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估大脑中动脉患者的侧枝循环状况,进一步探讨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住院患者经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确诊的单侧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其为责任血管)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采用经颅多普勒(TCD)评估侧枝循环,分为侧枝循环开放组及未开放组各30例,对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及NIHS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枝循环开放组与未开放组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侧枝循环开放情况与冠心病、年龄、糖尿病、吸烟、饮酒无相关性(P>0.05),而与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性别有相关性(OR =0.145、0.226、6.507、4.164,P<0.05).结论 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侧枝循环的建立与开放及多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供血动脉病变与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抑郁的关系,为卒中后抑郁的防控提供帮助.方法 342例初发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修订本抑郁症诊断标准,同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分为卒中后抑郁(PSD)组138例和卒中后非抑郁(non-PSD)组204例.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头颈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颈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脑供血动脉病变、侧支循环、颈动脉易损斑块和微栓子.结果 两组间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NIHSS评分、梗死部位、病灶侧颈内动脉(ICA)/大脑中动脉(MCA)不同程度狭窄发生率、ICA/MCA中重度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建立检出率、病灶侧颈动脉微栓子检测阳性易损斑块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病灶侧ICA/MCA狭窄程度为前循环早期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前循环卒中后早期抑郁与病灶侧ICA/MCA狭窄程度密切相关,病灶侧ICA/MCA中重度狭窄或闭塞是前循环卒中后早期抑郁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所致单侧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急性缺血性卒中,DWI ASPECTS-NIHSS不匹配与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安徽省中医院脑病中心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经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动脉粥样硬化型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所致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闭塞,治疗上予以急诊Solitaire FR支架取栓,取栓后证实MCA中-重度狭窄患者共50例,按照DWI ASPECTS与NIHSS评分是否匹配分为匹配组和不匹配组,研究两组侧支循环代偿类型。结果 DWI ASPECTS与NIHSS评分匹配组与不匹配组侧支循环ASITN/SIR分级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1320.05),不匹配组患者30人,混合型侧支代偿约占83.3%,匹配组20人,占62.5%,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30.05)。结论二级代偿在匹配或不匹配患者中占重要优势,混合型代偿是动脉粥样硬化型单侧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病变的主要方式,也是DWI ASPECTS-NIHSS不匹配患者之中的重要血管代偿类型,临床中应高度重视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DWI ASPECTS不匹配患者的血管代偿类型,采取准确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探讨丁苯酞治疗疗效与急性脑梗死CISS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按CISS病因分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CISS病因分为:5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和50例心源性组和50例穿支动脉组.对比(:1)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心源性组、穿支动脉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2)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心源性组、穿支动脉组出院6月死亡/残疾率.结果 (1)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心源性组、穿支动脉组治疗前NIHSS评分结果比较无差异;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心源性组、穿支动脉组治疗后NIHSS评分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2)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心源性组、穿支动脉组出院6月死亡/残疾率分别为38%、46%、24%,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 本次研究认为急性脑梗死CISS分型中,丁苯酞治疗穿支动脉型脑梗死疗效最好,患者预后佳,其中以心源性脑梗死预后最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高信号血管征(HVS)在评估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共52例。根据T2 FLAIR图像上血管高信号征是否存在分为有血管高信号征组和无血管高信号组。比较两组患者弥散序列(DWI)上梗死体积大小、入院时及治疗10天后NIHSS评分、早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基本临床资料。结果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52例中无远端HVS组35例(67%)和远端HVS组17例(33%)中,梗死体积大小分别为(89.74±28.82)和(73.15±26.37),入院时NIHSS评分分别为16(6~27)分及10(2~21)分,入院10天NIHSS评分分别为13(6-26)和8(0~19)分,无远端HVS组与远端HVS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明显狭窄、闭塞,HVS组的发生率分别为19例(42%)、11例(73%),16例(89%)。HVS组中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者27例,占HVS阳性组77%,血管高信号征阴性组中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者5例,占HVS阴性组29%,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T2 FLAIR序列HVS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缺血性梗死重要的影像学征象。有远端HVS的患者急性梗死灶体积较小,NIHSS评分较低,临床预后较好。责任血管狭窄程度越严重,HVS的出现率越高。大脑中动脉区HVS联合MRA有利于临床评估脑梗死的病变范围、血管病变的大致位置、血管的狭窄程度,可指导临床进行早期干预,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狭窄对进展性卒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闭塞及侧支循环的程度与进展性卒中的关系。方法收集发病24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病人285例,记录病人入院时的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在入院时及入院72h后两次评价病人的神经功能。将入院72h后NIHSS评分增加≥2分者定义为进展性卒中。应用西门子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评价颅内血管狭窄、闭塞及侧支循环。结果 285例病人中有57例(20.0%)为进展性卒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3级侧支循环、糖尿病史是进展性卒中的独立危险预测指标。结论进展性卒中是比较常见的卒中类型,通过MRA显示的血管狭窄、闭塞及侧支循环的程度能有效地预测进展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MRI成像方法探讨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梗死灶分布与卒中机制之间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我院住院的138例单侧大脑中动脉主干狭窄伴供血区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头颅MR检查(包括T_1WI、T_2WI、DWI、MRA)。依据DWI上高信号病灶的分布部位将梗死灶分为皮层梗死、深穿支梗死和交界区梗死;依据DWI上高信号病灶数目分为单发梗死(MCA供血区的单一梗死灶)、多发梗死(MCA供血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不连续病灶);依据MRA将MCA主干狭窄程度分为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比较不同狭窄程度之间病灶的数目与梗死分布之间的差异。结果 138例图像用于分析,其中单发梗死者61例、多发梗死者77例;大脑中动脉中度狭窄组54例、重度狭窄组58例、闭塞组26例。中度狭窄组以单发的深穿支梗死为最常见的分布类型(χ~2=13.197;P0.001)。重度狭窄组以多发的皮层梗死+深穿支梗死+交界区梗死多见(χ~2=5.561;P=0.018)。闭塞组病灶分布在单发与多发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9;P=0.842),但大面积梗死较其他组多(χ~2=24.745;P0.001)。结论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病灶分布与梗死机制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CTA-MIP得到的侧枝循环评分与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临床预后好坏的关系,从而为急性脑梗死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影像依据。方法将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在发病7d内查头CTA-MIP,分析动脉闭塞严重程度并行枝循环评分,将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数据进行分组统计。结果 CTA-MIP侧枝循环评分高、NIHSS评分低及年龄小的预后较好。结论用CTA-MIP可以全面充分地反应患者的颅内动脉分级情况,评估颅内侧枝循环,对临床治疗、预后评估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症状性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轻型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选取280例轻型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脑梗死溶栓系统分级状况将患者分为症状性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组(0-1级)和对照组,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空腹血糖水平、出院时NIHSS评分、mRS评分、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率、预后不良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结论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预后较差,需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所致缺血性脑梗死的机制。方法 对16例MCA狭窄所致的急性闭塞性脑中风患者,应用经颅多谱勒超声(TCD)进行微栓子(MES)检测。结果 16例患者中,14例患者有中度MCA死(CI)6例;而深穿支动脉梗死(PAI)8例,为单发梗死。栓子检测结果:16例病人中,有4例(25%)MES,其中重度狭窄的2例患者均发现MES。结论 栓塞是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急性缺性脑中风的发病机制。交界区多发梗死多由于该区域血流灌注不足导致栓子清除能力的下降引起。狭窄的严重程度可能与栓子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急性脑梗死未溶栓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的血流动力学分型对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研究大脑中动脉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应用经颅多普勒将患者分为无闭塞组,部分闭塞组和完全闭塞组。在住院30 min、发病后第7、14天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并且于发病后3个月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结果:完全闭塞组和无闭塞组第7、14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塞组与无闭塞组发病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应用经颅多普勒对病灶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分型,可预测大脑中动脉完全闭塞较无闭塞患者神经缺损程度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TOAST病因分型对机械取栓术前评估和预判疗效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7年9月进行机械取栓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126例,按照TOAST分型标准,纳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60例、心源性栓塞型(CE)36例,比较不同类型患者致病危险因素、责任血管闭塞部位、脑侧支循环、手术前后NIHSS评分、m RS评分的差异。结果:LAA组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饮酒、脑梗死病史占比均高于CE组,CE组的心脏病占比高于LA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组责任血管多位于颈内动脉(46.67%),其次为大脑中动脉(38.33%)及大脑前动脉(15.00%),而CE组更多见于大脑中动脉(61.11%)及大脑前动脉(17.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组侧支循环良好率为70.00%,高于CE组的2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157,P0.001)。LAA组入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低于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 h NIHSS评分及3个月m 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术前TOAST分型,有助于预先评估侧支循环、预测手术效果,尤其对围时间窗的AIS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改良院前急性卒中严重程度量表(mPASS)评分对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的临床可疑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19例。根据影像学诊断将患者分为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组198例,急性非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组221例。其中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组患者除去3例大脑前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后再分为颈内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亚组94例和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亚组101例。采用ROC曲线分析mPASS评分对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以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参照,分别评估mPASS、院前急性卒中严重程度量表(PAS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颈内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3种评估量表预测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均较好。mPASS评分的AUC显著高于PASS评分,低于NIHSS评分。mPASS评分在最佳截断值时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PASS评分。结论对于临床可疑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尤其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mPASS评分较PASS评分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在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及其侧枝循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8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所致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尼莫地平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治疗2周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2周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分别与对照组治疗2周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在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所致脑梗死中临床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其侧枝循环,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对急性脑梗死(ACI)发生、侧枝循环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住院患者中经头颅MRI及CTA证实为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8例为病例组,以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收集受试者一般资料,并采集入院次日空腹静脉血用于测定血清ALP、AST、ALT、CRE、UA、TG、TC等指标。使用CTA区域软脑膜评分(rLMC)评价病例组侧枝循环;以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分别评价入院时脑梗死严重程度及发病90 d后预后。分析血清ALP水平与脑梗死发生、rLMC评分、入院NIHSS评分、90 d mRS评分的关系。结果:病例组AL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P水平随侧枝循环评分增高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预后组相比,预后良好组ALP水平与预后不良组AL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ALP与脑梗死后90 d mRS评分呈正相关(r=0.191,P=0.038),与脑梗死后rLMC评分呈负相关(r=-0.294,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LP(OR=1.045,95%CI:1.022~1.069)为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评价ALP对脑梗死的价值判断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724(95%CI:0.634~0.813,P<0.05),当ALP取80.4 U/L时,其预测灵敏度为72.9%,特异度为66.0%。结论:ALP水平与90 d mRS评分呈正相关,与侧枝循环评分呈负相关,ALP为此类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有可能通过ALP水平来评估脑梗死,或通过降低其水平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NIHSS评分与MRA显示的脑动脉狭窄及闭塞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期(发病48h内)入院、并在发病72h内完成MRA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23例,根据MRA显示分为血管正常组(A组,n=90)、狭窄组(B组,n=60)和闭塞组(C组,n=73),比较三组间基础NIHSS评分的差异。结果 MRA显示,B组入院时的基础NIHSS评分[(7.57±1.07)分]高于A组(P=0.021);C组基础NIHSS评分[(11.59±1.29)分]明显高于B、A组(P<0.01)。结论基础NIHSS评分能够预测脑血管是否存在闭塞,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脑动脉闭塞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影响轻型脑梗死患者临床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轻型脑梗死患者125例。按病发90 d时的mRS评分分为转归良好组(n=90)和转归不良组(n=35),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轻型脑梗死患者临床结局的相关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年龄、基线NIHSS评分、大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并发肺炎、基线mRS、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有既往缺血性卒中史、缺血性卒中复发等9个因素是影响轻型脑梗死患者临床结局的主要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基线NIHSS评分高、大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基线mRS评分高、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缺血性卒中复发是导致轻型脑梗死患者转归不良的重要因素。结论轻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结局主要与患者的年龄、基线NIHSS评分、大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基线mRS评分、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缺血性卒中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18.
陈惠灵  何艳  崔穗晶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4):186-187,190
目的探讨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脑梗死患者颅内侧支循环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80例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70%)以上或闭塞患者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了解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初次检查及经神经内科正规治疗6个月后依据美国国立卒中量表(NIHSS)分别进行评分;有侧支循环开放者为一组,无任一侧支循环开放者为一组,每组治疗前后、两组治疗后评分进行对比。结果 80例患者,56例(70%)前交通枝(ACOA)开放,31例(39%)后交通枝(PCOA)开放,28例(35%)眼动脉侧支开放,11例(14%)无任一侧支循环开放。有侧支循环开放组两次评分分别为:(12.66±6.64)、(6.38±3.34)分;无任一侧支循环开放组两次评分分别为:(16.82±6.87)、(14.45±6.39)分。两组治疗前评分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评分差别亦显著(P〈0.01);有侧支循环开放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1),而无任一侧支循环开放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颅内侧支循环与预后关系密切,对判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16-20
目的探讨房颤栓子导致大脑中动脉闭塞引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支架取栓治疗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6月~2017年12月房颤栓子致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脑卒中行急诊取栓患者34例(房颤组),其他原因致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行急诊取栓患者48例(非房颤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INR、NIHSS评分、发病到再灌注时间(TOR)、手术时间、取栓次数、有效再通率、术后再出血、术后去骨瓣减压、术后7 d NIHSS评分、术后90 d mRS评分进行分析,分析房颤致大脑中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支架取栓治疗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房颤组与非房颤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组成方面无明显差异,房颤组术前NIHSS评分及术前INR均显著高于非房颤组,房颤组平均手术时间及平均取栓次数均少于非房颤组;两组患者在TOR、有效再通率、术后再出血、去骨瓣减压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非房颤组在术后7 d NIHSS改善总有效率和术后90 d mRS恢复良好率上优于房颤组,但是在细分亚组中均无显著优势。结论房颤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病情相对较重,动脉支架取栓治疗该类患者效果良好,不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近期临床功能恢复基本满意。  相似文献   

20.
许璇 《广州医药》2016,(2):93-94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血管病变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住院的T2DM并急性脑梗死组与非DM脑梗死组各110例,对比两组的生化检查、 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NIHSS)评分、 梗塞灶及狭窄血管等.结果 两组在年龄、 性别、 血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T2DM并急性脑梗死组在C反应蛋白、 总胆固醇、 糖化血红蛋白、 尿素氮、 肌酐、NIISS评分显著高于非DM脑梗死组.T2DM并急性脑梗死组以小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 大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联合皮质支动脉供血区梗死的多发性脑梗死多见,狭窄血管见于大血管合并小血管.结论 T2DM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病灶为多发性,狭窄血管更广泛,病情较严重,预后差,应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