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胎儿来源的LAK细胞/rIL-2对5例失去手术、化疗、放疗机会的晚期恶性肿瘤病人进行了过继免疫治疗。结果都取得了-定的疗效,黑色素瘤病人肺转移结节基本消失,局部瘤细胞全部坏死,组织细胞正常;淋巴瘤病人转移灶消退59%;小肠平滑肌肉瘤病人在没进行此疗法之前2年半复发、手术三次。第三次手术后用此疗法治疗-个疗程,三年后第-次复发。为晚期恶性肿瘤病人延长了生命,提高了生存质量争得了再次治疗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在人胎脾细胞LAK活性诱导,增殖反应能力的基础上,探讨了人胎脾LAK细胞制备,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可靠性及疗效。共治疗52例晚期恶性肿瘤病人。结果显示:全部病人都有不同程度地改善了一般症状和体征,提高了生活质量,对减轻癌性疼痛和消除癌性胸腹水效果明显。52例患者中,CR6例(11%),PR14例(27%)。以人胎脾细胞作为LAK前体细胞,取代了传统的自体或异体外周血淋巴细胞,LAK细胞获取量大,治疗效果肯定,副作用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6.
采用51Cr释放试验对健康人和骨肉瘤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在重组白细胞介素-2(rIL-2)条件下,LAK细胞的诱导形成及对4种传代瘤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进行探讨。实验结果表明:2种来源LAK细胞对K562(人慢性髓样红白血病细胞系)、SMMC7721(人肝癌细胞系)、LAX(人肺腺癌细胞系)的杀伤活性均在55%以上(按效靶比例50:1),而对OS细胞(人骨肉瘤细胞系)的活性普遍低下,杀伤率低于35%。结果证实:1)健康人和骨肉瘤病人的PBM均能在rIL-2条件下诱导形成具有广谱抗瘤活性的LAK细胞群,二者的杀伤格局和效力相近。2)骨肉瘤细胞本身对LAK细胞的杀伤作用存在强烈抗性。 相似文献
7.
8.
9.
胎脾LAK细胞联合rIL—2治疗癌性胸水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胎脾淋巴细胞体外rIL-2存在下诱导成LAK细胞并与rIL-2联合胸内注入,治疗7例癌性胸水患者。其中1例胸水完全消失,其余患者胸水明显减少,出现胸膜肥厚,连续观察8个月胸水未见进一步增多;胸水内肿瘤细胞也明显减少。7例患者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果提示:胎脾LAK细胞与rIL-2胸腔内联合应用治疗癌性胸水有效,可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生物治疗是当前较有希望的治疗手段,LAK/IL-2疗法目前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这种疗法充分发挥了广谱抗肿瘤,抗转移的优越性,既可弥补或纠正细胞功能低下,又可直接或间接的杀伤肿瘤细胞。本文采用了自体血来源的LAK细胞(或癌性胸腹水制备的TAL细胞)/rTL-2对20例恶性肿瘤进行了过继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11.
LAK/IL—2治疗24例晚期肝癌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异体LAK/IL2治疗的最佳方案,将24例晚期肝癌分为3个不同疗程的治疗组,结果显示反复多次LAK/IL2治疗组效果优于单次治疗组及对照组,提示LAK/IL2治疗晚期癌症需反复多次方能有效 相似文献
12.
LAK细胞和IL-2是目前常用的肿瘤生物制剂。自1992年以来,对18例晚期肺癌,男15例,女3例,年龄29~64岁,进行LAK细胞和重组IL-2联合化疗治疗。选择胎脾、胸腺的淋巴细胞做前体细胞,体外用重组IL-2诱导制备LAK细胞,每输3次LAK细胞为一疗程、每次输入细胞数0.5~1.0×109。化疗采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为主的方案。治疗结果:完全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7例,无效(NR)3例,病情平稳3例,有效率CR+PR达66%。采用本疗法后病人精神及饮食好转,能有效缓解胸痛、减轻病人痛苦。提示LAK细胞和重组IL-2联合化疗对晚期肺癌是一种可行的有效治疗,但在临床应用中要注意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用自制的IL_2(白介素Ⅱ)和粗提的lL2(?)(?)导LAK(淋巴因子活化杀伤细胞)的生成。用大鼠脾细胞制备IL_2乳腺癌小鼠脾细胞作为诱导LAK的单个核细胞。初步结果显示:1.IL_2培养上清能诱导出LAK样增殖特性。2.IL_2的粗提物可使LAK增殖作用增强。3.IL_2可使活化的和未活化的淋巴细胞同样增值。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一种新的IL—2/LAK治疗方案,本研究采用rIL—2和自行设计的工艺制备的人同种异体LAK细胞,按“3W”方案,治疗多种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共38例.结果表明,多数患者自觉症状有改善,生活质量提高,部分患者的癌性症状改善明显,38例患者中,CR3例(7.9%),PR14例(36.8%).作者认为该疗法与国外同类方法相比,制备工艺简便,LAK细胞获取量大,治疗效果肯定,副作用轻,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对同济医院近15年收治的1765例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病例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结合临床与病理资料,确诊8例为女性生殖系统多原发性恶性肿瘤,并对这8例患者的临床待征、病理特点、治疗及转归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发现:其发生率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0.45%,以同时累及卵巢和子宫最多见,占50%;病理类型在上生殖道以腺癌为主,下生殖道则以鳞癌为主;获得早期诊断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同时本文还对多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方法和标准进行了阐述。目前主要依靠临床病理学方法。细胞DNA含量流式细胞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技术对多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有一定帮助,担由于存在交叉现象,仍有较大局限世。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应用~(125)I-UdR释放实验,测定了大量随机取样于111位癌症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以及从它们中诱导出的处于不同培养期的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对K562和Raji肿瘤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活性.对560个有效数据的统计分析,获得以下结果:1.经过培养系统的作用,对K562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从培养前的34.78±25%上升到8~13天培养期的68.04±17.3%之后基本稳定于近70%的水平,直至23~27天的培养期.此细胞毒活性的构成比模式表明,在培养之前,样品分布于很广的活性区域(10~90%);培养 8~13天和以后的培养期,约85%的样品集中到高活性区域(50~95%).2.对 Raji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从培养前的8.9±8%上升到8~13天培养期的42.1±22%之后,在随后的培养期中,维持于约35%的水平.对Raji的细胞毒活性的构成比显示,在培养前,全部样品处于低活性区域(<25%);在培养过程中,部分样品(约30%)向高活性区域发生明显的扩展(50~90%),但另一部份样品(约40%)一直位于低活性区域(<35%).这样形成高低两个分布区域.这种现象的机理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