侧枝循环的建立与开放及多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5.
胡家君  王桂月 《现代实用医学》2013,(12):1344-1344,1418
目的观察安宫牛黄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将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控制卒中危险因素、早期康复锻炼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安宫牛黄丸。结果治疗组NIHSS评分在治疗后低于对照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安宫牛黄丸能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NIHSS评分,疗效明确,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观测25例50侧成人大脑中动脉分支类型及各皮质支的外径、分支数目、浅出位置和走行分布等。讨论了大脑中动脉在颅内外吻合术中的应用,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3D-TOF MRA评价大脑中动脉闭塞后脑部侧枝循环的作用,并研究3D-TOF MRA所评估的侧枝循环状况与脑梗死大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大脑中动脉闭塞组与36例健康对照组的3D-TOF MRA和MRI(T1WI、T2WI).统计大脑中动脉闭塞组来自病变同侧大脑后动脉(PCA)和大脑前动脉(ACA)软脑膜血管吻合(LMA)代偿的间接征象,即病变同侧PCA、ACA偏利现象(与对侧相比血管增粗,分支增多、延长)的出现频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记录34例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PCA、ACA偏利现象的评分及脑梗死的大小,对脑梗死大小分组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 病例组病变同侧PCA、ACA偏利现象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脑梗死灶大小组间PCA、ACA偏利现象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CA,P〈0.01;ACA,P〈0.01或P〈0.05),梗死灶由小到大其偏利现象的评分依次降低.结论 大脑中动脉闭塞后,3D-TOF MRA可以通过观察病变同侧PCA、ACA的偏利现象间接评价来自PCA、ACA 的LMA侧枝循环状况.3D-TOF MRA所评估的LMA代偿状况与脑梗死大小有密切相关性.3D-TOF MRA对临床诊治及预后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脑梗死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随访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梗死大脑中动脉 (MCA)狭窄的转归和预后。方法 采用德国DWL公司生产的经颅多普勒 (TCD)检测仪 ,对经CT或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进行TCD检查 ,依据TCD血管狭窄诊断标准 ,筛选有MCA狭窄的脑梗死患者 60例。间隔 6个月后复查TCD ,记录 6个月内任何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根据前后 2次检查狭窄MCA血流速度的变化 ,判断狭窄MCA的转归。结果 首次检查时有 73条MCA狭窄 ;间隔 6个月TCD复查时 ,73条狭窄的MCA有 1 5条 ( 1 5 / 73 ,2 1 %)狭窄好转或恢复正常 ,4 6条 ( 4 6/ 73 ,63 %)狭窄稳定 ,1 2条 ( 1 2 / 73 ,1 6%)狭窄进展或闭塞。 6个月内1 0例患者 ( 1 0 / 60 ,1 7%)有脑血管事件再发 ,在 1 0例再发患者的 1 0条症状性MCA中 ,7条狭窄进展 ,3条狭窄稳定 ,狭窄进展组患者再次发生脑血管事件的几率高于狭窄稳定组 (t =1 7 91 ,P <0 0 1 )。Kendall等级相关分析显示脑血管事件的再发与血管狭窄的严重程度有关 (CI =0 2 96,P <0 0 1 )。 结论 TCD随访检查可用于评价狭窄MCA的转归和预后 ,并可预示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脑血管事件的再发与MCA狭窄进展有关 ,狭窄程度越高 ,再发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越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发病机制.方法 对50例经颅脑MRA或DSA确诊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MCASC)患者进行研究,依据其头部弥散加权成像(DWI)和T2W的改变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分型并依据分型判断其发病机制. 结果 50例患者共发现57条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未发现病灶的有6(占12.0%)个大脑半球,多发性脑梗死和单发脑梗死分别见于13(占22.8%)个和38(占66.7%)个大脑半球.脑分水岭梗死、流域性脑梗死、纹状体内囊梗死、半卵圆区脑梗死、多发性散在点状脑梗死(MSSI)、腔隙性脑梗死分别见于18(占31.6%)个、12(占21.1%)个、12(占21.1%)个、6(占10.5%)个、2(3.5%)个和1(1.8%)个大脑半球. 结论 MCASC可引起各种类型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脑分水岭梗死约占1/3,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大动脉狭窄导致低灌注和动脉-动脉栓塞;流域性脑梗死约占1/5,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继发原位血栓形成;纹状体内囊梗死约占1/5,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覆盖多条豆纹动脉开口;半卵圆区梗死、MSSI、腔隙性梗死等也可见到但较少见.半卵圆区梗死主要发病机制为动脉狭窄导致低灌注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覆盖豆纹动脉开口,动脉-动脉栓塞是MSSI的主要发病机制,高血压豆纹动脉透明变性是腔隙性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以上梗死类型可单发或混杂多发,多发脑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为大动脉狭窄导致低灌注、原位血栓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覆盖豆纹动脉开口、动脉-动脉栓塞等多因素同时存在并混杂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早期脑梗塞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CT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塞的早期诊断。方法:本文通过20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早期脑梗塞(发病6h内)的CT分析,并采用薄层扫描急窄窗照片技术、摆正体位等方法,进行双侧大脑密度及脑沟、脑裂对比,发现脑内更多、更早病灶。结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早期脑梗塞CT表现有:豆状核边缘模糊。密度减低;岛叶密度减低,相应侧裂池变窄;颞叶皮层密度减低,脑沟变窄或消失,灰白质界面不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临床因素与生化指标对单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侧枝形成的影响,为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6年2月-2019年9月于苍南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单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MCAO患者1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侧枝形成的情况将其分为侧枝良好组(GC组)和侧枝不良组(PC组),比较2组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鲁西南地区青年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3年2-4月在鲁西南地区生活的青年,根据经颅多普勒超声的结果,将患者分为狭窄组和非狭窄组,观察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结果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发病率为3.65%,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吸烟、饮酒等是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我们应该重视青年人群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以降低脑卒中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塞患者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29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塞患者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出MCA狭窄者75例,无狭窄者54例,比较分析MCA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比较MCA狭窄组与非狭窄组年龄、性别、饮酒、心脏病及高纤维蛋白原水平因素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比较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因素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Logistic回归发现高血压和吸烟与脑梗塞患者MCA的狭窄呈正相关(P<0.01)。结论高血压、吸烟是脑梗塞患者MCA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鲁西南地区青年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3年2-4月在鲁西南地区生活的青年,根据经颅多普勒超声的结果,将患者分为狭窄组和非狭窄组,观察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结果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发病率为3.65%,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吸烟、饮酒等是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我们应该重视青年人群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以降低脑卒中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
乔燕  刘丽  董志军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12):1427-1429
目的 探讨分水岭脑梗死的类型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科收治的70例行CT血管造影(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及头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根据核磁共振弥散成像(DWI)的形态学特征对梗死形态进行分型,分为皮质型(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质下型及混合型,分别比较不同类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1)70例患者中皮质型梗死12例,其中皮质前型8例,皮质后型4例;皮质下型36例,混合型22例;(2)CTA显示颈内动脉或(和)大脑中动脉的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共有51例,占72.9% (51/70),其中皮质型血管病变发生率66.7%(8/12),以大脑中动脉比率最高,占50%(6/12),颈内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串联病变各占8.3%(1/12),大脑中动脉病变率与颈内动脉及串联病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皮质下型血管病变率86.1%(31/36),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及串联病变分别占44.4% (16/36)、22.2% (8/36)、19.4%(7/36);而混合型血管病变率54.5% (12/22),颈内动脉病变比例较高,占31.8%(7/22),大脑中动脉22.7%(5/22).结论 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多存在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的重度狭窄或闭塞,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中重度狭窄或闭塞是皮质型分水岭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高分辨磁共振技术(High-resolution MRI,HR-MRI)对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斑块的分布、斑块的稳定性、斑块的类型及血管壁的厚度进行分析测定,从而为动脉狭窄引起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3月在本院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并诊断为脑梗死的15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有无狭窄,分为狭窄组和非狭窄组两组,每组各76例。使用HR-MRI对两组患者MCA血管进行分析,并对MCA斑块的位置分布、斑块的稳定性、斑块的分型和血管壁厚度进行分析测定。结果狭窄组患者的不稳定斑块的数量要显著多于非狭窄组患者(χ2=4.193,P=0.047)。对两组患者的斑块分型的判定显示,狭窄组患者的斑块主要是不稳定的软斑的,数量为36块;而非狭窄组患者斑块的类型主要是稳定的硬斑,数量为34块。对血管壁厚度分析结果显示,狭窄组的血管壁厚度为(1.95±0.19)mm,而非狭窄组为(0.92±0.15)mm。结论通过HR-MRI技术能够对MCA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临床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过程,总结经验。结果:28例患者共30个动脉瘤,其中5例伴有脑内血肿;根据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评估动脉瘤的大小、形态、朝向和与分叉血管的关系,精心设计显微手术;术后随访6~12月,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优良22例,中残4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状态1例。结论:对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应及早手术,术前影像学上的准确分析与评估、合适的手术入路、娴熟的手术技巧是有效夹闭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提高术后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何劲松   《中国医学工程》2014,(11):132-133
目的对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随机从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急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中抽取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动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后2周和3个月的NIHSS评分。结果经对比,观察组的再通率为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后2周和3个月的NI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两组的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患者使用动脉溶栓进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血管的再通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PCA区梗塞可能的发病机制,为临床的病因筛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急性PCA供血区梗塞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共纳入82例患者[男性57.3%,平均年龄(64±13.7)岁]。其中表浅、深部和表浅加上深部梗塞分别占25.6%、50%和24.4%。有50例梗塞仅限于PCA区,另外32例伴有其他动脉供血区梗塞。大动脉粥样硬化(LAA,43.9%)是最常见的病因,其次是心源性栓塞(CE,19.5%),小血管闭塞(18.3%),不明原因(17.1%)及其他原因(1.2%)。在LAA的36例中,15例仅有PCA本身的病变而梗塞灶近心端的其它大动脉无粥样硬化表现,在这些患者中,梗塞机制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致分支阻塞(AB,8例),原位血栓形成性血管闭塞(4例)和动脉-动脉栓塞(AA,3例)。虽然一般情况下枕叶最常受累,但在PCA本身病变时丘脑腹外侧梗塞更常见。【结论】根据不同的潜在病因,PCA区梗塞的方式各不相同,PCA本身的动脉粥样硬化通过各种机制导致卒中是PCA区梗塞相对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微栓子信号(MES)与大脑中动脉狭窄(MCAS)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症状性MCAS患者70例,无症状性MCAS患者20例;症状性MCAS组又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14例和脑梗死组56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颅MRI证实有无梗死灶,并记录梗死部位;行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大脑中动脉有无狭窄以及狭窄程度进行分级;行MES监测,记录栓子数量、部位.结果 症状性MCAS组MES阳性率高于无症状组(P<0.05);症状性MCAS组,轻、中、重度狭窄3组的MES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性MCAS组MES阳性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低于阴性患者(P<0.05);症状性MCAS组交界区梗死和散发皮质小梗死MES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梗死类型(P<0.05).结论 充分评估脑血管影像学检查,结合MES监测,对于不同类型的脑梗死采用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