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造血干/祖细胞c-kit受体表达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观察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骨髓造血干/祖细胞c-kit受体(CD117)的表达,以了解再障碍造血功能衰竭与c-kit受体水平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法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20例再障患骨髓单个核细胞(MNC)和CD34细胞CD117的表达水平,结果 (1)MNCCD117表达率慢性再障(CAA)组为(2.08±1.96)%,重型再障(SAA)组为(0.89±0.32)%,正常对照组和增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骨折损伤后不同时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的变化,分析其对骨折损伤后组织修复的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2-02/11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预防医学院复合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建立成兔桡骨骨折模型。②创前(0d)及创后1,5,10,15,20d分别采取骨髓有核细胞,纯化间充质干细胞。③成骨分化培养基诱导培养间充质干细胞。④通过Western-blot法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受体Bek及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Ⅱ在间充质干细胞上的表达。 结果:①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受体Bek表达:创后1d,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受体Bek表达与0d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创后5d,Bek表达与0d相比显著增高(P〈0.05);创后10d与5d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但与0d相比,其表达显著增高(P〈0.05);创后15d,20d的Bek表达较0,5d及10d均明显增高(P〈0.01)。②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Ⅱ表达:创后1d,5d,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Ⅱ表达与0d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创后10d,15d其表达与0d比较显著增高(P〈0.05);创后20d其表达与0,1,5,10,15d相比,明显增高(P〈0.01)。 结论:创伤后体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其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受体Bek及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Ⅱ的表达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3.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以骨髓造血成份和造血干细胞缺乏、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一组疾病。近几年,对于它的病理机制研究增加。研究发现活化的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导致造血干细胞凋亡,致使骨髓细胞减少。现在能通过干细胞移植或免疫抑制来治疗再障。这篇综述就是主要研究再障的病理生理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中雌激素受体与雄激素受体的表达情况。 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1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免疫研究室内完成。从SD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鉴定,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雌激素受体与雄激素受体的表达情况。 结果:①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各阳性细胞占总细胞数的比例分别为:CD34(0.34%),CD45(0.22%),CD11b(19.40%),CD80(0.44%).CD86(1.79%)总体表达为阴性,CD29(98.24%),CD44(97.49%),CD166(97.28%)总体表达为阳性,且此结果显示细胞的纯度很高,显示此细胞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②部分间充质干细胞呈雌激素受体阳性、雄激素受体阳性。雌激素受体阳性细胞占总细胞比率约为(23.80&;#177;3.37)%,雄激素受体阳性细胞占总细胞比率约为(31.27&;#177;2.281%。 结论:雌雄激素可直接通过其受体作用于间充质干细胞。雌雄激素减少所致间充质干细胞的异常分化,可能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 R)在急性白血病病人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分别检测2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47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病人骨髓单个核细胞(MNC)跨膜c-kit R表达的阳性率及阳性水平。结果:ALL病人c-kit R表达的阳性率及阳性水平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AML病人的c-kit R水平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和ALL病人(P<0.01)。AML病人的c-kit R表达率及阳性水平以M1、M2最高,M4、M5最低,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c-kit R阳性表达的AML病人,大多数出现染色体核型异常。结论:c-kit R检测有助于ALL和AML的鉴别及AML的FAB亚型分型。  相似文献   

6.
人干细胞生长因子(human stem cell growth factor,hSCGF)是一种早期造血调控因子。已知人干细胞生长因子具有两种形式,包括全长分子hSCGF以及在Ca^2+依赖糖识别结构域(calcium-dependent carbohydrate recognition domain,CRD)内缺失78氨基酸的截短型分子hSCGFβ。hSCGFβ的造血刺激活性具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hSCGF能否协同刺激小鼠彬单系祖细胞增殖。为克服hSCGF的cDNAGC含量较高的困难,本研究以两步PCR的方法从人胎肝cDNA文库(Clontech)中成功克隆hSCGFcDNA,进而将hSCGF成熟肽编码序列亚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GEX4T-2中,融合表达。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低温诱导(28℃)。重组表达产物主要以可溶蛋白的形式存在于裂解上清中,利用亲和层析纯化融合表达蛋白。对重组蛋白的造血刺激活性分析表明,不同于截短型分子hSCGFβ。全长分子hSCGF能够刺激小鼠骨髓彬单系造血祖细胞增殖。结论:hSCGFCRD不直接结合受体。可能具有其他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红系恢复情况,以评价血型不合、HLA是否相合等对红系恢复、造血重建、并发症等的影响。结果14洌ABO血型不合患者仅1例发生纯红细胞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纯红再障),13例ABO血型不合的患者(1例发生纯红再障未计算在内)与同期进行11例ABO血型相同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比较,血红蛋白恢复在血型不合组明显延迟,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恢复两组无差异;在血红蛋白恢复和血型转换的时间上血型不合的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组明显要迟于全相合,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BO血型不合不影响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植活、相关合并症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已成为血液学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中一个活跃领域,是目前治疗一些难治性血液病及急重度放射病的有效措施。造血干细胞(HSC)植入率是影响HSCT成功的关键之一,干细胞归巢的能力反映其植入效率,归巢受HSC性能和受体造血微环境影响,其中主要涉及细胞粘附分子(CAMs)表达、细胞周期状态、基质细胞与细胞因子作用和龛位腾空等。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红系恢复情况,以评价血型不合、HLA是否相合等对红系恢复、造血重建、并发症等的影响。结果14例ABO血型不合患者仅1例发生纯红再障。13例ABO血型不合的患者(1例发生纯红再障未计算在内)与同期进行11例ABO血型相同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比较,血红蛋白恢复在血型不合组明显延迟,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恢复两组无差异。此外,在血红蛋白恢复和血型转换的时间上血型不合的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组明显要迟于全相合,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BO血型不合不影响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植活、相关合并症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
造血干细胞向骨髓内归巢是影响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干细胞归巢环节中,近年来新发现的基质细胞源性细胞因子-1(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1,SDF-1)及其受体CX-CR-4(SDF-1/CXCR-4)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该因子系统的结构。表达以及对造血干细胞的趋化作用及其下游信号传导综述。  相似文献   

11.
c-kit原癌基因和干细胞因子与血液病的关系杨崇礼c-kit原癌基因与干细胞因子(SCF)是1990年以来发现的调控造血因子。c-kit编码的蛋白产物是干细胞因子的受体。干细胞因子与其它造血因子协同可刺激早期的干细胞生长。本文中主要论述它们与血液病的...  相似文献   

12.
造血干细胞既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又有定向分化成各系血细胞的能力。Wnt蛋白与其受体结合,通过Wnt信号传递途径,调控细胞的生长,参与发育的多个重要过程。研究表明,在造血系统可溶性Wnt蛋白能导致造血干祖细胞的扩增,在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AC133是最近识别的一个新的造血干细胞表面标记,本文就其抗体制备,蛋白表达分布及其与CD34的关系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Th17细胞的作用,但内在的调节机制尚待阐明,为此,针对Tol 样受体1在其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为今后潜在的细胞治疗策略提供可能的实验依据。目的:探讨Tol 样受体1对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Th17细胞的作用。方法:贴壁法分离人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磁珠法分离正常人CD4+T细胞。CD4+T细胞单独培养或与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4 d。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测定白细胞介素17、Tol 样受体1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细胞的数量。 结果与结论:CD4+ T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均表达Tol 样受体1。相对于CD4+单独培养组,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间充质干细胞+CD4)白细胞介素17明显升高(3.59±0.11,1.14±0.08,P<0.01);进一步发现Tol 样受体1 mRNA表达水平亦相应升高(6.07±1.79,1.53±0.63,P <0.01)。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共培养组(间充质干细胞+CD4)Th17细胞数量明显高于CD4+T细胞组[(4.53±1.27)%,(2.39±0.80)%,P<0.01)。研究结果表明Tol 样受体1可能参与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人Th17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倪雪萍 《上海护理》2012,12(1):88-89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发病机制包括造血干细胞的内在性缺陷、骨髓造血微环境的损害、有关造血的体液和细胞免疫调控机制异常等。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根治重型再障的主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以其简便易行的特点在临床广泛应用。Ades  相似文献   

16.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造血干细胞静息状态的主要调控者,在体外直接抑制干细胞的生长,直接并可逆地抑制具有长期再植能力的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骨髓微环境;通过调节细胞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和细胞内的周期调控蛋白的表达进行细胞调控。TGF-β对造血干细胞的调节在临床治疗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背景:瞬时受体电位M7通道广泛存在于机体组织和细胞,对细胞存活、增殖和维持细胞镁离子平衡是必须的.目的:探讨瞬时受体电位M7通道对人牙髓干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牙髓干细胞,运用不同浓度(50,100μmol/L)瞬时受体电位M7通道抑制剂2-氨基乙基二苯硼酸酯作用于人牙髓干细胞72 h后,Western-blot 检测2-氨基乙基二苯硼酸酯对瞬时受体电位M7通道蛋白水平的影响,MTT法观察其对人牙髓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构建特异抑制瞬时受体电位M7通道表达慢病毒载体,运用慢病毒感染人牙髓干细胞.进行RT-PCR和Western-blot沉默效果分析,在1,3,5,7 d进行MTT法检测特异沉默瞬时受体电位M7通道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与结论:50,100μmol/L 2-氨基乙基二苯硼酸酯均能抑制瞬时受体电位M7通道蛋白水平的表达并且能明显抑制人牙髓干细胞增殖(P 〈0.01),特异性沉默瞬时受体电位M7通道表达后,在不同时间段人牙髓干细胞增殖能力均明显降低(P 〈0.01).提示瞬时受体电位M7通道对维持人牙髓干细胞增殖能力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如何提高胚胎干细胞诱导效率、促进胚胎干细胞源造血干细胞体外增殖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课题。目的:以外源性Wnt3a作为诱导剂,激活培养中的小鼠胚胎干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观察该通路的激活是否促进胚胎干细胞向造血祖细胞的定向分化。方法:用外源性wnt3a(100μg/L)持续作用ES-E14TG2a小鼠胚胎干细胞21 d,通过细胞免疫荧光及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细胞内β-catenin蛋白含量,QRT-PCR检测Wnt下游靶标基因的表达量来确定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否被激活,然后采用单层贴壁培养法诱导其向造血干细胞分化,流式细胞仪检测造血发育相关表面标志CD34+/Sca-1+,同时以QRT-PCR法检测造血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ES-E14TG2a小鼠胚胎干细胞经wnt3a(100μg/L)连续培养21 d后发现β-catenin蛋白在细胞内积累;Wnt信号通路的下游靶标基因Pitx2、Frizzled、Sox17、Oct4的表达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可见经典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有被激活;单层贴壁培养法诱导其向造血干细胞分化的过程中检测到CD34+/Sca-1+细胞含量在14 d时占总细胞量高达20.2%,而对照组的仅占11.9%。造血相关基因骨形态发生蛋白4、FLK2及CD34的表达量均增加,而Smad5的表达则明显受到抑制。说明Wnt3a持续作用可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并促进ES-E14TG2a小鼠胚胎干细胞向造血干细胞的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19.
CD47,又称整联蛋白相关蛋白(integrin—associated protein,IAP),是一种免疫球蛋白样蛋白质,可通过与巨噬细胞上的抑制性受体信号调节蛋白alpha链(signal regulatory protein α chain,SIRPa)结合,降低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正常造血干细胞(HSC)上CD47的表达有助于保持其在机体内的相对稳定,但是另一方面CD47在AML患者的白血病千细胞(LSC)中高表达,LSC通过CD47的高表达来降低自身被巨噬细胞的吞噬,从而降低机体固有免疫系统对LSC的清除作用。本文将就CD47在HSC和LSC上的表达、功能以及白血病预后和靶向治疗中的作用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褪黑素能够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但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探索褪黑素是否通过核受体视黄酸相关孤儿受体α介导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诱导分化的作用机制。 方法:无菌采集骨髓样本,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面表型。然后将细胞分为褪黑素组、CGP52608组和对照组,分别以含褪黑素、CGP52608脂肪维持液和正常的脂肪诱导液进行诱导,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核受体视黄酸相关孤儿受体α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及其成脂肪分化过程中的表达特征。用受体特异性激活剂 CGP52608,考察核受体视黄酸相关孤儿受体α激活状态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肪分化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原代分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旺盛,呈纤维梭状,流式鉴定间充质干细胞表型结果示,CD34和CD45表达阴性,CD29,CD44与CD105表达阳性。荧光定量PCR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褪黑素核受体视黄酸相关孤儿受体α,而且褪黑素能够呈浓度依赖性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视黄酸相关孤儿受体α;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也证实褪黑素呈浓度依赖性促进视黄酸相关孤儿受体α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在成脂肪分化过程中,褪黑素在早期明显上调视黄酸相关孤儿受体α表达,但在中后期就维持在相对低水平。最后,用CGP52608激活视黄酸相关孤儿受体α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肪分化被抑制。因此,褪黑素通过核受体视黄酸相关孤儿受体α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肪分化,褪黑素在调节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