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患者男,12岁,于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眼球较左侧突出,右眼溢泪,右侧鼻塞,并进行性加重.体检:右侧眼球突出,鼻中隔左偏,右鼻腔外侧壁内移,鼻道内见新生物,呈椭圆形,色泽同鼻腔黏膜,表面不光滑,质韧,中鼻甲辨别不清,副鼻窦区无压痛.眼部超声:右眼眶内占位性病变.副鼻窦冠状位CT扫描:右筛窦窦腔囊状膨大,窦壁骨质吸收变薄,形成一完整骨壳,壳内见一宽大的液-液平面,呈上低下高密度(图1),并可见致密骨性房隔及片状骨化影(图2).病灶累及相邻上颌窦、蝶窦、额窦与鼻腔.CT诊断:右筛窦良性肿瘤性(样)病变,考虑:①动脉瘤样骨囊肿;②骨巨细胞瘤;③非骨化性纤维瘤.手术所见:右鼻腔内椭圆形肿物,充满鼻腔上部及筛窦,瘤体内侧游离,外侧与筛窦融为一体,中鼻甲辨别不清.穿刺瘤体抽出陈旧性血性物.切除瘤体为不规则椭圆形,外覆黏膜及骨质,骨质薄如蛋壳,内为血性液体,间杂胆固醇结晶样骨化物,无骨膜.手术病检报告:纤维组织囊壁中含有不规则骨小梁,内侧多见血窦,散见多核巨细胞并有钙化.病理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  相似文献   

2.
病例男,11岁,双足跟部疼痛1年,加重3月入院。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跟部疼痛,活动时加重,近3月来疼痛加重。查体:双跟部外观正常,皮肤无静脉充盈,皮温不高,双跟后、底部压痛明显,双跟骨内侧轻度压痛。X一般认为是由于骨局部血液动力学的障碍,引起静脉压持续升高,导致血管扩张,受累部骨质吸收及继发性反应性修复的结果。骨软骨病又称骨软骨炎或骨骺炎,是指骨化中心正常生长发育进程受到干扰而产生的一种病变,几乎所有的骨骺均可发生,可能与损伤或骨血液供应障碍有关,双跟骨动脉瘤样骨囊肿合并骨骺骨软骨病较少见。动脉瘤样骨囊肿和骨骺骨软…  相似文献   

3.
骨外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ABC)是一种非常罕见的临床病变。笔者回顾分析1例骨外ABC的临床、CT及MRI表现,旨在提高对骨外ABC的认识。病例男,8岁8月,因发现右上臂肿物20余天入院。患儿入院前20余天无明显诱因发现右上臂肿物,不伴发热、疼痛及右手活动障碍,未予治疗。近日偶诉上臂疼痛,为求进一步诊治收住院。否认外伤史,专科检查:右上臂近端前侧可及皮下肿物,质稍硬,无压痛,活动度差,大小约3 cm×3 cm。  相似文献   

4.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评价影像学检查对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21例摄平片,6例CT检查,2例MRI检查,1例DSA检查。结果:21例ABC发生于长管状骨16例,脊柱2例,骨盆2例,跖骨1例。平片和CT多表现为偏心膨胀性骨破坏,CT常可显示骨性分隔及液-液平面,MRI检查多表现为多囊长T1、长T2信号特点,CT和MRI检查8例中有3例出现液-液平面。DSA表现实质期可见中等量肿瘤染色。结论:CT特别是MRI对ABC较平片有优势,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ABC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5.
病例 男,25岁。腰骶部持续性隐痛,逐渐加重,右侧会阴区及右腹股沟区出现麻木及感觉减退。区压痛、叩击痛,局部皮肤无红肿,未扪及包块,右侧会阴区、腹股沟区、阴囊及阴茎偏右侧感觉减退,  相似文献   

6.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表现报道已很多,但进行各种影像检查并作比较者较少,本文报道1例做了X线、CT、MRI检查的患者,现将其综合表现报告如下. 病例男,28岁.左桡骨远端桡侧包块10余年,偶有疼痛,未作治疗,近1个月逐渐增大疼痛加剧.  相似文献   

7.
病例 女,25岁,主因复视半年,右眼睑下垂10余天伴头晕,恶心入院。  相似文献   

8.
动脉瘤样骨囊肿CT与MRI征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CT与MRI对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表现,全部病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14例行CT检查,19例行MRI检查,10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结果 在X线上ABC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在CT上动脉瘤样骨囊肿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常有不同程度膨胀性改变,骨质破坏区内可见囊状低密度区及骨性分隔,MRI表现为T1WI及T2WI上可见病灶边缘有低信号环,病灶内主体部分充满囊状液体,信号混杂,在T1WI低或中高信号,在T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病灶内可见T1WI及T2WI上均呈低信号的分隔。Gd-DTPA增强扫描后可见囊壁及病灶内的分隔强化。结论 CT与MRI对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骨ABC患者的CT和MRI图像,发生于脑颅骨者5例,其中枕骨3例,顶骨1例,颞顶枕骨1例,发生于颌骨2例,发生于颅中凹1例、累及蝶骨、颞颌关节。对8例均行CT平扫和MRI常规平扫,位于脑颅骨的5例同时行MR常规增强扫描,位于颅中凹的1例加做MR动态增强扫描、并后处理得到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其半定量参数。结果 CT表现:8例均表现为单房或多房状膨胀性骨质破坏区伴内部骨质分隔影,其内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内见斑片状低密度区。位于颅中凹的1例骨质破坏范围较大,对周围组织具有侵袭性。MRI表现:8例病变均表现为病变主体呈等长T1长T2信号,病变内部含有数量、大小不等的囊性部分,信号不均一,其中5例病灶囊内可见液-液平面,8例病变边缘均可见低信号界线。位于颅中凹的1例TIC呈平坦型,峰值信号强度(SIpeak)为1080,峰值时间(Tpeak)为第9个时相,最大上升斜率(MSI)为0.81%。结论 颅骨ABC具有较为典型的影像学征象。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34岁,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胸部疼痛伴气短,活动后加重,未接受特殊治疗;于当地医院经胸部CT检查提示左侧胸腔占位,为进一步确诊来我院。查体:呼吸活动度正常,左侧语颤减弱,左肺下野叩诊呈实音,左侧呼吸音增强,双肺下界移动度正常。CT平扫示T5-T7椎体左旁团块状异常密度影,边界欠清晰,其内可见骨性分隔,病灶最大层面大小约5.3 cm×5.4 cm×7.4 cm,CT值约20~80 HU,其内可见多发囊状低密度区,相应水平T6、T7椎体左侧椎间孔轻度扩大,左侧第6后肋可见骨质破坏(图1A、1B)。MR平扫示T5-T7椎体左旁团块状混杂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其内可见多发囊变区,并可见液-液平面(图1C)。影像学综合诊断: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不除外肋骨来源软骨肉瘤。于全身麻醉下行后纵隔肿物切除术,完整切除肿物及部分第6后肋。病理检查:镜下见间叶组织来源、含有巨细胞肿瘤,伴出血、囊性变,细胞丰富,可见核分裂象(图1D);诊断为左侧第6后肋侵袭性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ABC)。免疫组织化学:SMA(+),Ki-67(20%+),CD30(血管+)。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18岁,无明显诱因突发左下腹疼痛1天伴发热,为持续性隐痛,阵发性加剧,无恶心、呕吐、腹泻、黑便等.查体:脐下偏左触及一包块,约4.0 cm×3.0 cm,质韧,轻压痛,无反跳痛.血常规检查正常.B超检查提示腹腔囊肿(肠系膜来源可能).  相似文献   

12.
病例1:患者女,66岁,因"胸痛10余天"就诊.胸部CT:前上纵隔14 cm×5 cm×7 cm形态不规则囊性病变,边界清楚,囊壁光整,囊内密度均匀,CT值约13 HU,增强扫描无强化(图1、2).CT诊断:胸腺囊肿可能性大.术中见前上纵隔不规则囊性包块,边界清楚,壁菲薄、透明,囊内为清亮透明液体.病理诊断:前上纵隔支气管囊肿.  相似文献   

13.
患儿,男,13岁,因腹痛CT检查发现左侧肾上腺占位而人院治疗.实验室检查:24 h尿儿茶酚胺及血中儿茶酚氨、肾索系列、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皮质醇、血铅均在正常范围.骨穿骨髓液分析示:骨髓增生性改变,神经母细胞表型分析(一).CT平扫 增强示:左肾上腺区见梭形软组织影,大小约33 mm×23 mm,形态规则,平扫时CT值约50 HU,增强后强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20岁.左侧鼻阻伴流脓涕半年余.鼻镜下左侧鼻腔可见一不规则的土黄色肿块,质硬,术后病理为蓝染的钙化物.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17岁,左髂部疼痛2个月,CT及MRI提示左侧髂骨占位,考虑动脉瘤样骨囊肿可能;X线提示骨质疏松。实验室检查:甲状旁腺激素(PTH):414.03pg/ml;血清钙3.03mmol/L;血清磷0.95mmol/L;血清碱性磷酸酶165IU/L。二维超声显像示:甲状腺左叶后下方可见大小约1.9cm×1.6cm×1.6cm椭圆形低回声,包膜完整,边界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片状无回声区(图1)。CDFI:低回声内血流丰富,呈动静脉血流频谱,RI:0.63。左侧髂骨可见大小约8.2cm×6.9cm×4.5cm无回声,病骨呈膨胀性增大,骨皮质变薄,可见液-液分层征(图2),后方回声声周边可见少许血流。双肾肾…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65岁,主因"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受凉后干咳"就诊.胸部CT:两侧胸廓不对称,右侧稍小.右、中上纵隔内见巨大形态不规则异常密度影,约15.20 cm×12.60 cm,向左下走行至心膈之间,边界清楚,边缘可见条片状钙化,内部密度尚均匀,CT值约27.70 HU.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T值直方图在骨巨细胞瘤(GCT)与动脉瘤样骨囊肿(ABC)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接受CT扫描且经病理证实的骨GCT患者34例和ABC患者9例,在病灶最大层面选取ROI,获取CT值直方图,并记录平均CT值、峰值CT值、偏度值及峰度值,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GCT和ABC各参数的差异,并对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采用ROC确定最佳诊断阈值,并计算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 GCT平均CT值和峰值CT值均显著高于ABC(t=-5.62、-5.81,P均<0.05),ABC偏度值和峰度值大于G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8、0.75,P均>0.05)。诊断GCT的平均CT值和峰值CT值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和0.95(P均<0.01),最佳诊断阈值分别为36.67 HU和36.85 HU,此时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4.12%(32/34)、88.89%(8/9)、93.02%(40/43)和97.06%(33/34)、88.89%(8/9)、95.35%(41/43)。结论 CT值直方图对GCT和ABC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平均CT值和峰值CT值在两者的鉴别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19.
20.
枕顶部表皮样囊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22岁,以"枕顶部包块10年,包块增大伴胀痛10天"入院.专科检查:枕顶部见一驼峰状包块,大小约6 cm×6 cm×5 cm,质韧,不移动,无压痛.实验室检查阴性.CT示枕顶部偏右侧颅骨内外见巨大软组织密度肿块,大小约6 cm×6 cm×5 cm,邻近小脑半球明显受压、变形(图1),第4脑室亦受压移位,幕上脑室系统轻度积水、扩张,肿块与小脑半球分界清楚,肿块内可见斑片状高密度影,CT值约50 HU,局部枕骨呈不规则地图样破坏,且有较明显膨胀性改变,边缘较清楚(图2);CT诊断:源于脑外的良性肿瘤性病变,以动脉瘤样骨囊肿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