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研究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CD34^+细胞表面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M—CSFR)的表达。分离27例AA患者、45例MDS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用流式细胞术观察BMMNC中CD34^+细胞比率和CD34^+细胞表面G—CSFR、GM—CSFR表达率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的关系。结果发现,CD34^+细胞比率在AA组显著低于对照组,MDS组显著高于对照组,AA组显著低于MDS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MDS—RAEB)组显著高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MDS—RA)组或对照组,MDSr-RA组显著高于AA组(P均〈0.05);MDS—RA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BMMNC中CD34^+细胞表面G—CSFR表达率在AA组、对照组、MDS组、MDS—RA组及MDS—RAEB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各组BMMNC中CD34^+细胞表面的GM—CSFR的表达率在AA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MDS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或AA组(P均〈0.05),MDS—RA组与MDS—RAEB组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SAA患者BMMNC中CD34^+细胞的比率显著低于CAA患者(P〈0.05),AA患者CD34^+细胞表面的G—CSFR和GM—CSFR表达率与诊断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无相关性(r=0.058和r=0.044);MDS患者BMMNC中的CD34^+细胞的比率与诊断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没有相关性(r=-0.335),其CD34^+细胞表面的G—CSFR和GM—CSFR表达率与诊断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亦无相关性(r=0.064和r=0.051)。结论:AA及MDS患者骨髓CD34^+细胞占BMMNC的比率及其表面G—CSFR、GM—CSFR的表达率的测定有助于二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CD34^+细胞比率及CD34^+细胞CD95(Fas)表达率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6例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中CD34^+细胞比率及CD34^+细胞Fas表达率。结果MDS患者CD34^+细胞比率RAEB、RAEB—T组较RA组、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RAEB、RAEB-T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RA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CD34^+细胞Fas表达率RA、RAEB、RAEB—T组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RA与RAEB、RAEB—T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RAEB与RAEB—T组间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D34^+细胞比率进行性升高系提示MDS病情进展的标志;CD34^+细胞Fas表达率在MDS显著增高但于疾病恶性转化过程中其表达率逐渐降低;细胞增殖与凋亡异常可能系MDS主要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CD34^+和CD34-细胞凋亡和增殖情况,探讨MDS的发病机制,并判断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流式细胞术分析20例高危MDS、20例低危MDS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者骨髓CD34^+细胞的比例、CD34^+细胞和CD34-细胞凋亡、增殖的百分率,计算各组中的凋亡/增殖(A/P)比。并用单变量和多变量生存分析法分析CD34^+细胞和CD34-细胞增殖和凋亡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表明:①MDS高危组患者骨髓CD34^+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危组(P〈0.05),而低危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②CD34^+,CD34-细胞的凋亡率在MDS低危组中均为最高,明显高于MDS高危组和对照组。在低危组中,CD34-细胞的凋亡率为(80.36±1.82)%,明显高于CD34^+细胞的(54.75±2.18)%(P〈0.05),而在高危组中,CD34^+,CD34-细胞的凋亡率无显著差异;③CD34^+细胞的增殖率在MDS高危组中最高,明显高于低危组和对照组,而CD34-细胞的增殖率在MDS高危和低危组间无显著差异。高危组CD34^+细胞的增殖率为(50.67±3.37)%,明显高于CD34-细胞的(30.99±1.96)%(P〈0.05);④CD34^+、CD34-细胞的A/P值在MDS低危组均明显高于高危组和正常对照组,而CD34-细胞的A/P值在MDS高、低危组均明显高于CD34^+细胞的A/P值(P〈0.05)。此外,CD34^+细胞的凋亡率与生存及预后明显相关。结论:CD34^+细胞百分率随MDS危险度增加而逐渐增加,在低危组中以CD34-细胞的凋亡占主导,随着病情进展,在高危组中则以CD34^+细胞的增殖占主导,提示异常的凋亡和增殖在MDS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此外,CD34^+细胞的凋亡率可能是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抑制凋亡可能诱导MDS向白血病的转化。  相似文献   

4.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细胞亚群及其激活状态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研究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B细胞,NK细胞数量及激活状态的临床意义.采用流式细胞术对30例MDS患者外周血T细胞,B细胞,NK细胞及其表面活化分子CD28,CD45RA,CD45RO,CD69,HLA—DR的表达进行检测和分析。30例MDS患者中低危组(RA+RAS)22例,高危组(RAEB+RAEBT)8例。结果表明:MDS组T细胞(CD3^+细胞)的百分率低于正常对照组,CD4^+CD45RA^+细胞(未致敏CD4^+细胞)的数值低于正常对照组。MSD组早期活化T细胞(CD3^+CD69^+细胞)和晚期活化T细胞(CD3^+HLA—DR^+细胞)的数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低危组(RA和RAS)主要表现为T细胞活化功能的改变:早期活化T细胞(CD3^+CD69^+细胞)和晚期活化T细胞(CD3^+HLA—DR^+细胞)比例均增高,以及B细胞数量的减少。高危组(RAEB和RAEBT)主要表现为T细胞亚群数量的改变:CD3^+细胞,CD3^+CD4^+CD8^-细胞(T辅助细胞)数量的减少,CD3^+细胞HLA—DR和CD69的表达并不增高。NK细胞数量减少。结论:MDS病人存在有T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异常,且随着病情的进展而发生改变,所以T细胞亚群及活化功能的检测对于判断疾病的进程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观察MDS和AA患者骨髓血CD34+和CD71+CD45-细胞数的变化。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门诊和住院的25例初治MDS和43例AA患者(其中SAA18例,NSAA25例)纳入本研究。对所有患者均进行血常规、骨髓涂片、骨髓活检、染色体核型分析以及骨髓血细胞免疫分型检测(主要是CD34+、CD71+CD45-细胞占有核细胞的比例);比较CD34+和CD71+CD45-细胞在MDs组、AA(sAA、NSAA)组中的变化;比较MDS和NSAA组CD71+CD45-细胞数≥15%或〈15%有核细胞数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数、血小板数和血红蛋白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MDS组CD34+数明显高于AA组、NSAA组和SAA组(P〈0.05);MDS组CD71+CD45-细胞数明显高于SAA组(P〈0.05),MDS组与NSA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71+CD45-≥15%的MDS组外周血小板数明显高于NsAA组(P〈0.05);而CD71+CD45-〈15%的MDS组白细胞、血小板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与NSAA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DS组CD34+细胞数显著高于AA组和sAA组。MDS纽CD71+CD45-细胞数显著高于sAA组。CD71+CD45-细胞≥15%的MDS组外周血小板数显著高于NSAA组。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20号染色体长臂部分缺失[del(20q)]的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AEB-1)患者异常细胞克隆在骨髓各细胞系列和凋亡细胞中的分布,应用单克隆抗体通过流式细胞分选(FACS)del(20q)的MDS患者骨髓CD15^+、GPA^+、CD3^+CD56^-CD16^-、CD19^+、CD3^-CD56^+CD16^+细胞,应用Annexin V—FITC和PI通过FACS分选该患者骨髓Annexin V^+PI^-(凋亡细胞)和Annexin V^-PI^-细胞(活细胞),然后应用LSID20S108探针和Telvysion^TM 20p探针对分选细胞分别进行间期双色荧光原位杂交(D—FISH)检测。同时选取4例核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相应检测。结果显示。该MDSRAEB-1患者的骨髓CD15^+细胞和GPA^+细胞中MDS克隆百分比分别为70.50%和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5.39%和6.17%);而在CD3^+CD56^-1CD16^-1,CD19^+,CD3^-CD56^+CD16^+细胞中分别为3.23%、4.32%、5.77%,低于对照组(5.76%、4.85%、6.36%)。该患者骨髓有核细胞凋亡率为16.09%。MDS细胞克隆在凋亡细胞和活细胞中的比例分别为32.48%和70.11%。结论:MDS患者del(20q)异常克隆主要分布于粒系与红系细胞,以及一小部分凋亡细胞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应用BALB/c裸鼠为移植模型探讨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患者CD34^+CD59^+的增殖和重建造血的能力,为实现PNH患者自体骨髓移植或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实验依据。利用免疫磁珠双阳性分选法,从正常人及PNH患者骨髓中分离出两组CD34^+CD59^+细胞,分别进行体外扩增,并将体外扩增的正常人和PNH患者骨髓CD34^+CD59^+细胞分别输注给接受亚致死剂量照射的BALB/c裸鼠。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和DNA检测技术检测受鼠骨髓、脾脏和外周血中人CD45^+细胞。结果表明:PNH组的CD34^+CD59^+细胞在体外生存、扩增能力似弱于正常人对照组。但CD34^+CD59^+细胞输注给受鼠后6周,在受鼠骨髓、脾脏和外周血中可检测到人CD45^+细胞,PNH组受鼠CD45^+细胞水平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NH患者CD34^+CD59^+细胞仍具有同正常人CD34^+CD59^+细胞相同的生物特性,能体外扩增并能保持正常干/祖细胞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四色流式细胞术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原始细胞免疫表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为了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原始细胞免疫表型特征,应用四色流式细胞术对常规设门及二次设门策略选取的29例MDS患者的骨髓细胞悬液中,CD34^+细胞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表明:①随着MDS的进展(RA/RAS→RAEB→RAEB—T),根据CD45/SSC图中选取的原始细胞群中,CD34^+细胞比例逐渐增高.分别为8.0%、46.4%、76.8%,各亚型之间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②在CD45 vs SSC散点图上,设门所取的原始细胞抗原表达随着RA/RAS→RAEB→RAEBT的进展,HLA—DR、CD13、CD33、CD117表达逐渐增高,CD15表达逐渐减低,差别均有显著意义(P〈0.05)。③在CD45VSCD34散点图上二次设门取CD34^+原始细胞行抗原表达的分析,同样异常表达HLA—DR及髓系抗原CD13、CD33和CD117,比例高于常规分析法(P〈0.05),CD15比例减低,在RA/RAS中CD13、CD33、CD117和HLA—DR的表达较常规分析的原始细胞比例明显增高(P〈0.05),相关抗原的表达率在各亚型间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常规设门法能反映MDS疾病的进展,而二次设门策略则更能反映MDS原始细胞的生物学特征,CD34的异常表达代表原始细胞的不成熟性和异质性,在临床高度怀疑但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不能诊断时,原始细胞免疫分型对MDS的诊断更具意义。  相似文献   

9.
应用BALB/c裸鼠为移植模型,将在体外扩增的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病人的CD34^+CD59^+细胞进行移植。研究其增殖能力和重建造血的情况,为实现PNH患者进行临床自体骨髓移植(ABMT)或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奠定基础。本研究利用免疫磁珠双阳性分选法。从PNH患者骨髓中分离出足够数量的CD34^+CD59^+细胞进行体外扩增,并将体外扩增的细胞输注给接受亚致死剂量照射的BALB/c裸鼠。结果显示:移植6周后,用流式细胞术和DNA检测方法均检测到裸鼠骨髓、脾脏和外周血中人的CD45^+细胞,而接受PNH病人CD34^+CD59^+细胞移植后的裸鼠,其血常规指标有一定恢复,但并未完全恢复。结论:PNH病人骨髓CD34^+CD59^+细胞体外扩增后仍能保持造血祖细胞的生物特性,在照射的裸鼠中能重建造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CD4^+、CD8^+细胞亚群平衡的改变,以及与活化T细胞之间关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4例难治性贫血患者(RA)和1例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患者(RAEB)的外周血,在PMA、Ionomycin、Monensin存在的条件下体外培养,进行细胞膜表面抗原和细胞内因子染色,并用流式细胞仪计数外周血表达CD3^+ CD8^-IFN-γ^+细胞(Th1)、CD3^+CD8^-IL-4^+细胞(Th2)、CD3^+CD8^+IF-γ^+细胞(Tcl)、CD3^+CD8^+IL-4^+细胞(Tc2)的百分率。结果与活化T细胞之间关系做相关性分析。结果:MDS组患者Th1细胞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体内的Th细胞向Th1细胞漂移,产生过多的造血抑制因子如IFN-γ,TNF-β等。Th2,Tc1,Tc2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CD4^+CD45RO^+细胞的百分率和Th1细胞的百分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573(P〈0.05),CD4^+CIN5RA^+细胞的百分率和Th1细胞的百分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r=-0.509(P=0.05),而和Th2,Tc1,Tc2的百分率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MDS患者存在有Th1/Th2细胞因子网络的失衡以及过多的造血抑制因子,且这些因子主要来源于T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11.
摘要本研究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细胞毒T细胞亚群平衡及其活性的改变,探讨三种疾病造血异常的细胞免疫机制,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实验室依据。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A组17例、MDS组35例(其中RA19例,RAEB16例)、AML组15例和正常对照组10例的细胞毒性T细胞(Tc1、Tc2)以及部分T细胞亚群比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A组、MDS-RA组Tc1、Tc1/Tc2、CD8+HLA-DR+、CD3+CD8+CD28+、CD8+CIM5RO+显著升高,Tc2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D8+CD45RA+显著减低;MDS-RAEB组Tc1、CD3+CD8+CD28+、CD8+HLA.DR+比例显著减低,Tc、Tc1/Tc2无明显变化,CD8+CD45RA+减低但差异不明显,CD8+CD45RO+显著升高;AML组Tcl、CD3+CD8+CD28+、CD8+CD45RA+、CD8+CD45RO+、CD8+HLA。DR+,Tc1/Tc2显著减低,Tc2显著上升。结论:AA、MDS不同阶段、AML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不同,在AA和MDS早期阶段,Tc1/Tc2的平衡向Tcl偏移,且伴有T细胞亚群活性增加;而在MDS晚期和AML阶段,则向Tc2偏移,T细胞亚群活性减低。前者可能与骨髓造血衰竭密切相关,而后者可能是恶性克隆免疫挑挽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探讨WT1基因在正常人骨髓不同分化阶段造血细胞中的表达程度及异构体间比例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18例正常人骨髓标本中CD34^+CD38^-、CD34^+CD38^+、CD15^+CD11b^+、CD33+CD14^+、CD20^+CD5^-和CD20^-CD5^+细胞群中总WT1、WT1(+17AA)及WT1(+KTS)的表达。结果表明:与K562细胞相比,CD34^+CD38^-、CD34^+CD38^+、CD15^+CD11b^+和CD33^+CD14^+细胞群中均存在WT1基因的低表达,且依次逐渐降低;在CD20^+CD5^-和CD20^-CD5^+细胞群中未检测到WT1基因表达。在分化程度较低的CD34^+CD38^-和CD34^+CD38^+细胞群中以+17AA,+KTS及WT1(+/+)异构体为主,而较成熟的CD15^+CD11b^+和CD33+CD14^+细胞群中以-17AA、-KTS及WT1(-/-)异构体为主。结论:在正常人骨髓细胞中WT1基因的表达随着细胞分化程度提高而降低,造血细胞可能通过其4种异构体比例的调整而发挥抑制或促进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探讨化疗合G-CSF动员前,后患骺髓及外周血CD34^ 细胞表达CD44,CD49d,CD62L及趋化因子CXCR4的动态变化,用免疫荧光直接三角标记和流式细胞术测定G-CSF动员前,后骨髓及外周血CD34^ 细胞的CD44,CD49d,CD62L及趋化因子CXCR4的表达,观察输注各表达亚群细胞数与移植后造血重建的关系。结果发现,动员后骨髓中CD34^ CD44^ 和CD34^+CD49d^ 细胞的百分比较动员前明显降低, 而外周血中二的比例则显升高;动员前,后骨髓中CD34^+CD62L^+和CD34^+CXCR4^ 细胞的变化并不明显,而外周血中前明显增加,后则显减少。输入CD44^+,CD49d^ ,CD62L^ 及CXCR4^ 的CD34^+细胞的量与移植后血中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恢复的时间未表明有显的相关,结论:G-CSF动员可下调骨髓CD34^+细胞的CD44,CD49d,CD62L及CXCR4的表达,从而进入外周血循环,输注这些细胞的临床意义有待累积更多病例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近年的研究表明,bcr—abl阳性的CD34^+CD7^+造血干细胞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白血病克隆的维持和疾病进展有关,是影响CM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CML治疗的重要靶标之一。已有研究证实,单用高三尖杉酯碱(HHT)可使近30%的CML患者出现细胞遗传学效应,但HHT的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我们观察了体内外HHT对CML患者骨髓CD34^+CD7^+细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IL-15对MDS患者CD34+细胞诱导增殖分化和抗凋亡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IL—15对体外培养的MDS CD34^+细胞诱导增殖分化及凋亡的抑制作用,应用MACS免疫磁珠分离系统分离高富集度MDS CD34^+细胞,建立以造血生长因子为基础的体外培养体系,用不同浓度的IL-15作用于MDS CD34^+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方法观察培养后的细胞表面抗原表达、细胞周期、凋亡指数及细胞形态的变化情况,并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MDS CD34^+细胞经IL—15作用后,MDS CD34^+细胞出现明显增殖和分化,细胞周期变异,增殖指数和细胞计数增加,形态学向成熟转化,实验组各表面抗原水平CD71、CD33和CD19均较对照组为高,细胞凋亡率则较对照组下降。结论IL—15对MDS CD34^+细胞有一定的诱导增殖分化和抗凋亡作用,在MDS治疗方面可能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比较经骨髓腔内输注(intra—bone marrow infusion,iBMI)及静脉输注(intravenous infusion,iVI)人脐血(cord blood,CB)造血千/祖细胞(HS/PC)对NOD~SCID受鼠体内造血重建的影响。将纯化的CB CD34^+细胞移植到受亚致死剂量照射的NOD—SCID受鼠体内。受鼠随机分为3组:①iBMI组:骨髓腔内输注CD34^+细胞5×10^5/只;②iVl组:尾静脉输注CD34^+细胞5×10^5/只;③阴性对照组:输注PBS缓冲液。于异种移植后第3、5及第8周通过流式细胞术、聚合酶链式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及造血祖细胞集落分析的方法比较人造血系统各系细胞植入率,通过二次移植实验比较NOD—SCID受鼠体内人HS/PC长期造血重建能力。结果表明:移植后第8周,iB—MI组受鼠骨髓、外周血及脾脏中人CD45^+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iVI组(P〈0.05);iBMI组及iVI组移植的HS/PC均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移植后第8周,iBMI组受鼠骨髓中CD45^+CD19^+细胞、CD45^+CD33^+细胞、CD45^+CD56^+细胞及CD45^+CD34^+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iVI组(P〈0.05),CD45^+CD14^+细胞及CD45^+CD41a^+细胞比例亦高于iVI组(P〉0.05)。iVI组及iBMI组长期存活受鼠的肝脏、脾脏、肺脏、外周血、骨髓细胞中均可检测到人17号染色体α-卫星特异性片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在移植后第8周的iBMI组受鼠的脾脏、肝脏和肺脏中均可检出人CD45抗原的表达.iBMI组受鼠的骨髓细胞各系集落总数于移植后第8周显著高于iVI组(P〈0.05)。二次移植后第6周,iVI组及iBMI组受鼠的各组织脏器中均可检出人17号染色体α-卫星特异性片段的表达。结论:与iVI相比,经iBMI移植人CBCD34^+细胞至NOD—SCID受鼠可以促进HS/PC的造血重建及多向分化,提高植入率。  相似文献   

17.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单个核细胞内负调控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MDS患者细胞凋亡与骨髓内不同T细胞亚群胞内负调控因子的关系,采用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技术对骨髓内不同亚群T细胞胞内的TNF—α和IFN-γ水平进行检测和分析,用RT—PCR技术测定BMMNC的凋亡基因Fas的mRNA水平。结果表明,MDS患者骨髓内产生TNF-α增多的淋巴细胞为CD4^ CD45RO^ 、CD8^ CD45RO^ 细胞,产生IFN-γ增多的为CD4^ CD45RO^ 、CD8^ CD45RO^ 、CD8^ CD45RA^ 细胞,但均以CD8^ CD45RO^ 细胞为主;MDS患者T淋巴细胞产生的IFN-γ与Fas mRNA存在相关性,而TNF—α与Fas mRNA相关性不强。结论:MDS患者造血微环境中不仅T淋巴细胞亚群失调,而且各亚群分泌负调控因子增多;MDS患者髓内IFN-γ主要来自于T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18.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有研究表明MDS患者骨髓基质微环境功能的异常与其发病有关。间充质干细胞是造血微环境的重要成分,本研究拟探讨低危MDS患者间充质干细胞(MSC)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采集低危MDS患者的骨髓标本,分离、培养和扩增MSC,观察细胞形态,进行免疫表型、成骨分化能力鉴定,检测其增殖能力及对体外造血的支持功能;用实时定量RT—PCR法测定MSC中相关细胞因子及化学趋化因子的表达,并与健康供者的MSC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培养低危MDS患者的MSC呈典型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表达SH2(CD105),SH3(CD73),Thy—1(CD90),CD34及CD45均为阴性,诱导后可向成骨细胞分化。其体外扩增能力与与健康供者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体外支持造血功能较后者显著减低(P〈0.05)。实时定量PT—PCR显示SDF—1在低危MDS患者MSC中显著高表达(P〈0.01)。结论:间充质干细胞的功能异常与低危MDS患者骨髓微环境的造血调控失常相关,这为MDS发病机制的认识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外周血采集物(G—PB)与稳态骨髓(SS—BM)中CD4^+、CD8^+初始、记忆T细胞亚群的差异。依据细胞表面CIM5RA和CD62L的表达将CD4^+、CD8^+T细胞划分为初始T细胞(naive,CIM5RA^+CD62L^+)、中心记忆T细胞(centralmemory,TCM,CIM5RA—CD62L^+)、效应记忆T细胞(effeetor memory,TEM,CIM5RA^-CD62L^-)、终末分化效应记忆T细胞(terminally difierentiated effeetor memory,TTTp,CIM5RA^+CD62L^-)。用流式细胞仪测定G—PB与SS—BM中CD4^+、CD8^+初始和记忆T细胞的比例组成,并计算每微升采集物中各细胞亚群的绝对数量。结果表明:G—PB中CD4^+、CD8^+T细胞的比例组成及CD4^+/CD8^+比值均高于SS—BM(P〈0.05);G—PB中CD4^+初始T细胞的比例显著低于SS—BM(P〈0.001),而CD4^+TEM比例显著高于SS—BM(P〈0.001);G—PB中CD8^+初始和记忆T细胞亚群的比例与SS—BM无显著差异(P〉0.05);与SS—BM相比,G—PB中CD4^+CD62L^+T细胞的比例明显降低(P=0.001),每微升G—PB移植物中的各淋巴细胞亚群均明显高于SS—BM(P〈0.001)。结论:G—PB与SS—BM中CD4^+、CD8^+初始和记忆T细胞亚群在相对和绝对数量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影响G—PB和SS—BM移植后急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及其程度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异质性,克隆性造血干/祖细胞疾病,本文就MDS恶性造血克隆的起源,CD34^ 造血干/祖细胞增殖动力学异常,凋亡异常及其机制,信号传导异常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