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早期代偿途径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88例,按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将其分为低度开放组(26例)和高度开放组(62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梗死家族史、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脑梗死体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的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侧支循环高度开放的影响因素。两组患者出院3个月行门诊随访,比较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结果 (1)侧支循环低度开放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比例高于高度开放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0. 8%(21/26)比58. 1%(36/62),57. 7%(15/26)比14. 5%(9/62),96. 2%(25/26)比53. 2%(33/62);均P 0. 05];男性、年龄≥60岁及脑梗死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比例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侧支循环低度开放组NIHSS评分、梗死灶体积均高于高度开放组,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比例低于高度开放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8±5)分比(10±3)分,89(46,145) mm~3比35(12,70) mm~3,42. 3%(11/26)比66. 1%(41/62);均P 0. 05]。发病至CTA时间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3)以侧支循环高度开放为因变量,经变量筛选,将高血压病、糖尿病、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是侧支循环高度开放的危险因素(OR=1. 361,95%CI 1. 277~2. 475,P=0. 032),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是侧支循环高度开放的保护因素(OR=0. 614,95%CI 0. 513~0. 724,P=0. 027),高血压病与侧支循环开放程度无关(P 0. 05)。(4)侧支循环低度开放组ADL量表评分低于高度开放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15)分比(67±18)分,t=3. 746,P 0. 01]。结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合并糖尿病不利于早期良好侧支循环的建立,而伴颈动脉重度狭窄有利于良好侧支循环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不同侧支循环与对早期神经功能及临床转归的影响,同时探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子项目评分与侧支循环状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2月至2019年4月入诊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静脉溶栓的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及闭塞的73例患者,根据头部CT血管成像(CTA)-CT灌注(CTP)成像检查选择目标患者,并评估静脉溶栓前的侧支循环状态,据此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与侧支循环不良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发病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估预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侧支循环状态与入院时NIHSS评分子项目的关系,同时探讨静脉溶栓前的侧支循环状态与溶栓后患者临床转归[主要结局:发病90 d时m RS评分0~1分;次要结局:早期神经功能显著改善(治疗后72 h NIHSS评分为0~1分,或较基线NIHSS评分降低8分)及发病后90 d时m RS评分为0~2分;安全性结局:脑出血转化及发病后90d死亡]的关系。结果 73例患者中,侧支循环良好组43例,侧支循环不良组30例。侧支循环良好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及治疗后72 h 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侧支循环不良组[分别为2. 00(1. 00,5. 00)分比7. 00 (3. 75,10. 00)分,1. 00 (0. 00,3. 00)分比5. 00 (1. 75,6. 25)分; Z值分别为-3. 793、3. 447,均P 0. 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侧支循环不良组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构音障碍评分均明显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OR值及95%CI分别为5. 058 (2. 249~11. 372)、1. 465 (1. 024~2. 094)、1. 633 (1. 069~2. 495)、2. 669(1. 072~6. 647),均P 0. 05]。在主要结局中,侧支循环良好组67. 4%(29/43)患者和侧支循环不良组40. 0%(12/30)患者m RS评分为0~1分(OR=1. 686,95%CI:1. 068~3. 105,P=0. 020)。对于次要结局,侧支循环良好组53. 5%(23/43)患者和侧支循环不良组20. 0%(6/30)患者获得早期神经功能改善(OR=2. 672,95%CI:1. 241~5. 765,P=0. 004);侧支循环良好组86. 0%(37/43)患者和侧支循环不良组63. 3%(19/30)患者m RS评分为0~2分(OR=1. 359,95%CI:1. 009~1. 830,P=0. 024)。在安全结局中,侧支循环良好组及侧支循环不良组的患者中分别有2例和7例出现了出血转化(OR=0. 199,95%CI:0. 044~0. 894,P=0. 043);死亡风险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 698,95%CI:0. 104~4. 682,P=1. 000)。结论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良好的侧支循环与较轻的临床症状有关,NIHSS评分子项目中的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及构音障碍评分增加可反映侧支循环不良;良好的侧支循环有利于静脉溶栓患者获得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及良好的预后,可能降低出血转化风险,但不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3.
侧支循环在急性心肌梗死中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侧支循环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3 d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判断侧支循环的分级,将病人分为侧支良好组和侧支不良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侧支良好组21例,侧支不良组29例。侧支良好组的肌酸激酶峰值及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的峰值分别为(1853±790) U/L和(137±43)U/L,明显低于侧支不良组肌酸激酶峰值及心肌型肌酸激酶MB(5203±2685)U/L和(380± 225)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电图比较,侧支良好组异常Q波的出现率为24%;侧支不良组为100%(P<0.05)。侧支良好组心电图ST段抬高的总和均值分别为(1.1±1.2)mV,侧支不良组为(2.6± 1.2)mV(P<0.05)。心脏超声检查侧支良好组28%的患者心室壁运动正常,而侧支不良组中心室壁运动正常者仅占3%(P<0.05);侧支良好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0.54±0.08)明显高于侧支不良组(0.44±0.08),P< 0.05。侧支良好组心律失常发生率24%,心源性休克发生率5%和病死率0%,而侧支不良组分别为17%, 24%和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好的侧支循环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有保护作用,防止左心室功能下降,保持心肌功能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大脑侧支血管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83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头颈部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根据患者检查结果,有大脑侧支血管形成者为A组,无大脑侧支血管形成者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IS患者大脑侧支血管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 83例AIS患者中,有大脑侧支血管形成46例(55. 42%),无大脑侧支血管形成37例(44. 58%)。经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年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糖尿病伴高血压史、脑血管狭窄程度、高半胱氨酸(Hcy)、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后循环病变例数在两组患者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Hcy升高、糖尿病伴高血压史及后循环病变均是AIS患者大脑侧支血管形成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3. 56~10. 70,P 0. 05),LDL-C和脑血管狭窄程度均是AIS患者大脑侧支血管形成的促进因素(OR=0. 02~0. 46,P 0. 05)。结论高龄、Hcy升高、糖尿病伴高血压史及后循环病变为AIS患者大脑侧支血管形成不良的危险因素,而LDL-C和脑血管狭窄程度为大脑侧支血管形成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卒中危险因素对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方法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提取自2006年6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影像学证实为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收集基线临床资料,通过脑血管造影评估软脑膜侧支循环。结果共纳入137例患者,男性100例,平均年龄(55.26±11.71)岁,65例(47.4%)患者侧支循环良好。单变量分析显示,侧支循环不良组年龄[(57.9±9.5)岁对(52.3±13.2)岁;t =2.866,P =0.005]和高血压的患者构成比(70.8%对52.3%;χ2=4.978,P =0.026)显著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多变量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影响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0.965,95%可信区间0.934~0.997;P =0.034)。结论年龄是影响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中Jagged1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关系。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入选我院左前降支、左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中至少有一支血管直径狭窄≥95%的冠心病患者89例(冠心病组)和造影结果无明显异常的患者30例(正常对照组)。根据Rentrop分级评分将冠心病组患者再分成侧支循环良好亚组(Rentrop分级≥2级,n=42)与侧支循环不良亚组(Rentrop分级≤1级,n=47)。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入选患者血浆中Jagged1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患者血浆Jagged1蛋白[(38.74±10.60)ng/L vs(23.04±8.97)ng/L]及VEGF[(113.98±30.80)pg/L vs(72.73±14.55)pg/L]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1)。侧支循环良好亚组与侧支循环不良亚组比血浆Jagged1蛋白[(46.77±8.49)ng/L vs(31.56±6.26)ng/L]及VEGF[(128.10±20.24)pg/L vs(92.43±21.09)pg/L]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1)。冠心病患者血浆Jagged1蛋白与VEGF水平呈正相关(r=0.730,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Jagged1蛋白(OR=1.318,P=0.000)和VEGF(OR=1.043,P=0.043)是影响CCC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侧支循环良好亚组血浆Jagged1蛋白水平较侧支循环不良亚组明显升高,表明Jagged1蛋白在CCC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这为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影响冠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因素。方法 共入选142例就诊我院的首次AMI患者,均在AMI发作1 d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依照Rentrop侧支循环分级,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良好组:侧支循环Ⅱ、Ⅲ级)和侧支循环不良组(不良组:侧支循环0、Ⅰ级),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冠脉造影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冠脉侧支循环形成与糖尿病呈负相关,与梗死前心绞痛病程(>3个月)及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而与年龄、性别、吸烟史、血脂水平、高血压病等无关。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病程(>3个月)、冠脉病变支数是AMI患者形成侧支循环的有利因素,糖尿病不利于侧支循环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分析26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选择性冠脉造影及临床资料,利用Binary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血脂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他丁浓度及冠脉狭窄程度对冠脉侧支形成的影响;同时比较有、无侧支循环间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脑钠肽(BNP)、肌钙蛋白I(cTnI)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结果:高血压、糖尿病及冠脉狭窄程度与冠脉侧支形成独立相关(均P<0·01);无侧支循环者cTnI较有侧支循环者显著升高[(0·91±1·13)∶(0·29±0·23)μg/L],LVEF较有侧支循环者显著降低[(43±11)%∶(48±11)%],均P<0·01;两者间VEGF、内皮他丁、hs-CRP及BNP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内皮他丁及冠脉病变狭窄程度是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侧支循环形成有助于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心肌损伤,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国药东风公司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CTO病变患者158例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2例,女性56例。按Rentrop分级标准对患者的侧支血管情况进行分级,Rentrop 0~Ⅰ级视为CCC形成不良(n=73),而RentropⅡ~Ⅲ级视为CCC形成良好(n=85)。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高敏C反应蛋白(hs-CRR)、白细胞计数(WBC)、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ET-1水平。结果 CCC形成不良组的糖尿病比例、WBC、hsCRR和多支病变比例高于CCC形成良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CCC形成良好组的LVEF和右冠状动脉闭塞比例明显高于CCC形成不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CC形成不良组和形成良好组的血浆ET-1水平分别为(81.2±10.1)pg/ml和(67.5±9.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entrop 0级和Ⅰ级患者的血浆ET-1水平均高于RentropⅡ级和Ⅲ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浆ET-1水平升高是CCC形成良好的危险因素(OR=2.24,95%CI:1.35~3.72;P0.01)。其他影响CCC形成的因素包括糖尿病、hs-CRP和右冠状动脉闭塞等。ET-1预测CCC形成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95%CI:0.72-0.88,P0.01;最佳截点75.3pg/ml,预测CCC形成不良的敏感性为69.0%,特异性为79.0%。结论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中,血浆内皮素-1和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密切相关,且高水平的ET-1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质运载蛋白2(LCN2)表达水平及与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临床诊断冠心病的老年患者89例为冠心病组,均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1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90%。选取同期CAG检查正常者30例为对照组。冠心病组根据侧支循环形成情况,通过Rentrop-Cohen分级分为良好组43例(分级2~3级)和不良组46例(分级0~1级)。检测入选者血浆LCN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用ROC曲线分析LCN2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血浆LCN2及MMP-9水平均明显升高[(37.91±6.43)ng/Lvs(21.20±3.53)ng/L,(3.43±0.66)mg/Lvs(1.51±0.38)mg/L,P0.01]。与不良组比较,良好组血浆LCN2及MMP-9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冠心病组血浆LCN2与MMP-9呈正相关(r=0.612,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冠心病组血浆LCN2(OR=1.228,P=0.001)和MMP-9(OR=1.001,P=0.027)是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良好侧支循环形成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示,LCN2可以有效预测侧支循环的状态(曲线下面积为0.85,P0.01)。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LCN2表达显著升高,与MMP-9关系密切,其可能在侧支循环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 ,分析了 1 2 2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 )证实有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冠心病患者 (有侧支循环组 )及 1 31例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闭塞而无侧支循环形成的冠心病患者 (无侧支循环组 )的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资料。结果发现 :有侧支循环组 98.36 %的患者有一支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 ;与无侧支循环组相比 ,有侧支循环组患者中多支冠状动脉闭塞率及完全闭塞率明显增高 (分别为 30 .0 0 %比 1 1 .4 5 % ,P <0 .0 0 1 ;75 .77%比 6 0 .2 7% ,P <0 .0 5 )。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也证实 :闭塞血管数及闭塞程度与侧支循环形成间存在有意义的回归关系。此外 ,无侧支循环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及甘油三酯异常率较有侧支循环组明显增高 (5 .0 3± 1 .38mmol L比 4 .6 8± 1 .0 6mmol L ,P <0 .0 5 ;4 5 .80 %比 32 .78% ,P <0 .0 5 )。提示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高脂血症不利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严重冠脉狭窄患者侧支循环形成与否与血清二甲基精氨酸(ADMA)浓度的关系.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收集主要冠脉至少有一支狭窄程度在95%以上的123例冠心病患者,测定其血清ADMA浓度.采用Rentrop方法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进行分级,0级为侧支循环未形成组(n=63),1~3级为侧支循环形成组(n=60).结果 侧支循环未形成组血清ADMA浓度(2.43±0.78)μmol/L显著高于侧支循环形成组(1.95±0.72)μmol/L(P<0.01).结论 严重冠脉狭窄患者血清ADMA浓度与侧支循环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肌酐正常范围的冠心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对冠状动脉(冠脉)侧支循环的影响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我院心内科导管室2013-05至2014-04行冠脉造影结果示严重血管狭窄(狭窄程度≥95%)且肌酐正常的患者194例。根据造影侧支循环Rentrop分级将患者分为冠脉侧支循环不充分组(Rentrop分级0~1级,共1 13例)和冠脉侧支循环充分组(Rentrop分级2~3级,共81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史、血肌酐值、空腹血糖、血脂水平等,通过肾脏疾病膳食改良(MDRD)研究公式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冠脉侧支循环不充分与eGFR的相关性。结果:在血清肌酐正常的范围内,eGFR水平在冠脉侧支循环不充分组较冠脉侧支循环充分组更低[(78.7±20.5)ml/(min·1.73 m~2)vs(89.6±3.2)ml/(min·1.73 m~2),P=0.012],冠脉侧支循环不充分组的空腹血糖值[(7.5±3.4)mmol/L vs(6.7±2.8)mmol/L,P=0.003]、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2.7±0.8)/mg/L vs(2.3±0.6)mg/L,P=0.029]较冠脉侧支循环充分组更高,Gensini评分(7.7±3.9 vs 9.1±5.0,P=0.004)较冠脉侧支循环充分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GFR(OR:0.19,95%CI:0.14~0.22,P=0.027)、hs-CRP(OR:1.58,95%CI:1.24~2.44,P=0.028)、Gensini评分(OR:0.98,95%CI:0.97~0.99,P0.00 1)、空腹血糖(OR:1.21,95%CI:1.06~1.41,P=0.002)是冠脉侧支循环不充分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肌酐正常范围内的冠心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是冠脉侧支循环不充分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冠心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冠心病 (CHD)预后的关系。方法 :依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结果将 98例SCA患者分为正常对照组 (非CHD组 )、CHD无侧支循环组、CHD有侧支循环组 ,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CHD组与非CHD组相比 ,除糖尿病发病率 (无论有无侧支循环 )较高外 (P <0 .0 1) ,其他CHD易患因素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有侧支循环患者与无侧支循环患者相比 ,主要CHD易患因素、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的发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但无侧支循环患者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室壁瘤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P <0 .0 1) ;次全闭塞、完全闭塞主要见于有侧支循环者 ;有侧支循环患者以左前降支病变为主 ,无侧支循环患者以右冠状动脉病变为主。结论 :侧支循环存在与否与CHD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浓度与冠脉侧支形成的关系。方法: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入选80例冠脉严重狭窄的患者,按Rentrop方法冠脉侧支分级:0级(26例),1级(22例),2级(18例),3级(14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MCP-1、bFGF浓度。结果:(1)0级、1级冠脉侧支组患者的MCP-1血清水平[(69.765±32.640)pg/ml、(78.975±37.028)pg/ml]均明显低于2、3级冠脉侧支组患者的[(116.289±30.814)pg/ml、(129.194±45.808)pg/ml],P均0.05;0级、1级冠脉侧支组患者的bFGF血清水平[(20.745±6.888)pg/ml、(22.041±5.175)pg/ml]均显著低于2、3级冠脉侧支组患者的[(27.322±6.136)pg/ml、(32.265±12.038)pg/ml],P0.05~0.01;(2)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冠脉侧支分级与MCP-1、bFGF血清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526,0.484,P均0.01)。结论:在严重的冠心病患者中,MCP-1、bFGF血清浓度与冠脉侧支分级呈明显正相关,提示MCP-1、bFGF有促进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至少1支主要冠状动脉血管为慢性闭塞病变的患者144例。根据Rentrop分级情况,0级和1级为受损侧支组(72例),2级和3级为充分侧支组(72例)。通过调查患者的血清学指标及HOMA模型评定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冠状动脉受损侧支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24.2±3.4)kg/m~2比(26.1±5.9)kg/m~2,P=0.023]、总胆固醇(TC)[(5.37±1.35)mmol/L比(4.57±0.94)mmol/L,P=0.000]、载脂蛋白B(ApoB)[(1.20±0.37)mmol/L比(1.01±0.21)mmol/L,P=0.000]、脂蛋白a[(0.11±0.05)mg/L比(0.15±0.08)mg/L,P=0.001]、空腹胰岛素[(17.9±7.8)pmol/ml比(12.3±7.5)pmol/ml,P=0.014]、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5.21±3.11)比(3.53±2.47),P=0.031]、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179.9±82.0)比(107.8±77.9),P=0.002]、C反应蛋白(CRP)[(16.95±9.50)mg/L比(7.95±8.07)mg/L,P=0.038]显著高于充分侧支组;而载脂蛋白A-Ⅰ(Apo A-Ⅰ)[(1.34±0.18)mmol/L比(1.42±0.20)mmol/L,P=0.010]、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4.41±0.78)比(-4.12±0.75),P=0.024]显著低于充分侧支组。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侧支循环形成与BMI、TC、Apo B、脂蛋白a、空腹胰岛素、HOMA-IR、HOMA-β、CRP成正相关(P0.05),而与Apo A-I、ISI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体重、Apo A-I、HOMA-β因素后,脂蛋白a(OR 7.575,P=0.009)、TC(OR 2.154,P=0.001)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肥胖、CRP及HOMA-IR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可能有关,TC、脂蛋白a可以作为预测慢性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大量研究显示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细胞间粘附分子是内皮功能不全的标志因子,而内皮损害程度和严重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侧支循环形成密切相关.本实验旨在检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冠心病患者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探讨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5年6月至10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三支主要冠状动脉中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狭窄在95%以上的85例冠心病患者,测定其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细胞间粘附分子浓度.采用Rentrop方法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进行分级,0~1级为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n=50),2~3级为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n=35).结果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浓度(2.23±0.59 μmol/L)明显高于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1.79±0.57 μmol/L)(P=0.001);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1浓度(272.4±68.3 μg/L)显著高于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225.0±61.9 μg/L)(P=0.002).结论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与高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以期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及治疗指导。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1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按Rentrop分级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n=53)和侧支循环不良组(n=103),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等与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年龄、性别、心肌梗死类型、原发性高血压史、吸烟史、糖尿病史、肾功能不全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糖化血红蛋白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循环良好组的心率稍低于侧支循环不良组,而舒张压稍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近端病变、弥漫性病变及血管病变数对良好侧支循环形成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心率、舒张压水平及梗死后心肌缺血可能是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梗死后心肌缺血控制心率可能有利于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为提前干预心肌梗死高危患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侧支循环发育良好的发生率、预测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共入选1125例成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MI患者,依据Rentrop分级法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181例)和侧支循环较差组(944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介入相关指标与预后情况,分析影响侧支循环形成的可能因素。结果AMI患者侧支循环发育良好的比例为16.1%,侧支循环良好组患者糖尿病(23.2%vs.35.2%,P=0.002)和吸烟比例(26.5%vs.37.3%,P=0.005)显著低于侧支循环较差组,心绞痛病程显著长于侧支循环较差组(6.5±3.8 vs.4.2±2.5,P=0.024),SYNTAX评分更高(39.3±14.8 vs.32.2±12.6,P=0.039),PCI相关心肌梗死发生率更低(17.7%vs.26.7,P=0.011),其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更低(16.6%vs.23.8%,P=0.033)。随访1年,侧支循环良好组心力衰竭发生率(13.8%vs.22.1%,P=0.012)和总MACCE(34.3%vs.48.3%,P=0.001)显著低于侧支循环较差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目前吸烟(OR=1.329;95%CI:1.029~3.917,P=0.028),糖尿病(OR:2.266;95%CI:1.326~3.924,P=0.044),心绞痛病程(OR=0.769;95%CI:0.567~0.928,P=0.031),SYNTAX评分(OR=0.801;95%CI:0.608~0.937,P=0.046)是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AMI患者侧支循环发育良好者PCI相关心肌梗死和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更低,吸烟、糖尿病、心绞痛病程和SYNTAX评分是其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后循环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代偿情况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纳入后循环重度狭窄或闭塞导致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利用颅脑多普勒和脑血管成像技术评估颅内动脉的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分为侧支循环代偿充分组与代偿不充分组,对两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血液生化指标、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以及发病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共纳入76例后循环重度狭窄或闭塞导致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侧支循环代偿充分组35例,代偿不充分组41例.侧支循环代偿不充分组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20.392±31.897) mg/L对(4.172 ±4.268) mg/L;t =2.983,P=0.004]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272±0.835) mmol/L对(1.096±0.301) mmol/L;t =2.520,P =0.014]水平显著性高于代偿充分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hs-CRP水平增高是后循环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建立不充分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513,95%可信区间1.218~1.880;P <0.001).侧支循环代偿充分组基线NIHSS评分(Z=3.161,P <0.001)以及3个月时mRS评分(Z=3.143,P<0.001)均显著性低于代偿不充分组.结论 hs-CRP水平增高是后循环重度狭窄或闭塞时侧支循环代偿不充分的独立危险因素.侧支循环建立充分的后循环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轻,且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