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琪  车琳  陈晓光 《黑龙江医学》2010,34(3):187-18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28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进行评估,比较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和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特点。结果28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67例(23.8%)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而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55例患者中,有25例(45.4%)发展为进展性卒中;重度颈动脉狭窄48例中,有24例(50.0%)发展为进展性卒中;在病理表现为溃疡斑的43例中,有23例(53.4%)发展为进展性卒中;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或伴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仅9%发生进展性卒中。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颈动脉狭窄程度和溃疡斑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狭窄程度及溃疡斑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分析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上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指导下一步的治疗.方法:收集52例缺血性卒中合并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组)和同期48例无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影像学特点及临床症状作比较分析.结果:(1)狭窄组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事件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影像学:两组均以基底节区腔隙性病灶为主;狭窄组中分水岭梗死比率高(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须排除合并颈动脉狭窄,对于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应强调个体化治疗,以利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短暂脑缺血发作(TIA)转化为脑部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4年1月~2011年7月我科住院的TIA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年龄、性别、BMI、吸烟史、嗜酒史、既往有无颅内血管事件病史、先前脑卒中病史、血压、肢体无力、言语障碍、症状持续时间≥1h、影像学异常(头颅CT显示缺血性卒中病灶)、心房颤动、颈动脉超声斑块、高血脂、溶血磷脂酸、C反应蛋白、冠心病、糖尿病、心功能不全等因素与90天内缺血性脑卒中转化的相关性。结果TIA后缺血性脑卒中大多发生于急性期(即14d内)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心功能不全、BMI>25kg/m2、心房颤动、既往颅内血管事件病史、CT显示缺血性卒中、颈动脉超声斑块为缺血.性脑卒中转化的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门分析结果显示肢体无力、心功能不全、既往颅内血管事件病史、颈动脉超声斑块与TIA后14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有关;症状持续时间≥1h、言语障碍、肢体无力、BMI≥525kg/m2、心功能不全、既往颅内血管事件病史、CT显示缺血性卒中、颈动脉超声斑块与TIA后90d发生脑卒中有关,α=0.05水平为界。结论:TIA后缺血性脑卒中大多发生在急性期,在TIA发生后就对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相关治疗对预防TIA转化为缺血性脑卒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循环进展性脑卒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6 例前循环进展性卒中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分析颈动脉彩超结果与进展性卒中的关系.结果: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和不稳定斑快是前循环进展性卒中发生的重要原因.结论:对脑卒中患者或TIA 患者早期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早期积极干预可有效抑制进展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赵豪  邓欢  黎彪  雷冬  季一飞   《成都医学院学报》2024,19(1):187-192
目前,我国脑缺血性卒中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位居 所有疾病首位[1] 。研究[2] 发现,在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 性 脑 缺 血 发 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 患 者中有 20%的患者存在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最 常见的病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3] ,且颈动脉粥样硬化 性狭窄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加,且男性高于女 性[4] 。在以大动脉粥样硬化为病因的缺血性脑血管病 中,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占比例最大[5] ,大动脉 粥样硬化导致的TIA患者在早期复发缺血性卒中的风 险会增加 1倍[6] ,且TIA或轻型缺血性卒中伴有动脉粥 样硬化的患者,在未来 5年内发生大血管事件的风险 远高于不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 。  相似文献   

6.
郭江  赵大聪  叶茜  朱楠  郑东   《四川医学》2018,39(5):519-521
摘要:目的综合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成像、ABCD~2评分评价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进展为缺血性脑梗死的风险。方法连续纳入50例TIA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进行ABCD2评分并分组,在TIA发作后24h内进行颈部超声多普勒动脉成像。分别在TIA发作后1周、3个月、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将患者分为脑梗死组和非梗死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例患者(30.0%)在随访中发生脑梗死,其中12例(80.0%)发生于3个月内。ABCD~2评分高危组更易发生脑梗死,同时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50%者比例显著增高(p<0.05)。ABCD2评分和脑血管狭窄程度之间正相关(P=0.006)。结论综合彩色多普勒及ABCD~2评分能提高对TIA后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发病72 h内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为观察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MMP-9、hs-CRP浓度,同时选取门诊健康体检者72例作为健康对照组。观察组根据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分为不稳定斑块亚组(39例)、稳定斑块亚组(51例)及无斑块亚组(30例),将有斑块患者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亚组(28例)、中度狭窄亚组(45例)、重度狭窄亚组(17例),比较各组间血清MMP-9、hs-CRP浓度的差异。结果缺血性卒中患者MMP-9、hs-CRP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分别为t=11.716,t=10.759,P均<0.01)。随着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增加,MMP-9、hs-CRP水平升高(P均<0.01);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加重,MMP-9、hs-CRP水平也升高(P均<0.01);且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清MMP-9与hs-CRP呈显著正相关(r=0.855,P<0.01)。结论 MMP-9、hsCRP参与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过程,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不同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MMP-9、hs-CRP水平存在差异,MMP-9和hs-CRP可能是不稳定性斑块及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潜在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是导致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其致残率高,患病后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在脑卒中的患者中,有20~25%是由颈动脉疾病引起.颈动脉狭窄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缺血性脑卒中(CS)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治疗TIA和CS可有效预防脑卒中,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具有创伤小、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得到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介绍36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的方法和围手术期的管理。结果: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3-6年,无颈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发生,无脑缺血症状,无脑梗死发生。结论:颈动脉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有效、安全的方法,有效地预防了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张颖  衣晶  秦鼎 《北京医学》2015,(4):403-40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是脑卒中的高危因子,TIA频繁发作者48 h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几率可达50%[1],本组总结72例TIA患者的脑血管造影(DSA)及临床资料,探讨TIA与脑动脉狭窄程度和分布的关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是当今全球成人致残和死亡的重要病因,其中缺血性卒中占75%~85%。颈动脉狭窄和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原因,约1/3的缺血性脑卒中由颈动脉狭窄引起。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即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手术的主要目的是改善脑血循环,减少卒中发生率,自1954年Eastcott完成首例CEA以来,CEA已有6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文章对颈动脉狭窄的手术适应证、术前评估及手术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脑动脉脉狭窄是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大约10%的缺血性卒中及8%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k,TIA)是由此而引起的.在亚洲,约1/3急性缺血性卒中是由颅内大动脉闭塞性病变引起的.药物治疗难以解除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导致的TIA发作,而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提供了一种有希望的方法[1,2].  相似文献   

13.
钟维章 《广西医学》2004,26(9):1341-1342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卒中)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1,2〕。本文回顾近年国内外有关文献,对颈动脉狭窄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1 颈动脉狭窄的发病率及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Roubin等〔3〕报道6 8%缺血性脑血管病伴有严重的颈动脉狭窄,在发生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中,6 0 %起因为颈动脉狭窄所致的血流动力学障碍。Lindgren等〔4〕对15 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结果大脑前动脉脑梗死或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发病率约为33%。Mead等〔5〕报道30 5例住院脑梗死患者,发现部分大脑前动脉脑梗…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超声检查及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对无症状人群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方法:2013年对南京城乡江宁、建邺两个区6个社区服务中心40岁以上脑卒中高危人群1 807例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测定并记录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峰值流速(EDV)、平均流速(Vm)以及阻力指数(RI)相关参数,对于狭窄段则需要评估狭窄率。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检出率为55.4%。其中单纯IMT增厚检出率17.8%;硬化斑块检出率37.6%;轻度狭窄32.3%;中度狭窄4.5%;重度或闭塞病变约0.8%。结论:颈动脉超声是脑卒中筛查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早期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并正确评估血管狭窄程度,为脑卒中防治的发生提供重要的指导信息,减少卒中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PTAS)治疗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预后,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11例接受PTAS治疗的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11例患者共放置支架132枚。评估患者围手术期的病死率及神经系统或非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预后主要评估患者术后1周、6个月及1年的NIHSS评分,以及术后1、12个月内脑血管事件[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卒中、血管原因死亡]。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100%,经过治疗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围手术期总体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为15.3%,其中神经系统并发症为3.6%,病死率为0.9%。67例患者进行了随访,3例(4.5%)患者在1个月内发生脑血管事件:TIA 1例,同侧轻度卒中和对侧轻度卒中各1例,无严重卒中及死亡发生。随访12个月内共发生脑血管事件7例(10.4%):同侧TIA 2例(3.0%),同侧轻度卒中和非同侧轻度卒中各2例(3.0%),严重卒中1例(1.5%),术后1年复查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13例,出现支架内再狭窄2例(15.4%)。随访中患者NIHS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 PTAS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明显改善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1年的预后,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多普勒超声技术(CDF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8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CDFI和DSA检查结果进行性回顾性分析,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76例,脑梗死患者109例。结果 185例患者中,CDFI与DSA检查均发现梗死组颈动脉狭窄高于TIA组(P<0.05);以DSA诊断为标准,CDFI检查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狭窄与DSA相比较,轻度狭窄、中重度狭窄、闭塞及总符合率分别为86.21%、98.82%、65.96%和86.96%。结论 CDFI对于血管轻度狭窄和闭塞的诊断欠佳,尚不能取代DSA检查;CDFI联合DSA可用于颈动脉狭窄的筛选和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讨论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方法:选取我院发生颈动脉狭窄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病人120例,根据病人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无颈动脉狭窄组,轻度颈动脉狭窄组,中、重度颈动脉狭窄组,对三组中的缺血性的脑卒中的情况以及血浆的HCY水平实行比较。结果:中、重度颈动脉狭窄组的血浆的HCY水平高于无颈动脉狭窄组,轻度颈动脉狭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颈动脉狭窄组的缺血性的脑卒中的程度高于无颈动脉狭窄组,轻度颈动脉狭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动脉狭窄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病人中,血浆的HCY水平越高,颈动脉狭窄的程度越高,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cy)和颈动脉斑块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1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成中重度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与颈动脉正常组,再随机选取同期4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各组Hcy水平。结果:中重度狭窄组Hcy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狭窄组与颈动脉正常组,且三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浆Hcy水平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ABCD2评分与卒中发生率及颅内血管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84例TIA患者ABCD2评分和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影像资料,根据ABCD2评分分为评分≥4分组(中高危组)和<4分组(低危组);根据MRA评估分为脑血管狭窄≥50%组和狭窄<50%组.评价ABCD2评分与脑血管狭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血管狭窄≥50%组与血管狭窄<50%组比较,ABCD2评分≥4分的比率增高;既往有脑卒中病史的患者比率增高;脑血管狭窄≥50%组与脑血管狭窄<50%组比较,前者TIA后2 d内的脑卒中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 ABCD2评分≥4分MRA显示颅内血管狭窄率高,既往有脑卒中病史的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率高,颅内血管狭窄≥50%组TIA后2 d内发生卒中的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20.
<正>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群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截至2018年底,我国40岁以上居民中,脑卒中患者约1242万[1],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占总数的75%~90%。文献报道,大于30%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是脑卒中防治适宜推广技术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关键技术[3],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为1.7%~25.0%[4]。目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围手术期管理多为护理人员常规进行的术前、术后护理经验总结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