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7,(5):669-670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并发脑心综合征患者的乳酸及心肌酶学变化。方法:研究组选取急性脑血管并发脑心综合征(BHS)患者96例;并选取同时期4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手持血液分析仪测定两组乳酸及心肌酶学相关指标,同时进行6周随访,根据存活情况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再次对乳酸及心肌酶学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分析预后。结果:与对照组及稳定期相比,急性脑血管合并脑心综合征的急性期患者的CK、CK-MB、AST、LDH、α-HBDH均显著升高(P<0.05);随访结果显示:死亡组患者的动脉血乳酸水平和心肌酶学各项值均比存活组高(P<0.05)。结论:动脉血乳酸及心肌酶学的变化对判断急性脑血管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的早期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动脉血乳酸水平与急性重症颅脑损伤合并脑心综合征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重症颅脑损伤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92例,根据患者第14 d的存活分为两组,存活组54例,死亡组38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气分析变化、治疗前后动脉血乳酸水平及动脉血乳酸水平与APACEHII评分、住院时间、死亡率的关系。结果:存活组患者的HCO_3~-、pH值均较死亡组高,BE较死亡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乳酸水平均显著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血乳酸水平值4~10患者死亡率为17.65,动脉血乳酸水平值>10患者死亡率为37.50%,且乳酸水平越低住院时间和APACEHII评分越少(P<0.05)。结论:动态监测动脉血乳酸值越高患者的死亡率越高和住院时间及APACEHII评分越高,可有效的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和及时进行干预治疗以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预后。  相似文献   

3.
何喜军  石源  尹卓伟  徐佳宁  赵海 《医学综述》2012,18(23):4054-4055,4058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动态监测指标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将96例感染性休克伴有动脉血乳酸水平升高(≥2.0 mmol/L)的患者根据是否存活分为死亡组(46例)和存活组(50例),比较两组动脉血乳酸监测指标(动态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乳酸持续升高时间)、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结果死亡组入ICU后0、6、24和48 h的动脉血乳酸水平、APACHEⅡ评分、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早期目标导向治疗达标率明显低于存活组(P<0.01)。存活组6、24 h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6 h乳酸清除率≥10%时病死率明显降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4 h动脉血乳酸水平及6 h乳酸清除率是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动态动脉血乳酸水平、6 h乳酸清除率是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乳酸水平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5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动态监测血乳酸值及进行APACHEⅡ评分,比较上述指标的差异性。结果:①对照组、感染性休克患者存活组、死亡组治疗前动脉血乳酸水平分别为(0.63±0.33)mmol/L,(2.88±0.35)mmol/L,(7.54±0.66)mmol/L,感染性休克患者存活组血乳酸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死亡组血乳酸水平较存活组明显升高(P<0.05)。②感染性休克患者存活组血乳酸在48 h内达到正常,而死亡组患者的血乳酸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随着血乳酸浓度的下降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严重程度降低,生存率显著提高。③死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分值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APACHEⅡ评分与血乳酸浓度显著正相关(r=0.674)。结论:血乳酸测定对于判断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出现心脏损伤即脑心综合征时患者心电图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28例急性脑血管病人在入院后12h内实施心电图检查并持续心电监护不少于48h。结果 128例急性脑血管病中共发生脑心综合征90例,其中发生心电图异常80例(62.5%),蛛网膜下腔出血组的发生率最高,脑出血组次之;意识障碍组与清醒组患者间心电图异常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间心电图异常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急性脑血管病后出现脑心综合征的心电图变化程度与病变性质,严重程度,是否存在意识障碍呈正相关性。可以说心电图变化有利于评估病情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和早期乳酸清除率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4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分别于确诊时、确诊后6 h测定动脉血乳酸的浓度,计算早期乳酸清除率;以住院28 d患者是否存活为预后判断的标准,将患者分为死亡组(22例)和存活组(32例)。以6 h乳酸清除率的高低分为3组,A组(乳酸清除率≤10%)、B组(乳酸清除率10%~30%)、C组(乳酸清除率≥30%),比较3组患者病死率。结果:存活组确诊时、确诊后6 h动脉血乳酸浓度低于死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病死率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脓毒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乳酸浓度高以及早期乳酸清除率低的患者病死率高预后差,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判断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变化。方法对经颅脑CT及临床表现确诊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动态观测。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心电图异常158例,占85.0%,出血组与梗死组其心电图异常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心电图的异常类型较多,可以是起博点异常、传导异常、复极异常等,如各类早博、心房颤动、室内传导阻滞、束支阻滞传导、ST-T改变、明显U波、Q-T延长及心肌梗死样改变等。脑出血患者心电图的异常率显著高于脑梗死患者,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电图异常与脑出血、脑梗死的部位、面积密切相关,靠近基底节及丘脑的病变,其心电图发生异常的几率较高。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电图异常与出血量有关,出血量大者,其心电图异常率较高,与出血量小者差异有显着性(P<0.05)。脑出血组的心肌酶谱水平较高,显著高于脑梗死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脑出血患者的心肌损伤较重。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多有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改变,其对患者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此类心电图异常多为可逆性,随着脑卒中病情的控制、好转,其多在短时间内恢复。  相似文献   

8.
袁俊  杭佑宝 《吉林医学》2013,(28):5765-5767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和早期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感染性休克患者69例分别于入院时、入院6 h、入院24 h测定动脉血乳酸,计算早期乳酸清除率,记录患者入院后第一个24小时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IEⅡ)评分;以住院28 d是否存活为预后判断的标准,将符合条件的患者分为死亡组(28例)和存活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动脉血乳酸浓度、APACHIEⅡ评分。以6 h乳酸清除率高低分A、B、C三组:A组(乳酸清除率≤10%)、B组(乳酸清除率10%30%)和C组(乳酸清除率≥30%),比较三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存活组入院时、6 h、24 h动脉血乳酸浓度均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乳酸清除率≥30%)和B组(乳酸清除率10%30%)和C组(乳酸清除率≥30%),比较三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存活组入院时、6 h、24 h动脉血乳酸浓度均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乳酸清除率≥30%)和B组(乳酸清除率10%30%)病死率均低于A组(乳酸清除率≤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具有重要意义,高动脉血乳酸浓度和早期低乳酸清除率者病死率高、预后差,6 h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判断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心脏损伤时心电图、心肌酶的变化。方法13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入院24小时内行心电图检查,检测血清心肌酶的含量。结果13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发生心电图异常79例(60.8%),其中以蛛网膜下腔出血组的发生率最高,脑出血组次之;血清心肌酶升高86例(66.2%),脑梗死组与出血组之间血清心肌酶升高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有意识障碍组与无意识障碍组患者比较心电图异常变化及血清心肌酶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死亡组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明显升高,血清心肌酶水平增高显著,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并发心脏损伤,主要表现为心电图异常、血清心肌酶升高。其异常程度与意识障碍、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因此监测心电图变化及血清心肌酶水平有助于病情轻重与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致脑心综合征的动态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15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行Holier检查,测定85例患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并与59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结果:脑出血后心电图改变类型最常见的为ST-T改变,丘脑及基底节区、脑干和小脑与脑叶ST-T改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出血患者,血清CK-MB除病后7d外,在病后3~48 h、3 d均增高,血清cTn-I各组均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异常发生率较高,对其进行测定可能有助于脑心综合征的防治及病情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急性脑出血与脑梗死的心电图改变。探讨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情况。方法:选择126例急性脑出血及151例脑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资料,结合临床和CT、MRI分析其表现。结果:脑出血组窦性心动过速,左心室肥大和病死率明显高于脑梗死组,脑梗死组的窦性心动过缓并心律不齐,房颤和期前收缩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脑出血组(P<0.05)。结论:脑出血、脑梗死的心电图异常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王长远  秦俭 《疑难病杂志》2012,(11):871-872
目的研究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动脉血乳酸水平对老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情和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老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76例,入院后给予NT-proBNP、动脉血乳酸和心脏超声等检查,并进行APACHEⅡ评分。分别比较死亡组(25例)和存活组(51例)及严重脓毒症组(47例)和脓毒性休克组(29例)NT-proBNP、乳酸、LVEF和APACHEⅡ评分的区别。结果死亡组NT-proBNP、乳酸和APACHEⅡ评分均大于存活组,LVEF小于存活组(P<0.05);严重脓毒症组患者NT-proBNP、乳酸和APACHEⅡ评分小于脓毒性休克组,LVEF大于脓毒性休克组(P<0.05)。结论 NT-proBNP和乳酸对老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有一定评估作用,高水平的NT-proBNP和乳酸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入院时血乳酸水平对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并发感染性休克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为临床预测病人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02例重症肺炎ARDS并发感染性休克病人,收集病人入院时临床生化资料。根据入院后28d存活情况将病人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观察血乳酸水平与死亡率相关性,并分析其对28d死亡率的预测价值。结果共40例死亡(39.2%),死亡组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高于存活组(P < 0.05),住院时间长于存活组(P < 0.05)。死亡组动脉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P < 0.01)。2组pH值、剩余碱、碳酸氢盐、二氧化碳分压及氧分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乳酸预测28d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77,灵敏度为64.2%,特异度为79.9%。多因素分析显示,乳酸、SOFA评分是病人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1和P < 0.05)。结论动脉血乳酸水平升高的重症肺炎ARDS并发感染性休克病人预后较差,其水平可用于预测病人28 d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早期动脉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对失血性低血容量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5月-2016年6月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失血性低血容量休克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转归,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其中存活组106例,死亡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并采用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性,分别检测患者入院时及入院治疗6 h早期动脉血乳酸水平,计算患者6 h乳酸清除率,采用ROC曲线评估早期动脉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对患者的预后价值。结果:两组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入院时及入院治疗6 h的动脉血乳酸浓度均低于死亡组,且存活组的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早期动脉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对失血性低血容量休克患者预后评估价值良好,当血液乳酸浓度≥2 mmol/L时,预测患者死亡率的敏感度为83.33%(30/36)、特异度为78.30%(83/106)、准确性为79.58%(113/142)、阳性预测值为56.60%(30/53)、阴性预测值93.26%(83/89);当乳酸清除率≥10%时,预测患者死亡率的敏感度为86.11%(31/36)、特异度为80.19%(85/106)、准确性为81.69%(116/142)、阳性预测值为59.62%(31/52)、阴性预测值94.44%(85/90)。结论:失血性低血容量休克患者早期动脉血乳酸水平越高,乳酸清除率越低,患者预后越差,且动脉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可有效地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均具有重要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5.
陈嵩  张黔  万健 《吉林医学》2014,(5):995-996
目的:探讨乳酸代谢与创伤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血乳酸的变化情况和治疗转归。入ICU即时、6 h和24 h抽取患者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检测血乳酸值并计算6 h、24 h乳酸清除率,计算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APACHEⅡ评分和患者28天病死率。根据治疗转归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血乳酸水平和乳酸清除率,结合ISS、APACHEⅡ评分讨论乳酸代谢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入选患者中死亡6例,存活14例。存活组血乳酸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乳酸清除率高于死亡组(P<0.01)。结论:血乳酸和乳酸清除率与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有必要常规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脑心综合征心电图变化特点、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70例脑心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脑心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发生在3d内,主要表现为ST-T改变、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和类心肌梗死等,随着病情的平稳或好转心电图异常好转或消失.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所致的心电图异常动态改变和临床表现一致,应同时进行心脏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血乳酸清除率与重度急性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97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按照6h血乳酸清除率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及低乳酸清除率组;按照入院后第30天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比较各组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与高乳酸清除率组比较,低乳酸清除率组患者入院时间较长、SBP及SDP偏低、入院GCS评分较低、APACHEⅡ评分较高、CRP较高、病死率偏高(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入院后6h血乳酸清除率较低,而入院GCS评分较低,APACHEⅡ评分较高(P<0.05);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显示:6h血乳酸清除率降低是重度急性颅脑外伤患者近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乳酸清除率组与低乳酸清除率组生存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6h血乳酸清除率预测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ROCAUC)为0.841(95%CI=0.585~0.937,P<0.05)。结论:血乳酸清除率水平与重度颅脑外伤患者近期预后密切相关,可能是患者近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检测血乳酸清除率水平对于评估患者病情及近期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廖惠贞  刘志云 《吉林医学》2013,(20):3998-3999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心肌酶谱的改变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测定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水平,比较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心肌酶谱水平的变化,并分析急性脑出血患者中血清心肌酶谱水平与不同神经功能损坏程度、出血量的关系。结果:急性脑出血组患者的AST、LDH、CK与CK-MB水平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总体而言,脑神经功能受损重度组的心肌酶谱水平要显著高于中度、轻度组(P<0.05),而大量出血患者的心肌酶谱水平也显著高于小量出血患者(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心肌酶谱水平显著增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心肌酶谱水平的检测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与预后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乳酸清除率对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12例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病例,监测其入院时及入院6 h的乳酸水平,计算乳酸清除率。将患者分为高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率>10%)组和低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率 ≤ 10%)组,比较2组病死率、初始乳酸水平和APACHE Ⅱ评分。随访30 d,根据患者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动脉血乳酸水平、早期乳酸清除率及APACHE Ⅱ评分。结果: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初始乳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病死率和APACHE Ⅱ评分均明显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P<0.01),随访30 d后,病死45例,存活67例,存活组APACHE Ⅱ评分明显低于病死组(P<0.01)。存活组早期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病死组(P<0.01)。结论: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以作为判断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动态监测动脉血乳酸浓度联合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9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将其分为存活组(n=61)和死亡组(n=31)。测定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治疗后6、12、24、48 h的动脉血乳酸水平,分析其变化趋势,并进行对比;详细记录患者入院时的健康状况,并采用APACHEⅡ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得分。结果:入院时,死亡组平均动脉血乳酸浓度为(5.37±2.75)mmol/L,存活组为(3.84±1.72)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71,P=0.021);存活组APACHEⅡ评分为(15.91±7.98)分,死亡组为(20.38±8.6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314,P=0.003)。治疗后,存活组平均动脉血乳酸水平呈下降趋势,在治疗24 h后,平均血乳酸浓度降低为(1.53±0.98)mmol/L,不断趋于稳定;而死亡组平均动脉血乳酸水平呈上升趋势,在治疗48 h后上升到(7.95±3.09)mmol/L,与存活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h后,存活组平均血乳酸清除率为(28.98±5.79)%,死亡组为(7.99±2.4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12,P=0.001)。结论:动态监测动脉血乳酸水平联合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可以准确地反映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指示患者预后,能够为感染性休克患者诊断、治疗提供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