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对造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方法选取126例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表的形式对职业暴露的因素进行统计。结果造成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包括锐器伤、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三大方面,其中由锐器伤引发的职业暴露高达60%以上。职业暴露多发生在手术和注射治疗过程等操作环节,医生和护士是职业暴露的高发人群。结论职业暴露带来的危害十分严重,必须加强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暴露,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2.
<正>医务人员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锐器伤所发生的职业暴露危害最大,被各种污染的锐器刺伤,可导致经血液传播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感染是职业暴露的主要疾病,锐器伤职业暴露的监测、及时处理及后期的追踪,对于锐器伤引发的感染非常关键。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医务人员锐器损伤的相关因素,探讨有  相似文献   

3.
<正>临床工作中锐器伤对医务人员健康的潜在威胁不可忽视。由锐器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性感染的危险日趋严重,有报道称锐器伤已经成为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最重要的传播途径。我国的调查数据显示,工作3年以内的医院新职工(医生和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达95.66%,而锐器伤后报告者仅占7.67%。没有报告将导致职业暴露后不能获得有效的专业指导和相应的医学处理,对锐器伤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职业暴露是严重损害医务人员心身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在职业暴露中锐器伤是医疗和护理工作中最为常见的职业性伤害[1],本组资料锐器伤在职业暴露中占90.8%为首位,与文献[2]报道一致,而医务人员锐器伤中被梅毒螺旋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  相似文献   

5.
吴晓平 《河北医药》2014,(18):2838-2839
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存在锐器伤以及血液、体液暴露并导致感染的风险,在我国以HBV、HCV、HIV最常见[1],护士、实习生、外科医生、检验人员等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高发人群,笔者对我院2010-2013年全院61例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的原因及危险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现状,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年4月20日—4月22日采用自行设计的《医务人员锐器伤情况调查表》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锐器伤现状问卷调查。结果参加调查的481名,医务人员中259名过去1个月曾经发生过锐器伤,发生率为53.85%。不同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率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护士锐器伤发生率最高,发生率为59.83%。工作年限<2年的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高于其他组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7)。针头和玻璃为造成医务人员锐器伤的主要刺伤器具,分别占47.60%和40.12%。受伤原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掰安瓿时、回套针头帽时和分离针头与注射器时。发生锐器伤后有55.69%的医务人员未上报,未上报原因最主要的是认为扎伤器具为清洁器具,不需要上报,占45.35%,发生锐器伤后95.63%的医务人员都能正确及时的处理伤口。结论医务人员锐器伤暴露普遍存在,亟须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制定实施针对性职业防护措施,建议加强重点人群、高危环节的培训,掌握锐器安全操作方法,避免和减少锐器伤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基层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的基本情况和危险因素,为制定职业暴露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本院2013年1-11月全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个案上报统计数据,分析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基本情况和危险因素。结果2013年1-11月共报告职业暴露52例,其中锐器伤41例,占82.2%,血液或体液暴露9例,占18.%;其他2例。发生职业暴露以实习护士(42.3%)、护士(28.8%)和医师(12.5%)为主,工人(17.3%);暴露源病种以乙型肝炎、梅毒、HIV为最多,占44.8%,锐器伤暴露源的81.00%;暴露地点主要发生在急诊科输液室和病房;各暴露环节中以各种穿刺和处理医疗废物占比例最高;全年共支出职业暴露检测治疗费用12190.2元,平均每人234.43元。结论职业暴露是医务人员面临的高危职业风险,实施标准顶防,规范操作规程,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强化免疫接种、建立完整监测报告制度及暴露后实施干预措施,是保护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的有效措施,可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随着医疗操作的增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日益增加,锐器伤已经成为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最重要的传播途径.目前职业暴露的原因与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淡薄、技术操作不规范有直接关系[1],对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为了解我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降低职业暴露后的感染风险,我院近期对医务人员锐器伤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该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现况,分析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危险因素,评估暴露后预防处理效果,制定有效的防范对策。方法采取回顾性监测方法,对2012年3月至2014年12月该院医务人员发生的血源性职业暴露登记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7例职业暴露医务人员中,发生针头和锐器伤32例,发生率为86.49%,血液和体液造成的黏膜暴露5例,发生率为13.51%;所有医务人员均接受相应的干预措施,无一例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结论职业暴露,尤其是锐器伤,是医务人员面临的高危风险,实施标准预防及暴露后的干预措施是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被锐器损伤后的感受,规范操作规程,确保自身安全。方法:临床医务人员发生锐器刺伤或职业暴露后主动上报院感科,院感科做记录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职业暴露10例,护士8名,医生2名。10例职业暴露均为锐器刺伤,3例暴露源患者的免疫学检测结果乙肝表面抗体、e抗体、核心抗体阳性,7例不详。3例发生在手术过程中,3例发生在抽血过程中,4例发生在整理器械及锐器时。结论:加强医护人员标准预防意识是今后工作中预防职业暴露的重点环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本院护士医疗锐器伤情况,并探讨相应的防范措施。方法发放北京协和医院临床护士锐器伤登记表,对本院护士的医疗锐器伤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与分析。结果368名护士中有248名曾发生过医疗锐器伤,发生率为69.27%。结论护士锐器伤的发生与工龄、操作环节不规范、医疗锐器种类有关,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锐器伤的发生,以减少护士的职业暴露,保证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回顾调查2014年1月—2015年1月发生职业暴露的45名医务人员,对暴露工作者的人员结构、暴露地点、暴露源病种、暴露方式、锐器伤伤器种类和发生职业暴露操作环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职业暴露的45名医务人员中,护士比例最高,占66.67%,其次为医师,占24.44%;病房内发生职业暴露最多,占48.89%,其次是手术室,占35.56%;暴露源病种主要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占55.56%,其次是丙型肝炎病毒,占22.22%;暴露方式以锐器伤为主,占99.11%;锐器伤伤器主要是注射器,占31.70%,其次是输液器和缝合针,分别占29.57%和24.39%;职业暴露发生的操作环节主要以手术中操作和护理技术操作居多,分别占31.11%和22.22%。结论加强医务人员培训,通过规范医疗护理技术操作、改变惯性错误行为、落实职业安全防护措施,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增强医务人员的风险感知,加强职业防范能力,落实各项防范措施等能有效降低职业性暴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锐器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茂名市10所医院260名在岗的手术室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被调查的260名手术室护士中有57名(21.92%)在最近1年内发生过锐器伤,对锐器伤的认知平均得分为(6.83±1.12)分,对锐器伤的防护知识平均得分(5.31±1.25)分,手术操作规范平均得分(7.69±2.54)分。护士对锐器伤认识、防护知识、手术操作规范是锐器伤职业暴露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概率高,应建立健全锐器伤的各项防护制度,加强护士,特别是低年资护士职业安全教育和防护知识技能的培训,规范手术操作,做好个人防护和暴露后的预防处理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原因,为制定对策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2月28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追踪。结果本次职业暴露调查中护士为78.57%,医师为17.86%。锐器伤是主要的暴露方式。结论建立健全职业暴露管理体制,规范操作行为,提高防护意识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分析医务人员锐器伤暴露原因,为职业暴露防护提供有效的防范策略.方法 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对70名手术相关科室临床医生进行跟踪调查锐器伤发生情况.结果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有48名医生报告锐器伤事件50人次,平均暴露次数1.04次,暴露率68.57%.高发地段主要为手术室(73.44%),发生最危险的环节是在手术过程中、配合医生或其他工作人员操作时(58.75%),发生主要原因为自己/助手不正确操作引起(82.0%).结论 手术相关科室医生为高职业风险人员,锐器伤发生率高,加强手术相关科室医生职业暴露和标准操作知识培训,增强个人防护意识,制定行之有效的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方案,是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李平 《现代医药卫生》2014,(14):2228-2229
目的:监测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为调整医院职业暴露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该院2011-2013年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的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年共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人员95例;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占52.63%(50/95),实习生次之,占27.37%(26/95);发生职业暴露的地点主要是病区和手术室,分别占71.58%(68/95)和21.05%(20/95);暴露源疾病种类以乙型肝炎职业暴露占首位,其后依次为不明传染源(24.75%)、梅毒(17.82%)、丙型肝炎(11.88%)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7.92%);暴露方式主要是锐器伤,占所有职业暴露的86.32%(82/95);暴露部位主要是手部,占89.47%(85/95);锐器伤发生最多的环节在手术操作缝合时(26.83%,22/82)、医疗废物处理时(21.95%,18/82)和拔针时(17.07%,14/82);暴露后处理及时,随访追踪结果显示:无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结论该院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实习生所占比例高,应加强实习生的常态化培训,加强医务人员的疫苗接种,规范医务人员锐器操作,规范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目前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现状以及导致危险的原因,为临床医务人员正确执行防护措施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选自2008年至2010年本院全院各科室上报113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报告单,对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具体发生情况以及危险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这113例本院医务人员发生的职业暴露主要为锐器伤,其次为血液、分泌物的暴露,其中锐器伤占85.84%、血液暴露占11.50%、分泌物暴露占2.65%。暴露人群中护理人员占53%、医生占28%、工勤人员占11%、医技人员占8%。结论要继续加强本院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培训以及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防范意识,严格按规范进行各项操作,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率。对高发科室以及高发人群进行职业暴露防护的风险管理,在发生职业暴露后采取及时、正确、有效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面临多种职业暴露危害,锐器伤是主要的危害之一.护生是医务人员中技能、知识处于相对薄弱的特殊群体,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远大于其他医院工作人员,本文对122例实习护生进行锐器伤、职业防护相关知识与防护行为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护生的职业防护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保障实习护生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皮肤性病专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为制定防范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61名皮肤性病专业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1名调查者发生过职业暴露,发生率为67.21%。医生、护士和医技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分别为69.57%、75.00%和40.00%。暴露类型以锐器伤为主(75.61);暴露多发生在手部(82.93%)。发生暴露后,所有暴露者均能采取紧急处理措施,但上报率仅为60.98%。结论:职业暴露在皮肤性病专业医务人员中普遍存在。因此,应加强该专业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教育,规范操作行为和防护知识,强化上报意识,以降低职业暴露和暴露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李梅生 《医药世界》2010,(8):967-968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认识情况及医疗锐器伤后感染HBV情况,探讨防控对策。方法自设知识问卷对焦作市821例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对其中154例锐器伤者进行监测。结果锐器伤发生率18.76%。锐器伤发生后,按意外刺伤流程处理者82.47%;接种乙肝疫苗者24.03%;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者46.10%;HBV感染者12.34%。结论医务人员锐器伤后感染HBV的危险性较高,应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及培训,严格执行正确处理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