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诱导成熟树突状细胞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体外诱导和扩增人脐血树突状细胞(DC)的方法,并进行生物学鉴定。方法脐血细胞经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为CD34^+细胞,加入细胞因子(GM-CSF和TNF-α培养约2周,光镜观察培养的DC形态学特征;通过与同种T细胞混合培养,采用MTT比色分析法测定不同浓度的DC激发同种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培养的DC胞浆突起大而长,呈树突状,具有DC的典型形态,并且具有强烈的激发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从脐血细胞分离纯化CD34^+细胞,加入细胞因子(GM-CSF和TNF-α培养,能获得大量、较高纯度的DC。DC具有强烈的激发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为了比较先扩增、后诱导的两步法从脐血(CB)CD34+细胞和动员外周血(MPB)CD34+细胞诱导所得DC的产量及功能,将免疫磁珠分选获得的CB-CD34+细胞和MPB-CD34+细胞用FL、TPO、SCF、GM-CSF等细胞因子先扩增10天,然后加入GM-CSF、IL-4及TNF-α、CD40Ab、PGE2等细胞因子组合诱导获得DC.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检测DC刺激异基因T细胞增殖能力,ELISA法检测DC分泌IL-12能力,Transwell板检测DC在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介导下的趋化功能.结果表明 ①扩增10天时CB组、MPB组细胞中CD14+CD1a-细胞含量无显著差异[(40.48±16.85)% vs (28.07±23.19)%, P>0.05].但由于CB组细胞扩增倍数显著高于MPB组(388.88±84.63倍vs 79.67±10.32倍, P<0.01),CB组CD14+CD1a-细胞扩增倍数显著高于MPB组(189.42±25.02倍vs 28.74±23.27倍, P<0.01); ②TNF-α/CD40Ab/PGE2条件下与TNF-α条件下相比,CB组和MPB组所得DC均表达更高的CD83[分别为(34.52±11.22)% vs (3.70±2.27)%、(36.69±13.36)% vs (7.34±3.364)%, P均<0.01]; ③CB组与MPB组在TNF-α/CD40Ab/PGE2诱导条件下所得DC均高水平表达CD83、CD86、HLA-DR、CD11c、CD54、CD40,CB组所得CD83+细胞的扩增倍数显著高于MPB组(198.72±117.53倍vs 33.95±6.19倍,P<0.01); ④CD40Ab/PGE2/TNF-α条件下CB与MPB来源的DC在刺激异基因T细胞增殖、IL-12的分泌[(16.2±4.31)pg/ml vs (13.5±4.1)pg/ml]以及SLC介导的迁移率[(28.09±7.76)% vs (18.5±3.47)%]上均无显著差别(P均>0.05).结论 在两步法培养体系下,CB-CD34+细胞与MPB-CD34+细胞来源的DC具有相同的功能,而前者产量显著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3.
树突细胞(DC)作为一种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具有很强的激发初始T细胞(naive T cell)应答能力。利用细胞因子组合将白血病细胞分化为DC或DC样细胞,对克服白血病细胞的免疫逃避机制,逆转机体的免疫耐受,诱导特异抗白血病免疫等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白血病细胞所属系列及分化程度的异质性,存在多方面的缺陷,并不能从所有的白血病细胞中成功诱导出DC。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CD14^ 胞可以在GM-CSF IL-4的诱导下分化为CD1α^ CD14^-的DC,称单核细胞衍生的DC(Mo-DC),我们推测高表达CD14的单核系白血病(包括M4、M5)细胞是否同样可在该细胞因子组合作用下诱生出单核系白血病细胞来源的树突细胞(Mo-LDC)。我们选择CD14高表达的M4、M5患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比较在GM-CSF TNF-α或GM-CSF IL-4 TNF-α组合作用下,CD14^ 黏附细胞与CD14^-的非黏附细胞向DC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探讨干扰素(IFN)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的可能新机制,为临床治疗CML提供新的思路。用Ficoll密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用不同细胞因子组合体外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DC),在倒置显微镜及光镜下观察DC形态,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CD1a,CD83,CD86,HIA-ABC,HIA-DR,CD54)。MTT法检测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能力。结果表明:经不同细胞因子组合所诱导出的DC,其特征性表面分子表达率均高于培养前的DC(P〈0.01);IFN-α+GM-CSF组DC表达HLA—ABC、HLA-DR明显高于IL-4+GM-CSF培养组(P〈0.05);而IFN-α+GM-CSF4-IL-4组DC的CD86表达率及MLR水平均高于其它细胞因子组合组(P〈0.05)。干扰素耐药组DC表面分子表达率及MLR水平较新诊断组和干扰素治疗有效组均明显减低(P〈0.05),但A、B、C各组的CD86表达率及MLR水平在IFN-α+GM-CSF4-IL-4因子组合条件下无明显差异。结论:CML骨髓单个核细胞在含有IFN-α的细胞因子组合条件下可分化为具有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的DC,且表达较高的Ⅰ类和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黏附分子及MLR,表明干扰素治疗CML的机理可能与DC有关,这一结果提示通过增强内源性DC功能可能提高CML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诱导生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方法:从外周血分离PBMC,加入细胞因子诱导DC,流式细胞仪测定CD86和HLA-DR,分析其成熟度和激活度。结果:HLA—DR和CD86在PBMC中几乎无表达,经GM-CSF和IL-4诱导后低表达;加入TNF-α后高表达。结论:GM-CSF和IL-4诱导培养PBMC,可获得大量不成熟DC,加入TNF-α后,DC成熟度高,激活性好。  相似文献   

6.
GM-CSF对脐血CD34+巨核祖细胞体外扩增及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旨在研究GM-CSF对脐血CD34^+细胞诱导分化为巨核细胞的影响.采用免疫磁珠法分选CD34^+细胞,在含有TPO+IL-3+SCF并添加了不同浓度(5、20、100ng/ml)的GM-CSF的无血清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培养6、10、14天后计数单个核细胞(MNC),检测CD41^+细胞比例和CFU-MK.结果表明,培养14天后3种不同浓度GM-CSF对MNC均有明显的扩增作用,其中以20和100ng/ml GM-CSF的扩增效果较好.3种不同浓度的GM-CSF均使CD41^+细胞比例增加,20和100ng/ml与5 ng/ml GM-CSF相比更能提高CD41^+细胞的比例.5和20 ng/ml的GM-CSF能促进CFU-MK的形成,但100ng/ml的GM-CSF却抑制CFU-MK的形成.结论:在TPO+IL-3+SCF细胞因子组合中添加GM-CSF有利于促进脐血CD34^+细胞诱导分化为巨核细胞.  相似文献   

7.
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APL细胞分化为成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目前国内外鲜见报道。本研究探讨全反式维甲酸与经典细胞因子共同作用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分化为DC的可能性,为研制APL-DC疫苗提供新的方法。对初治AP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及HL-60细胞株分别在完全培养液中培养,用经典细胞因子组合(GM—CSF、IL-4、TNF-α)共处理,ATRA只在实验组加用。观测细胞形态,检测DC免疫表型,测定上清液IL-12水平,观察MLR反应及CTL效应。结果表明:实验组所得细胞有较明显树突状突起,有APL遗传学特征,其CD1a、CD83、CD80、CD86、HLA—DR和CD1d表达及IL-12分泌水平明显增高,并具有明显的MLR反应及CTL效应,但在HL60-DC中,CD1a增加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利用ATRA可以成功诱导APL细胞为成熟功能性DC,其介导的MLR及CTL效应明显。经ATRA组合诱导的树突状细胞CD1d表达明显增高,推测可能参与NKT细胞激活,具体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亚硒酸钠(Na2SeO3)及K562细胞裂解物致敏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衍生的树突状细胞(DC)的形态及免疫表型的影响。方法采集健康人抗凝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贴壁细胞用含rhGM-CSF、rhIL-4、TNF-α的RPMI-1640+10%FBS培养基体外诱导培养产生DC,4d收获细胞并将细胞分四组:Ⅰ组:单独DC培养组;Ⅱ组:加入亚硒酸钠0.5μmol/L与DC共培养组;Ⅲ组:加入K562细胞裂解液致敏DC组;Ⅳ组:同时加入亚硒酸钠0.5μmol/L和K562细胞裂解液致敏DC组。9d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成熟DC免疫表型。结果经细胞因子联合体外诱导,各组均呈现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经K562细胞裂解液致敏DC的CD83、CD86的表达率明显升高(P值均〈0.01),而加入亚硒酸钠并没有提高DC的CDIa、CD40、CD83、CD86的表达率(P值〉0.05)。结论用GM-CSF、IL-4以及TNF-α诱导培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可以得到成熟的DC,且经K562细胞裂解液冲击致敏可以促进DC粘附分子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用小剂量亚硒酸钠诱导对DC的体外扩增及粘附分子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无影响,同时也未影响抗原致敏上调DC粘附分子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人参皂苷Rg3联合细胞因子对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DC)的诱导及其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8例健康志愿者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利用人参皂苷Rg3联合细胞因子(GM-CSF、IL-4、TNF-α)培养14 d诱导DC,光镜和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其抗原呈递能力.结果 (1)单核细胞经人参皂苷Rg3联合细胞因子诱导均产生了不同比率的具有树突状细胞形态学特征的DC.这些细胞表达DC的表面分化抗原,能刺激产生MLR反应.(2)Rg3(5.0 μg/ml)联合细胞因子(GM-CSF 150 ng/ml,IL-4 50 ng/ml,TNF-α 40 ng/ml)使单核细胞-DC获得率(以CD80、CD86双阳性定义DC)由43.31%提高到59.75%,并提高了DC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结论 人参皂苷Rg3联合细胞因子可以将正常人单核细胞体外诱导成为形态、表型和功能符合DC特征的细胞,可使单核细胞诱导DC产率增加,并提高其抗原呈递功能.  相似文献   

10.
背景:造血干细胞是构筑免疫系统的最早的细胞,能分化为多种细胞,其中具有包括免疫应答调控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培养因前体细胞来源不同,所采用的细胞因子,及最佳的细胞因子配伍、应用顺序、实验室培养条件亦不相同,树突状细胞的发育、各种表型的表达及成熟度也不尽相同。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4对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诱导培养体系的影响,探寻该培养体系优化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5—03/11在南京医科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新生儿脐血为南京市八一医院产妇同意捐赠。CD34单克隆抗体-磁珠分离系统为德国MiltenyiBiotec公司产品;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和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为美国PeproTech公司产品。方法: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获得脐血单个核细胞,免疫磁珠阳性分选CD34+造血干细胞,并用流式细胞术鉴定CD34+造血干细胞纯度;比较GT(GM-CSF+肿瘤坏死因子α)方案和GTI(GM-CSF+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4)方案及GTI方案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4不同时段加入对诱导培养产生的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及3H-TdR检测树突状细胞激发异体T细胞增殖能力。结果:免疫磁珠阳性分选CD34+造血干细胞纯度可达90%以上。将CD34+造血干细胞按GT方案和GTI方案进行培养,均可诱导产生树突状细胞,CD34的阳性表达率逐渐下降,HLA-DR的表达下降(P〈0.05),树突状细胞的相关分化抗原CD80,CD86,CD83和CDla的表达均相应增加,培养13~15d的细胞各表型表达较7-9d,10~12d充分。但经GT方案诱导的树突状细胞CD14表达较高,CD80,CD86,CD83,CD1α表达不如经GTI方案诱导的高;而GTI方案中,以肿瘤坏死因子Q0h、白细胞介素448h加入诱导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各表型表达相对较佳,其细胞表达CD80,CD86均较其他组高,尤以CD86表达为著,并具有激发异体T细胞增殖能力。结论:CD34+造血干细胞经过合适的培养体系能够诱导分化为功能性树突状细胞,以GM-CSF与肿瘤坏死因子α0h加入、白细胞介素448h加入的GM-CSF+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4方案更为可取。  相似文献   

11.
两步法从脐血CD34+细胞获得大量树突细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索利用先扩增后诱导的“两步法”从脐血 (CB)CD34 细胞高效大量地获得树突细胞 (DC)。方法 免疫磁珠法从CB分选获得CD34 细胞 ,以干细胞因子 (SCF)、IL 3、Flt 3配体 (FL)、Tpo组合刺激 ,扩增 7d、10d和 14d(依次为Ⅰ、Ⅱ和Ⅲ组 )后以GM CSF IL 4 TNF α诱导 8d或 5d获得DC ,通过相差显微镜、电镜观察形态 ,流式细胞仪检测表型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上清IL 12含量评价其功能。结果 CBCD34 细胞经SCF IL 3 FL Tpo刺激扩增 7d、10d和 14d后细胞总数分别扩增了 (5 3.39± 2 0 .5 9)倍、(30 7.17± 119.5 9)倍和 (1117.2 5± 335 .4 9)倍。经GM CSF IL 4 TNF α诱导 8d后所得CD1a 细胞是扩增前细胞数的 (2 1.4 0± 16 .70 )倍、(14 3.2 0± 6 0 .35 )倍和(15 0 .80± 4 2 .16 )倍 ,Ⅱ、Ⅲ组明显多于Ⅰ组 (P <0 .0 5 ) ,但Ⅱ、Ⅲ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所得DC的形态、表型及刺激异基因T细胞增殖能力、IL 12分泌量 ,三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当诱导时间缩短至 5d时 ,各组DC功能均显著下降 (P <0 .0 5 )。结论 CBCD34 细胞扩增 7~ 10d再诱导 8d可以高效大量获得具有正常功能的DC ,而扩增时间超过 10d并不能显著增加DC产量 ,诱导时间少于8d将降低所得DC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pGODN1826在体外增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抗胃癌作用的影响。方法分离正常人外周血DC,用GM-CSF和IL-4培养至第5天分组:GM-CSF+IL-4组、GM-CSF+IL-4+TNF-α组、GM-CSF+IL-4+LPS组和GM-CSF+IL-4+CpGODN组。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诱导分离DC,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MTT法测定其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检测其活性及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效应,ELISA检测各组分泌IL-12情况。结果体外培养第10天,CpGODN组出现大量典型的DC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CpGODN组显著高表达CD40、CD1a、CD80、CD86、MHC-Ⅱ和分泌IL-12;在体外能强烈刺激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的增殖,显著增强DC杀伤MKN-45细胞的活性。结论 CpGODN可显著地诱导人外周血DC分化成熟,增强DC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3.
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和DC 2.4形态与功能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和DC2.4形态与功能。方法:无菌制备C57BC/6小鼠骨髓细胞,通过半粘附法获得DC前体,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IL-4)协同诱导下培育。用脂多糖(LPS)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刺激DC2.4和第7天后小鼠骨髓来源DC48h,检测细胞因子IL-12浓度及细胞表面标志CD11c,CD80,CD86,MHCⅡ。结果:DC2.4和小鼠骨髓来源DC形态呈星形、梭形和多角形;DC2.4为不成熟DC,但在LPS和TNF-α刺激下,细胞表面标志物阳性率及IL-12浓度明显增加。结论:小鼠骨髓来源所得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符合DC;用LPS和TNF-α刺激DC2.4可以使DC向成熟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观察来源于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CD34 细胞经两步培养扩增后产生的树突状细胞的抗白血病 免疫功能。从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骨髓或外周血中分离出CD34 细胞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进行两步培养。 首先将其与rhFlt3-L和rhTPO共育7天,再与rhGM-CSF、rhTNF-α及rhIL-4共同培养14天,以诱导树突状细胞产 生:同时以rhGM-CSF、rhTNF-α及rhIL-4直接诱导体系作对照。获得的DC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表型,电镜分 析细胞超微结构及G显带法进行的染色体分析后,并用MTT法检测DC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及T细胞对CML细 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表明:慢性髓性白血病的CD34 细胞经过rhFlt3-L和rhTPO的初始扩增培养7天后,CD34 细 胞总数扩增77±5倍。用rhGM-CSF、rhTNF-α及rhIL-4诱导培养14天,DC产率达到(39±8)%,细胞扩增倍数及 DC比例均明显高于直接诱导产生的培养方法(P<0.01),且此DC能刺激自体或异体T细胞增殖,进而杀伤CML 细胞。结论:两步法体外扩增培养可明显提高DC前体总数及产率,优于直接诱导培养;CML细胞来源的DC可诱 导产生抗白血病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5.
CD34~ 细胞包含有造血干/祖细胞,而造血干/祖细胞能被IL-3,GM-SCF,G-CSF等诱导分化与增殖。正常的CD34~ 细胞是否参与一些细胞因子的产生尚未被阐明。我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了经流式细胞仪分选出的正常骨髓CD34~ 细胞IL-1β,IL-3,IL-4,IL-6,GM-CSF,TNF-α,TNF-β及c-kit基因的表达,并且分析了重组IL-1β,IL-3,IL-7,GM-CSF,PIXY321(IL-3/GM-CSF融合蛋白)及干细胞因子(SCF)对这些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新分选出的CD34~ 细胞表达较高水平的IL-1β,c-kit mRNA及低水平的IL-3,TNF-α,TNF-βmRNA。经外源性的细胞因子刺激后,IL-1β,TNF-α及TNF-βmRNA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唯IL-7能使GM-CSF mRNA的表达变为阳性,IL-7亦能显著增强IL-6基因的表达。所有这些细胞因子对c-kit及IL-3基因表达均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探索脐血树突状细胞(DC)对同源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体外增殖、免疫表型、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及其对白血病细胞细胞毒作用的影响。采集脐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细胞。将DC和CIK细胞按1:5的比例混合培养,以脐血CIK细胞或外周血DC—CIK细胞为对照。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型,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MTT法检测效应细胞杀伤白血病细胞的活性,ELISA法测定分泌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2(IL—12)的水平。结果表明,脐血DC—CIK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高于脐血CIK细胞和外周血DC-CIK细胞(P〈0.05、P〈0.05);脐血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CD8^+、CD3^+CD56^+细胞比例较相同奈件下CIK细胞明显增多(P〈0.05);混合培养3天,脐血DC—CIK细胞上清液中IL-12、IFN-γ 、TNF—α含量均比单纯培养CIK细胞分泌含量高(P〈0.01、P〈0.05、P〈0.05);在2.5:1—20:1的效靶比范围内,脐血DC—CIK细胞对各亚型急性白血病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但对各亚型白血病细胞杀伤活性无显著性差异,与外周血DC—CIK细胞对白血病杀伤效应相类同。结论:脐血DC可增强同源CIK细胞的增殖活性和抗白血病效应。脐血DC。CIK细胞增殖能力比外周血DC—CIK细胞强,但两者在细胞毒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因脐血较易获得,且输注不易引起严重的排斥反应,因而DC—CIK细胞在免疫治疗方面具有更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MNC)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C)通过负载冻融的HL-60、K562细胞抗原体外诱导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HL-60、K562的杀伤作用。取脐血12份,分离MNC。在MNC中加入细胞因子GM-CSF(granulocyte mon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IL-3(interleukin 3)、SCF(stemcell factor)和EPO培养4周。使用CD83、CD1a、CD11C和CDw123单克隆抗体、流式细胞仪测定培养前后脐血DC抗原变化及扩增情况。DC通过负载HL-60、K-562白血病细胞抗原致敏T淋巴细胞产生CTL^3H-TdR掺入试验测定DC免疫刺激活性,MTT法观察CTL对HL-60、K562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结果表明:新鲜脐血CD1a^+、CD11c^+、CD83^+、CDw123^+细胞数分别为0.27×10^5/ml、5.87×10^5/ml、1.94×10^5/ml、2.73×10^5/ml。加入上述细胞因子培养的脐血MNC分化为CD1a^+、CD11C^+、CD83^+、CDw123^+DC,经培养2—4周,DC数明显增多,分别达11.02×10^5/ml、28.24×10^5/ml、10.57×10^5/ml、18.7×10^5/ml,此后逐渐减少。细胞因子诱导脐血DC具有免疫刺激活性,且DC与CBMNC细胞比例为1:40时的刺激活性最佳。冻融法得到的HL-60、K562白血病细胞抗原致敏DC诱导的CTL对HL-60、K562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42.04±8.46)%和(31.25±11.07)%,与实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加入细胞因子GM—CSF、IL-3、SCF和EPO培养2-4周的脐血MNC可分化为cD1a^+、CD11C^+、CD83^+、CDw123^+DC。冻融法得到的HL-60、K562白血病细胞抗原致敏DC,其诱导的CTL对HL-60、K562细胞具有特异的杀伤作用。脐血DC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上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人脐带血CD34^+造血干细胞来源的负载HPV18E7基因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并观察其在体外对人食管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采用微磁珠分选系统(MiniMACS)从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CD34干细胞,以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rhTNF-α)各200ng/ml和100U/ml诱导其向DC分化,采用阳离子脂质体DMRIE-C介导HPV18E7基因进入DC,制备DC疫苗。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DC的生长情况和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疫苗表面目的基因E7蛋白的表达情况;MTY法检测DC疫苗致敏的同种异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在体外对表达HPV18E7的食管癌细胞EC-109的杀伤活性。结果脐带血CD34^+干细胞在细胞因子诱导下,细胞体积增大,形状由圆形变得不规则形,细胞数量增多,形成细胞集落。经过14d的培养,大部分的细胞从集落上脱落下来成为成熟的DC,具有典型的树枝状突起。E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47.5%,说明基因转染成功。DC疫苗致敏的淋巴细胞在体外对EC-109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强于未转基因DC致敏的淋巴细胞组、T淋巴细胞组和对照组(P〈0.01),且随效靶比的增高而增强(P〈0.05)。结论人脐带血干细胞在细胞因子的诱导下能扩增分化为DC,经肿瘤相关病毒抗原基因转染获得的DC疫苗,高表达目的基因蛋白,并能显著增强淋巴细胞对相应人食管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  相似文献   

19.
树突细胞介导的独特型瘤苗的体外抗骨髓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树突细胞(DC)介导的独特型瘤苗诱导骨髓瘤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方法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中分离获取DC前体细胞,使用GM-CSF、IL-4与TNF-α诱导分化促成熟。加入MM患者的M蛋白F(ab′),片段(Id),诱导MM肿瘤特异性CTL。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培养过程中形态特征变化,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间接免疫荧光观察其表型特征,采用MTT法检测致敏DC促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以及患者CTL对自体骨髓瘤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杀伤作用。结果 GM-CSF、IL-4和TNF-α配伍可有效地从MM患者外周血单陔细胞中诱导出大量成熟的功能性DC。MM患者自体血清Id冲击致敏的成熟DC能够显著地提高T细胞的增殖能力,并且使幼稚T细胞活化成为肿瘤独特型CTL,各个剂量的CTLs均能够产牛针对自体MM细胞的抑制性杀伤反应。结论 在MM患者外周血中可获得典型的DC,使用负载了Id的DC疫苗能够诱导出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反应,以DC为基础的疫苗可能在MM免疫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草分支杆菌F.U.36混悬注射液(鸟体林斯,U)对人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C)体外扩增有无影响,应用Ficou-Hypaque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CB-MNC),对照组以RPMI1640培养液诱导培养CB.MNC。实验组分为Utilin“s”组(仅加入Utilin“s”PRMI1640),GTI组(GM-CSF,TNF-α,IL-4)和GTIU组(GM-CSF。TNF-α IL-4和Utilin“s”)。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DC生长情况。至培养第10天,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免疫表型,并将细胞涂片行瑞氏-姬姆萨染液染色,在油镜下观察摄片。结果显示:3个实验组均得到一定数量的典型DC;Utilin“s”组CDIa^+、HLA-DR^+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GTIU组HLA-DR’细胞比例升高最明显,高于GTI组。结论:草分支杆菌F.U.36混悬注射液不仅能促进脐血DC体外扩增。还能协同rhGM—CSF、rhTNF-α、rhIL4促进DC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