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七氟烷对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index,AEPI,以A-line ARX Inden为代表,即AAI)、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皮质醇(cortisol,Cor)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评价AAI判断七氟烷麻醉深度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行腹部手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体格检查分级Ⅰ~Ⅱ级的患者50例,在咪唑安定、异丙酚、维库溴铵、芬太尼诱导插管后吸入七氟烷,使呼气末浓度分别达0.8%、1.0%、1.2%,并每个浓度维持20 min后以及停吸七氟烷3 min、5 min、拔管时记录AAI、BIS、血压、心率和血清Cor.结果 随着呼气末七氟烷浓度的增高,AAI、BIS下降,以上变化与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呈线性相关(r=-0.816,-0.813),血压、心率、Cor无显著变化.停吸七氟烷后随着呼气末浓度的下降麻醉减浅AAI、BIS、血压、心率和血清Cor显著升高(P<0.05).结论 七氟烷呼气末浓度在0.8%~1.2%的范围内AAI可作为七氟烷麻醉深度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相同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的七氟烷和地氟烷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手术体积描记指数(SPI)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随机将病人分为七氟烷组(S组)和地氟烷组(D组),各45例。S组采用丙泊酚效应室浓度3μg/mL+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3 ng/mL静脉泵入、七氟烷吸入以及罗库溴铵0.6 mg/kg静脉推注进行麻醉诱导;D组采用丙泊酚效应室浓度3μg/mL+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3 ng/mL静脉泵入、地氟烷吸入以及罗库溴铵0.6 mg/kg静脉推注进行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采用1.0 MAC七氟烷或地氟烷持续吸入联合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3 ng/mL静脉泵入,监测麻醉镇静深度和镇痛深度。比较2组麻醉诱导前和气腹期间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和SPI。结果:麻醉诱导前,2组BIS、SPI、心率、M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腹期间,D组SPI、BIS、MAP均低于七氟烷组(P<0.05)。结论: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相同MAC的地氟烷较七氟烷可产生更低的SPI值,提示地氟烷可以产生更深的镇静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用于小儿全麻复合用药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小儿外科泌尿系手术患儿80例,麻醉方式为气管内插管吸入麻醉,采用数字表随机法分为两组:术中均采用BIS监测,观察组40例术中根据预设理想的BIS值调整用药量,对照组麻醉医生不能观察BIS监测结果,根据临床经验结合常规监测调节用药量,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术末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末七氟烷浓度、BIS值和七氟烷用量,并比较两组苏醒、拔管、出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平均时间。结果两组患儿术中/术末MAP、术末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HR明显低于对照组,术中、术末呼末七氟烷浓度明显小于对照组,术中、术末BIS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平均七氟烷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苏醒、拔管、出PACU平均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507,P=0.034)。结论小儿全麻应用BIS监测可使麻醉药物用量更加精确,从而缩短苏醒时间,提高安全性,为小儿外科的大力发展提供有力的麻醉保障。  相似文献   

4.
地氟醚对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和数量化脑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地氟醚对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数量化脑电图(QEEG)各参数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评价AAI判断地氟醚麻醉深度的可行性。方法:选择行下腹部手术ASAⅠ~Ⅱ级的病人30例,在异丙酚、维库溴铵诱导插管后分别吸入0.8,1.0,1.3 MAC的地氟醚,每个浓度维持20 min。记录血压,心率,AAI(A-line ARX index),BIS(bispectral index),SEF(95% spectral edge frequency)和MF(midian frequency)的值。结果:随呼吸末地氟醚浓度的增高,AAI,BIS,95%SEF和MF均显著降低,以上改变与呼吸末地氟醚浓度呈线性相关关系(r分别为0.830,0.930,0.803,0.885,P<0.01)。MAP和HR却无明显变化,HR在地氟醚浓度为1.3 MAC时比1.0 MAC时要显著增快。结论:地氟醚浓度在0.8~1.3 MAC的范围内,AAI,BIS,95%SEF和MF都可作为地氟醚麻醉深度的监测指标。而MAP和HR不能反映地氟醚的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异氟醚吸入维持麻醉期间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作用.观察吸入麻醉下BIS、AEP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评估这两种监测方法在吸入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ASAI级择期行LC的患者,随机分为AAI和BIS两组,每组30例,行常规静脉诱导全麻,持续吸入异氟醚维持,并调整吸入末浓度为1.OMAC、1.5MAc,每一浓度维持15分钟,分别记录基础值(T1)、气管插管时(T2)、气腹后(T3)、1.0MAC时(T4)、1.5MAc时(T5)和气管拨管(T6)六个时间点MAP、HR、从I、BIS值.结果:T1-T6各时点比较,麻醉诱导插管后从I、BIS值有显著的下降(P<O.05)手术结束拔管后(T6)AAI、BIS也明显升高,但较诱导前基础值为低,两者比较有差异性(P<O.05).T3时点为气腹后BIS、AAI值都有上升,随着异氟醚呼末浓度的升高从I、BIS值明显下降(P<0.05),T5较T4有明显下降(P<0.05).MAP、HR诱导后下降,在T3时明显升高(P<O.05),在呼末异氟醚浓度为1.5MAc(T5)时下降,但T4较T5比较无统计学意义.AAI和BIS都与异氟醚吸入浓度有很好的相关性,而与MAP、HR无好的相关性.结论:结合BIS、AAI监测可更全面的反映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并分析围术期应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及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监测来调整麻醉深度对七氟烷应用总量、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的影响,并与以血流动力学指标来调整麻醉深度组做比较.方法 择期七氟烷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45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对照组:根据患者的血压来调节呼气末七氟烷浓度(ETsevo),保持血压和心率波动在基础值的±20%;AAI组:保持术中AAI值维持在15~20;BIS组:保持术中BIS值维持在45~55.于麻醉诱导前、气腹即刻、游离胆囊三角、游离胆囊、腹腔冲洗、缝皮和拔管前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AAI、BIS和ETsevo,并记录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术毕1 h内取3个时点行镇静/清醒(OAA/S)评分.结果 麻醉维持期ETsevo对照组大于AAI组和BIS组(P<0.05);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AAI组与BIS组均较对照组短(P<0.05);术后1h内各时点的OAA/S评分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AI和BIS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将BIS、AAI监测运用于吸入麻醉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手术中吸入麻醉药的呼气末浓度,从而减少麻醉药需要量,缩短患者麻醉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更有预见性的使用吸入麻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七氟烷不同吸入浓度在小儿全麻诱导过程中静脉穿刺及脑电双频指数(BIS)的相关性。方法全麻患儿90例,均为ASAⅠ级,根据呼气末七氟烷浓度随机分为A组(2MAC,30例),B组(2.5MAC,30例),C组(3MAC,30例)。观察三组患儿麻醉诱导时的BIS值及静脉穿刺时体动反应。结果三组患儿静脉穿刺时体动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组最低。三组患儿吸入七氟烷诱导深度与BIS有相关性(r=-0.954 9,P<0.000 1),但在C组观察到呼气末七氟烷浓度达到2.7MAC时BIS值存在一过性升高。结论呼气末七氟烷浓度达到3MAC时最宜静脉穿刺,且在七氟烷吸入诱导的整个过程中其与BIS有相关性。BIS与小儿七氟烷全麻诱导深度之间存在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无手术刺激条件下地氟醚对老年人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影响,评估BIS在地氟醚吸入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ASA Ⅰ~Ⅲ级,拟择期在气管内全麻下手术患者,按年龄分为2组:老年组(年龄≥65岁,n=20例),中青年组(年龄18~55岁,n=20例)。环甲膜穿刺行气管内表面麻醉后予异丙酚2mg/kg、维库溴铵0.1mg/kg静脉注射诱导,插管后吸入地氟醚维持麻醉,逐步调整吸入浓度,使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依次维持在0.6MAC,1.0MAC,1.3MAC,每一浓度均稳定20min。观察指标包括MAP,HR和BIS。记录时点分别为麻醉前、注射异丙酚后2min、气管插管时、气管插管后2min、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为0.6MAC, 1.0MAC, 1.3MAC时。结果:在地氟醚麻醉期,当地氟醚呼气末浓度由0.6~1.3MAC递增时,2组患者MAP,HR无显著变化(P>0.05),MAP,HR的变化与地氟醚无量效关系。在地氟醚麻醉期,2组患者BIS在整个麻醉过程中的变化不同(P<0.05)。随着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增加,BIS逐渐下降,但每组患者各浓度间BIS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S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呈高度相关,BIS与地氟醚在老年组、中青年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0.946(P<0.05)。结论:脑电双频谱指数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呈高度剂量相关性,可以较好地监测老年人与中青年人的地氟醚麻醉深度。在相同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下,以脑电双频谱指数为指标反映出的麻醉深度在老年人与中青年人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新生儿不同浓度七氟烷吸入诱导和静脉全麻诱导的效果.方法 45例新生儿患者,ASA Ⅰ~Ⅲ级,行全身麻醉.随机分为3组(n=15):静脉诱导组(A组)、8%七氟烷吸入诱导组(B组)、6%七氟烷吸入诱导组(C组).患儿入室后记录平均血压(MAP)、心率(HR)作为基础值.记录意识消失时间和气管插管时间以及插管不良反应.记录插管即刻、插管后1,3,5 min的MAP和HR.结果 两不同浓度七氟烷吸入诱导组的意识消失时间显著比静脉诱导组短(P<0.01).气管插管时间B组显著短于C组,C组明显短于A组(P<0.01).在插管后1,3,5 min 3个时刻点的HR和MAP均较基础值下降(P<0.01).在插管后的1,3,5 min时间点上,3组心率之间变化有差异(P<0.01);8%七氟烷吸入诱导的B组MAP明显低于A,C两组相应时刻点的MAP(P<0.01),B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七氟烷用于新生儿全麻诱导,是一种快捷安全有效的诱导技术,6%的七氟烷比较适合用于新生儿麻醉诱导.  相似文献   

10.
李华  孙波  佘高明  谢红  王琛 《上海医学》2012,35(4):277-279
目的观察七氟烷减量法对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 45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行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Ⅰ组,皮肤缝合结束时停止吸入七氟烷,增加氧流量至10L/min;Ⅱ组,腹膜缝合结束时停止吸入七氟烷,增加氧流量至10L/min,静脉注射丙泊酚0.5mg/kg;Ⅲ组,关闭腹膜即刻,降低七氟烷浓度至0.5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缝合皮肤结束时停止吸入七氟烷,增加氧流量至10L/min。观察苏醒时间(自皮肤缝合结束至患者接受指令睁开眼睛时间)、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达90的时间及生命体征监测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结果Ⅱ、Ⅲ组患者停止七氟烷吸入后的苏醒时间及BIS值恢复至90的时间均显著短于Ⅰ组(P值均<0.05),Ⅲ组又显著短于Ⅱ组(P值均<0.05)。3组在气管拔管前即刻各项生命体征(MAP、HR、petCO2及SpO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麻醉苏醒阶段采用七氟烷逐步减量法,可减少联合药物使用的影响,缩短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并且不会影响麻醉后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室钻孔引流术中七氟烷喉罩吸入辅助局部麻醉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实施脑室钻孔引流术的患者60例,静脉给予芬太尼以及异丙酚,患者入睡后面罩辅助呼吸并吸入七氟烷;当脑电双频指数降低到适当标准后置入喉罩,并对七氟烷的浓度进行相应调整.对实施手术前、喉罩置入前及置入后患者MAP、 HR、 BIS以及七氟烷浓度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在实施脑室钻孔引流术之前、置入喉罩前及置入喉罩后在MAP以及HR两项指数上的变化不明显,但在BIS方面有所降低,且变化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烷喉罩吸入辅助局部麻醉在脑室钻孔引流术中应用效果十分显著,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小剂量芬太尼或丙泊酚预防气管拔管时心血管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ASAI级~II级择期全身麻醉手术病人,男60例、女30例,年龄(50.36±9.26)岁(26岁~65岁),体重(63.33±8.54)kg(46 kg~80 kg),无心脑血管疾病史,均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手术,术毕不用纳络酮催醒。术中监测HR、MAP、双频指数(BIS)、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EtCO2)和呼气末吸入麻醉药浓度,根据麻醉深度调整七氟烷的吸入浓度,保持七氟烷1.0 MAC~1.3 MAC,BIS小于50,HR和BP波动在20%内。术毕前15 min停吸七氟烷,待MAC降为0.4、自主呼吸恢复、Vt大于6 ml/kg,RR大于10 tpm,BIS大于80%时准备拔管。拔管前给予预定剂量的预防药物,90例全身麻醉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芬太尼组(F组,n=30)于拔管前给芬太尼1μg/kg静脉注射,丙泊酚组(P组,n=30)于拔管前给丙泊酚0.5 mg/kg静脉注射;对照组(D组,n=30)拔管前不给任何药物。应用Dash2500床边监护仪分别记录用药前、拔管前、拔管后1 min、5 min和10 min时的HR、MAP参数的变化。结果:3组病人的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3组病人于停吸七氟烷后15 min~20 min时达到拔管指标。用药后拔除气管导管,芬太尼组和丙泊酚组病人拔管前后循环系统基本稳定,对照组血流动力学拔管前后有较大波动;3组拔管后10 min的SpO2均保持95%以上,对指令有正确反应;对照组有12例、丙泊酚组有7例、芬太尼组有3例感觉切口疼痛,拔管后连接静脉止痛泵进行术后镇痛。结论:应用小剂量芬太尼或丙泊酚可有效预防拔管时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异氟醚和异丙酚静吸复合全麻时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n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index,AEPindex)的变化,探讨在静吸复合全麻中应用BIS和AEPindex监测麻醉深度的意义.方法:ASA Ⅰ~Ⅱ级择期行腹部外科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I1组(n=20)和I2组(n=20),Ⅰ1组异氟醚呼末浓度为0.6 MAC,Ⅰ2组为1.0 MAC.异丙酚和维库溴铵诱导气管内插管后,吸入异氟醚,呼末浓度分别为0.6/1.0 MAC,稳定20 min后靶控输注异丙酚,靶浓度从1.0μg/mL开始,以0.5 μg/mL递增,靶浓度稳定在3.0 μg/mL开始手术.记录MAP,HR,BIS和AEPindex.结果:MAP和HR的变化与异氟醚呼末浓度和异丙酚浓度无相关性.BIS和AEPindex与异氟醚呼气末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7,-0.819和-0.832,-0.878;与异丙酚靶控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2,-0.888和-0.920,-0.923(P<0.001).BIS和AEPindex与插管刺激的相关性为-0.544和-0.728,BIS和AEPindex与切皮和探查的刺激无线性相关.结论:BIS和AEPindex能可靠地监测异氟醚-异丙酚复合麻醉的深度.在反应气管插管的刺激上AEPindex明显优于BIS,但两者均不能有效地监测切皮和探查时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地氟醚对小儿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影响,评价BIS在小儿地氟醚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ASA分级Ⅰ~Ⅱ级。气管内全麻下择期手术患儿(年龄3~6岁)。异丙酚、维库溴铵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后行控制呼吸,吸入地氟醚维持麻醉,调整吸入浓度,使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依次维持在0.6MAC、1.0MAC和1.3MAC,每一浓度稳定20min。记录各时点的MAP,HR和BIS。结果地氟醚麻醉期,MAP和BIS与麻醉诱导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当地氟醚呼气末浓度由0.6~1.3MAC递增时,患儿MAP和HR无明显变化(P〉0.0S),而BIS逐渐下降(P〈0.05)。MAP、HR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55和0.857(P〉0.05),BIS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相关系数为-0.993(P〈0.05)。结论在学龄前小儿地氟醚全麻中,BIS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呈一定的剂量相关性,可用于监测学龄前小儿地氟醚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七氟烷减量法对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 45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行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Ⅰ组,皮肤缝合结束时停止吸入七氟烷,增加氧流量至10 L/min;Ⅱ组,腹膜缝合结束时停止吸入七氟烷,增加氧流量至10 L/min,静脉注射丙泊酚0.5 mg/kg;Ⅲ组,关闭腹膜即刻,降低七氟烷浓度至0.5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缝合皮肤结束时停止吸人七氟烷,增加氧流量至10 L/min.观察苏醒时间(自皮肤缝合结束至患者接受指令睁开眼睛时间)、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达90的时间及生命体征监测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结果 Ⅱ、Ⅲ组患者停止七氟烷吸入后的苏醒时间及BIS值恢复至90的时间均显著短于Ⅰ组(P值均<0.05),Ⅲ组又显著短于Ⅱ组(P值均<0.05).3组在气管拔管前即刻各项生命体征(MAP、HR、petCO2及SpO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麻醉苏醒阶段采用七氟烷逐步减量法,可减少联合药物使用的影响,缩短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并且不会影响麻醉后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七氟醚麻醉下脊柱侧凸矫正术中唤醒和术后恢复时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快速鉴别意识存在和消失的比较.方法 30例行脊柱侧凸矫正手术的成年病人,入室后行BIS和AEP等监测,全麻诱导后持续泵注雷米芬太尼0.3μg/(kg·min).吸入七氟醚.根据调节七氟醚吸入浓度方法的不同,将病人随机分为3组,其中对照组病人完全凭麻醉医生的临床经验调节七氟醚吸入浓度;AEP组根据AAI数值调节七氟醚吸人浓度;BIS组根据BIS数值调节七氟醚吸人浓度.唤醒试验开始时,停止吸入七氟醚,雷米芬太尼的输注速度降至0.05μg/(kg·min),唤醒试验完成后按上述方案继续维持麻醉.记录三组病人在清醒时(T0)、开放环路即刻(T1)、自主呼吸恢复时(T2)、唤醒时(T3)、拔除气管内导管时(T4)和定向力恢复时(T5)的AAI、BIS、呼气末七氟醚浓度,唤醒试验中自主呼吸恢复、唤醒以及拔除气管导管和定向力恢复时间等参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EP组和BIS组在T1的AAI和BIS增加(P<0.05);与AEP组比较,BIS组在T5时的AAI升高(P<0.05).BIS、AAI与呼气末七氟醚浓度呈负相关.与对照组比较.AEP组和BIS组的自主呼吸恢复、唤醒、拔管和定向力恢复时间缩短(P<0.05),呼气末七氟醚浓度在T1时降低(P<0.05).讨论使用AEP监测和BIS监测均可预测脊柱侧弯矫正术病人的术中唤醒,区分清醒和麻醉状态.在预测无意识水平到清醒的转变方面,AAI要优于BIS,但从七氟醚麻醉状态苏醒后的AAI可能不如BIS稳定.  相似文献   

17.
七氟烷复合麻醉在腹腔镜手术中对循环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七氟烷复合麻醉在腹腔镜手术中对心率及平均动脉压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拟行腹腔镜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七氟烷组(Ⅰ组)、七氟烷与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组(Ⅱ组)、对照组.观察手术前及手术进程中各时点的HR及MAP.结果 对照组插管后HR比入室后显著升高(P<0.01),切皮后、气腹后HR比入室后明显升高(P<0.05),Ⅰ组插管后、气腹后HR较入室后均明显升高(P<0.05);Ⅱ组则无明显变化.Ⅱ组HR在插管后、气腹后时点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气腹后Ⅰ组Ⅱ组之间比较也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插管后MAP比入室时显著升高(P<0.05);气腹后Ⅰ组Ⅱ组MAP与入室后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与对照组相比有均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单纯七氟烷麻醉及七氟烷复合麻醉均能有效抑制腹腔镜手术中的不良应激反应.二者相较,七氟烷与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具有更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因而优于单纯七氟烷麻醉.  相似文献   

18.
黄光梅 《吉林医学》2012,33(4):747-748
目的:探讨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在小儿全身麻醉中的适宜浓度。方法:选择100例需要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手术的2~10岁小儿,随机分为两组,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组和非BIS监测组。BIS监测组入室后逐级加大七氟烷吸入浓度,BIS值达到40~50进行气管插管。非BIS监测组依靠临床经验判断麻醉深度,进行气管插管。结果:BIS监测组插管条件更好,患儿的生命征更平稳。结论:七氟烷用于小儿吸入诱导麻醉是安全的,在BIS监测下8%的浓度是适宜的,起效迅速,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分析老年病人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中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和双频指数(BIS)的变化,研究AAI与BIS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6例ASAⅡ~Ⅲ级在全麻下行择期心脏手术的老年病人。术前静注咪达唑仑0.02mg.kg-1。以七氟醚、瑞芬太尼和阿曲库铵诱导麻醉,气管插管。按常规调节挥发罐七氟醚浓度,通过静脉输液泵给瑞芬太尼,间断静注阿曲库铵维持麻醉。由专人负责监测AAI和BIS,并且纪录以下时间点的AAI、BIS、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诱导前即刻、意识丧失时、气管插管前后、切皮前后、锯开胸骨前后、体外循环开始前后、体外循环后15和30 min、体温降至33℃、复温至36℃、体外循环停止前及停止后15 min、缝合胸骨前后以及手术结束时。统计分析气管插管、切皮、锯开胸骨、缝合胸骨前后以及降温与复温期间AAI和BIS的变化,并且分析整个研究过程中AAI和BIS的相关性。[结果]麻醉诱导后,AAI和BIS均显著下降。气管插管、切皮、锯开胸骨以及缝合胸骨后较之前AAI和BIS均有所升高,但仅有AAI在气管插管前(14.9±4.6)与插管后(21.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温至36℃时AAI(27.2±6.9)和BIS(62.4±15.7)均较体温降至33℃时AAI(22.9±4.6),BIS(51.1±12.3)显著升高(P<0.05)。整个研究过程中AAI与BIS的相关系数为0.728。[结论]监测AAI和BIS对老年病人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麻醉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以提示体外循环复温时浅麻醉状态的出现。但AAI和BIS之间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20.
陶文辉  丁盼盼  涂茂勇  张庆 《广东医学》2020,41(17):1811-1817
目的探讨亚临床剂量氯胺酮在小儿麻醉中对七氟烷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和拔管半数有效浓度(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的影响。方法择期小儿手术24例,年龄1~3岁,体质指数15~20 kg/m2。使用8%七氟烷吸入,意识消失后静脉穿刺,静脉注射氯胺酮0.3 mg/kg,盐酸戊乙奎醚0.01 mg/kg,不使用肌肉松弛药,下颌稍松弛后气管插管。设定第1例患儿七氟烷呼气末浓度为2.0%,根据是否发生切皮反应,采用Dixon序贯法确定下一例七氟烷呼气末浓度(七氟烷浓度稳定在目标浓度10 min),相邻浓度梯度为0.1%,根据切皮反应直至确定七氟烷MAC。术中七氟烷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后调整七氟烷浓度,符合拔管指针时拔管。第1例呼气末七氟烷浓度设定为1.0%,根据拔管反应确定下一例患儿的七氟烷呼气末浓度,方法同前。结果 0.3 mg/kg氯胺酮在小儿麻醉中,七氟烷MAC为1.19%,95%可信区间(95%CI)是1.15%~1.22%。抑制气管导管拔出反应的EC50是0.82%,95%CI是0.78%~0.86%。结论在小儿麻醉中,0.3 mg/kg的氯胺酮静脉使用,相较于单纯使用七氟烷的经验,MAC和EC50均出现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