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将多层螺旋CT小肠成像与传统的小肠造影进行对比,了解CT小肠成像对克罗恩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已明确诊断的30例克罗恩病患者分别进行64层螺旋CT小肠成像和小肠造影检查,将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的肠道和肠外病变的部位、性质进行对比.结果 30例患者中CT小肠成像发现跳跃性病变16例(53.3%),小肠造影发现9例(30%),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39);对于肠道黏膜病变,CT小肠成像和小肠造影分别诊断了29例(96.7%)和18例(60%),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小肠造影未见黏膜异常的11例患者中8例行内镜检查,内镜发现浅溃疡伴或不伴黏膜充血水肿5例,单纯的黏膜充血水肿2例,黏膜糜烂1例.CT小肠成像和小肠造影在肠管狭窄的诊断方面差异无显著性(53.3% vs. 43.3%,P=0.375),对瘘管的诊断结果一致(3例),CT小肠成像诊断腹腔脓肿1例.结论 CT小肠成像对克罗恩病病变部位和性质的诊断比小肠造影更具有优势,同时能诊断更多的肠外病变.CT小肠成像将有可能取代小肠造影成为克罗恩病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X线和CT小肠造影技术在诊断小肠克罗恩病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32例小肠克罗恩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X线和CT小肠造影检查,并对比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在进行X线检查后,有30例患者被检出患有卵石征、黏膜增粗及线性溃疡等黏膜异常症状。在进行CT小肠造影检查后,有32例患者被检出有肠壁分层、肠壁增厚等肠壁异常表现。可见,X线技术对患者的黏膜病变更为敏感,而CT小肠造影技术对患者的肠壁病变更为敏感。结论:在诊断小肠克罗恩病方面,X线和CT小肠造影技术各有优点,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能更全面地判断此病患者的病情,提高其病情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3.
背景:尽管克罗恩病(CD)可累及整个消化道,但是对邻近回肠末端的小肠炎症的发病率尚不清楚。配合以注气小肠灌肠的MRI技术可以检测到小肠的炎症病变。因此,采用磁共振注气小肠灌肠技术评估克罗恩病伴腹痛患者中存在邻近回肠末端的小肠炎症的患者比例。方法:对25例结肠和(或)回肠末端低位活动性CD并有腹痛症状的患者进行了磁共振注气小肠灌肠检查和普通肠造影检查。将磁共振注气小肠灌肠检查结果与患者回肠末端的镜检及活检结果和末端回肠的普通肠造影检查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磁共振注气小肠灌肠检查发现,25例患者中的13例邻近回肠末端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小肠造影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例年龄在28~67岁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患者接受双相CT小肠造影检查。结果 CT小肠造影检查后12例患者(60%)是阴性反应,而8例患者(40%)出现阳性反应。在8例阳性患者中,1例患者具有腹腔疾病症状,表现为迟钝的空肠回肠黏膜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1例患者有炎症性肠病(活跃性克罗恩病),表现为壁增厚伴随黏膜过度增强和和黏膜下层水肿,并伴有肠系膜脂肪增厚和"梳子征"。结论 CT小肠造影在OGIB诊断中具有较好的诊断准确率,能够可靠地显示胃肠道出血点位置,并能指导随后治疗。  相似文献   

5.
刘俊超  宫小玉  甘虎 《安徽医学》2011,32(7):906-908
目的 探讨小肠克罗恩病经双气囊小肠镜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6例临床疑似小肠克罗恩病患者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并与先前的插管法小肠钡餐灌肠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经病理和临床随诊确诊后,比较两种方法诊断小肠克罗恩病的准确率.结果 56例疑似患者经双气囊小肠镜检查最终确诊为小肠克罗恩病50例(89.3%),经病理和临床随...  相似文献   

6.
目的 IgG4相关性胆管炎(IAC)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8例经病理证实的IAC患者,均接受CT、MRI检查。统计CT、MRI检查结果。结果经CT检查,26例IAC患者胆管管腔头段狭窄,2例肝门部胆管管腔狭窄,表现为肝内外胆管增厚、呈弥漫性,且增厚部位与狭窄部位无显著相关性。经MRI检查,T_2WI序列呈低信号者18例,呈等信号者10例,19例合并门脉期、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结论 IAC患者的CT、MRI对胆管壁增厚、胆管狭窄的影像学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法CT小肠造影在诊断克罗恩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临床拟诊为小肠克罗恩病患者40例,进行改良法CT小肠造影,分析克罗恩病典型CT征象,计算患者所受电离辐射总量。结果:40例患者中累及回肠30例,盲肠部10例,中段回肠7例,近段回肠2例,阑尾1例,十二指肠2例,发现5例肠内瘘。每例患者平均辐射剂量为8.2±1.2mSv,明显低于常规使用剂量。结论:与传统CT小肠造影相比,改良法CT小肠造影不仅能清晰显示小肠克罗恩病典型CT征象和肠瘘,而且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肠CT造影对克罗恩病肠道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经临床确诊的克罗恩病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小肠CT造影,对所得图像进行重组分析,并采用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分析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对克罗恩病的征象及其并发症进行诊断分析,并与小肠镜及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23例克罗恩病患者中共38段小肠受累,正确诊断29段,敏感性76%。23例患者中发生不同程度肠梗阻者8例,肠内瘘者3例,肠外瘘者2例,腹腔脓肿者3例,肠穿孔并蜂窝织炎1例,均得到正确诊断。CTE检查诊断克罗恩病肠道并发症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3%和94%。克罗恩病并发症的主要CT征象:肠壁增厚及肠腔狭窄(8/23),瘘管(5/23)、肠周环形强化病灶(3/23)、肠外气体(1/23)及肠系膜斑片状高密度影(1/23)等。结论:CTE能够显示克罗恩病不同并发症的影像学特点,在评估克罗恩病肠道并发症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背景:小肠克罗恩病的诊断有时非常困难,可能被常规影像学检查所漏诊。胶囊内镜可能发现其他检查方法无法检出的小肠疾病。方法:分别用推进式小肠镜、小肠钡造影检查及胶囊内镜,对确诊或未确诊克罗恩病的疑似小肠克罗恩病患者进行前瞻性评估。每位检查者对其他检查方法的结果保持盲性。顾问医师在检查之前和之后完成调查问卷。结果:22例确诊克罗恩病的患者作为1组,21例疑似小肠克罗恩病的患者为2组。对1组患者而言,胶囊内镜检查可以比其他两种检查方法发现更多的糜烂病灶(P<0.001);在2组患者中,2例患者确诊为克罗恩病,但就检出率而言,三种检…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医学》2017,(10):974-97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克罗恩(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临床综合诊断为Crohn病的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39例Crohn病中小肠单独受累12例,小肠和直结肠同时受累25例,结肠单独受累2例。小肠受累的37例中,累及回肠末端31例。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影像表现包括:肠壁增厚39例,不同程度的强化36例,肠腔狭窄29例,淋巴结肿大16例,肠系膜血管增多15例,瘘管4例,肠外病变如两侧骶髂关节炎8例。结论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可同时显示肠壁病变及肠外并发症,应作为Crohn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收集临床确诊并行CT小肠检查的活动期克罗恩病患者5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CT表现,将患者的CT所见赋予一定的分值并进行综合评分,根据活动度指数将患者分为轻度活动期、中度活动期和明显活动期,比较CT评分与患者的活动度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CT评分与患者活动度明显相关(r=0.825,P<0.001).表明多排CT小肠成像评分可以用于临床评估克罗恩病患者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CT与核磁共振(MRI)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01月至2018年01月期间收治的53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我院进行CT和MRI双侧股骨头扫描,观察分析患者CT和MRI股骨头坏死检出率及CT和MRI的ARCO分期检出结果。结果 53例患者股骨头坏死共累及67个髋关节,患者CT检查结果阳性50例,股骨头坏死检出率为74.63%,患者MRI检查结果阳性62例,股骨头坏死检出率为92.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CT检查确诊股骨头坏死50处,ARCOⅠ期6处,ARCOⅡ期22处,ARCOⅢ期15处,ARCOⅣ期7处;患者MRI检查确诊股骨头坏死62处,ARCOⅠ期10处,ARCOⅡ期30处,ARCOⅢ期15处,ARCOⅣ期7处。结论应用核磁共振(MRI)诊断股骨头坏死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出率,且MRI能够更有效检出患者早期股骨头坏死,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能谱CT单能量小肠成像应用于克罗恩病临床评估的价值。方法48例临床确诊为克罗恩病的患者行腹部CT能谱成像。原始图像经信号-噪声比(CNR)分析获得最佳成像Kev值,重建单能量图像。观察指标包括病变肠管位置、肠壁厚度、肠管狭窄程度、肠管强化程度、肠壁周围表现(浆膜层、脂肪间隙、系膜血管)、淋巴结肿大及相关并发症;计算正常肠壁与病变肠管动、静脉期强化率△A%与△V%。所有患者行内镜(结肠镜或小肠镜)检查,2例患者行手术治疗,金标准为活检病理。结果 (1)能谱CT单能量成像结合物质分离功能清晰显示病变肠管范围,病变肠段共132处,肠壁厚度3.1-26mm。病变累及空肠9例,回肠39例,回盲部42例,结直肠29例;25例显示肠壁水肿、增强同心圆样或分层样改变,39例浆膜层毛糙,18例显示肠管周围脂肪间隙模糊,36例显示肠系膜血管增多征象,其中24例有明显的"梳齿"征表现。22例显示肠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结增大,淋巴结大小约3.5-14.5mm。1例出现肠管穿孔,腹腔脓肿形成;3例肛瘘,4例不全小肠梗阻,2例有肠管狭窄伴胶囊内镜滞留。(2)平扫CD病变肠壁与正常肠壁CT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动脉期、静脉期CD病变肠壁强化程度及强化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节段肠壁(P0.01);病变节段肠壁动脉期与静脉期肠壁强化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能谱CT单能量小肠成像对克罗恩病的诊断、临床评价具有明显优势,可作为CD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回结肠镜及小肠胶囊内镜在疑诊克罗恩病中的诊断率,探讨回结肠镜及胶囊内镜在疑诊克罗恩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疑诊克罗恩病且先后行回结肠镜及小肠胶囊内镜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并比较回结肠镜、小肠胶囊内镜及两种方法联合运用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统计不同症状患者回结肠镜及小肠胶囊内镜对克罗恩病的诊断率.结果 共133例疑诊克罗恩病患者纳入本研究,随访发现16例确诊为克罗恩病,117例排除克罗恩病.回结肠镜和小肠胶囊内镜及两者联合运用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是回结肠镜为81.25%、76.92%;小肠胶囊内镜为62.50%、92.31%;联合运用为87.50%、73.50%.根据症状将患者分为腹痛组、腹泻组、腹痛+腹泻组,3组患者的回结肠镜的诊断率分别为25.64%、32.79%、30.30%;小肠胶囊内镜的诊断率分别为10.26%、9.8%、27.27%.腹泻组患者回结肠镜较小肠胶囊内镜的诊断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79% vs.9.8%,P=0.003).结论 回结肠镜对克罗恩病的诊断灵敏度较高,可作为疑诊克罗恩病的主要筛查方法.小肠胶囊内镜检查阴性有助于排除克罗恩病.回结肠镜及小肠胶囊内镜对疑诊克罗恩病的准确性均不高,克罗恩病的诊断不能仅凭回结肠镜及小肠胶囊内镜等检查结果,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目前胶囊内镜(CE)和磁共振成像(M RI)用于小肠克罗恩病诊断的比较研究未见报道,因此该文前瞻性研究了CE、M RI及双重造影X线透视检查用于疑似小肠克罗恩病患者诊断的效率。方法:52例连续患者(39例女性,13例男性),使用X线透视和M RI检查。如果存在狭窄则排除使用CE。新发现了25例疑似克罗恩病患者,并确诊了27例以前诊断为非小肠克罗恩病患者。结果:41/52例(79%)患者检出克罗恩病,由于小肠狭窄,14例未进行CE,其余27例患者,CE、M RI和X线透视检查出的小肠克罗恩病依次为25例(93%)、21例(78%)、7例(21例中,33%),4例患者只…  相似文献   

16.
背景:胶囊内镜(CE)诊断小肠克罗恩病的准确性尚不明确。方法:有症状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在行CE检查之前,接受回肠结肠镜检查、末端回肠活检和小肠影像学检查。对内镜、影像学、CE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组织学诊断结果(末端回肠活检标本或小肠切除术组织标本)作为评估标准。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4例患者,其中15例在进行资料分析时被排除(包括影像学诊断的14例小肠结构严重破坏患者和1例未完成CE患者)。对39例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小肠组织学评估。其中29例(74.4%)患者最终诊断为活动性小肠克罗恩病。经统计学分析,CE…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3.0T动态增强磁共振功能成像对直肠癌区域良恶性淋巴结的鉴定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至我院进行直肠癌检查的患者共计69例,对所有患者实施3.0T动态增强磁共振功能成像(MRI)检查与常规CT检查,分析两组检查结果中患者直肠癌区域良恶性淋巴结鉴别结果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病理学检查确诊69例患者中,42例患者为良性淋巴结,27例为恶性淋巴结。经3.0T动态增强MRI检查与CT检查后,MRI检查结果中恶性淋巴结组患者浆膜面浸润、静脉包绕征以及肠周脂肪混杂信号征数量均较良性淋巴结组患者数量更高,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且3.0T动态增强MRI检查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均较CT检查更高,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而CT检查结果显示,恶性淋巴结组患者检查区域内淋巴结大小以及淋巴结个数均较良性淋巴结组患者更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对患者的疾病分期进行检查后可知,3.0T动态增强MRI检查结果准确率较CT检查结果准确率更高,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利用3.0T动态增强核磁共振功能成像进行直肠癌区域良恶性淋巴结鉴定,可有效提升检查准确率、敏感度与特异度,同时可有效了解患者病灶具体特征,并对患者疾病分期有更准确的检查准确率,有利于医师对患者病情的掌握以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是一种具有较高实际临床应用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析成人脊椎结核的不典型MRI表现。方法:选取我院从2009年10月到2012年10月收治的不典型脊椎结核患者共20例。入选患者均接受CT和MRI的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异同。并且总结成人脊椎结核的不典型MRI表现。结果:患者的CT检查结果对比MRI检查结果,在病椎个数和椎骨破坏上有显著性差异,MRI的病椎检出率明显要高于CT检查结果;其中椎间盘病变,椎间盘破坏一击椎间盘肿胀的病变检出率也明显要高于CT检查结果,两种方法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MRI还能诊断出患者出现骨炎的症状,而CT则不能显示,而CT和MRI对于病理性骨折的诊断结果对比则没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MRI对于早期成人脊椎结核的不典型诊断有着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诊断结果准确并且能够很好显示成人脊椎结核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对早期腔隙性脑梗塞的检查中,CT与磁共振成像(MRI)的诊断价值比较.方法:在进修中,收集本院2009年2月~ 2010年2月间共收治的早期腔隙性脑梗塞患者2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CT和MRI检查.对患者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行MRI检查,采用T2WI/TSE及T2WI/IR水压抑扫描后均发现病灶213个;所有患者行CT检查后发现病灶38个,CT检出率为MRI的18%.MRI检查对患者早期病变及微小病灶显示情况优于CT.结论:对早期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检查,MRI优于CT,且应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烟雾病的磁共振成像(MRI)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表现,研究磁共振成像技术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烟雾病患者MRI和MRA表现,其中9例患者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并对两者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常规MRI图像显示脑梗死18例、脑出血15例、脑萎缩1例、脑室扩张16例,余4例脑实质未见出血及梗死;MRA显示颈内动脉受累16例,大脑前动脉受累者28例,大脑中动脉受累者34例,大脑后动脉受累者10例,可见Moyamoya血管30例。8例DSA与MRA检查结果一致,1例MRA较DSA高估狭窄程度。结论 MRA结合MRI检查可作为烟雾病首要的筛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