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雷铭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1):3797-3798
患者女。43岁,双上臂肿块1年余入院。体格检查:右上臂中上段扪及4cm×3cm肿块,境界不清,无压痛,局部表皮发紫,活动度欠佳与皮肤粘连.下段扪及肿块3cm×3cm大小,局部无发紫,其余与中上段一致:左上臂下段外缘肿块4cm×3cm,触诊情况与右侧大致一样。患者不发热,全身浅表部位未触及肿大淋巴结.甲状腺大小正常,肝脾不大。实验室检查:血糖7.26mol/L,凝血酶原时间23.2s,中性粒细胞绝对值7.3,中性粒细胞百分率[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缺血性下肢血管病患者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时。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细胞成分的变化以及对自身身体状况的近期影响。 方法:选取2004-11/2005—04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26例接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缺血性下肢血管病患者,全部接受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2μg(kg&;#183;d),连续4-5d。为防止血黏度增加引起心脑血管意外,在干细胞动员的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1次/d。连续4~5d。每天监测血细胞计数和凝血3项。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监测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观察并记录动员后及采集过程中、后出现的毒副反应。 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纳入126例缺血性下肢血管病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全部患者动员过程中外周血象的变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前白细胞数量为(5.35&;#177;1.64)&;#215;10^9L^-1,动员第5天为(42.17&;#177;18.56)&;#215;10^9L^-1.第6天为(44.23&;#177;17.47)&;#215;10^9L^-1。动员后比动员前提高5~13倍(P〈0.01);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动员前后无明显变化。(爹全部患者动员后采集细胞悬液的情况:37例患者于动员第5天进行采集,单个核细胞数值和CD34^+百分数分别为(432.68&;#177;89.36)&;#215;10^9L^-1和(0.87&;#177;0.38)%;其余89例均于第6天进行采集,单个核细胞数值和CD34^+百分数分别为(463.71&;#177;58.33)&;#215;10^9L^-1和(0.90&;#177;0.35)%,两者基本相近(P〉0.05)。③性别、年龄和体质量对单个核细胞数值和CD34^+细胞百分数的影响:男性患者采集的单个核细胞数值高于女性患者(P〈0.05).而单位体质量的CD34^+细胞数值男女基本相近;以年龄55岁为界,大于55岁和小于55岁的患者差异显著(P〈0.05);高体质量患者采集的单个核细胞数值高于低体质量患者(P〈0.05),而单位体质量的CD34^+细胞数值基本相似。④不良事件和副反应:主要的不良反应有骨痛、周身肌肉酸痛、乏力、头痛、失眠、食欲下降、恶心呕吐、低热。采集过程中可能出现口周、面部或四肢麻木,一般停药2~4d症状即可消失。 结论:缺血性下肢血管病患者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作为有效动员剂,可有效动员单个核细胞和CD34^+细胞。绝大部分患者能够耐受.但廊任用一定剂量的抗凝剂预防不良反席的发毕.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 ,19岁。因偶有下腹隐痛 4个月入院。体格检查 :一般情况好 ,于耻上触及约 12cm× 15cm× 18cm大小肿物 ,居中 ,活动受限 ,压痛不明显。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膀胱适度充盈 ,于子宫底横切 ,可见双侧子宫体 ,到宫颈处子宫合二为一 ,宫颈处阴道线清楚 ,未见异常声像。右侧子宫大小为 5 .5cm×3 .0cm× 2 .5cm ,左侧子宫大小为 4.9cm× 3 .0cm× 2 .8cm(图1) ,形状规则 ,均可见内膜回声。左侧子宫偏左侧可见一卵巢 ,大小正常 ;右侧子宫的左侧可见一巨大囊性肿物 ,大小为 12cm× 17cm× 17cm ,壁厚 ,内透声差 ,可见细小点状回声 (图 2 )。…  相似文献   

4.
尹富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13(4):297-297,i0015
嗜酸性粒细胞性膀胱炎是一种少见的膀胱炎症性疾病,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形态易引起误诊。现报道3例,着重讨论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1临床资料例1男性,26岁。因尿频、尿痛伴肉眼血尿3天就诊。膀胱镜下于膀胱三角区见一直径约3 cm的肿物,表面充血、坏死,局部可见溃疡形成。例2男性,5岁。因尿频、尿急、尿痛1月余入院。膀胱镜下于膀胱三角区及底部见一息肉样肿物,4 cm×3 cm×3 cm大小,表面粗糙欠光滑,质硬,活动度差。例3女性,63岁。因间歇性全程肉眼血尿半月余入院。膀胱镜下于膀胱底部见一肿物,1 cm×0·5 cm×0·5 cm大小,质地…  相似文献   

5.
曹振凯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3,10(3):190-190,i061
患者女性 ,5 1岁。腰痛 1周 ,阴道出血 3天。查体 :阴道通畅 ,可见血性分泌物 ,宫颈光滑 ,宫体增大如 3个月孕大小。B超示宫体 6 8cm× 7 2cm× 8cm大 ,肌壁内可见一肿物 ,大小 5 9cm× 5cm ,呈同心圆改变 ,回声低 ,不均匀。子宫后方可见 2个暗区 ,大小 3cm× 1 6cm× 2 1cm。临床诊断 :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术。手术见子宫增大约妊娠 3个月大小 ,形态不规则 ,向左前方突出 ,与双侧附件表面一样布满 3cm× 4cm大小粟粒样小结节 ,与盆壁及乙状结肠粘连。病理检查 巨检 :子宫大小 9cm× 9cm× 6cm ,宫颈长 2cm。子宫表面布满粟粒大小的…  相似文献   

6.
宫颈粒细胞肉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宫颈粒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结合文献对1例罕见的宫颈粒细胞肉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及治疗和预后进行探讨。结果宫颈粒细胞肉瘤以宫颈肿块为首要表现,形态学上肿瘤细胞弥漫分布,小至中等大小,胞质少,核圆形、椭圆形,染色质细腻,核分裂易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MPO、CD15、CD68和溶菌酶(+)。结论宫颈粒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肿瘤,仅凭形态学易误诊为淋巴瘤、ES/PNET、小细胞癌等。了解其本质有助于早期诊断和进行恰当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作于2006年4月发现腮腺皮脂腺淋巴瘤1例,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男,58岁,因发现左耳前无痛性肿块6d入院,临床初步诊断左腮腺肿瘤。病理检查:送检左侧腮腺50cm×4cm×1.5cm,切面一极见结节1.8cm×1.8cm×1.5cm,包膜完整,结节切面呈灰黄色,质软。镜下:肿瘤以皮脂腺细胞及淋巴细胞为主,皮脂腺细胞呈团状分布,并可见囊腔形成,背景为淋巴细胞增生,局部可见淋巴滤泡形成。病理诊断:(左)腮腺皮脂腺淋巴腺瘤(sebaceous lymphadenoma)。见图1、2。[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74岁。因反复便血5月余,直肠内肿物脱出20余天入院。查体:慢性病容,心、肺无异常;可见一5cm×4cm大小肿物自肛门内脱出,肿物呈菜花样,表面可见糜烂出血;肛门指检肿瘤基底部位于肛管前壁距肛缘0·5cm处,退出后指套可见血迹;右侧腹股沟区可触及一5cm×4cm大小肿物,质地较硬,边界清楚,活动度可。活检病理诊断考虑为恶性黑色素瘤。行经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及右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病理检查巨检:带肛门肠管一段17cm,距下切缘0·5cm处可见一肿物,5cm×4cm×3cm大小,切面灰白色、质嫩;腹股沟淋巴结一枚,6cm×4cm×2·5cm大小,表面包…  相似文献   

9.
1病历简介男,62岁。因右大腿外侧肿物2年入院。2年前自觉右大腿外侧上1/3处肿物约0.5cm×0.8cm×0.6cm,无疼痛。肿物现增至3.5cm×3.5cm×3.0cm,质中等,表面光滑,活动性差。于1998年11月25日在局麻下行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股外侧肌内,约3.0cm×3.0cm×3.5cm大小,呈粉红色,表面呈桑格状,包膜完整。予以完整切除。术后病理示:转移性透明细胞癌。既往无腰痛、血尿。查体:右肾区无叩痛。全身性骨扫描未见转移灶。B超示右肾中外侧皮质内4.0cm×3.6cm椭圆形等回声团,边界清,突出于肾表面,其内可见丰富动静脉血流…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39岁,自诉于1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腹股沟区包块,局部轻微胀痛,站立时明显,未行特殊治疗。于2018年4月至我院就诊,体格检查:右侧腹股沟区可扪及一大小约3 cm×4 cm包块,质软,无压痛。咳嗽时冲击感阳性。超声检查:右侧腹股沟区至阴囊内可探及一低回声包块,大小约5.0 cm×2.5 cm,边界清晰,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低回声内间杂密集条状的高回声物,内可见少许无回声区,可回纳,该包块内可见少许血彩(图1)。超声提示:考虑腹股沟疝。暂未行任何治疗,后患者自觉包块稍有增大,坠入右侧阴囊,站立、行走时明显,平卧休息不消失,且自2019年4月发现左侧腹沟区出现类似包块,坠入左侧阴囊,再次于我院就诊。体格检查:双侧腹股沟疝可见隆起肿块,左、右阴囊分别见一大小约4 cm×3 cm、4 cm×6 cm长条形包块,质软,表面光滑,咳嗽冲击感阳性,平卧位包块不回纳,无压痛。再次超声复查,仍考虑双侧腹股沟斜疝。后患者拟行腹腔镜下双侧腹股沟疝张力网修补术,腹腔镜探查时发现双侧直疝区及斜疝内环口闭合,未见疝囊,双侧腹股沟区隆起明显,考虑腹股沟肿块,遂更改手术方式,取下腹部横切口,见皮下有大小约20 cm×8 cm黏膜样肿瘤,包膜不完整,肿瘤上至脐耻之间,下至阴茎根部,双侧至髂前上棘;双侧阴囊内分别有大小均约5.0 cm×3.0 cm黏液状肿瘤,边界清楚。术后病理检查:病灶边界不清晰,部分瘤细胞核大异型;免疫组化:①s100(-),CK-pan(-),CD34(+),SMA(-),Syn (-),Ki-67(+1-3%),Desmin(-),ER(-);特殊染色结果:PAS染色(少许细胞+),考虑侵袭性血管黏液瘤(图3)。术后定期复查,未见复发,于2021年12月患者摸到阴囊肿块,后逐渐增大,于2022年2月MRI检查:阴囊、会阴、左腹股沟可见大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边界不清,考虑肿瘤复发。超声显示左侧腹股沟至阴囊内可见多个低回声包块,较大者约44×30mm,边界欠清,呈旋涡状,间杂不规则的液性暗区,内可见少许血彩,考虑复发(图4),在外院再次行肿块切除术,术后病理仍为侵袭性粘液瘤。术后恢复可,于2022年5月入我院行放射治疗(拒绝化疗),后定期复查暂未见再次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移植中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对淋巴功能相关抗原1/细胞间黏附分子1信号途径诱导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的影响,验证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对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细胞间黏附分子1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 方法:选择2006—06/2007—06在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前进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10例健康供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μg,(kg·d)进行动员,在动员前1天和动员后第5天取供者外周静脉血,用miniMACS磁珠分选系统分离纯化CD4+T淋巴细胞,分别用CD3单克隆抗体OKT3+细胞间黏附分子1、佛波酯+离子霉素刺激活化CD4^+T淋巴细胞,用双色荧光标记检测动员前后CD4^+T淋巴细胞激活后活化标记CD69,CD25的表达;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动员前后OKT3+细胞间粘黏附分子1、佛波酯+离子霉素刺激CD4^+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变化。 结果:①纯化后CD4^+T淋巴细胞纯度均在90%以上。②动员后OKT3+细胞间黏附分子1组、佛波酯+离子霉素组CD4^+T淋巴细胞活化标记CD69和CD25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动员前(P〈0.01)。②动员后OKT3+细胞间黏附分子1组、佛波酯+离子霉素组CD4^+T淋巴细胞增殖率均明显低于动员前(P〈0.05)。 结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可能抑制了淋巴功能相关抗原1/细胞间黏附分子1协同刺激信号,从而使CD4^+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2.
乳腺粒细胞肉瘤1例的B超所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 ,1 4岁。因头昏 ,乏力及乳房逐渐增大 ,在外院诊为贫血治疗无效 ,来我院。查体 :重度贫血貌 ,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双乳房肿胀 ,局部皮肤无发红 ,皮温不高 ,可扪及约 5.5cm× 5.0 cm~ 1 .0 cm× 1 .2 cm大小的包块 ,质硬 ,活动性好 ,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化验 :血常规 :WBC 1 2 .7× 1 0 9/ L,RBC 1 .1 1× 1 0 9/ L,HGB 41 g/ L,幼稚细胞 0 .54。骨髓穿刺检查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 ,分类见原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占 52 % ,胞浆内可见突化小体 ;POX染色阳性。 B超检查 :双侧乳腺内可见弥漫性多个大小约为 5.2 cm× 4.8cm× 2 .…  相似文献   

13.
患者 ,2 5岁 ,发现阴道肿物 1 0年入院。专科查体 :外阴发育正常 ,阴道前壁见一个表面光滑的囊性肿块 ,大小约 6 cm× 6 cm× 4cm,质软 ,动度差 ,无压痛 ,宫颈光滑 ,子宫及附件正常。超声检查 :子宫前位 ,大小、形态正常 ,内膜线居中 ,宫壁回声均匀 ,双侧卵巢正常 ,于宫颈前方至阴道内可见一个大小约 72 cm×5 9cm× 35 cm的囊性肿块 ,壁薄 ,内为均匀无回声 ,后方可见回声增强 (图 1 )。超声诊断 :阴道壁囊肿。术后标本剖面观 :囊内壁光滑 ,囊内液体澄清。病理诊断 :阴道壁中肾管囊肿。讨论 :中肾管是在输卵管系膜中 ,走向内侧子宫侧壁、宫…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 ,5 0岁。因月经量增多 10年 ,不规则阴道流血半年收住院。查体 :外阴、阴道正常 ,宫颈粗大 ,呈桶状 ,质硬 ,表面为结节状 ,子宫体约 4个月妊娠大。超声显示 :子宫体积增大 ,形态饱满 ,宫腔内见大小约 7.1cm× 3 .8cm× 3 .5cm实性不均质团块回声 ,范围自宫底至宫颈 ,其上半部回声略低 ,与宫底肌层分界不清 ,下部回声略强 ,与宫颈分界不清。宫颈前壁见一 3 .4cm× 2 .9cm× 3 .2cm实性略低回声结节 ,上端与宫腔内团块相延续 ,两者界限不清 (图 1,2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上述肿块内部及其边缘可见点条状血流信号 ,于宫颈结节处测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健康生活模式对机体自然清除HPV病毒的价值。方法对HPV感染者随机分为干预生活方式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宫颈分泌物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CD3+、CD4+、CD8+、CD4+/CD8+)定量检测,半年后复查宫颈HPV病毒和宫颈分泌物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定量检测。结果实验组的HPV病毒清除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治疗前CD3+、CD4+、CD8+、CD4+/CD8+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干预治疗后CD3+、CD4+、CD4+/CD8+较实验前显著升高(P〈0.01),而CD8+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在实验前后CD3+、CD4+、CD8+、CD4+/CD8+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HPV感染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治疗,有助于患者免疫能力的改善和病毒的清除,降低宫颈癌病变和宫颈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感染相关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的常见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立萍  鞠秀丽 《新医学》2011,42(2):96-99,101
目的:观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的年龄分布、骨髓细胞学改变及血小板、肝功能、心肌酶和免疫功能的临床变化特点。方法:将60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设为观察组,并分为婴儿组和儿童组,另选取58名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也分为婴儿组和儿童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小板、ALT、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指标,比较两组差异。结果与结论:①1岁以下患儿占所有患儿的63%,其中又以6~8月龄最多,占35%;②骨髓常呈增生活跃或减低,易于见到异型淋巴细胞;③观察组的婴儿组血小板、ALT、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IgM、CD8^+高于健康对照组的同龄组;观察组婴儿组的IgG、CD3^+、CD4^+、CD4^+/CD8^+低于健康对照组的同龄组(P〈0.05或0.01);④观察组的儿童组血小板、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IgM、CD8^+高于健康对照组的同龄组;观察组的儿童组IgG、CD3^+、CD4^+、CD4^+/CD8^+低于对照组的同龄组(P〈0.05或0.01);⑤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血小板、肝功能、心肌酶和免疫功能的改变可能与病毒感染以及体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17.
喉部鳞状细胞癌合并颈部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性,54岁。因声音嘶哑、喉部不适1年来我院就诊。纤维喉镜下见右声带前中2/3处可见一肿物2.3cm×1.5cm大小,右颈部可扪及一肿大淋巴结2cm×2cm×1.5cm,B超示双颈部淋巴结肿大,CT同报右侧喉癌(声门型)伴颈部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病例女,23岁,孕42天,药流后4天,未见胎囊排出。患者平素月经量中等,经期延长,伴痛经。妇检:右侧阴道壁饱满,可触及一实性包块,不活动。宫体、附件触不清。B超检查:盆腔见双子宫图形(图1),右侧子宫5.9cm×3.6cm×3.0cm,形态正常,其宫颈下方阴道上段处见3.8cm×1.3cm的异常回声区,呈中、低回声光团。阴道远端可见无回声区(图2左);左侧子宫5.7cm×3.4cm×3.0cm,宫颈与阴道回声正常(图2右)。探查肾区,右肾区未见肾脏图形,腹腔及盆腔亦未见正常肾脏显示。左肾增大13cm×6.0cm×5…  相似文献   

19.
患者 ,女性 ,14岁。持续性右下腹痛一天 ,门诊以“急性阑尾炎”收入院。在行阑尾切除术中发现于宫颈下方见一膨出物 ,穿刺抽出约 4 0 0 ml暗红色陈旧血液 ,单角子宫正常大小 ,双侧卵巢及输卵管正常 ;询问病史 ,患者从无月经来潮。妇科检查 :外阴发育正常 ,处女膜闭锁 ,色泽正常 ,不向外膨隆。由于手术条件有限 ,关腹后一周行 B超检查 :可见子宫大小为5 .0 cm× 4 .0 cm× 4 .5 cm,宫腔部位见一 3.7cm×1.7cm分离暗带 (图 1) ,与宫颈部相连的阴道中上段呈囊状膨大 ,范围为 4 .7cm× 4 .2 cm× 3.3cm。该膨大与子宫之间形成“葫芦形” (图 2 …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人淋巴细胞数绝对值在正常范围(0.8~4)×10^9/L时,荧光抗体的最佳用量。方法:取30例标本,淋巴细胞数量在(O.8~4)×10^9/L不等,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CD8+、CD19+及NK细胞,根据荧光抗体用量分为4组,分别为20、10、5、2.5μL,统计分析4组间差异。结果所测白细胞分化抗原(CD)3+、CD4+、CD8+、CD9+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结果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淋巴细胞数绝对值在正常范围(O.8~4)×10^9/L的全血标本,减少荧光抗体量至2、5μL对CD3+、CD4+、CD8+、CD19+及NK细胞检测结果无影响,比常用量可减少8倍,对于临床实验室节约试剂成本、减少浪费等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