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两种颈前路减压重建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颈前路多椎间隙减压、椎间融合器(Caga)植骨融合术(28例)及颈前路多椎间隙减压、植骨块椎间植骨钛板内固定术(21例)治疗,并进行疗效分析(包括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椎间隙高度及颈椎曲度的变化、植骨融合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18个月椎间隙高度与术后3d 比较,均无明显丢失,两组之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 Cage 组患者颈椎曲度值大于钛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植骨融合率均较高,神经功能恢复均较好,并均能保持椎间隙高度,但 Cage 较钛板能更好维持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2.
高殿杰 《当代医学》2021,27(36):67-69
目的 探究新型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患者术后颈椎曲度变化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1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10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41)与对照组(n=64).观察组实施新型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系统治疗,对照组实施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椎间隙高度、Cobb角、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Japan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两组椎间隙高度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Cobb角、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两组Cobb角、JOA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系统较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效果显著,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患者住院时间短,且术后保留更多椎体结构及充分减压,保障患者颈部曲度,椎间隙距离改善良好,同时,可避免长节段钢板的应用,保证手术节段稳定的同时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3.
陈焰  黄阳亮  钟祎 《吉林医学》2014,(9):1860-1862
目的:评价选择性颈椎前路三节段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颈椎曲度的长期影响。方法:应用Solis融合器行选择性连续三节段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共25例,C3/4/52例,C4/5/6 8例,C5/6/714例,C6/7/T11例,共75个椎间隙。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以上。收集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2年的Borden法颈椎前曲度数据及颈椎Japan orthopedics association(JOA,17分法)评分予以统计学分析。结果:出血量20~80 ml,平均37 ml,手术时间100~175 min,平均118 min。平均随访31.3 ms,手术节段均骨性融合,无植入物移位或椎体塌陷。术前JOA评分(10.31±3.44)分,术后6个月(16.72±1.36)分,术后2年(15.59±1.71)分;术前颈椎曲度均值为(1.82±3.13)mm,术后6个月为(4.59±1.68)mm,术后2年为(4.38±2.25)mm。以上各组数据术前与术后6个月,术前与术后2年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2年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颈椎前路连续三节段椎间融合器植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有效改善颈椎曲度并长期维持,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方法和效果。方法:神经根型颈椎病52例采用前路减压融合术,常规颈前路显露椎体间隙和后纵韧带,行椎体后缘、椎体侧方钩椎关节减压,自体髂骨或椎间融合器植入暴露椎间隙,Orion钢板内固定。结果:获随访6~36个月,平均24.3个月。随访3年未见相邻节段出现继发性改变22例。颈肩部及上肢放射痛者术后症状立即缓解37例,术后1~3个月内缓解15例。按JOA 17分评分法评价疗效,术前评分12~15分,平均13.4分,术后评分14~17分,平均15.7分,52例手术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32例,良13例,可7例,优良率为86.5%;术后随访时X线片复查,植骨均获得融合,无内固定松动、脱出等并发症。结论: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创伤较小、操作安全、减压满意、固定可靠,是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前路分节段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累及3个及3个以上椎间隙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分节减压融合术治疗,观察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评分、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8例均获随访12~48个月,平均17个月,患者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6个月植骨融合率为100%,内固定无松动,内置物无下沉.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提高明显(P<0.05).结论:颈前路分节段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效果好,并发症少,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6.
蒋龙华 《当代医学》2021,27(34):131-132
目的 探究零切迹颈椎融合器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应用零切迹颈椎融合器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患者83例,置入111枚零切迹颈椎融合器,比较不同时间段临床疗效,分析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患者平均随访(1.3±0.2)年,平均手术时间(125.9±23.8)min,平均术中出血量(50.6±16.7)mL.术后6个月融合率为96.39%,术后1年融合率为100.00%.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2.05%;患者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椎间高度均高于术前,VAS评分、NDI评分均低于术前,颈椎曲度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NDI评分均低于术后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优良率为98.80%.结论 零切迹颈椎融合器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蒋龙华 《当代医学》2021,27(34):131-132
目的 探究零切迹颈椎融合器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应用零切迹颈椎融合器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患者83例,置入111枚零切迹颈椎融合器,比较不同时间段临床疗效,分析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患者平均随访(1.3±0.2)年,平均手术时间(125.9±23.8)min,平均术中出血量(50.6±16.7)mL.术后6个月融合率为96.39%,术后1年融合率为100.00%.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2.05%;患者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椎间高度均高于术前,VAS评分、NDI评分均低于术前,颈椎曲度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NDI评分均低于术后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优良率为98.80%.结论 零切迹颈椎融合器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 ,ACDF)与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 ,ACCF)对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由同一组医师行颈前路手术治疗并成功随访的33例相邻两节段颈椎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18例患者行颈前路椎间隙减压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B组,15例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联合钛网植骨融合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JOA评分、颈椎曲度变化、融合节段椎间高度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15个月,平均132个月。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出血量少于B组,两组参数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住院天数略少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天、术后1年随访JOA评分均较术前提高,JOA评分、融合节段高度及颈椎曲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JOA评分及颈椎曲度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节段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情况。术后1年随访均达到骨性融合的标准。结论两种方法治疗双节段颈椎病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与AcDF相比,AccF视野清楚、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短,但手术创伤大、出血量多,在维持融合节段高度方面比AcDF差,存在钛网下沉现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锁式零切迹颈椎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颈椎病行手术治疗病人3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自锁式零切迹颈椎融合器组(观察组)和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颈椎钢板内固定组(对照组),各15例。比较2组病人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前和术后3 d,2组病人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和P<0.01)。术前2组病人日本骨科学会评分法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3个月和6个月,观察组日本骨科学会评分法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2组手术前后各时点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术后各时点的颈椎曲度和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后3个月,观察组病人生理功能、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功能和心理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自锁式零切迹颈椎融合器治疗颈椎病手术创伤小,病人术后神经功能和恢复效果较好,颈椎曲度和椎间隙高度得到明显改善,同时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椎间撑开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行椎间撑开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的疗效。方法选择2004-01~2008-06收治的36例脊髓型颈椎病,其中单节段病变30例,两节节段病变6例,都有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损伤。所有患者进行椎间撑开前路矩形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比较术前术后病变椎间隙高度和脊髓功能,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的评分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36例获得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无颈髓和喉上喉返神经损伤,无钢板和螺钉松动及椎前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术前与术后、术前与术后6个月以及术后与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及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术后6个月明显改善脊髓神经功能,基本维持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结论椎间撑开前路矩形减压植骨钢板手术减压较彻底,能有效维持椎间高度和稳固固定,减少邻近椎体退变,是目前两节段以内脊髓型颈椎病较常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颈椎体次全切除并后纵韧带切除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治疗效果.方法:51例颈椎病患者,病变累及2节段者45例,3个节段者6例.经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及后纵韧带切除减压,取自体髂骨或钛网支撑植骨结合钛板内固定.根据JOA评分判定脊髓功能恢复程度及改善率,分别摄术前、术后3天、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末次随访颈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颈椎曲度并以Cobb角测量融合节段的前凸(或后凸).结果:随访60~92个月,平均72个月,植骨于术后3~6个月骨性愈合,术后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内固定并发症,手术有效率100%,优良率88.2%;JOA评分术前(9.5±1.6)分,术后(15.1±1.2)分(P<0.01);颈椎曲度术前15.1-±3.3,术后18.4±3.1(P<0.01);Cobb角术前(4.8±1.9).,术后(25.2±3.0)°(P<0.01).结论:颈椎体次全切除并后纵韧带切除是一种切实有效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式,具有良好的恢复、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和植骨融合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PCB)对颈椎曲度和椎间高度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术后,选用适当型号的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PCB)置入,无需透视帮助即可拧入螺钉和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40例,颈椎外伤伴有急性椎间盘突出症18例,外伤性颈椎不稳10例,43例患者接受单节段固定,22例患者为双节段固定,3例患者为三节段固定。本组随访4-36个月,平均17个月。结果椎间隙高度平均增加了32.5%,经过术前和术后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颈椎的前弯角度较术前变化率为125.9%,术后较术前有明显显著差异性(P<0.01);未见颈椎间不融合病例。结论PCB系统在临床应用中不仅有助于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并且有助于长期维持,提高了椎间融合率和颈椎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探讨新型解剖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在腹腔镜下腰椎前路L5/S1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中应用的初步临床疗效。在本院脊柱外科进行的21例腹腔镜下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中应用该新型椎间融合器,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进行VAS评分及骨性融合和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分析。结果显示VAS评分在术后持续改善,椎间隙高度在术后变化无统计学差异,在术后6个月时均达到骨性融合。该研究验证了该新型椎间融合器应用于腹腔镜下腰椎前路 L5/S1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的初步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跳跃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四节段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11月至2015年11月采用颈椎前路跳跃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的四节段颈椎病患者病例17例,以JOA评分评估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根据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所拍摄的颈椎X线片测量手术融合节段的Cobb角,并观察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8.6个月.神经功能JOA评分由术前的8.2±0.4(6~11)改善为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13.6±0.5(9~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由术前的12.4±1.5度(-3~22度)恢复至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17.5±1.6度(7~25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植骨均获得良好融合,无内固定失败及假关节形成,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前路跳跃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四节段颈椎病手术安全效果良好,并可较好的改善颈椎矢状面生理前凸曲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由颈前路实施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照组经后路实施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期间椎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C值等临床资料。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要多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3及6个月时观察组椎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C值及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较好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保持颈椎曲度,减轻疼痛症状,效果优于经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BAK在颈椎前路椎体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32例脊髓型颈椎病,6例久治不愈的根型颈椎病,4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颈椎前路手术中,将BAK插入到49个病变椎间隙,术后观察临床效果。结果:42例患者平均随访37月,临床效果满意,无神经并发症发生,术前JOA评分5-14分,术后JOA评分12-17分,恢复率为40%-100%,无BAK移位或脱出。所融合间隙无塌陷及成角畸形,并均在3-6个月骨性愈合。结论:颈椎椎体间固定融合技术使施术节段稳定,避免了自体植骨引起的并发症,可作为代替传统颈椎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陈哲  吴建民  曹根洪  王临 《浙江医学》2010,32(6):804-806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对56例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其中1个节段20例、2个节段19例、3个节段17例),分别采用经前路椎间隙扩大式潜行减压术或椎体次全切除加扩大式开槽减压术,两侧潜行减压的宽度标准为20mm(或该椎弓根间距80%以上),直视下彻底切除增生肥厚的后纵韧带和两侧钩椎关节后外缘骨赘、椎体上下缘骨赘等,同时松解颈髓和两侧神经根袖部。37例取自体髂骨植骨,12例采用椎间融合器,7例采用钛网植骨。所有患者均行颈椎前路钛板固定。结果本组患者得到平均18个月随访,植骨在13~17周内融合,无骨不连、假关节发生;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钛板、螺钉等内固定物松动或损坏。神经功能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42±2.64)分上升到术后1个月时平均(1387±242)分(P〈0.01)。结论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两侧潜行减压的宽度达到20mm(或该椎弓根间距的80%以上),同时松解硬膜囊和两侧神经根袖部,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袁鹏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0,31(10):1143-1145
目的评价前路减压结合椎间融合器Solis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1例患者中20例单节段椎间隙病变者行椎间盘摘除后植入单枚Solis椎间融合器,9例双节段椎间隙病变者和2例三节段椎间隙病变者行多节段椎间盘摘除,分别植入2枚和3枚Solis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所有病例未行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手术前后进行JOA评分,并观察各项疗效指标。结果术后随访6~34个月,平均(25±1.4)个月,神经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平均(10.4±0.5)分,术后末次JOA评分平均(14.2±0.4)分。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6.3%;31例患者术后线X线片示植骨在术后12~18周获骨性融合,植骨融合率100%,术后颈椎间隙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内置物Solis-cage位置良好,无松动现象。2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3例并发喉返神经损伤,术后2个月恢复。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椎间盘切除加单纯Solis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可有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但必须加强围手术期管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积极处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术(Zero-P)、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 3种术式治疗颈椎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5年9月我院42例接受3种颈椎前路减压术式治疗的颈椎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JOA评分、VAS评分及影像学测量评价3种术式疗效,同时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等的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压迫节段均获得良好减压、固定,其中Zero-P术式手术时间最短,ACCF术式术中出血量最多(P均<0.05)。3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颈椎曲度术后即刻较术前均显著改善,颈椎活动度术后均显著降低(P均<0. 05)。随访30~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末次随访时ACCF组患者颈椎曲度的维持最差,(P<0.05)。所有患者术中均未出现严重血管或神经损伤,术后8例出现手术临近节段退变,5例出现吞咽障碍,末次随访手术节段均已骨性融合。结论:颈椎前路Zero-P、ACDF及ACCF均能很好地从前路解除颈髓的压迫,三者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及缓解疼痛上效果相当。在考虑维持颈椎活动度及正常生理曲度的条件下推荐Zero-P或ACDF术式,如需尽量减低吞咽功能困难及手术临近节段退变则推荐Zero-P术式。对于脊髓或神经根的机械压迫来自椎体平面而非椎间盘平面,单纯椎间隙减压并不能完全解除压迫的患者,推荐ACCF术式,对于压迫来自于椎间隙平面但伴有上下椎体骨折的患者,推荐ACDF术式。术式的选择应综合患者手术期望疗效值及实际情况综合考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颈椎MC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钢板固定手术治疗4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颈椎MC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钢板固定手术治疗4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8例,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1、6、12个月及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临床疗效,并测量颈椎前凸角(Cobb角)、椎间隙高度;根据Bazaz吞咽功能评分量表评价患者吞咽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有27例获得随访,1例失访。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颈肩部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6、12个月及末次随访颈肩部JOA评分、ODI、颈椎Cobb角及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有5例出现短暂性吞咽困难,4例声音嘶哑,3例脑脊液漏,4例有1个间隙未融合,1例伤口感染。结论颈椎MC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钢板固定手术治疗4节段颈椎病能够减少术中创伤,改善神经功能,减少术后吞咽困难,恢复颈椎前凸,是一种效果良好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